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瞳-第7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单的打量了一下这个不足30平方的耳室。以及已经化作白骨的牛马羊尸体后。刘东走到了东南角。
收起堵塞门户的沉重塞石。穿过一条宽一米,高2米,长度不足3米的狭窄墓道后,刘东进入了一条比先前墓道要大出近一倍的主墓道。
沿着这条主墓道,走了将近10米后,刘东来到了一座平面抹边八角穹顶墓室!墓室的整个造型跟蒙古包类似,不过体积更大。仅是高度就在5米以上,面积也不小。足有上百平方。而且,通体用长度52厘米,宽30厘米的青石砌成,中间用混合了糯米的黄土抹缝,极为结实!
不过相比建筑材料,刘东更欣赏几乎布满整座墓室,而且仍然保持着鲜艳颜色的精美壁画。
壁画的内容为一场战争,从双方战甲的样式和颜色上来看,很显然一方是元朝军队,而一方是明朝军队。
无论是元代军队长穿的‘辫线袄’。还是明代士兵的红色‘步人甲’,刘东都极为熟悉!
不过从墙壁上壁画表现出来的内容来看。这场战争是元军取得了胜利!
而这也是当然的事情,没谁傻得在自己的墓室里画上一幅失败战争的壁画!
除了精美的壁画之外,墓室的空地上还摆放着很多瓷器、陶器陪葬品。
这些陶瓷器有尊、壶、碗、杯、盏等,不过大部分瓷质粗糙,品相也不怎么好!而除了陶瓷器之外,还有烧制的男女人俑,马牛羊猪等三牲六畜的陶俑,以及鼎、壶、爵、簋、尊、牛尊、盘、案、灶等明显带有战国时期利器形制的陶器。
向前走了两步,刘东随手从地上拿起一个带有龙纹的青花瓷碗后,翻过来一看!赫然在圈足上出现了‘大元宣光’四字底款!
一般来说,元代的瓷器是很少有底款的。事实上,不只是元代,往前数宋代、唐代都是如此。
当然也有例外的!
比如唐代宫廷御用瓷器,一般都会在底足上出现‘盈字款’。而宋代五大名窑中宫廷用瓷器中,也会出现各个宫殿,甚至使用者的名字的底款。
但这些底款虽然有,但并没有像明清时期那样形成规制!
不过,这件青花龙纹碗的存在也让刘东了解到了这座墓葬的墓主到底是谁!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帝之后的又一位元代皇帝,第二位北元皇帝,他的年号就是‘宣光’!
说起来,这位元昭宗也属于‘迷途知返’和‘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代表性人物。
年轻的时候,元昭宗跟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惠宗‘妥欢帖木儿’一样沉溺于密宗,荒淫无度,宠信奸佞,直到被朱元璋的明军赶回草原后,这位曾经的元朝皇太子才真正的迷途知返,痛定思痛,力图恢复中原,中兴元朝。
而且,取杜甫《北征》诗中“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之意,把年号改为‘宣光’,希望成为周宣王、汉光武帝那样中兴国家的君主。
在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励精图治下,北元政局逐步稳定。而且在1372年的明朝北征中,挫败了徐达和李文忠的军队。这次战争挫败了明军进攻的锐气,保住了元王朝的一线命脉,是元昭宗领导下的一个重大成就。
不过,元朝到底是积重难返,就算是元昭宗再努力,也无法挽回北元没落的大势。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励精图治,才让北元这个政权存在了三十五年。
“可惜这是元昭宗的墓葬!”
看着周围并不出众的陪葬品,刘东忍不住叹了口气。
一个败退出中原,而且丧师失地的皇帝,即便是有中期的稍有兴盛,但陪葬品中有价值的东西也必然不会太多。
要不然出现在这个前室中的陪葬品,就不应该是这些粗糙的瓷器和陶器,而是来自景德镇皇室御用的精美珍瓷。
不过,即便是这些瓷器并不出众,刘东也丝毫没有留下的意思。因为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不同,博物馆藏品除了看重精品之外,也注重收藏的谱系完整。
这批北元时期的代表性瓷器,能够极大的丰富现在刘东圆明博物馆的收藏!
当然,周围墙壁上的壁画刘东也没放过,这东西可比这些瓷器陶器之类的陪葬品珍贵多了。
等刘东清理完了前室,很快便顺着相连的墓道来到了墓葬的中室,中室的建筑格局跟前室一样,都是仿照蒙古包样式的平面抹边八角形穹顶结构。不过中室的面积要比前室大了一半,有将近150平左右的空间!
