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盗墓团-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共是四具尸骨,都是男性。其中三具穿着皮夹克,一具穿着白大褂。这会儿我意识到这不是医生的褂子,而是科研人员的。
军队,科研人员,纳粹在这里做了什么?
我们检查了他们的口袋。无一例外都是小刀、香烟之类的随身物。这证明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并且一开始就有巨大的威胁,他们不顾一切逃到这里,仍没能幸免于难。
是什么东西让五六个纳粹军人如此狼狈地死掉?
越来越多的问题累积在脑海里,一片混乱。
车子开过来,伊万跳上车,道:“尸骨不会有太多信息,我们直接开到终点。”
随后车子全速全进,一路经过三十多具骸骨,终于到达轨道尽头。葛央扳起拉杆制动,车轮撞在挡板上停下。
我们更新火把,照亮正前方一扇破旧的金属大门。
幽幽的暖风从门后吹来。
!……vr……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62章 深山监测站
!…………
门由两扇刷漆钢板组成。
一半完好无损地立着,一半弯曲倾斜。门后很黑,火光照亮一片铁丝网,网下还有几具白骨。
门前空间很大,靠边停靠着两节小型空车厢。我们走过去,只找到一些细碎的石头渣。
稍作停顿,我们走进铁门。
这时我发现那片铁丝网是一道垂降式的安全门,落下大概一半,一旁有一根扳手,一具尸骨抓着扳手倒在旁边,看样子他是想把门关上,但没来得及。
从铁丝网下钻进去,火把立刻被黑暗吞噬。
半晌,我才明白,我正身处一个巨大的空间里。和空间比起来,火把就像是一只无助的萤火虫。
我忽然意识到人力轨道车和那两节车厢的作用是把开凿这里时产生的碎石运送出去。
估计就是我们用来砌墙的那些石头。
目光渐渐习惯周围环境,一些黑黝黝的东西出现在我们左边不远处。这里好像是一个仓库。
考虑到尸骨的惨状,我们没有冒然向前走,而是贴着岩壁前进。
很快,我们在墙上看见一个刀式电闸。
伊万诺夫四下看了看,试探性地推上电闸。
等了一会儿,山洞里没有任何变化。
我松了一口气。说实话,若是有灯亮起来,会更恐怖。
伊万诺夫好像不这么想,举起火把,照亮电闸上面的两根电线,其中一根断了。
他琢磨一会儿,拉开电闸,用刀子剥掉断线的皮,把接头扭在起,再次合并电闸。
头顶的白炽灯亮了,随后数排灯泡由近及远次第亮起,把整个洞穴照得通亮。
我目瞪口呆地站着,半晌才意识到我看见了什么。
是一套电子设备,填满整个山洞至少三百平方米的地面,其中包括各种型号的显示器、成箱的玻璃管、带有按钮和摇杆的操作台、电动机、分流器、散热器、电表箱和一些我从未见过的造型奇特的设备。
它们彼此之间用粗细不同的****金属线连接成一个整体。几条道路贯穿在机器中间。
往中央看,一个大型老式显示屏突出于众多机器之上,屏幕下有一个复杂的操作台,估计是整个系统的中枢。
带着疑问向前走,路过第一条路。
密集的尸骨映入眼帘,少数穿着军装,更多的穿着白色大褂。有的倒在地上,有的扑在操作台上,枪械落在身边,地上铺满弹壳。
继续向前,我看到一个插排上插着很多电缆,捆成一束,通往棚顶。顺着看过去,电缆在棚顶如同蛛网一样分散,每一条顶端都有一个插进岩石的奇怪装置。
它们有液化气罐那么粗,露出岩石十几厘米,白色,尾部接线处有一圈红色,少数是绿色。电缆有长有短,“液化气罐”盖满整个棚顶。
观察的这会儿,周围忽然响起诡异的“嗡嗡”声。
屏息静听,发现它来自于我们前方不远处的一台风扇。
它居然在转!
我们快步走过去,过程中一台机器亮起一排绿色,紧接着,更多设备上的指示灯亮起来,从周围向中央汇聚。
这玩意儿在启动!?
我惊讶地扫视众人,希望谁能给我个完美的解释。
伊万诺夫道:“纳粹几乎掌握着当时世界各项顶尖的科技,其中一些并未被官方揭晓。”
“这是什么?时间之轴?”
