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第3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臣见过贵妃娘娘、太子殿下”,仲逸先行大礼。
朱翊钧还是个六岁的孩子,他似乎并不在乎这些礼数,见到自己的先生后,竟然笑着走了过来。
“仲先生,到院子里玩,好不好?……”。
尽管管教甚严,时隔几个月不见,看到自己的先生、独一无二的先生,朱翊钧还是忍不住兴奋。
与李贵妃客套几句,之后便落座,才上了茶水,仲逸却见朱翊钧竟要朝自己怀中跑来。
“这是辽东特产,牛角制的配饰……”,朱翊钧坐在仲逸怀中,开始认真的玩起来。
此处并未外人,李贵妃笑着摇摇头,她也不再制止朱翊钧,随意开口道:“仲学士一路辛苦,听说此次离京,先取的漠北大捷,又剿灭了辽东几处不安分的势力,还在迁安县断案……”。
后宫不是不能干政吗?
仲逸暗暗自叹:眼前这个女人,将来非但要干预,还要直接参与朝中大事才是真的。
看来,冯保之前的提醒是多余的……
第624章 再面圣(下)
午后,大约一个时辰的功夫,仲逸终于听到门外有人喊‘万岁’的声音。(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朱载垕总算来了。
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石成也一同进来,朱载垕似乎对他有话要说,但沉默片刻后,他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就这样办吧”。
石成领旨而去,还未来及与仲逸说上一句话。
连同冯保在内,他们说得没错:皇帝的脸色确实不太好,确切的说——非常不好。
眼下朝中关于盐务之事闹得沸沸扬扬,这一点自不用说,但仲逸此次面圣,恐怕还轮不到说此事。
自然,向皇帝请求给他在家‘休息’一段时日的话,也只能过一会再说了。
一个小小的翰林院侍读学士,从五品衔,能有如此单独面圣议事的机会,既因先帝朱厚熜的先例和‘惯例’,也因翰林院这个特殊的衙门。
而之前的裕王府做侍读那些日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段经历。
毕竟,如今的皇帝,正是之前的裕王殿下。
早在裕王府时,二人就曾一起交谈过很多话题,譬如由后花园的一块空地说起,说到种高粱、大豆,说到百姓耕农、收成好坏。
沟通有好多种,但具体到每两个人时,往往会有一种习惯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首先来自外部环境。
譬如与师父凌云子对话时,最合适不过得莫过于高山流水的凌云山;与樊文予交谈时,似乎酒楼或自己府上更为合适;而对李序南而言,书房或茶馆才是最佳选择。
外部环境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穆一虹那个小院是经过精心挑选之后才选到的,而她本人也是颇为满意。
当然,还有两个人交谈时,沟通方式的不同:譬如深入浅出型、开门见山型、转弯抹角型、旁敲侧击型……
“仲爱卿,此次漠北、辽东之行,朕已有所耳闻,爱卿素来心思缜密、所见非凡,依爱卿之见,漠北与辽东之事,当如何?”。
这位皇帝用的是深入浅出兼开门见山,这一点要建立在一定‘交情’与相互了解的基础上。
话题不小,却能如此轻松,倒也符合二人之前的某种默契。
“万岁,以微臣之见:漠北与辽东都要立足于‘打’,务必要使其屈服,但却并非全是要兵戎相见,多种举措并举才是长久之计”。
仲逸也不拖泥带水,所幸也来他个——开门见山。
连日以来,盐务之事闹得的朱载垕身心疲惫,眼下仲逸刚从漠北、辽东归来,说起此事,倒是不失为一种调解的方式。
“在漠北增设城池,加派大明的将士分段巡视,在辽东加紧查处意欲反叛的势力,再开设书院、广招学子,就是所谓的多种举措吗?”。
在仲逸去辽东时,林宗武已经回京,对于漠北的战况,他早已向朝廷禀明。而当仲逸在辽东时,石成又早一步回京。
那里的情形,皇帝同样早已知晓。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显然,朱载垕还是倾向于听听眼前这位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意见。
毕竟,漠北战事由林宗武牵头,而辽东的镇压反叛又是锦衣卫北镇抚司和当地都司衙门合力的结果,而仲逸的真正任务实际就是在目睹这一切后,提供一个长远的应对之策。