同样,在中室的墙壁上也有颜色鲜艳的壁画,不过壁画的内容不再是战争,而是古代皇帝上朝时的场景。
最中间的,就是头戴笠子帽,耳畔垂着两条发辫,身穿黄色‘质孙服’,腰扎金带,端坐在龙椅上的元代皇帝形象。
而在他的下首则是形象各异,但同时穿黄色衣服的朝臣百官。
这也是元朝服饰的特殊之处,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也称‘一色衣’!
除了皇帝和百官,在这幅壁画上,还出现了舞女、太监和侍者的形象,不过这些人地位卑贱,所以比起皇帝和百官,在形象上要小了很多。
除了壁画,中室自然也少不了陪葬品。
不过,除了十几箱黄金白银,以及一部分珠宝还算是不错的收获之外,其他绫罗绸缎什么的都已经腐朽了。就算是刘东的舍利元光都难以修复完整。
“真是可惜了!”
看着几个箱子中已经快腐化成灰的书籍和画卷,刘东忍不住叹了口气。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在幼年时,便随南人学者郑深,学习《孝经》等儒家经典。
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尤其偏爱宋徽宗的瘦金体,曾经收藏了不少有宋时期的名家手迹。想来这几箱子已经腐化成灰的故纸堆中应该有宋徽宗的手迹。
而宋徽宗的书法和画作,拿到现在可是个顶个的一级文物,好一些的几乎都算国宝了。
当然,就算刘东再可惜,面对一堆灰尘也是回天乏力了!
舍利元光虽然神奇,但到底不是万能的!
平复了一下心情,把中室里有价值的陪葬品搜罗了一下后,刘东顺着墓道朝后室走去。作为存放墓主棺椁的主墓室,防御设施要比前室和中室更多一些。虽然没有陷阱,但在中室与后室之间,一道厚实的汉白玉石门拦住刘东的去路。
而且,这道沉重的石门后面,还使用了中国帝王墓葬中常用的‘自来石’装置。
所谓的‘自来石’就是一根坚硬的石条而已。
解释起来也简单,一般来说,在开凿墓室的时候,工匠们会先将石门门轴的上下端制作成球状,又在两扇石门中间齐门缝的相同部位,雕凿出一个表面突起的槽,然后再在门内中轴线不远的石铺地面上,凿出一个前浅后深的槽来。
关闭石门前,人们先将那根有相当宽度的石条,放在地面的凹槽内,并慢慢让其前倾,使之与石门接触。
当人们从地宫中撤出后,石条借助其本身倾斜的压力和门轴轴端的“滚珠”作用,自动地推着石门关闭,直到它的顶端落在两肩石门的那个凸槽内。这时,谁若要从外面将石门推开,也只能是痴心妄想了。
听着好像很简单,但是在现代科技看来如此不值钱的东西,在古代那种生产力不发达的蒙昧时代,确是蕴含着工匠们聪明才智和对诸多科学原理巧妙运用的伟大发明。(未完待续。)
第一千两百一十二章 珍品众多的主墓室
第一千两百一十二章珍品众多的主墓室
……
不过对于‘自来石’这件汇集古代工匠智慧的伟大发明,刘东没有丝毫停下来欣赏一番的意思。
直接用舍利元光把整个雕刻着团龙图案的汉白玉石门,连带顶门的‘自来石’收进芥子空间后,后室中的情形也清晰的出现在了刘东眼前。
“我说作为整个北元时期在位时间最长,也勉强算是最有作为的一代皇帝,这墓葬里不该一点好东西都没有,原来都放在这后室了!”刘东脸上露出了兴奋之色。
在刘东看来,后室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占据后室一多半的,用来存放墓主棺椁的棺床。另一部分自然就是除去棺床之外的空间了。
在完全用青石垒砌而且打磨平整的棺床上放置有三口红漆木制,但却并未完全腐朽的木棺。而三口棺椁周围的棺床空间上,则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精美瓷器,以及宫廷中常用的漆木器,以及金银器、玉石首饰等陪葬品。
而见惯珍宝,手中高级文物众多的刘东之所以会兴奋,也是发现这些摆放在后室中的瓷器才是真正的精品。
其中有他非常熟悉的‘至正型’‘至大型’元青花,元代卵白釉,釉里红元代御窑,抢金五彩器,单色玻璃釉御窑珍瓷,以及少量的宋代五大名窑器,几乎历史上记载的所有元代御窑器种类,都能够在这里见到它们的身影。虽然除了元青花有三十多件之外,其他种类的最多不过一二十件。
但全世界加起来也不过一二十件。甚至更少的元代顶级御窑珍瓷。能够在这里见到这么多。已经是弥足珍贵了。
就像宝蓝釉戗金五彩,元代高温单色玻璃釉宝石红,因为原料难得的原因,在当时便数量稀少,到如今几乎除了在故宫,以及有数的几个世界级博物馆还有收藏外,全世界都不到十件。
当然,之所以元代的御窑除了元青花之外。如此难得的原因,也是因为元代皇帝和大臣们的墓葬实在埋得太深,也太隐秘了!
