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有天庭 >

第250部分

水浒有天庭-第250部分

小说: 水浒有天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起兵之初,曾经显示出对于豪门大族的支持和对于士族的拥护,因而得到张邈和陈宫的效忠。因为陈宫和张邈代表的是兖州豪强士族的利益,支持曹操就是一种互相有利的行为。

    但是后来曹操对于士族与自己制衡中自己并不占优势的情况并不满意,他想要掌控,而不是平衡。曹操试过用血腥的办法来夺取优势,这期间他诛杀豪强名士边让,这是个标志性事件。

    这次诛杀边让的事件让曹操迅速被士族所遗弃,陈宫、张邈等迅速倒戈,宁可引来吕布都不容忍曹操。

    因为吕布是出生庶族,一直空有武力和强军,却无名无分。汉帝给张辽等人都封了官,可是吕布自己却没有官位,这样一来张辽要是谋反那就是名正言顺,让吕布再相信手下也不得不防。这就决定了吕布注定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引来吕布,而吕布注定翻不起来大浪,这样弱势的诸侯统治下的士族就能强势。陈宫等人就是这个打算。

    这一点与盘踞徐州的陈珪陈登父子迎刘备对付陶谦、再迎吕布对付刘备的道理是一样的。陈登父子看似毫无立场,实际上却是在挑动外来者的厮杀,削弱他们,逼迫他们不得不依仗士族的力量,确保本土士族在徐州的地位。

    不过显然陈宫没能像陈珪陈登父子那样获得成功。两个因素造成了这一点:

    曹操及时地采取措施补救与士族的关系。曹操发现自己低估了诛杀边让的后果,立刻亡羊补牢,大力拉拢和稳定荀氏等颍川大族。

    荀氏原本就有荀彧荀攸等在曹操手下效力,并且在士族有巨大影响力。荀彧亲自守卫后方遭袭的兖州,与吕布作战,这样很快就造成了“外来的吕布和本地的荀氏开战”的假象,反而团结起来对付吕布,把吕布击退。

    另外,曹操的军事优势明显,与刘备、吕布在徐州是自身实力不足,要想站住脚就必须不能得罪当地的士族不同。

    曹操在军事上十分强势,曹操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平叛中度过的。拉拢一些像荀氏这样的大族之后,对于一些刺头的小士族,仍然是毫不留情地诛杀灭族。

    在一次次反抗失败后,曹操统治地区的士族实力大幅度削弱,曹操在士族面前越来越强势。等到曹操进位魏王的时候,连荀氏都无法对曹操进行制衡了。

    这一点三国时别的诸侯都没做到,就一个孙策几乎做到却因为被暗杀而终止,后继的孙权采取了相反的政策。

    所以综合以上,陈宫他们背叛曹操是因为曹操没有信守诺言,损害了士族的利益。当时的士族为了保住自身利益是不会有国家、民族、信仰、正义等概念的。

    总之,张邈可能不足够出彩,但是却因为在曹操起家之处,差点导致其灭亡而出名,毕竟曹操那可是大大的有名啊。就冲这一点,李陵也不能小瞧了他。

    下面再说说第七个诸侯乔瑁,历史上他的记载比较少,但是有一件事令他大为出名。

    乔瑁字元伟,梁国雎阳人,太尉桥玄族子。灵帝末,为兖州刺史,迁东郡太守。

    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

    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初平中,讨伐董卓联盟瓦解后,兖州刺史刘岱向他借粮,他不给,于是被刘岱杀死。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三国演义》中:“后兖州太守刘岱,问瑁借粮。瑁推辞不与,岱引军突入瑁营,杀瑁,尽降其众。”

    值得一提的是,都姓乔,这乔瑁和三国著名的美人大小乔,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说到大小乔,不得不说他爹乔玄,他是东汉末年官员,濮阳太守,而乔瑁是乔玄的族子。

    什么是族子?族子是非亲生同族又比自己小一辈的人。像夏侯尚就是夏侯惇和夏侯渊的族子。(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零七章 非常远见的鲍信 上

    (全本小说网,。)

    第八个诸侯袁遗,字伯业,山阳太守,是袁绍的从兄,并作为一路诸侯参与讨伐董卓。《英雄记》说,前扬州刺史陈温病死后,袁绍后用袁遗为扬州刺史,192年为袁术所败,袁术然后任命自己的亲信陈瑀为扬州刺史,而袁遗败军之际为士卒所杀。

    要说袁遗这个人,不为人所知,李陵也不熟悉,好一个酱油党。不过历史上记载他长于学术:

    昔河间张超尝荐遗于太尉朱鉨,称遗“有冠世之懿,干时之量。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纵;若乃包罗载籍,管综百氏,登高能赋,鷪物知名,求之今日,邈焉靡俦。”事在超集。

    太祖称“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语在文帝《典论》。

    太祖,指曹操;文帝,这里是指曹丕。

    第九路诸侯济北相鲍信,字允诚,曾任洛阳西园后军校尉。

    这个人算是有先见之明的,当时董卓刚来,立足未稳,鲍信求见袁绍,说董卓有异心,劝袁绍除之,袁绍不同意,鲍信又找王允商量,王允也不同意,鲍信于是引本部军兵投泰山。

    后以济北相身份参加讨伐董卓的义军,鲍信因为怕孙坚抢头功,暗中令其弟鲍忠出战。结果鲍忠为华雄所杀。

    李傕等人控制朝廷后,以献帝名义命曹操与鲍信镇压青州黄巾起义,于是两人在寿张迎击黄巾军,鲍信深入重地,为敌所杀,不过为人多不知的是这却和曹操有关。

    鲍信是很早就欣赏曹操才华的人,因此有人给了他一个“曹操的伯乐”的称号。鲍信在历史上感觉记载少,比较重大的,一是劝袁绍袭杀董卓,未果。二来参与讨伐董卓,和曹操一起追击董卓,失败。三来迎接曹操成为兖州牧。

    第三件事可以说是曹操生涯的一大重点,最后鲍信更是在寿张黄巾战中为了救援曹操身死。好了,说回他的才能。说几件事吧。

    第一件,群雄讨伐董卓时,天下英雄豪杰都归附袁绍,推袁绍为盟主,都认为袁绍是真正的英雄,唯有鲍信对曹操说:

    “智谋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能够铲除杂乱,恢复秩序的,不是袁绍,是你!才干和地位如果不相称,即使强大,最后也一定倒毙!难道是上天派他们下来为你开路的?”

    有人认为这是鲍信远见卓识的证明,他连最后曹操踩着才干地位不相称的袁绍成功都预料到了。好吧,非要这么说也可以,鲍信的确有眼光。但是那些话是鼓励曹操还是预言,见仁见智吧。

    第二件,袁绍夺取韩馥冀州之后,鲍信将袁绍视为董卓第二,说不定还会对曹操下手,就对曹操说,照这种情形,黄河以北,不能久留,且到黄河之南,观察变化。

    挺有远见的吧,曹操也就听了。后来刘岱不听鲍信劝谏,死在黄巾手中,鲍信迎曹操为兖州牧。总体来说,鲍信智谋是有的,眼光是不错的。

    其他不敢妄言,他死后,曹操重金求购他的尸首,没成,祭奠他的时候哭的挺伤心的。不过按照曹操奸雄本色,这里面肯定有失去将才和朋友的伤心,但也不乏收买人心的意思吧。

    总之,鲍信可以说是曹操早期成长中的关键人物。

    鲍家可以说是官僚世家,鲍信的祖上颇有大动静,他的八世祖鲍宣曾经做过西汉王朝的司隶校尉,只是后来因为和王莽不对付而遭遇到了政治上的清洗。

    鲍宣的儿子鲍永被封为关内侯,孙子鲍昱做官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曾孙鲍德任职朝廷的大司马,这四代人在帝国的官场上都占有了显著的位置。

    到了第五代鲍宣的玄孙鲍昂那儿,鲍家有了变化,这位仁兄没有接受朝廷的征召,举家从上党迁移到了东海泰山郡,鲍家的这这一支从此也就在泗水一带(平阳)定居下来。

    到了鲍信这个时候,鲍家在平阳县的势力很是稳定,也算是当地较为知名的士族家庭。鲍信的名气不小,当时人对鲍信的评价是“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是一个具有谋略的人。

    据说鲍信本人十分简俭,他出手大方,本是富裕的家财都被他拿来招待各路豪杰和培植自身势力,因而也就整了个“居无馀财”。

    鲍信的这种行为作风,为他赢得了名声,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心甘情愿的卖命。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所引发的黄巾全国大暴走成就了许多人,鲍信也是在这个机遇的刺激下,出现在了东汉王朝的政治舞台上,也许是表现并不突出的原因,那时候的他还是默默无闻。

    依据后来的情形看,如泰山同乡王匡一样,他应该是受到了大将军何进的征辟,成为了朝廷的公务员。光熹元年(公元189年)正是何进和宦官集团斗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在他的指派下,已经升任为骑都尉的鲍信回到自己的老家招募兵马。

    我们所知道的,鲍信的那位同乡王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也是被何进派遣到自己老家去招募兵马的。

