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春茂侯门 >

第233部分

春茂侯门-第233部分

小说: 春茂侯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说到这里,敏平侯显然已经没了听下去的耐心,淡淡的道:“让花氏回五房去,回头你亲自去高家接人!”

卓芳涯忙道:“父亲,花氏腹中乃是一个小郎君,不会有错的,孩儿今日带她过来,是想请父亲……”

 
“你再说一个字。”敏平侯神色之间云淡风轻,仿佛是循循善诱一样,轻描淡写的道。
卓芳涯立刻噤了声。

本来敏平侯不开口,沈氏也要发作了,但如今敏平侯发了话,沈氏却不能不帮着儿子说和,她柔声道:“五郎成婚数年,膝下至今无子,这……”

 
“他明天就要死了?这么急着续香火?”敏平侯突兀一句,噎得沈氏半晌说不出话来!

敏平侯似乎今日心情很不好,所以难得的多话,“即使他死了,侄子中也不可能匀不出来过继给他摔盆哭灵!”

 
原本见沈氏被噎,还想帮着圆场的卓芳甸也没了话。

这母女两个不开口,其他人或者慑于敏平侯,或者幸灾乐祸,都不作声,堂上一时间静可闻针。
卓知润与丁氏被引着进来,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副济济一堂又安静无比、气氛尴尬的场面。
上首的敏平侯与沈氏,看起来都不是很高兴,敏平侯平常就没对谁露出个笑脸过,而沈氏从昨日到今日就没有顺心过,也着实笑不出来——卓知润与丁氏顿时都惶恐起来:难道是自己过来晚了?

 
可敬茶这日。本来就是众人等新郎、新妇的啊,不然挨着顺序敬着茶,恰好有人没到,才跳了过去他又来了……这可怎么排?

不管这对新人心中何等疑惑与惶恐,这会也只能先磕了头再说。

 
好在敏平侯虽然神色冷漠,倒也没有为难孙儿、孙妇的意思,接过丁氏高举过头的茶水呷了一口,从袖子里取出一对五彩翡翠鸳鸯佩放在奉茶的乌木漆盘里,淡淡的道:“往后当彼此扶持,勉力共进,亦不可懈怠了功课。”最后一句却是对卓知润一个人说的。

这么寻常的一句话,卓知润听了却是眼睛一亮,恭恭敬敬的叩下头去,道:“孙儿谨记祖父教诲!绝不敢懈怠!”他深知敏平侯为人古板,何况卓家子孙又极可怜的有个沈丹古比着,是以向来敏平侯即使心里对子孙满意,但面上从来不显,今日这样叮嘱一句,显然是认为自己学业还不错,这才说的,这也意味着敏平侯对卓知润的课业嘴上不说,实际上却一直留意着。

虽然卓知润没有继承爵位的可能,然而对他来说能够得到祖父的关心与重视,哪怕只是一句淡淡的话也是极高兴快活的事。

 
丁氏亦羞涩道:“孙妇领训,定不敢违!”

她欢喜的是这对五彩翡翠鸳鸯佩色呈五彩,天然形成了鸳鸯之形,匠人只略加雕琢,便栩栩如生,以侯府的门第来看,这对鸳鸯佩也算珍贵和罕见了,丁家虽然不如侯府,但丁氏也没眼皮子浅到看到一对翡翠鸳鸯就错不开眼,但从敏平侯的见面礼可以推断出虽然这位长辈面无笑色,然而并非对自己不满,甚至还是很给体面的。

 
对于新妇来说,夫家长辈,尤其是敏平侯的态度,可比十对翡翠鸳鸯都重要。

敏平侯过去就是沈氏,她喝完茶,好歹露出丝笑:“都是好孩子,拿着好好儿过日子罢。”

