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途-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鸣的繁荣现象。
趁相互引见之际,李善长把浙西四贤都打量了一番。宋濂、章溢、叶琛三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唯独刘基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让李善长心中微微颤抖,令他愈发嫉妒的心里升起一丝警惕。
刘基察觉到一丝不怀好意的目光,回头却又什么都没发现。他抛开疑虑笑着和朱升见礼,两人曾都做过元廷的官员,都是不满朝廷昏庸辞官退隐,遭遇几乎一样,所以一见如故,寒暄过后便笑着携手进城。
宋濂等人在两位大学问者面前完全执小辈之礼,一路聆听朱升讲解应天府的发展,欣喜朱元璋对士子的厚待,感慨其麾下文人集团的昌盛,迫不及待想要在应天府一展抱负。
“爹爹!”朱标和朱樉雀跃地冲进朱元璋的怀抱,明明才分开十来天,他们却觉得好久不见。
朱元璋也有同感,一手抱起一个孩子,看着笑吟吟的马秀英,“夫人,我们回家吧。”他也说不清自己亲自出城究竟是迎接浙西四贤还是迎接家人,这会看到马秀英和孩子们平安归来,满满的幸福感充斥在胸膛,仿佛心中缺失的地方终于被弥补上了。
回到府里,妻妾都来问安,这其中有人真心关怀,有人假意试探。
马秀英一概淡然处之,绝口不提自己离府的真正原因。她回来不是因为这些女人,而是因为朱元璋,又何必在意她们的想法,有那时间不如帮朱元璋想想怎么对付敌人吧。
郭惠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心中暗暗咒骂马秀英为什么还能平安归府,嫉妒和羡慕像毒蛇吞噬着她的心。几个月不见,马秀英不仅没有憔悴,反而容光焕发,比出府前还滋养得水润。她本以为就算朱元璋看在孩子的份上不会责罚马秀英,也不会给马秀英好脸色。谁知二人进门有说有笑,合乐融融的情形刺得她眼睛发痛。
最让她难受的是,马秀英一回来她头上就无形压了一坐大山,行事处处受制,不仅不好再贪墨府中公款,就连服侍朱元璋的日期安排还得看马秀英的心情,这让轻松自在了几个月的她如何甘心!唯一能安慰她的只有这几个月暗中截留的钱财了,她瞟着一众巴结讨好的女人,十分鄙视,却不知自己的行为和别人没有区别。
郭宁莲心思没有郭惠那么复杂,她从小被父兄宠着,养成了一种依赖性。马秀英不在府的时候,郭惠总是明里暗里和她对着干,现在马秀英回来了,就有人制约郭惠了,她反而松了一口气,心情轻松就缠着马秀英讲风情异志,一边听还一边嚷道:“下次再有这样的机会,姐姐把小妹也带上。”
马秀英笑笑,没有答应,她才不会给自己找麻烦,郭宁莲那跳脱的性子出府还不知会惹多少事呢!
另一个真心期盼马秀英归来的就是李碽儿,她快要临盆了,除了朱元璋,府里一个真正的亲人都没有,这让她十分担心生产的事。当年马秀英差点难产的情形她可是历历在目,想着自己也要走这一遭,心里就惴惴不安。除了马秀英,其他女人都没有孩子,她的孩子注定会让人敌视嫉妒,万一生产时有人趁机下毒手她都没法阻止。只有马秀英在,她的心才能稍微踏实。因为马秀英就算没有真正把她当亲姐妹照顾,但也不会刻意为难她,有马秀英在府里主持庶务,那些女人才会收敛各种心思。
所以李碽儿在快生产的最后两个月,往马秀英的院子走动得非常勤,哪怕只是问一声安,她也要在马秀英面前露个脸,让马秀英时刻注意到她的肚子。
马秀英明白李碽儿的心思,在孩子的事上她绝对不会为难李碽儿,也不准其他女人迫害李碽儿。这是原则问题,女人嫉妒归嫉妒,不能把无辜的孩子牵扯进来,那是一条活生生的性命啊!她把大丫鬟白菱和粉荷派过去照顾李碽儿,借此警告和震慑一些不安分的人。
李桂花瞅着马秀英欲言又止,她被抬成姨娘后生活条件比以前优渥,身份也高了一等,可是她后悔了。朱元璋本来就不喜欢她,加上那一次只是中了催情药的缘故,成亲之后一次都没进她的房间,这种备受冷遇的日子凄凉又惨淡。
然而她能怪谁呢,是她自己选择的路啊。看着逊影灵动的眼神,她想起自己在马秀英身边服侍的日子。那时候虽然只是一个奴婢,可是有马秀英护着,过得舒心又自在。加上她在照顾朱标、朱樉,府里的仆人莫不高看她一眼,哪像现在,仆人们口中喊着姨娘,态度却还没以前恭敬。
如今李桂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马秀英身上,马秀英向来讲究一碗水执平,对府里的女人不偏不倚。李碽儿当年小产据说都不能受孕了,还是马秀英请来吴夫人帮忙调理身体,又劝朱元璋经常去看望李碽儿,这才使李碽儿能够再度有孕。但愿马秀英回府后也能劝朱元璋进她的房间,哪怕一个月只有一天,也好过夜夜守空房啊!