    也正是如同王匡所经历的那般,当鲍信回到朝里的时候,何进已经被宦官们联手给黑掉了。虽然袁绍为首的士大夫集团以极大的血腥暴力将宦官集团连根拔除,最终的胜利果实还是被率军入京的董卓所采摘。

    对于董卓,鲍信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悍将,有着不轨企图,现在如果不早点除去他,将来就要被他制约了。现在出手还来得及,派人突然袭击,就可以将他擒获。”

    当时的董卓也只是表面的强大,那时候吕布的并州集团以及何进手下的一部分人马,还没有被他收编,真正手下可利用的部队也不是很多,以至于他想出了让一支部队连续进城的方式,造成好几支部队陆续到来的假象迷惑以及震慑京中的春春欲动的人群。

    效果也真是明显,虽然有着鲍信的一再要求,袁绍就是因为畏惧董卓的权势而不敢发动。(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零八章 非常远见的鲍信 下

    (全本小说网,。)

    鲍信见袁绍无所作为,朝廷又是这个局面,也就和当时代朝廷中大多数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人般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招募兵马准备着伺机而动。

    顺便提一句,曹操手下著名的五子良将之一泰山人于禁这时候是鲍信的手下人,后来他跟着鲍信加入了曹操集团,成为曹魏一代名将。

    中平六年(公元189)十二月份,曹操在己吾招募兵马,准备着讨伐董卓。鲍信带着弟弟鲍韬也是积极响应起来。作为礼尚往来,曹操与袁绍上表推荐了鲍信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

    鲍信和曹操的接触,应该是在朝廷当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他对曹操的印象很好,对曹操的能力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他也是很支持曹操的各种所为。

    前文讲过,当时,袁绍的势力很大,手下能人也很多,但鲍信却认识到真正能够做出成绩来的只有曹操而不是那个看上去表面光鲜的袁绍。

    鲍信就对曹操说:“你现在看上去实力有些不济,名气上面也不为世人所知晓,但是谋略超群,能够总揽天下英雄而拨乱反正的人,就只有你了。像袁绍这样的人,也只是暂时的强大,到头来还是要走向毁灭道路的,你大概就是上天派来的吧!”

    由于这一番的清醒认识,鲍信和曹操走得很近,曹操对他也是很信任。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鲍信也是跟随着曹操适逢其会。

    曹操亲自率军攻打董卓,鲍信也是积极参与了的,汴水之战,曹操被徐荣打败,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鲍信也是吃了瓜落,本人收到重创,浑身伤痕累累,弟弟鲍韬战死在沙场。

    在参与讨伐董卓斗争的关东诸侯中,除了曹操、孙坚、王匡比较卖命外,还要加上一个鲍信。

    关东联军很快就解散,这让鲍信看到了其他诸侯的真面目,更看清了所谓的盟主袁绍的虚伪本质。

    初平二年(191年),也就是袁绍入主冀州的那一年,将袁绍彻底看清的鲍信给曹操写去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

    “先前奸臣乘机挑衅争权夺利,想要颠覆王室,各地英雄愤然反抗,天下积极响应,因为是大义所在。现在袁绍做了盟主,利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利,这是将要发生变乱的征兆,看来他就是另外一个董卓了。

    “如果想要抑制他,个人实力上还是有点差距,但如果是和他合作,仅仅是构成一点小小的灾难,那怎么是能够去做的呢?还是待在黄河以南地区,等待着天下情势有所变化。”

    看清了时势的鲍信,为曹操事业的前进,指明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并有着鲍信这种当地豪族的支持,曹操集团起步了,并逐渐壮大。这是鲍信对于曹操这位朋友做出的最为主要的贡献。

    不久之后,曹操摔军入东郡,击败黑山军,顺水推舟下,袁绍上表推荐他为东郡太守,鲍信也被推荐为济北相(注意,鲍信的济北相头衔是这个时候才拥有的,所以讨伐董卓时他并不是济北相)。

    济北国先前是从泰山郡中分置开来,也是属于兖州管辖,因而鲍信和东郡太守曹操、陈留太守张邈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顶头上司兖州刺史刘岱。

    这位仁兄他的终结日期,就在快要来到的下一年,初平三年(192年)。这一年,青州黄巾军打进了兖州,刘岱就想着带着部队出击将这些盲动的人群消灭干净,鲍信提醒他说:

    “现在黄巾军人数太多了,都达到了百万,百信们十分地惊惧不安,兵士们也没有斗志,还是不可以和黄巾军强硬对抗。

    “我看黄巾军所从属的家庭人员有很多,部队里面的粮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