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96部分

大明略-第96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鞑靼兵力至少在五万以上,具体数字目前还没有打听清楚,只是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确实带了不少妻儿老小。

    原本以为有朝廷大军做后盾,当地州县也能全力以赴于后方,但当驻军的指挥使知道朝廷派来的兵马也只有一卫五千多人时,原本的底气顿时消减不少。

    好在这个消息只是由当地驻军的指挥使、指挥佥事等几个头头知道,出于稳定军心,也算是权宜之计。

    宗武一行二十一人的先遣队化作商队,一路快马加鞭、轻装北上,到北漠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去找当地的指挥使,到了附近的村庄落脚,找了一家民舍住下。

    “这里……,是原先村里老刘头的宅院,一听要说打仗了,都到直隶保定府他女儿家去了”,一名六旬左右的老头,是这一带的族长,得知宗武一行要留宿此村,便带他们来到这里。

    族长推开那扇破旧的大门,宗武急忙上前将他扶助,地上的杂草太密,一不留神就会绊倒,老头指着眼前的院落:“这两间是新修的,那几间是原先的祖宅,破是破了点,烧些柴火,也能凑合……”。

    老头絮絮叨叨,但细心异常,他之所以收留宗武一行这二十多人的“客商”,除因院落的主人之前早有嘱咐以示好客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为了自身村落的安全。

    自从发生战事以来,这个村子来了好多外乡人,一时间住不过来,当地县衙便临时建棚搭屋,虽是简陋了些,但总也能遮风挡雪,随意做些吃食,烧些木炭,总比风散露宿强多了。

    百里之外的北方村民来此实属无奈,可本地的村民却有些离开了村子去投奔更往南边的亲戚,如此一来,村里的人就减少一些。

    而剩下的,大多都是无亲戚可走,或者一家老小,拖家带口,无法远行。加之农户人家也无多少银子,即使举家南迁,也很难找个落脚的地方,或许还未逃到南方,路上就饿死、冻死了。

    最后村里的几个老者商议一番:走是不走了,反正就这一把老骨头,北边毕竟还有朝廷五千多兵马,能抵挡一阵是一阵。而对于投奔到他们村里的外乡人,只有是大明的肤色、大明血统的,都接纳。

    如此也算是壮大了自己的力量,鞑靼与大明子民外形相差甚巨,一看便知。如今是抵御外敌,宗武一看便知:是“友”非敌,只要是大明人便是“自己人”。

    鉴于此,当宗武一行来到这里,自称是逃难的客商时,族长与几位老者立刻接纳了他们,而且分文不取。

    “至于那些取暖之物,还有铺盖,锅灶之类,到村口去领,都是衙门里发的,旧是旧了点,不过总归是不要银子的”,老头特意说道:“每人还能领十日的口粮呢,这已经相当不错了”。

    “呵呵,相当不错了?”,宗武心中一阵感慨:“十天的口粮,留在这距离敌军百余里的地,还叫不错了?”。

    老族长安顿好众人便要告辞,宗武派了两名兄弟将他送回家,顺便去村口领些东西来。

    临行之时他们已将吃食与衣物备上,足够三五之需,如今去村口领东西,也无非就是做做样子。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其实,先行的,还有……………………间谍。

    所谓知己知彼,这个“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情以及军情以外的其他重大变故,比如:朝局对于战事的态度。

    而军情中,很大程度则取决于双方刺探而来的消息。

    这小小的村庄,有大明的先遣队,自然会有鞑靼的“先遣军”。

    即便是鞑靼与大明子民外形相差甚巨,但两军相争多年,难保他们身边就没有几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大明人?

    “启禀林百户,弟兄们按照您的吩咐,兄弟们都是分批落脚的,每家四五人,服饰与口音皆不同,没人注意到”,一个年轻小旗(官名,管十人)向宗武禀告:“接下来该怎么做?”。

    宗武望着天边的残阳,口鼻处皆是阵阵白气:“先吃饱喝足,晚上挑三个轻功好的兄弟,随本官去趟敌营转转”。

    “那剩下的弟兄们,该怎么办?”,那名小旗问道。

    宗武转过身去,冲他微微一笑:“告诉弟兄们,派几个能说会道的,到村里转转,多‘打听打听’,至于怎么做,路上都交代过你们了”。

    “遵命,属下这就去办”,小旗立刻领命而去。

    虽是这么说,宗武的心里却是没底:此处情形远比之前想象复杂的多:敌军原地盘踞近一月,如今却止步不前,从种种迹象来看,似乎短期之内,不会出兵。

    而己方的形势更是难以琢磨,当地的百姓只后撤百余里,当地的官衙也只以安抚为主,似乎并没有长远的打算。

    如今真正上场的兵力只有当地已经到位的五千兵马,即便朝廷的五千骑兵赶来,也仅仅是一万的人马,面对数万的劲敌……

    难道?宗武心中一阵疑惑:“这次双方真的没有大战?仅仅是一场试探,还是妥协?”。

    当然,还有同样为北方虎狼的女真,是否真与目前的局势有关?