马秀英注意到李桂花窘迫、慌乱的眼神,默默叹气。她以前有多喜欢李桂花,现在就有多讨厌李桂花。这个女孩辜负了她的厚望和信任,妄想攀附高枝情愿被利用,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同情的,就先冷落一段日子再说吧。
女人中最低调的就是孙氏,她恭恭敬敬行过礼就缩在角落不出声。她不像其他女人那样没心没肺,对瑜素雪的消失无动于衷,毕竟她曾经和瑜素雪走得最近。朱元璋纳妾之后她就再也没有见过瑜素雪,仆人们也缄口不提,联想到瑜素雪平时的言行举止,她立刻意识到瑜素雪一定出事了。虽然她不知晓瑜素雪是奸细的事,但她清楚瑜素雪的消失必然离不开朱元璋和马秀英的命令。一个人头天还笑语盈盈,第二天说没就没了,这让她胆战心惊,愈发小心谨慎,宁可当个隐形人,也不敢触怒马秀英半分。
打发走问安的妻妾,马秀英环顾自己的房间,屋里纤尘不染,所有摆设都是她离开的模样,多宝阁上的盆栽葱葱郁郁,看来紫鹃她们每天都有精心打理。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她在外面呆了几个月,不想家是假话,回到国公府她才有一种真正放松的心情。即使府里女人越来越多,矛盾冲突越来越频繁,那也是她倾注了心血的家啊。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二百八十一章 善于钻营的奏差
刘基果然非等闲之辈,来到应天府没过多久就呈上了《时务十八策》。这十八策的主要内容是:一、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二、剿灭方国珍;三、屯兵以自养;四、勿过度扰民、过度使用民力;五、严肃军纪、治军有方……
朱元璋阅之大喜,再次揖拜刘基,称其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事无巨细,都要向他讨教。
逐渐感受到冷落的李善长心中愈发不痛快,他觉得自己第一谋臣的地位岌岌可危。
其实在众人眼中,朱元璋并没有冷落李善长,他依然是军中的大总管,负责管理文案,只是谋议战事这些情况少了一点而已。但是朱元璋以前太依赖他了,如今稍微偏重刘基,就让他顿感失落,甚至害怕彻底失去朱元璋的宠信,开始有意无意和刘基别苗头。
同为文官,李善长心理微妙的变化很快就被应天府奏差胡惟庸察觉。所谓奏差是个很不入流的小官,掌赍送表笺章疏。胡惟庸听说朱元璋爱才,他自负才高八斗,巴巴地赶来投靠,却只混了个如此微末的文官职位,可想他心中有多郁闷。此时见李善长郁郁寡欢,满脸落寞,立刻意识到巴结的机会来了。
胡惟庸备上礼物登门求见,他用了一个很不错的借口——定远同乡拜访。这时候的人向来看重“同乡”之情,一般都不会拒之门外。
但是对李善长来说,同乡多了去,朱元璋的旧部大多起源濠州、定远等地,随随便便一抓,就能揪出一个定远人。若是平时他根本就不会接见这些所谓的同乡,然而此刻的他有一种墙倒众人推的心情,听见居然还有人肯来拜见自己,除了惊讶更生一份感动。
胡惟庸是个非常善于钻营的家伙,来之前特意打探了李善长的事迹和脾性,句句投其所好,提到刘基等江浙文士都带贬义,哄得李善长笑颜逐开。瞧着火候到了,他就恭敬备至地说道:“学生仰慕总管大人已久,大人高风亮节,劳苦功高,令学生十分敬佩,希望能够拜在大人门下,从此马首是瞻。还请大人不要嫌弃学生愚钝。”
李善长很高兴,所有人都只看重那个新来的刘基,想不到还有人如此尊敬自己,而且胡惟庸本身就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当下就将他收为门生,视为心腹。
作为心腹的胡惟庸没有让李善长失望,他在选送章疏的时候,常常把刘基的折子押后晚送,甚至把刘基上疏的内容偷偷告诉李善长。
李善长就是用这种方式提前准备万全之策来打击刘基的政见,因为他准备充分,言辞犀利,所以还真有几次诘难住刘基,让其颜面扫地。
官场里,党派之争在所难免,然而现在朱元璋大局未定,刘基不欲与李善长针锋相对,处处忍让,倒叫李善长很是得意狂放了一阵,在文官中屹然成为领军头羊。
胡惟庸的效忠没有白付出,有了李善长的提携,没过多久,他就从奏差一职调到宁国任主簿、知县……最后更是平步青云成为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朱元璋赶回应天府就是为了对付陈友谅的进攻,之前陈友谅还没自立为帝的时候曾经挟徐寿辉攻打朱元璋占据的太平,如今又对应天府虎视眈眈。
为什么说陈友谅居然会挟徐寿辉这个皇帝攻打朱元璋呢?因为徐寿辉对此事非常不赞同,他当时万般无奈地说道:“你想做什么我都不反对,但是我们和朱元璋同是起义军,为何不一起抗元?何苦自相残杀。”
陈友谅心中大怒:真是个蠢货,也不看看当前的形势,哼!你还以为你是谁,竟敢用这种教训的口气跟我说话,本来还想留你一命,是你逼我的!他面上神色不动,当着众臣喏喏说道:“陛下,虽然我们和朱元璋同是起义军,但这天下只能有一个王,就算我们不除掉朱元璋,朱元璋早晚也会对我们下手,难道陛下不趁其弱小时灭掉,还要留着任其强大吗?”
