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捡宝生涯 >

第239部分

捡宝生涯-第239部分

小说: 捡宝生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彭阿东眼睛一瞥,注意到了元林眼神中的那丝不以为然,笑着说道:“我这人也喜欢用事实说话,如果不是宋代的定窑,我把它吃了。”

    “彭大爷,您也不怕噎着。”元林笑着开了一句玩笑,心里则有些疑惑,暗道:“难道这家伙真有定窑瓷器?”

    这么想着,元林看向了孟子涛,发现对方老神在在,好像对此事并不怎么在意,心里更加疑惑了:“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连定窑都不在意了?”

    孟子涛感觉到元林在注意自己,就回了一个稍安勿躁的表情。

    元林有些放下心来,接着边走边聊道:“彭大爷,您家里就您一个人啊。”

    彭阿东叹道:“老伴死的早,家里就有那个不孝子,哎,要不是我家就只有这根独苗,我都不想管他。”

    元林说道:“毕竟是自己的孩子。”

    彭阿东摇了摇头:“话是这么说,不过这小子就是整天不消停啊,我都愁死了。我寻思着,把东西都卖了,让他做点小生意,娶个老婆,等有了孩子,应该能安下心了。所以,还要请元老板帮忙啊。”

    元林呵呵一笑道:“只要是好东西,价钱又合适,我肯定照单全收。”

    彭阿东哈哈一笑道:“既然元老板这么说,那我就放心了。”

    说着,彭阿东拿出钥匙打开了房门,接着先走进屋内,开了灯。

    “请进。”

    孟子涛和元林走进房间,看了看幽暗的灯光,元林有些讥讽地说道:“彭大爷,您还真够节约的,这灯能有几瓦?”

    彭阿东好像没有听出元林话中的讥讽,说道:“我也不经常来这里,没有必要太亮,咱们小家小户,只能节约一点了。而且,你们不是有手电嘛,将就照一下。”

    “我可没带手电。”元林淡淡地说道。

    “要不我去拿?”彭阿东呵呵一笑。

    看着彭阿东的笑容,元林心里就有些气:“得了,你快把你说的定窑拿出来吧。”

    “行,你们稍等一下……”

    说着,彭阿东就走到一边的柜子前,又拿出钥匙准备打开上面的锁。

    “这家伙不去做演员真是可惜。”元林冷笑一声,想到先前彭阿东表现出来的傻样,他心里就来气。

    孟子涛轻笑一声:“至少你先前了也占到便宜了不是。”

    元林呵呵一笑:“这到也是,这家伙估计心里也挺郁闷的吧。”

    说话间,彭阿东带着盒子走了过来,并放到了桌子上打开,从里面拿出了一只小碗。

    “孟老师,您先看吧。”

    孟子涛点了点头,拿起了那只碗,只见此碗芒口,深腹,圈足。器身内外施白釉,釉面呈乳白色,白中闪黄;外刻花卉纹,采用所谓的“半刀泥”法,深峻,流畅,丝毫不拖泥带水。形制简洁,色泽淡雅,纹饰秀美,典雅大方,独具一格。(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七章 拿出了重器

    这只小碗确实符合定窑的风格,而且还以做工特点来看,应该是北宋定窑,但此碗虽然不错,却和孟子涛之前想的一样,确实是普通的日用品瓷,并不属于贡瓷。

    当然,虽说它只是供应民间的日用品瓷,而且当时定窑作为日用瓷散落民间的量比较大,但并不意味着不值钱,没有收藏价值。

    因为,北宋到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特别是北宋战乱的时候砸了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数量众多的定窑瓷器。

    因此,哪怕供应民间的定窑产品基数比较大,留存到现在的数量其实也不是很多。

    特别是,北宋灭亡之后,到了金代,由于金人的审美完全不同,定窑的工艺水平大幅下降,所以定窑从金代开始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因此,现在我们一般认为,有价值的定窑都是在北宋时期生产的,到了南宋质量呈直线下降。

    如果以以上说的几个原因来讲,真正有价值的定窑产品的存世量也不多,有道是物以稀为贵,所以最近一两年拍卖市场出现了一些定窑,也是拍得很好。

    孟子涛把定窑小碗放了回去,元林就询问孟子涛结果怎么样,孟子涛示意让他看过了再说。

    过了片刻,元林也把小碗鉴别过了,彭阿东笑着问道:“我说的没错吧,是不是定窑?”

