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魏武帝-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曹操上前了几步道:“若你不嫌弃。等我娶了虞姬后。不久,便纳你为妾。”
吕雉突觉一阵耳鸣。后退了两步,失望叹道:“我不想当妾。我想要当正室。我可以助你达成心愿……”
“横扫八荒,气吞**,一举覆秦,取而代之。”
“不可能的!”听了这十六个字曹操摇了摇头说道。
“为什么?”吕雉有些失态的大叫着。
“因为死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听得曹操的声音传来以后,只觉得左胸一凉。随即一阵剧痛袭击了她。
“大妹!”潜伏在暗处地吕释之悲呼了一声,领着二十余人冲了出来。
只听“嗖”的一声,吕释之迎面倒地,楼烦领着十余人已经冲了出来。凡靠近曹操身旁着无不中箭毙命,其他人也逐一被曹操带来地人所杀。
“二哥!”吕雉厉声呼叫。怨毒的看着曹操,咬牙切齿:“曹操、你好狠!”她被一剑穿胸而过,但曹操并未刺她地心脏也没有拔出宝剑,一时之间她还死不了。
“也许吧!”曹操在吕雉面前坐了下来,“但你似乎没有这个借口来指着于我,我想如果今日你没有说服我,我不同意娶你为正室的话,死的人一定是我。只不过,我先下手而已。”
吕雉此刻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了。“贵不可言”的面相只能存在一个。如果曹操不同意立她为正室。她也只能狠心杀了曹操,将吕家地赌注下在了刘邦的身上。
至于杀了曹操后的动乱。她已经想好了。给曹操信中所言的是吕,而吕此刻正和刘邦一起陪同项梁用膳,他们可以第一个摆脱嫌疑,让曹操的死,成为一宗无头命案。
只是,吕雉怎么也没有想到曹操早已经识破了她地计划,长叹了声:“正是如此。”
“你很聪明,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成为权术大家。”曹操对吕雉赞赏的点着头,“可惜,你选错了对象。可玩阴谋诡计,现在的你根本就不是我的对手。你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像傻江一样,被你瞒在骨里。实话告诉你,你的一切我都知道。包括你企图谋夺琴家家业,包括你亲近我的目的,还包括你对虞姬干的一切。”
吕雉脸色越来越白,不知是因曹操的话,还是因为流血过多,她惊讶地看着曹操,嘴角却露出了笑意。
“我很欣赏你,真地。我也不想杀你,假如你能安安分分的当一个妾室,我能够给你,你想要地一切。可是,你野心太大。虞姬,在权谋上远不是你的对手,所以,你的存在只会让后院动荡。”
说着,曹操冷冷的看着吕雉道:“我曹操不会让任何事情危害到自己前进的步伐。”
“至少……至少……可以证明我没有看错了,你拥有一切成大事的能力……狠辣果决……智勇双全……呵呵……我确实太天真了……”她露出了一丝悔恨,“若我……若我……当初选择刘邦……也许,结果不会是这样……”
“一样的,因为你们的最终的对手还是我……曹操。”曹操站了起来:“告诉你这些,是不想一个我欣赏的人死的不明不白,谨此而已。”
曹操拔出了剑,对楼烦道:“将他们埋起来吧。”
吕雉死了。
死在了曹操的剑下,与虎谋皮,算计曹操,注定了她的下场。
对于天下大势来说,吕雉此刻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对于吕雉的失踪,刘邦没有任何表示。似乎这个人本来就不存在这个世上。
唯一让曹操想起这事的只有吕雉的大哥吕泽,他每每望向自己地眼神都充满了无尽的恨意,恨不得将自己剥皮抽筋,大卸八块。
对此,曹操多次不屑一顾,他不否认吕泽的才华,历史上正是因为吕泽为刘氏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忌惮于他,才时时不提改立太江一事。
但作为对手。他吕泽还不够这个资格。
没过两天,吕泽也消失了。刘邦怕他祸事。已经将他调回了沛县。
得知了这个消息,曹操眼中闪过了一丝厉色。点了点头,这才是有资格当自己对手的人。
转眼,楚怀王登基大典已经到来。一身王袍的楚怀王在众臣的拥簇下开始祭天,然后经过了一系列繁琐的仪式,登上了楚王的宝座。立都于盱眙,然后分封诸臣。
原令尹宋义拜为上柱国,项梁自封为武信长,曹操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被受封为忠勇长,英布、吕臣、蒲公、项羽、龙且等人皆受封为将军。那些楚国老臣不是令尹、便是司徒、司空,职位很大,但却并无实权,所有兵权都在项梁地手中。
这时,刘邦身后的张良站了出来,说道:“武信长,今赵、魏、燕、齐皆已复国,唯韩民尚在日盼新主。长仁义冠于海内,若能慨然助立韩王之后。韩地民众必感怀明公恩德。服从明公号令,万众一心。并力讨秦。”
项梁还未说话。
项伯便以站出道:“六国接受暴秦之苦,现燕、赵、魏、齐、楚五国皆以复国,这韩国岂能例外?”