    若果真如此,那师弟的眼光确实太厉害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宗武紧握双拳:“事已至此,小规模的开战是势在必得,定要杀出个样来”。

    宗武暗暗盘算着:“自己的先遣队比指挥使耿攸军的大军早三日启程,五千多人的行军速度自然比不上二十多人的先遣队。不过也就是六七日的事儿,一旦指挥使来此,大军由他统一调遣,想要自己做些事情,就没那么容易了”。

    时间不多了……

    京城、若一当铺。

    罗英正在二楼包房歇息,自从午后看着外地运送药材的马车停在隔壁回春药铺后,他便去找刘小二,之后便是坐堂郎中:“腹痛”的毛病又犯了,开个方子,又在后院的砂锅熬药。

    药铺打烊后,罗英直接拉着伙计刘小二去了酒楼,一番痛饮之后,二人晕晕乎乎、口舌都捋不直了,这才互相道别,各自回了家。

    一阵小憩之后,他慢慢来到当铺的后院,此处距离药铺的后院也就是一墙之隔,以他一个曾经衙门差役的身手来说,越过这道墙,简直是易如反掌。

    “嗯?怎么又是这些东西?”,罗英借着灯光,小心翼翼的打开药箱。

    此刻窗外月光正明,算是安慰,也算是掩护吧。

    说也奇怪,这些药箱全部没有上锁。

    这个疑问,罗英上次就趁喝酒之时问过刘小二,没想到这小子却淡淡一句:“这有什么?都是些草药,干嘛还要上锁,遇到打劫的,人家盗贼也懒得翻腾半天,否则便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如此一说,倒也能说的过去,华丽装饰、车马相互,甚至请了家丁、镖局之类的押运,那即便箱子里装的是稻草人,恐怕也有不少人会铤而走险。

    反之,则大不一样。

    《水浒传》中所说的,大宋年间,著名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便是如此,若非提前走漏消息,恐怕是没有人会对这些破破烂烂的商队下手的。药材是值些银子,可毕竟不同于金银,既不能变现,也不能当古董,谁会打他的主意呢?

    可是,这些又能说明什么呢?他现在已不是蠡县县衙的差役,破案已经与他无关,而找到药箱里的东西才是重点。

    翻腾半天,都是些又黄又黑的干药材,罗英失望:“最后一箱了,要是再没有发现,仲大哥,那就不要怪我了,困死人了……”。

    “字画?这里边怎么会有字画?”,罗英有些不解的缓缓打开那卷白纸:“人像图?画的这是什么啊?

    落款人是阎立本,莫非,这人像是此人所画?”。

    罗英缓缓将画卷好放回箱子,恢复原状之后便缓缓离开房间,嘴里却嘟嘟囔囔:“这个叫阎立本的画的一点都不好,这画估计都不止一百两银子”。

    当罗英有些失望的回到当铺再次呼呼大睡没多久时,隔壁的回春药铺的大门被缓缓打开,一群黑衣人秘密来到后院……

    而与若一当铺相隔数街的妙手药铺同样一道身影掠过,与罗英不同,仲逸只是轻轻一点,眼前的墙壁、屋檐仅仅是个摆设。

    按照与罗英之前所说,仲逸一介书生,自然无法参与这种夜间行动,只得等当铺打烊后才慢慢溜达出来,此处大多为店铺,没有住宅,晚上门店关门打烊后,周围的行人自然就少了很多。

    罗英去了隔壁的回春药铺,剩下林大与小刀的这家妙手药铺只能靠仲逸来“光顾”了。

    或许也正是因为此,此处不比若一当铺隔壁,仲逸只得确定四下无人时才可进入,但如此一来,往往要比想象的晚了一步。

    等那道矫捷的身影越过屋檐,还未落到地面时,却明显感觉到一旁屋子里的灯光与说话声……

    快速移动靠墙一侧,仲逸环视四周,确定院内无人,他便再次慢慢移步至窗前,想一探究竟。

    “轮你了,三人中,就数老子喝的最多,这次干了”,灯光下,一个满脸硬黑须的汉子端着酒碗,脸上红扑扑的,隔着窗户纸都能闻到那浓浓的酒味。

    “好,兄弟们一起为张大人办事,这次顺利进京,回去就等着领赏吧”,另外两个红脸汉子爽快的举起酒碗:“都在酒里,干了”。

    “张大人?”,仲逸心中暗暗不解道:“这药材,与官衙有什么关系?”。

    屋内,一阵笑声传出,三人一饮而进,随手将酒碗甩在桌上:“此次我们张大人将东西送出去后,相信用不了多久,肯定会再升一级,到时兄弟们就跟着发达了,哈哈哈……”。

    那红脸汉子将脸凑上前来:“二位兄弟,听说了吗?据我在京城衙门做事的表哥说,这些东西是经过一个姓罗的中书舍人,最后再辗转到别人手里,最后估计都能到小阁老手里……”。