说白了,他就是要在各处‘走走’、‘看看’之后,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良策’。
“漠北战事要取得长远之计,既要精兵强将,更要从粮草、田产、马匹入手。而在辽东开设书院、广招学子只是第一步,至于以后的举措,正是微臣向万岁请旨的”。
这也正是仲逸此次面圣的关键所在:无论漠北、辽东,要有大的动作,还得要过了皇帝这一关。
万事开头难,而更难的是开头之后的坚持。
“仲爱卿,你果真另辟蹊径,朕仔细看过了:你在漠北、辽东的举措已属不易,切实可行、有礼有节,朕心甚慰”。
朱载垕继续道:“既然这是第一步,那倒是给朕说说,之后你还有什么打算?”。
末了,他随意说了一句:“朕这几天正烦着呢,说些好听的,不要再向朝中那些大臣,叽叽喳喳说了半天,越说越乱、越说越烦……”。
看来,盐务的事儿,确实够棘手的。
“微臣想请皇帝准许两件事”。
如同当初在裕王府时,话题渐深,二人交谈的气氛却逐渐轻松许多:各自随意饮饮茶、调换坐姿、或起身走动走动。
在仲逸看来北方之患,无论鞑靼还是女真,最终解决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彻底失去反叛的资格,而让他们丧失条件,并非一路屠杀过去、杀的一个不留。
当然,就目前的大明兵力来说,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那个理由做到这一点,即便能做到,那也是一场灾难。
而无论南北,大家都赖以生存的离不开田地、房屋,种什么样的庄家?养什么样的草?那怕是一片山林,还会产出木材、草药等。
对读书人而言,不能没有书院、没有书。那怕是私塾,那怕是再普通的几本书卷,都是必不可少的。
饭总归是要吃的,而读书人说的话、做的事儿,则会对周围的人形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于成为大多人的榜样、效仿的对象。
除此之外,一支铁的军队是最终的保障。
否则,即便有了田产、有了收成,粮食最终也难以进入自家的粮囤。读书人的书自然也就读不下去了,饭都吃不饱,还怎么去读?
仲逸继续他的两个请求:“请朝廷派人到漠北、辽东重新丈量土地,之后再分批派兵马驻扎,这些兵马务必要经过强训,比如说如今正在奉旨练兵的戚继光一样,强将手下无弱兵。
在驻地实行军垦,在无战事时,军士们开垦田地,用以解决本军粮草所需,并常年积累,可用于囤积。
与此同时,由朝廷负责安排挑选品学俱佳的饱学之士去两地授学,并佑吏部、户部、礼部等在俸禄、房屋、升迁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此外,严格控制这两地的马匹、铁器,尤其聚众闹事、长期无人居住的区域,要结合户册进行盘查”。
此言一出,谁都能看的明白:就目前而言,至少漠北的鞑靼是不会轻易遵从这样的旨意,只能由南向北,在可控的范围内慢慢推进了。
当然,若是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阻拦,那便只能出动兵马了,正如才结束的漠北之战:一直打,打到你求饶、打到无路可退。
如此,既可名正言顺出兵,又能借战事给予对方打击,他们连喘息和逐渐壮大的机会都没有。
而漠北、辽东所有年轻一代男女都进了书院,朝廷分文不取,还用各种方法鼓励,那么,还有谁愿意上沙场?
习惯了拿刀容易杀人,习惯了握笔更懂得礼仪,读书人的事儿,要慢慢培养。
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嘛……
第625章 我的店铺(上)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出了皇宫,仲逸反倒忧心忡忡起来。
仅是说起漠北与辽东两项,后来二人慢慢的沉默了,朱载垕看上去有些疲惫,这种神态与之前的朱厚熜有些相像,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眼下朝中说的最多的还是关于整顿盐务之事,朱载垕明显为此事分神、劳神颇多。
之前,众人劝阻仲逸可借助刚从漠北、辽东回京而在家休息一段时日,这在之前也是有过先例的。
京官外出,尤其路远时久,再次返京后,朝廷考虑到路途遥远、长途跋涉,又或染了什么病疾病,在家休息一些日子的请求,往往都能得到准许,
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仲逸暗暗笑道:就三天的时间,即便这三天呆在府上,不出大门半步,那盐务的风波肯定是平息不了的。