“当然不是,看起来像一台监测设备,但我不能肯定。”他看了看手表,“这么大的机器完全启动至少得半个小时,我们前看看别的地方。”
我们熄灭火把,继续前进。
这个洞穴是个圆形。前半个圆在结构上没什么特殊的,后半个圆开始出现一些岔路。
里面是十几米长的封闭走廊,有很多门,有的锁死了,有的虚掩着。
看门内空间的大小和摆设应该是这支队伍的宿舍、卫生间、洗漱室等功能性房间。
伊万诺夫用枪打开一扇锁死的门,在里面看见两具尸骨。估计灾难发生时他们把自己锁在里面逃了过去,最终却饿死在里面。
间隔四分之一圆之后,我又看见一个插满电缆的插排。电缆束在走廊上方插进一个大洞里,看不见头。
后半段有两个被铁门封着的较大洞穴,一个存储着这个巨大设备的备用零部件和枪支弹药,另一个存储着生活必需,最多的是棉衣和面粉。
绕过一圈,我们停在最后一扇封闭的铁门前。
它被胶密封着,下面有两条沟槽,每个里面都有一根大腿粗细的电缆,连接着一个分流器。
数十条细电线从分流器发出,连接着各个设备,包括头顶的灯群。
我不懂电路,也能看出门后是总电源。可在这雪域高原之上,六十年前的纳粹分子是用什么发电技术让设备沿用至今呢?
伊万诺夫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把耳朵贴在门上听。
过一会儿,他让我们后退,抬枪击中门锁,之后用刀子割开胶条。
葛央和罗旺上前,一人抵住一扇门,用力向内推。伴随着两个大汉的喊声,门缓缓向内开启,露出一条几十厘米的缝隙。
我们重新点亮火把走进去,看见一个长条形的大水池。
池子里装的不是水,是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体,看起来就像是被浸在冰水中的无数片纱布。观察的这会儿,一道蓝色醒目的电光从乳白色液体中迅速闪现又迅速消失了。
“这是什么发电方式?”我搜寻脑海,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用水池发电的。
“这不是发电设备,”伊万诺夫停顿一下,“这是蓄电池。”
“蓄电池?”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是说电池?”
“是的,”伊万诺夫道,“蓄电池的原型,就像它的名字,它是一个池子。依靠铅酸溶液来实现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
“那个时代有电池吗?纳粹的时期?”
“95年就已经有人把蓄电池安装在汽车上用于照明,而926年,蓄电池充电器就已经问世。对于纳粹来讲,电池更不是高尖端科技。”
“可是!”我盯着这个不停闪烁着蓝光的水池,忽然想到,“总得有东西给它充电才行!应该有个电源啊!”
“也许就是那些东西,”他指向水池对面说。
!……vr……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63章 圆盘影像
!…………
目光越过水池,我看见一堵黑色的墙。
仔细看。是一些很粗的黑色电线,由绳索缠成一排。
“那个是发电机嘛?”罗旺问。
“不,那是导电线。”说着,伊万诺夫踏上跨越水池的石桥,朝前方走去。
我们陆续跟上,身后葛央吞吞吐吐地说了一句什么。
伊万诺夫用藏语回答他,他退出门外。
“怎么了,他?”
“他说他不敢过桥,我让他到外面等着。”
桥没有护栏,我们走得小心翼翼,脚下不断飘上来酸臭的味道,人的鼻腔难受。
随着距离拉近,我注意到粗电线在距离棚顶一米左右的地方分散开。每一根粗线中吐出十几根细线,朝墙后的空间散开。离我们最近的一根插在棚顶岩石中,顶端有一个小型的“液化气罐”。
但从感官上来看,它并不具备“液化气罐”的功能,好像只是固定电线的膨胀螺丝。暂且称它为“易拉罐”。
电源在岩石上面吗?
脚下不断有电光闪过,让人紧张。直到双脚踏上地面后我才终于松了口气。
排线的每一根都跟刘叔的腰一样粗,站在跟前能听见“酥酥”的声音。“易拉罐”周围有一圈不易察觉的光环,随着声音忽明忽暗,好像有什么东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电线里。
排线没有堵死洞口。我们从旁边一个半米多的缝隙里小心挤过,惊讶地发现后方洞穴看不见底。
伊万诺夫推上墙边的电闸,一排灯泡从头顶中央朝山洞深处亮去。光芒里无数根电线密密麻麻地插进上方岩石,直到视野尽头。每一根顶端都有一个“易拉罐”。
“酥酥”声汇聚在一起,让人心烦意乱。
“这些是什么东西?”我问。
“抱歉,我也不了解。”他俯下身子捡起一根脱落的电线,把顶端的“易拉罐”拿在手里。
这东西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看起来它更像是一个垫着绝缘垫的金属碗托着一根以前烧水用的热得快(这算是个什么东西?)。
仔细看,热得快已经断裂,另一半留在头顶一个直径十五厘米左右的圆洞里。
“很明显,电源来自头顶,可大山里怎么可能有电呢?”