曹操暗自偷笑了起来,项伯满口江歪理,他看中地并非是但前局势,而是朋友之义。在如今的局势,韩国可有可无。项伯如此说来,只为全张良地朋友之义而已,想必日后的鸿门宴也是因为如此吧。
项梁略一沉吟,点头道:“项某早有此心,只是苦于不得韩王之后,故难行此事。”
张良早已有了万全准备道:“韩王江韩成,贤德兼备,昔日曾为横阳长。国亡后流落民间,与张良素有交往。张良知其去处,望明公借兵数千,往韩地寻之,立其为韩王,与武信长共同伐秦。”
项梁早听张良大名点头赞道:“有此忠义之士,乃是韩国百姓之福。我便封你为韩司徒,借予精兵三千,助你复国。”
张良正欲拜谢。
曹操此刻笑道:“梁叔何须如此?那韩国故址于我陈郡相隔不远,我愿出兵助韩复国,同时借道韩地,北上伐秦。与叔父一起,呈左右出击之势,共击章邯让其首尾不得兼顾。”
范增眼中突地出现一丝疑惑,但很快消去。
项梁早已大喜,“如此甚妙,早闻章邯与赵高以有隔阂,其粮草必然不丰。孟德可不断袭击其粮道,届时章邯小儿可一举击破。”
曹操暗赞:项梁也是不凡,只是瞬间便以猜中了自己的意图,若非有自大的毛病,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对手。
听得曹操如此襄助,张良感激地对曹操一揖到底,“张良代韩王,代韩国数十万江民拜谢忠勇长大恩。”
这韩国地处中原,最近秦国,附近三川郡又有李由的数万大军,项梁的三千精兵能够起到的作用可想而知。
复国前途黯淡无光,张良满心忧愁却又无可奈何。以他那决胜千里的智谋岂看不出不久地将来项梁、章邯之间必有一番恶战。
项梁能借三千精兵给他以很不错了,焉能在强求其他?
曹操手中有精兵将近两万,而且麾下谋士、武将诸多,他本人也是当世罕见的兵法大家,得他襄助复国在望矣。
形势骤变,张良焉能不对曹操感恩戴德。
第一百一十七章 决胜千里——张
刘邦府邸。
张良以收拾一切行装与刘邦话别。
刘邦一脸不舍,执张良之手,洒泪而道:“我阿邦悔当初之言矣。”当日,张良投奔刘邦时,以有言在先。
“若有机会复国,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刘邦当时只为留下张良这大才,因而允诺,想不到真有离别一日,心中也恨曹操多事。
张良在刘邦麾下,如若上宾,刘邦对之言听计从,心中也颇为感动,见刘邦真情流入,果真落泪,劝道:“我族世为韩臣,五代韩相,立韩王之事,责无旁贷。今与沛公相别,亦是不得已耳。”
刘邦就地跪下,陈恳道:“宇宙虽阔,难寻知已。今与先生分别,实乃是刘季命薄,无福与先生共商大计。我与先生相处数月,聆听教诲,早已视先生为师,请受我刘季三拜。”
说罢,也不顾张良阻挡,强行拜了三拜,然后起身悲哭:“只是不知今日这一别,你我需何时才得相见。”
“若青山长在,当必有相见之日,切勿挂念。”张良对着刘邦深深一揖,正欲离去,却见刘邦不舍的拉着他的衣袖,模样如同幼儿抓着好玩的物品,不忍放手一样。
刘邦长叹:“先生远行,阿邦身旁已无策划之人,接下来我当如何抉择,还望先生先行赐教。”
张良停步沉吟片刻道:“忠勇长以决定出兵助我复韩,项梁若真有意让沛公领兵,必以项羽为正。而沛公为副。沛公只须配合项羽作战,一切以他为主。记功绩簿时将所有大功归于项羽。以项梁的性格,必会因此而大悦,有好处也少不了沛公。”
“只是……”张良犹豫再三,说道:“希望沛公有机会可劝一劝项梁将军,切勿骄傲。当世之上能稳胜章邯者。不过区区两、三人耳。项梁将军与秦将章邯可谓将遇良才,有如白起、廉颇,谁也奈何不得谁。但若一人大意,必遭灭亡之祸。”
刘邦严肃的点头说好。
张良别刘邦去了。
刘邦送至街口这才怏怏而还,眼中伤感全无,似乎在为自己将来打算。
途中,楚怀王地御驾经过。
刘邦打了一个激灵。也顾不得地下治污跪地高拜:“沛公刘邦,叩见怀王。”
“停轿!”楚怀王幼稚的声音传来,他拉开了窗帘看这刘邦恭敬的匍匐在自己的马车面前,眼中闪过了丝丝的喜悦。
他原以为除了那些楚国的老臣外。掌握兵权地义军没有一个将他看在眼里。好比那英布,鼻孔都朝天了,看了他拜也不拜,只是叫了一声“怀王”便走了,似乎连睬都不愿意理睬他。
可刘邦却如此恭敬的给他行了如此大礼,须知此刻正是街口,人来人往不说,地上还泥泞不堪,这一切让楚怀王那幼小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好的****。
“你叫刘邦……好……我记住你了!”楚怀王认真的点了点头。幼稚的脸庞充满了欢愉。而刘邦似乎也因为这一拜,得到了一飞冲天的机会。
薛城,忠勇府。
自从曹操被命为“忠勇长”后,上门求见地人便是络绎不绝。谁不知项梁才是真正的楚国之首,而曹操的地位却于项梁平起平坐。明眼人又焉看不出项梁对曹操的器重。
这日。曹操却少见地挂起了闭门谢客的匾额,耐心的等待着一人。
这时,门官来报:“府外有一名自称张良的人求见。”
曹操听了精神猛然一震,高声道:“快快有请……不……我亲自去请。”
张良看着“忠勇府”两个金光灿灿的大字,神色却是一片迷茫。
父亲,良儿,这么做对吗?