就这样陈友谅挟持徐寿辉出兵,等过了几天,他以查看地形为由将徐寿辉骗到采石矶,乱石砸死,接着又谎称是徐寿辉自己跌倒摔死的。
眼看天完国群臣无首,陈友谅的二弟陈友贵趁机站出来拥护大哥为天完皇帝,三弟陈友仁手持长剑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众人,若有谁敢不允,他就毫不留情地刺过去。
此时陈友谅已经基本掌控了天完政权,众臣对他的心狠手辣十分惧怕,对徐寿辉的死更是噤若寒蝉,面对刀光剑影莫不低下头颅俯首称臣。
陈友谅连谦逊都懒得假装一下,马上自称皇帝,建国号曰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兼知枢密院事。
汉政权建立之后,陈友谅率主力顺流东下,直捣应天府,同时派人约张士诚东西夹击,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
这段时间张士诚的日子也不好过,他没料到朱元璋的军队如此强硬,居然能和他的势力旗鼓相当、不相上下。每一场战争都难免损兵折将,他向朝廷请兵支援,朝廷却无动于衷。这让他的手下日渐担心,部将在富饶的江浙已经过惯了奢靡安逸的生活,不肯再拿性命去搏,纷纷劝他暂时收兵保存实力,还有人把达识帖木儿和心腹的对话告诉他,要他防备朝廷的反扑。
张士诚大惊,为了不让元廷对付自己,怎么也得给朱元璋留条活路,所以并没答应和陈友谅夹击朱元璋。特别是听得陈友谅和朱元璋要开战的消息,他高兴地差点睡不着,这两人使劲打吧,打得越激烈越好,等他们两败俱伤,自己再去捡便宜。于是他便心安理得地观望起来,全然想不到朱元璋的下个目标就是自己。
徐寿辉原本有几员心腹大将,都被陈友谅铲除得差不多了,丁普郎和傅友德见势不妙又十分鄙视陈友谅的为人,索性带兵投奔了朱元璋,并把陈友谅前来攻打应天府以及勾结张士诚的阴谋和盘托出。
朱元璋冷汗狂流,他以为陈友谅被假图纸误导,对应天府威胁不大,想不到陈友谅不仅举国出击,还要联盟张士诚。幸亏他听了刘基的话,做好了与陈友谅作战的准备,否则陈友谅的精兵大舰到来,自己岂不是只能处于挨打的地位?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二连三陨大将
这天,朱元璋正在检阅兵马,准备迎击陈友谅的进攻,忽然听说陈友谅的人马已经逼至太平附近,急忙派俞家父子、花云等大将前去支援。
陈友谅手下有个叫赵普胜的人,他本来和俞家父子、廖氏兄弟一样都是巢湖附近的水寇,后来投靠了徐寿辉,得到徐寿辉的赏识,拥兵万余,水军千艘。他听到徐寿辉的死讯,曾经开口怒骂陈友谅狼子野心不得善终,虽被其他将领劝住,但他从心底鄙视陈友谅,对陈友谅的命令经常阳奉阴违。
朱元璋就是利用他对陈友谅的不服散布他要投靠自己的消息,让他和陈友谅愈发离心。正是因为如此,陈友谅不敢把重权交到他的手上,命他在原地待命,等大军集结了再攻打朱元璋。
大军汇合,陈友谅知晓赵晋貹并无反叛之意,便有意拉拢他,结果他不仅言语不恭,还在府中大刺刺地设置灵堂吊唁徐寿辉。
众人都对徐寿辉的死讳莫如深,偏生赵晋貹大肆宣扬,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徐寿辉的真正死因。陈友谅心中恼怒,一时找不到借口陷害他,便把他派出去攻打朱元璋,这二人谁倒霉都是陈友谅乐见其成的。
赵晋胜虽然不思变通,打仗却非常厉害。他和俞家父子相邻巢湖数年,知道俞延玉好大喜功,就在港中设下伏兵。远远看见俞廷玉率舰前来,便装作不敌退入港内。
俞廷玉哪知是计,当即命水师乘胜追击。
待舰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