    “不要乱说,我们只管送东西,小心你的舌头”,那满脸黑胡一本正经,却不由自主的笑出来:“不过把价值一万多两的东西放到药材里运到京城,这招儿确实厉害”。

    “对对对,年年通过这种方式孝敬京官,能升上去是迟早的事”,三人各自倒满酒,再次举杯:“不说了,等明天一早,那边的人过来交接后,我们也算是交差了”。

    仲逸听的真真切切,果真是与当铺如出一辙:“送钱之人通过当铺将价值成千上万的东西换张几两、几十两的当票,而药铺则更为简单,直接将东西放到运送药材的药箱中……”。

    担当此事的药铺与当铺皆非罗龙文名下,却皆被他控制。

    当票所记载的当物与之际当物不符,至于药材嘛,那就更简单了,东西在药商手里……

    总之一句话,只要出了事,一切都与他姓罗的无关,更不会直接指正严氏。

    “哈哈哈,最后一碗,喝完就去喝花酒,听说翠香楼又来一批新的妞儿……”,黑脸胡一脸坏笑,借着醉意更加陶醉了。

    “大哥,此时出去喝花酒,不会误事吧?”,其中一个年轻人问道。

    “怕什么?完事就回来嘛,反正不要耽误明天的交接就行”,黑脸胡笑道:“此处已经到了药铺,我们一路走来都没事,不要忘了,这是谁的药铺?放心吧……”。

    哈哈哈……

    如此一说倒提醒了仲逸:若是若一当铺隔壁药铺的后院也有人守着,那罗英岂不是有危险?

 第153章 无知小英子(下)

    次日清晨,罗英早早起床,迷迷糊糊准备下一楼开门,转身一看却见此处摆设与若一当铺明显不同,细细一看,这才猛地想起来:这不是初来京城时樊文予为仲逸与仲姝安置的小院吗?

    这侧屋正是他之前住过的。(全本小说网,https://。)

    可是?罗英摸摸脑袋:我明明昨晚在若一当铺的二楼,如何来的这里呢?

    昨晚“光临”过隔壁的回春药铺后,罗英似乎听到有些声响,原本准备再出去看个究竟,后来一想反正自己的事都办完了,管那么多干嘛?

    从酒楼与刘小二喝完后,他又顺便拎了半壶酒回来,忍不住痒痒,,在酒楼办事不敢放开喝,如此一来,又干了一通,便不省人事了。

    不用说,一定是仲大哥将他拉到这里的,至于的缘故,不用说:定是因为昨晚之事,以及后来的那脚步声。

    “仲大哥,我……”,罗英来到院里,却见仲逸正站在那里,他急忙把腿向门外走去:“睡过头了,我这就去当铺开门”。

    仲逸向他挥挥手:“着什么急?老姜头不是也有一把钥匙吗?放心吧,他老人家那么准时,不会误事的”。

    罗英微微一笑,来到屋中,见仲姝正在盛汤,他急忙用手在衣袖上擦擦:“仲姝姐,我来,我来”。

    在当铺时,清早都是到对面茶楼边的小摊前买些吃食,胡乱凑合一顿,那里有仲姝姐做的早饭可口。

    只是,他不知:这些东西除了米粥外,其他的都是买的现成:熟肉片、拌菜、咸菜。

    许久没有一起吃饭,三人说说笑笑,罗英吃的有些多,急忙找水喝,仲姝见状只得收拾碗筷,后厨的热水已烧好,该上茶水了。

    “仲大哥,我只发现一张画,画的一个人像,一点都不好看”,罗英一手端着热热的茶杯,昨晚的事他还是有些不解。

    “画?”,对此,仲逸心中已没有多少惊讶,按昨晚在妙手药铺后院窗外听到的情形看,这些东西价值不菲,而目的都是一样。

    罗英看看仲逸,按照他在衙门办差的经历来看:若是这些药铺真有猫腻,箱子里应该装的是金银才是,一副画,算什么?

    如同袁大头一样,喝茶都能喝处酒的感觉来,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什么字画、陶器、古董之类的,都没有真金白银来的实惠。

    对此,罗英也没有多少差别。

    尽管在当铺呆过这么长的时间,但老姜头经手的大多是玉器、宝石之类,最令他大开眼界的还是上次那块歙州砚台,前来当物的,只是少了字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