沈姑姑代沈氏将一对玉佩塞进丁氏手里——沈氏预备下来的是一对比目鱼佩,还配好了一红一绿两根新打出来的攒花宫绦,正应了红男绿女,这对比目鱼佩样式非常的简单,但却是淡淡的藕紫色,所谓红翡绿翠紫为贵【注】,单以玉质而言,比敏平侯所赐的那对五彩翡翠鸳鸯佩更胜一筹,只不过大小仅如婴孩手掌,到底也没压过敏平侯。

虽然如此,然而敏平侯与沈氏居然一齐赏了对佩,虽然样式不同,但到底有重复之嫌,沈氏脸上实在不能好看——这岂不是告诉了所有的晚辈,敏平侯连今日要给新人的东西都没告诉她、更不要说与她商议了?

 
这件事情看似不大不小的,然而可见夫妻已然离心,沈氏留意到,沈姑姑拿出比目鱼对佩时,大夫人与游氏都微微勾了勾嘴角,用意不言而喻。

是以沈氏勉强露了个笑脸,就说不出话来,还是被沈姑姑拉了一把方醒悟,咳嗽了一声,道:“去见你们大伯父与大伯母罢。”

 
卓知润与丁氏恭敬的道了声:“是。”这才从卓芳纯与大夫人开始按着长幼一一敬茶,各房早已预备好了见面礼,如此一直到二房的十一郎卓知行收了丁氏给的针线,稚气稚声的叫了七嫂,奉上二夫人给他备的一点心意,沈氏又说了几句场面话,见敏平侯双目微合,就道:“昨儿个都累了,就散了吧,七郎和丁氏也下去歇歇。”

众人这才由卓芳纯带头起身告退。

 
不想敏平侯这时候却睁开了眼睛,道:“小七娘留一下,我有事要问。”

卓昭节一怔,随即明白过来敏平侯大概要问昨日欧纤娘受伤一事,忙停了脚步,道:“是!”
等人散后,沈氏复杂的看了眼卓昭节,方对敏平侯道:“夫君,我也走了?”

 
“嗯。”敏平侯淡淡的应了一声,并不看她,也没看神色憔悴的幼女卓芳甸,径自对卓昭节道,
 
“你跟我到书房来。”

 
上房的书房,卓昭节从前被召过来一回,倒也不算全然陌生,只是才踏进书房,就见文治之沉着个脸正站在书架边翻着本古籍——她顿时一个激灵,落脚时都轻了许多,然而心虚了数息又醒悟了过来:“我这会又不是在别院里头领功课的时候了,还怕他做什么?”

这种劣徒遇见严师时发自本能的心虚和怯懦,对比文治之从前对沈丹古的着紧爱护……卓昭节有点明白为什么从前沈丹古顶着神童的头衔才从陇右被接过来时,卓家上上下下、尤其郎君们都看他不顺眼时的心情了……

 
卓昭节目不斜视的跟着敏平侯,见敏平侯在书案后坐下,又招呼文治之在下首的榻上入坐,文治之略一拱手才就坐,卓昭节见书童卓香不在,终于乖巧了一回,主动去给两人沏了茶水。

敏平侯先也没理她,只和文治之道:“如何了?”

 
“学生遣人一直盯着,但至今不见动静。”文治之说这话时,似乎有些复杂的看了眼卓昭节,才继续道,“原本昨日府中繁忙,照理来说是个机会,不想昨日送其返回会馆的人方才回来,道是一夜无话。”

卓昭节本来没多想,被文治之看了一眼却是警觉起来,心念转了几转,忽然微微一惊!

 
难道是在说麻折疏?

很有这个可能。

 
之前宁摇碧就说过,卓芳甸故意透露毁去林鹤望前程之人乃是麻折疏,这本身就是一个圈套,为要抓住他杀人灭口的把柄。

那时候卓昭节就诧异,这等隐秘之事,连游家都没能查到什么,卓芳甸是如何知晓的?

 
现在来看,莫非……竟然是敏平侯告诉她的?