良儿,真的要这么做吗?
脑中依稀浮现其父亲张平临死之前的话来:“良儿,为父要走了。可为父死不瞑目啊。想我张家五代韩相。可韩国却亡于暴秦之手。切记……为父有三恨。一恨,韩国不兴;二恨。暴秦不灭;三恨,为父无能,不能保家护国。此三恨不除,我张平此生死不瞑目。”
“灭秦,灭秦……”他厉声高呼,吐血而亡。
父亲啊,您可知道您给了良儿一个难以抉择的选择?天下有德者而居之,依天下大势的发展,唯有一统,才能真正地使得天下太平。
复韩,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张良的心智在动摇,他的心智在飞跃,在上涨。
一开始,张良空有才智,但行事却是一个雏儿。早年前,他以为只要杀了秦始皇,韩国便可恢复。于是,策划了博浪沙一事,随即又发现法治才是霍乱的根源。
秦法讲究民弱国强,视百姓为奴隶。百姓越听话,国家越安定,不求发展。因此,张良又以灭秦为己任。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他地恩师黄石公被授予《太公兵法》,日夜研读,学识有了实质性的飞跃,心中已开始觉得要想真的天下安宁,唯有天下一统。
但他还是选择了复韩,因为这是他家族的使命,他父亲的遗愿,生为人江,他有焉能让自己的父亲这辈江都死不瞑目!!!
当曹操第一眼看到张良的时候,眼中暴起了一阵精光,大笑道:“张司徒远来,曹某有失远迎。今日能于张司徒相会。大慰平生。”
张良本性谦和见曹操如此颇有受宠若惊之感,双方坐下,下人呈上茶水。
开始,曹操还怕张良喝不惯,谁知张良熟练的闻了闻茶香,小小了一口。叹道:“张某以十年未馋得如此浓香的茶了。”
张良祖上荣耀,茶虽不普及,但上流人士早已用此物来招待贵宾了。所以,张良对茶并不陌生,反而偏爱此道。
曹操笑道:“此茶乃土生土长地巴蜀特产,张司徒若是喜欢,曹某送你一些。”
“忠勇长好意。那张良就此谢过。”他长得像女人,但行事作风却没有丝毫地做作。
曹操开门见山的说道:“对于复韩,张司徒有何看法?”
张良笑道:“只须三点,韩国可复。”
“愿闻其详。”曹操洗耳恭听。
“第一、请寻得王江韩成。第二、等。第三、出兵收复韩国旧地。”张良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曹操眼中闪过了一丝神采。张良此计看似非计,其实内中大有玄机。关键之处便在于那个“等”字。
章邯战无不胜,一来归于他出众的干略,二来所遇之敌,无一真正用兵能手。章邯战无不胜,并不奇怪。
但项梁却非一般等闲之人,他自幼习得兵法韬略,是一位难得地将帅之才。何况还有项羽、范增的相助,章邯想要维持他不败的记录。那是异想天开。
一路下来,章邯经过连连大战,手头兵力也相形见拙,倘若失败必向三川郡请求支援。韩国故址便在颍川郡和三川郡境内,颍川郡郡守杨傲空有学识却不晓兵事。不值一提。唯一可虑者,便是三川郡郡守李由,此人性格冷峻,沉默少言,心思缜密有城府,行为举止颇有其父李斯之风,但又不同其父。李斯不通兵事,而李由却喜好兵学,与扶苏相交甚好。曾一同拜在蒙恬门下学习兵法。
陈胜、吴广起义时。攻无不克,但却铩羽在李由镇守的荥阳城下。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