该来的,自然回来。
从今日与皇帝朱载垕的交谈中可以看出:他并非不愿向仲逸提起眼下盐务之事,而是漠北和辽东的问题同样重要。
而这位翰林院的侍读学士刚回到京城,对整顿盐务并不了解。
象征性的给了三天在家休息的日子,仲逸能够想到:过不了多久,皇帝再次问起的,就不止是漠北与辽东的事儿了。
暂先不说,那怕是三天,也是难得片刻清闲,许久未在京城,也该好好转转了……
朱载垕可以在盐务与漠北、辽东两个话题之间切换,仲逸也可以在身份上‘变换’一下。
如此一来,就会出奇的轻松。
此刻,他便是‘仲少东家’了。
昔日的若一当铺,虽然店铺还在,但门头早已为之一新,‘诚信堂’三个字在京城很多街上可见。
诚信堂名下三大产业:当铺、玉石瓷器店、杂货铺。
如今早已传遍大街小巷,生意相当的火爆,尤其杂货铺,盈利好到超乎想象。
按照仲逸之前的部署:在京城按照东西南北四个大致方位,挑选十处位置不错的店铺,门店全部是买下,而后统一装修、上货。
就连店中的伙计衣衫,皆是一模一样的。
这十处位置经过穆一虹精心挑选,能在最大程度照顾到从各个方向来的购货之人,急人之所急、供人之所需,既方便了大家,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买卖的盈利。
照这样下去,怕是要再开几家分店了。
期间,倒是有人来‘闹过事’,对开这样的店铺也有些好奇,但是一打听:所有店铺的东家是穆一虹后,便不再说什么了。
早在浙江杭州府时,穆一虹就靠自己的手艺积攒了不少银子,来到京城后,凭借一手好棋艺更是得到不少达官贵人的‘出手大方’。
时间久了,谁都知道:她是一个十分有钱的人、不可想象的那种。
但凡任何事情,就是经不住人的琢磨:比如说,之前去穆一虹那里的朝廷命官,此刻谁也不愿承认自己去过。
那么,也自然不会有人敢刁难她。
倒是有另外一层:之前,在没有开诚信堂之前,穆一虹接触的都是有权有势之人,几乎每个衙门都有,其中难免有私交不错的。
如此一来,即便没人说,也挡不住有人这么想:或许穆一虹根本不是真正的东家,而真正的东家必是另有其人,而这个人来头自然小不了。
鉴于此,就更没有敢惹她了。
当然,也不会想到这个‘幕后’的东家,只是个翰林院的侍读学士,区区从五品的品阶,根本不属于那种‘来头相当不小’的类型。
况且,当初在开诚信堂时,所有程序都是按照朝廷规制来,该去的衙门都去过,该准许的皆已准许。
有樊文予这位之前的刑部郎中、如今都察院佥都御史的协助,还有袁若筠家袁炜、袁若晗的关系,这些都不是问题。
诚信堂能开到如今的局面,是多方因素综合的结果,而仲逸只不过是平衡了各种力量而已。
除了穆一虹这个名副其实的东家外,宋洛儿也给予极力的协助,尤其账目、货单,还有其它记录,她做的井井有条,令人不得不服。
日常经营中,当铺一项由大掌柜老姜头负责;玉器瓷器店有罗英做掌柜,并有老姜头把关;杂货铺交给小地瓜打理,后来的陶朔一同打理。
可谓各司其职、一个萝卜一个坑。
当初在福建剿倭时,一起带回京城的陶氏姐妹:崇拜神行太保戴宗的陶朔、一心想读书悟道的陶雯儿,二人帮了很大的忙。
陶朔是铁定认为:除了读书也可以混出个人样来,而陶雯儿则认为读书并非为了功名,有所得、有所悟,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才是正道。
如今,陶朔协助小地瓜打理杂货铺的日常,还负责从各地向京城运送货物。
而陶雯儿则跟着仲姝读书,跟着宋洛儿学做买卖,甚至跟着袁若筠一起上街瞎逛,每个人都能处好,什么角色都能进入。
几个月下来,她已经变化很多,但终究还是觉得:之前自己认为的没错。
人,若是觉得自己一时的兴趣便是终生兴趣所在,那肯定是太过天真、年轻了。但在经历过很多事儿、见识过很多人后,还是坚持自己之前的兴趣,那便是真的对某事有兴趣了。
而且,这种兴趣将会被毫不犹豫的倾其一生。
陶雯儿年纪还小,她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倾其一生去做某一件事儿,但她却能明确的告诉自己:眼下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仲逸一直在想:若是她愿意上凌云山,没准会成为下一个师姐、这样的存在。
如今,拜于凌云山跟随师父凌云子学艺的有:卫展、章苏、阮怀若,若是陶雯儿能去的话,他们几人一如当年的:仲启、仲姝、仲逸……
当然,此事,还得要请示过师父后,才能最终定夺。
当初来京城时,仲逸给了陶雯儿一年的‘考验期’,还是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