想到太子生辰那日,沈氏和卓芳甸出宫之后,不是直接把自己打发回侯府,她们母女两个却去了
 
永兴坊的别院,甚至于在别院里过了几日才回侯府吗?

 
以延昌郡王与真定郡王多年来的争斗、以及太子对于延昌郡王的宠爱来看,延昌郡王绝对不会因为圣人与皇后都属意于真定郡王就放弃争储之心,实际上,就算延昌郡王肯放弃,祈国公、古太傅、敏平侯这些人也决计不会答应!

他们多年来在延昌郡王身上投注极多,与真定郡王一派的仇怨早已结下,像敏平侯与雍城侯甚至已经达到了私仇极深的地步,根本不是两家结亲就能够抵消得了的!

 
何况延昌郡王乃是真定郡王的庶兄,太子最为宠爱的长子,即使将来真定郡王承了位,只要他没谋过反,真定郡王为了史书里的好名声,指不定也会留他一命,至多一辈子软禁在十六王宅里不许出门罢了,到底他是真定郡王的手足。

可臣子就不一样了,敏平侯这些人为了帮延昌郡王夺位,对真定郡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打压,对真定郡王一派的臣子更是想方设法的污蔑造谣、弹劾攻讦,真定郡王留着延昌郡王以不背负弑兄之名,要收拾几个臣子——尤其是多年争斗下来,谁背后没干过几件可供大做文章的事情?

 
连卓昭节都能想到,每次自己做差了事,游氏责罚起来总归少不了阿杏等人,因为她们是自己的贴身使女,换成两位郡王的争位还不是一样吗?

真定郡王到时候一句都是他们教坏了延昌郡王、离间天家骨肉的罪名扣下来,谁能得了好?
所以延昌郡王或许会因圣人与皇后的选择动摇心志,然而敏平侯这些人早就已经无路可走。

他们素来就是延昌郡王一派的骨干,亦有自己的脸面在,深知在夺储中朝三暮四之人那是决计不会有好下场的,以他们对延昌郡王的支持也根本没办法改换立场了,如今惟有一条路走到底,在圣人与皇后还在时蛰伏,并尽量收集真定郡王一派的罪证,等到太子登基再图谋翻身!

这么想着,敏平侯初闻圣人与皇后公然支持真定郡王,立刻设下麻折疏之事也不是不可能——这是一个阳谋,无论是延昌郡王这边,还是真定郡王一派,均是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

真定郡王的优势就在于圣人与皇后,延昌郡王的优势是太子殿下,如今太子殿下当然是拧不过圣人、皇后的。

 
但,人走茶凉。

虽然说先帝遗诏对新帝是个极大的制约,毕竟不是每个新帝都有勇气顶住群臣的压力与受得住不孝的罪名,汉元帝不就是个例子?

 
然而若是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先帝为奸人所欺瞒”,如此推翻遗诏的成本就不大了,无非是损失一个儿子。

太子对延昌郡王的冀望,绝对在真定郡王的性命之上!

 
这就是延昌郡王一派如今的生机。

【注】红翡绿翠紫为贵,没错,这里写的其实是紫罗兰玉,虽然不戴首饰也木有买的兴趣,但还蛮喜欢看的,这个古代应该木有吧(隋唐那会),连翡翠都是这几百年才传进来的,好在是架空,这些都可以无视
第二百二十章 祖父救我

麻折疏不过是这番争斗中的一步棋,无论是对敏平侯还是宁摇碧来说都是如此,这个心胸狭窄的士子的死活两边其实都没放在心上,或者说,两边其实都盼着他去死,因为重要的是敏平侯要借此拿到宁摇碧灭口的证据,而宁摇碧则赌真定郡王必能登基——那么这份证据也就毫无用处了。

没有了麻折疏,还有李折疏、张折疏,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圣人如今身子还算硬朗,皇后亦然,而且太子登基之后,也不能立刻就动手,总要表一表孝心,三年不改旧政,这中间,真定郡王一派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不犯——只要没有了圣人与皇后的庇护,真定郡王这边本来就不会比延昌郡王一派更干净,无非是成王败寇。

