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后途 >

第210部分

后途-第210部分

小说: 后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气得当场就拔剑刺死她,命令士兵将她的尸体拖出去喂狗。

    第二日,阇氏在牢中醒来,得知自己孩子其实是死于鹿姬之手,一口鲜血喷出,竟然就此死去,倒是免受朱元璋原本预定的凌迟之刑。也不知她死前有没有懊悔不该听信鹿姬的话,错怪了马秀英,害得自己和族人遭受灭顶之灾。

    这一次朱元璋大动干戈,严令抓捕陈汉余孽,特别是张定边无论生死。

    许多陈汉归降的官员都因此遭受牵连,丢官去职,抓入牢中待审。

    最惨的是阇氏的族人,原以为阇氏跟随了朱元璋,大家会有好日子过,结果阇氏犯下诛九族的大罪,他们一个都没逃掉。朱元璋连阇氏五服外的族人都没有放过,有一个抓一个。

    应天府的牢房全被犯人塞满,官兵四处巡逻,店铺不敢开张,百姓不敢出门,有关陈汉余孽的话题提都不敢提,这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来之朱元璋、或者说来之王权的震慑。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百五十五章 王之怒血流成河

    行刑当天,菜市口附近早早就挤满了围观的百姓,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甚至有不远几十里赶来看热闹的人。

    因为这一次不是处决一个、两个罪犯,而是要处决陈汉余孽和阇氏族人多达数千人。

    这些死囚皆被五花大绑,堵住嘴巴,押往刑场。朱元璋不会给陈汉余孽表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机会,也不耐烦听阇氏族人乞求哀嚎,敢伤害他儿子的人一个都不留!

    犯人太多,密密麻麻跪在地上,把空旷的刑场塞得满满当当。士兵只能把围观百姓驱赶后退百米,才腾出地方容纳所有的死囚。

    除了看热闹的百姓,朱元璋还命文武百官现场观刑,借此震慑臣子。其中包括刚被押解回应天府的陈理,他是被人搀扶着来观刑的。

    虽然朱元璋已经查明此事跟他的干系不大,但是凭他是陈友谅的儿子以及包庇隐瞒张定边的事,朱元璋还是不打算放过他,等行刑结束就要把他流放高丽,终生不准再踏入中原一步。

    陈理不敢反抗朱元璋的决定,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明知下面都是忠于他父亲的将士,他却只能眼睁睁看他们去死。

    他懊悔自己不该轻信阇氏,把张定边的下落透露,连累了这些忠勇之士。然而假如时光倒流,估计他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毕竟他的性命比别人重要,只是他没想到这次不仅连累了别人,连他自己任湖广行中书省的官职也被撸掉,此去高丽前途渺茫,何以安生?

    他偷偷观察了一圈,发现张定边不在其中,心下稍慰,只要张定边还活着,他就还有希望摆脱困境。然而他哪里预料得到流放高丽后,高丽王就把他当囚徒看押,备受折磨的他生活十分悲惨,年纪轻轻就病死,连子嗣都没有留下。

    有些犯人看到陈理,眼睛顿时睁大,他们不能说话,只能从喉咙里发出紧张的喘息,也不知是在向他求救还是在劝他快点离开刑场。

    面对这些熟悉的面孔和迫切的眼神,陈理唯有低下头视而不见,他不能也不敢表露出和这些旧臣仍有瓜葛。

    陈荣是这次行刑的执行官,他心里很清楚,这是朱元璋特意给他的一个机会,以此证明他已彻底和陈汉余孽划清界限。他看着昔日的同僚满嘴苦涩,去年大家还在一起杯盏交错,今年却要由他断送他们的性命,这些人哪个不是英勇豪爽的儿郎,可惜被一个女人祸害。

    他和陈理一样,不敢与汉臣目光对视,那些愤怒讥讽的眼神像是时刻在鞭打他的良心。等犯人都验明正身后,他敛首向监刑官李善长请示,“李丞相,请您颁布王爷的旨意。”

    李善长除了监刑,还要代替朱元璋向臣民颁读《大诰》。

    妃子谋害世子的事件令朝野震荡,影响之恶劣足以震惊世人,朱元璋想要低调处理都不行。他干脆撰写了一份自责书,在《大诰》中自我检讨:“本王当初南征北战、攻城略地也不曾掳掠一妇人,惟亲下武昌,气恼当年陈友谅兴兵作乱,愤而占有了他的妃子阇氏,忘却了亡国之女不可取的原则,终至酿出祸端。这是孤的错,现在当着所有人自责自省,无论干出这种事情是源于贪图美色还是天下豪杰男儿应有的所为孤都不应该。这是孤犯下的唯独一次的错,希望大家以孤的教训引以为戒。”

    闻者唏嘘,嗟叹“女人是祸水”,阇氏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勾结陈汉余孽作乱,以至于全族都为她所害。也是阇氏死得早,否则不知会遭受多少谩骂和唾沫。