在古玩市场上超过80%的古玩都来自墓葬出土的情况下,元代少有高级和顶级贵族墓葬发现的情况下,再加上元代存在时间不过百年,元代御窑如此难得也就可以理解了。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墓葬,也许是刘东发现的唯一一座元代帝王墓。
不过对于这个荣誉,刘东丝毫不在意。而且他也不是考古学家,他在意的只是文物的珍惜和价值。至于隐藏在其中的历史信息,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头疼吧。
刘东简单的数了一下。加上宋金两个时代的五大名窑器,以及元代御用瓷器共计有168件!
不算多。但绝对件件过千万,绝对的一级文物,甚至国宝!
不过,这些瓷器虽然珍贵,但在这里最珍贵的陪葬品却并不是它们。而是被摆放在棺床前面供桌上的东西。
这是一张长3米多,宽1米左右,高90厘米,通体鎏金,边沿和四条桌腿上嵌红蓝宝石,四个桌角处半圆雕狰狞狼头,中间浮雕龙形的宽大供桌。
而供桌上摆放的除了直线并排的九盏金杯做成的‘酥油灯’之外,还供奉着一座华丽的鎏金马鞍,一把浮雕狼图腾的金弓,以及三座高度不同的黄金牌位。
中间的牌位上,用刀削斧凿,颇有几分瘦金体之风的汉蒙两种文字阴刻着“大元皇帝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之灵位!”剩下两个稍矮一些的自然是元昭宗的皇后和宾妃!
另外,在黄金弓和马鞍上都刻着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名字,很显然这是他生前用过,或者比较珍爱的东西。
弓和马鞍在刘东看来它们要比这里绝大多数御窑瓷器珍贵,因为它们具有唯一性。而且还是帝王用器。
另外,除了供桌和供桌上的东西,在棺床之外的空地上还摆放着十几个已经腐朽的漆木箱子,在有幸保存下来的箱子里,刘东发现了元代常见的帝后服装。
包括皇帝的11种夏服和15种冬服,以及元代皇族宾妃穿戴的‘罟罟冠’,也就是帽子呈长条形的那种服饰,共计17种。
当然无论是皇帝的夏服还是冬服,或者是后妃服饰,都没有完全保存下来。即便是刘东使用了舍利元光,也仍然无法挽回那些因为保存不严,而早就腐朽的丝织物。
等刘东把棺椁之外的所有陪葬品,包括后室墙壁上的密宗佛教壁画都收罗起来后,终于把目光对准了棺床上的三口红漆棺椁。
而他第一个准备下手的,就是中间的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棺椁。
棺椁的椁板一般都是厚实的珍贵木料,所以非常沉重。为了保证不破坏棺椁内部的珍贵陪葬品,以及棺椁上描绘的珍贵彩画,一般在正规考古的时候,像开馆这种事,通常都是**个人,甚至还要借助机械来完成的。
不过,刘东的舍利元光和芥子空间,比任何机械都管用。
在他挥手间,应该被棺材钉钉的死死的棺盖便消失了。而第一个出现在刘东面前的馆内陪葬品,就是一件完整无缺,而且珍贵无比的白狼皮!
蒙古人通常会把自己视为鹰和狼的子孙,对于这两种动物也格外的崇拜。而且,白马、白狼、白鹿这些动物自古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蒙古都被视为祥瑞,是神灵的恩赐。所以在元朝皇帝的棺椁中出现白狼皮,并不出乎刘东的意料之外。
为了避免接触空气后氧化作用,连忙用舍利元光把白狼皮修复一番,收进芥子空间后,刘东看向了下面的东西。
不过,下面可不是元昭宗的遗骨,而是因为密封的比较严,仍然色泽鲜艳的龙纹锦被,从图案的精美程度而论,这很显然出自江南松江地区的御用丝织贡品!
再用舍利元光修复一番,重新恢复了这些珍贵丝织物的韧性后,刘东一共揭了足足三十三层后,才出现了不同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中,有和田玉雕琢的密宗佛教造像,也有红蓝宝石、钻石打造的各种首饰,外加金炉、金盘、金盏、金杯、金勺、金筷等各种造型不同的黄金制品。
虽然它们个头都不怎么大,但刘东却从中数出了各种宝石、玉质、金质佛教造像168座,各种不同材质的黄金用器367件,首饰422件!
等刘东把这些拿干净,然后又揭开了九层完全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