实际上敏平侯下这么一步棋,重点在于试探圣人与皇后对真定郡王的支持到底到了什么地步?
这意味着一旦山陵崩,圣人与皇后会为真定郡王做到哪一步。

当年汉宣帝将长孙刘骜带在身边,亲自起名为骜,意为千里马,又取字太孙,冀望之情溢于言表,朝野皆知,所以即使汉元帝并不喜欢这个长子,也不喜欢其母王政君,可是众臣坚持,元帝总归还是含着泪舍弃自己心爱的儿子,立刘骜为储君、王政君为皇后。

当然汉元帝一向宽仁有余、威严不足,汉宣帝就曾评价他“吾家基业将毁于汝手矣”,他没扛住群臣的力谏、不敢违抗宣帝之意,这一点也不奇怪。

而本朝的太子殿下虽然与汉元帝一样的宠妾灭妻,论魄力可比元帝强多了。

问题是,论到强硬与魄力,生母出身卑微、亦非先帝所偏爱的皇子,却能从先帝膝下数十子嗣之中杀出重围、即使这中间有运气的成分,但也足以说明圣人的手腕,更不要说登基伊始就赶上了有嫡子名份的齐王叛乱,不但稳坐帝位至今,甚至还将大凉治理得一派繁华锦绣,与陪着圣人风风雨雨数十年,即使韶华渐去,却仍然让圣人宠爱如初、视天下红颜如无物的淳于皇后,这两位比起以嫡长子的身份降世,尚且年幼就受册为储、一路顺风顺水至今、唯一的挫折就是没能把绿姬立为太子妃、最近的打击也不过是真定郡王被圣人属意为皇太孙的太子唐昂,不知道强势了多少!

须知道太子渐长时,大凉已经一片歌舞升平,他处政的能力、笼络人心的手段,哪一样都是圣人与皇后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他身为储君的贤德与能干,亦有圣人与皇后不遗余力的栽培和推波助澜。

太子的英明神武在圣人与皇后跟前那是绝对不够看的。

圣人与皇后若要保真定郡王登基,未必没有办法。

比如说,麻折疏一事,圣人亲自命人动手。

甚至酒珠案也是如此。

只要圣人亲自结了案,并且将各处处置干净,让太子无法在登基后问真定郡王蒙蔽圣听之罪,那样的话,若太子要强行立延昌郡王,代价可想而知!

到那时候恐怕即使太子愿意付出这个代价……他也未必能够付得成,本来真定郡王这一派就不弱,如今又得圣人与皇后支持,在太子登基之前,这一派人发展壮大,已是定局。

那时太子若是执意要废真定郡王,恐怕朝野都将震动、甚至于社稷不安!

——太子怜爱延昌郡王,无非是为了绿姬,可当年太子虽然为了绿姬在圣人与皇后跟前苦苦哀求过,以至于淳于皇后怒极之下骂出“你若要娶那民妇,大可以不做这太子”,太子遂噤了声,可见,太子再怎么爱极了绿姬,要他为绿姬放弃这天下,那也不可能!

所以敏平侯这回筹划麻折疏一事,很有可能不仅仅是为往后考虑,更有试探圣意的意思吧……

卓昭节正自思索着局势,忽听敏平侯问自己:“昨日之事你再说一遍。”

她一惊,忙定了定神,先答了一声:“是!”

这才从自己与许依人说话时,看到慕空蝉与欧纤娘坐在一起说话,尔后时兮墨从慕空蝉身后经过、打翻了鹅肫掌汤齑云云整个经过简明扼要的说了一遍。

敏平侯与文治之听罢,对望一眼,道:“时小娘子是故意打翻、还是无意?”

“却不知道。”卓昭节摇头道,“那时候我正与许家娘子说话儿,也是站的地方才看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