    这一刻百姓都被阇氏的事吸引,起哄着快点行刑,反倒没几个人去关注同样要被处斩的陈汉余孽。即便有,也只是辱骂他们活该,连最敦厚善良的世子都敢加害。

    坐在观刑棚下的原陈汉降臣皆不敢出声,个个坐立不安,盼着行刑快点结束,百姓的骂声让他们如芒在背,若不是迫于朱元璋的命令,谁愿意来见证昔日好友被斩首啊。

    午时三刻,太阳移到正当空。其实今天天气并不热,然而陈荣早已汗流浃背,汗珠顺着额头颗颗滑落,黏在睫毛上迷糊了眼睛。他抬手制止百姓议论,心在一瞬间硬如铁石,丟出手中的令箭,扬声道:“时辰到,行刑!”

    “喏!”士兵齐声遵令。应天府找不出这么多刽子手来处决犯人,只能让士兵替代。他们毫不犹豫拔掉犯人的亡命牌,挥刀落下,霎时血腥味和骚臭味弥漫开来。

    “啊!啊!”兴奋的百姓猛然失声尖叫,四处奔跑。当数千人同时被处斩,他们才知道这情景有多么恐怖。看一个人砍头是新奇,看几千人同时掉脑袋就是一场噩梦。无数人头滚落在地,直勾勾地瞪着你,那种情景光想一想就让人毛骨悚然,何况还是亲眼所见,许多人哭爹喊娘,屁滚尿流,后悔来观刑。

    官员们浑身颤抖,掩面闭目,呕吐声此起彼伏,连徐达、常遇春这等杀人无数的悍将都忍不住胃里翻滚,估计今晚大家都要失眠了。

    陈理从椅子上跌落,想到自己差点就成为其中一员,吓得尿都流出来了。此时他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朱元璋是魔鬼,他要远远地离开这里,永远躲着朱元璋!

    血腥味越来越浓烈,血水已经汇集成小溪向低矮的地方流去,天空渐渐出现了鹰鹫的踪影。

    所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不过如此。

    刘基暗暗担忧,朱元璋固然要用重典威慑臣民,但是这手段实在是过于暴虐,恐怕会给他的心性带来影响,如果他变成草菅人命的君主就糟糕了,得想办法让马秀英劝他一劝。

    马秀英正在听逊影禀告行刑的经过,首恶已死,她其实对这些死囚并不憎恨,但是这是朱元璋亲自宣布的审判,没有任何人可以更改,也没人敢在他盛怒之下劝谏。

    她能做的只是叫逊影通知杨云花出动娘子军,救治被践踏受伤的百姓,安抚惊慌失措的人群……

    此时,她心中和刘基一样担忧,历史上说朱元璋嗜血成性、杀人如麻,难道这就是征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百五十六章 朱标学习治国策

    朱标遇伏事件并没有因为刑场处决人犯划下句号,朱元璋下令继续大力搜捕张定边和其他陈汉余孽,但凡和陈汉余孽有一点瓜葛的,无论是亲朋还是好友,甚至只是有过交谈、普通来往的百姓都被当做嫌犯抓起来审问。

    数千人被处决的的情形极大的震慑了百姓,一时间各地风声鹤唳,人人谈到此事就变色,家家皆掩门闭户,轻易不外出,民生因此都受到影响。

    各府官员纷纷上疏禀明现状,意在请朱元璋不要继续扩张事态,影响百姓正常生活,朱元璋却不为所动。

    刘基见状愈发忧心,他听说应天府牢房都装不下犯人了,有些犯人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就被抓起来,还有人甚至是被人诬告陷害进去的。

    这样下去不行啊,他找到宋濂商议此事。

    于是宋濂就在上课时给朱标讲治国安民的政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意思是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础根本,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出自《贞观政要》,意思是君王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朱标笃实好学,他回府休养了几天就要求继续上课,朱元璋见他身体已无大碍,便同意他去学堂。

    作为朱元璋的继承人,朱标已经开始接受以治国为政论的学习。但宋濂之前教授他的大多是以儒家经典、历史典籍为主的礼法和知识,像这种“明德、亲民”的王道之学还是第一次从宋濂口中讲出。

    朱标稍一思忖,察觉到宋濂教授此学大有深意,就问道:“先生之意是说现在百姓还不能安居乐业吗?可是我从濠州返程的时候听闻他们的生活已经改善了许多,父王还会给贫困的地区拨款赠粮救助灾民啊。”

    宋濂心道:那是你没出事之前,你出事后各地都在抓捕陈汉余孽,扰民事件层出不穷,百姓如何安居乐业。这话他不能直接跟朱标说,摇头笑道:“治国平天下哪有这么简单,王妃早年曾经在濠州各地生活,世子不妨向王妃讨教一二。”