“不是山里,是山顶。”他指着前方沿墙根堆着的一些石柱说。
石柱很长,中间自然断裂,周身有螺旋纹理,看得出是钻头顶那些洞时产生的废石。如果是这样……
“你的意思是这些洞一直打到了山顶的天宫里?”
“没错,”他嘴角扬起一丝邪恶的微笑,“我们已经可以断定山顶有一架机器。”
“这么说……地球轴心是一台发电的机器?”
“大自然本身蕴含着无尽的能量,我们今天使用的电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等,都源自于自然。地球轴心的制造者们应该比我们更擅长使用大自然。”他看了看表,说:“时间差不多了,我们离开这!”
“不往里面走了吗?”我问,“没准这是一条通向机器的捷径呢。”
“不会,”他微笑,“否则纳粹就不会向上钻孔了。”
“是撒!我可不想跑到发电机里面去。”王小红附和道。
我耸了耸肩膀,跟着往回走。心里盘算着伊万诺夫刚刚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回到铁门外,机器正平稳运转,各部分设备亮的亮,转的转,到处都是“嗡嗡”的声音。
“哎?葛央呢?”罗旺忽然问道。
我四下看,果然不见了那个大汉。
“葛央……”我轻声唤道。
头顶灯泡忽然闪烁,周围明灭。让我心头聚起一丝不祥的阴云。
“葛央……”我加大声音,罗旺和王小红也开始喊。
半晌,没人回答。
我想起那些离奇死亡的尸骨,不寒而栗。
灯泡再次变暗,一个黑影从一架机器后面闪现。
王小红立刻拔枪瞄准来者。
定神看去,竟然就是葛央。
“嗨……”王小红收起枪,“咋个走了也不说一声,害得大家担心撒。”
葛央满脸虚汗,脸色发白,愣愣地看着我们。
“你咋个了嘛?”王小红问。
他说了一大串藏语。
伊万诺夫长舒一口气,点点头,然后说:“他听里面有动静,过去看看,没有什么发现。”
“喊你咋个不回答?”小红抱怨道。
葛央没吱声,抬手挠了挠脖子,手指移动之间能看见脖子上有一块红斑。估计是被蚊虫咬了。
我把注意力转到机器上。
机器分享电压,头顶灯泡整体变暗。系统里的各种屏幕散发出绿色的光芒,尤以中央主屏最为明亮。转到正对着它的位置,看见上面由绿色斑点组成的一个奇怪影像。
伊万诺夫快步走过去。
我跟在后面,听见他说:“我知道这台机器是什么了,它是一台联合光导探测仪。”
“光导探测仪是个什么东西?”
“红外热像仪的前身。”伊万有些兴奋,“它在2世纪2年代被美国人发明,在4年代被德国科学家改进,截止到945年德国一直是这项技术的佼佼者。没想到,他们竟然把这样先进的技术搬运到了大雪山的深处!”
“希特勒费这么大力气在这里搞什么嘛?”
“这还用问,”我道,“肯定是在监测山顶的机器。他们利用这架机器的能量来监测这架机器。是很纳粹的做法。”
说话间,我们路过众多尸骨,来到主屏幕下。抬头看,屏幕上绿斑密密麻麻的地闪烁着,构成一个圆形的轮廓。
屏幕上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个探头,探头接触到的能量越大,返还回来的光点就越明亮。就此看来,这个圆盘的能量分布均匀。
如果这台设备监测的是地球轴心的话,那它就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充满能量的圆盘。
在南伽巴瓦峰里埋了一个巨大的圆盘?
这有点超出我的想象力。
思考之际,屏幕忽然变亮,所有绿斑增加了亮度,持续两秒又都暗淡下去。
我不解地看向伊万诺夫,发现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主屏下面的操作台上。那上面还有一圈小屏幕,每一个屏幕上都有一条不断波动的带状影像。
他观察一会儿,按下操作台上一个按钮。
主屏上的光斑在几秒内全部消失,屏幕变成一片墨绿。一个心跳之后,一个光斑重新出现,继而更多光斑跃起。
眨眼之间,一幅全新的影响出现在我们面前。
!……vr……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64章 伊万诺夫的推断
这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