    朱标便把宋濂的话带给马秀英。

    马秀英一听就明白,宋濂这是通过朱标的口告诉她现在百姓的生活并不安宁。

    她搂着朱标说道:“娘给你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财主家里丟了东西,他看每一个仆人都像小偷,于是今天把这个仆人抓来审问,明天把那个仆人抓来审问,甚至还会用刑罚。仆人们生怕下一个就轮到自己,整天提心吊胆,连活都干不好了。大家都不好好干活,府里就越来越乱,越乱就越影响大家的心情,心情越糟糕就越容易做错事……后来大家都做错了事,害怕财主责罚,干脆把财主家抢光集体逃走。本来财主家只是丟了一样东西,结果因为这件事家都败落了。”

    朱标惋惜道:“仆人固然有错,但是财主要是不胡乱责罚仆人,也不至于让事态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方啊。”

    马秀英笑道:“你说的很对,财主不胡乱生事端,仆人才会安心做事,府里才会太平,大家才会安居乐业。”

    “父王是不是因为我的事让百姓惶恐了?”朱标恍然大悟,朱元璋和马秀英都没有告诉他千人被处决的事,但是那么大的事情早就被传得沸沸扬扬,他就不止一次无意间听到仆人小声提及刑场当天的情景。

    马秀英没有回避此事,“王爷十分爱护你,不忍见你受到一点点伤害,所以对伤害你的人毫不留情。但是有些无辜的百姓也被牵连进去了,其他的百姓就会担心自己会不会也被牵连,因此没法安心生活。”

    朱标立刻说道:“这是孩儿的罪过,我要去劝父王不要再为这事大动干戈,搅扰民心。”

    “去吧,把故事告诉你父王,不过别提娘和宋学士。”马秀英笑眯眯地摩挲他的脑袋,儿子如此仁厚,将来一定是个明君。可惜她前世没有好好学历史,除了记得每朝的开国君主,后面的皇帝都没留意,否则她就能提前知晓朱标以后的作为了。

    天色渐暗,朱元璋手背在身后,慢悠悠地踱步而来。

    马秀英瞄见朱标不在他身边,也不知父子两人有没有见上面。她问过朱元璋还没用食,便叫仆人上晚餐。

    菜肴上桌,她旁敲侧击说道:“也不知标儿他们吃晚饭没有,不如叫他们过来。”

    王府扩建后,每个孩子都单独分了院子,再不像以前和马秀英挤在主院。这让她很不习惯,然而“男女七岁不同席”是早就定下的规矩,她就算再不舍也得依着礼教让孩子们搬出去。所以吃饭都没有以前方便,还要先派人通知孩子们,孩子才能过来用食。

    朱元璋说道:“不必,标儿在我书房用过一些糕点,我见他有些疲倦,就让他先回去休息了。”

    马秀英心一紧,朱标虽然病情好转,厥心痛没有发作,但是身体终究受到伤害,不应过度劳思,自己下午说的那些话一定让这孩子自责了。她打算等朱元璋走了就去看看朱标。

    朱元璋吃完饭并没有立刻离开,脸上看不出喜怒,淡淡地说道:“又是谁在你耳边多嘴了?你可好,还叫孩子来教训我?”

    马秀英嘴一撇,才不相信朱元璋的话呢,朱标敢用教训的语气跟他说话,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

    见没唬住马秀英,朱元璋觉得无趣,自己打开话匣子,“百官上疏,你和标儿也来劝我,看来这件事确实有些过激。然而张定边一日没被抓住,我一日不能放心,万一他哪天突然出现又来刺杀你们呢,这种事情我决不能让他再发生。”

    朱元璋肯好好说话,马秀英就愿意好好回应,“你对我和孩子的关心让我非常感动,别说你不愿意这样的事再发生,我也不允许。张定边若是敢再出现,必然不会再给他逃走的机会,不过我估计他早就如丧家之犬躲起来不会出现了。”

    朱元璋颇感好奇,“为何如此肯定?”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百五十七章 交出了影卫组织

    马秀英端起茶盏,看看茶叶已泡开,递给朱元璋,“树倒猢狲散,陈理被你送到高丽终生不能踏入中原,那些陈汉余孽还能如何谋事。况且这次处决了那么多人,估计陈汉余孽的势力已被削得七零八落。张定边虽然逃脱,也只能像躲在臭水沟的老鼠活在暗处,没有财力支持,加上人员不济,人心涣散,他纵有三头六臂也无计可施了,这样的人何须惧他!”

    朱元璋笑道:“你倒比本王还有魄力。”

    马秀英眸光流转,“我这是仰仗你才敢如此说,没有你的雷霆出击,那些陈汉余孽如何肯俯首罢休。既然已经把他们打痛打怕了,我觉得你就不用再浪费过多的精力在他们身上,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