    元林看向孟子涛,孟子涛反问道:“你觉得怎么样?”

    元林迟疑了片刻,说道:“好像是定窑,但做工和我以前看到的定窑差别有些大。”

    孟子涛指着碗沿说道:“你难道没有注意,就是芒口吗?”

    元林恍然大悟:“嗨,你看我这脑子,居然忘记定窑不止有贡瓷了。”

    彭阿东反问道:“元老板,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元林有些奇怪地问道:“你不会不知道,定窑原先只是民窑,生产的是民间大量使用的日用瓷,后来才转成官窑,不过并没有停止生产民间日用瓷这件事吧?”

    彭阿东讶然道:“你的意思是说,我这只碗,其实就是日用瓷?这怎么可能?

    元林说道:“这有什么不可能的,别的不说,你看这只碗的口沿处,可是‘芒口’,如果是贡瓷会镶嵌紫边的,不信你看看照片。”

    说着,元林还拿出手机,从网上找了一张定窑瓷器的照片,给彭阿东看了看。

    “没想到还真是这样啊。”彭阿东喃喃自语,一脸懊恼。

    孟子涛笑而不语,彭阿东会不知道定窑官窑和民窑的区别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东西真的是定窑中的贡瓷,彭阿东会便宜他们吗?早就拿到大型拍卖会上去参加竞拍了吧。

    彭阿东现在这么表现,只不过是想要有个台阶下而已。

    过了片刻,彭阿东回过神来,笑容满面地说道:“这个,元老板啊,这碗虽然比不上拍卖会上的那些,不过也是定窑的东西,怎么着也值点钱吧?”

    元林皱着眉头说道:“民窑毕竟是民窑,哪怕沾了定窑的光,也值不了几个钱,当然,它多少也反应了一些定窑的工艺水平,买下来研究一下到也不是不可以,就是不知道您想要多少?”

    “毕竟是定窑嘛,好几百年前的东西了,你要的话,我五万给你。”彭阿东把手扬了扬。

    元林呵呵一笑:“古玩这东西又不是时间越久越值钱,汉代的陶器都一两千年了,市场上好一点的,还不是只要几百块钱?当然,你这东西我也承认,确实沾了一些定窑的光,但做工和定窑贡瓷实在没法比,真要五万买下来,那朋友们肯定会说我是棒槌。这样,你真心想卖的话,我出五千。”

    彭阿东苦笑道:“元老板,这价杀的也太狠了吧,五千块钱,那真是跳楼大甩卖了,这肯定不行,你真心想要的话,最少四万二。”

    “六千……”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彭阿东咬牙道:“元老板,您既然知道了我家的情况,还请您能够高高手,一万五,您要就拿去,不行就算了。”

    见孟子涛轻轻点头,元林这才同意了下来:“成交!”

    见元林同意,彭阿东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元林接着问道:“您这还有别的东西吗,只要东西好,价钱包您满意,对了,千万别是鬼货或者贼货啊,我们可不想自讨苦吃。”

    “玛得,到底是谁歪的嘴啊,这事没完!”

    有道是断人财路,有如杀人父母,想到现在不能一些原先准备好的东西,卖给元林,彭阿东就对给元林透露自己信息的人恨之入骨,发誓一定要叫对方好看。

    按照原先的计划,彭阿东觉得自己肯定会大赚一笔,现在元林有了防备,一些东西肯定是拿不出手了。而且,自己“埋地雷”不但没有赚到元林的钱,现在还亏了,如果就这么让元林走了,他肯定不甘心。

    不过,彭阿东现在也没什么好办法了,只得拿一些底货出来,希望能够弥补一些自己的损失。

    当然,话肯定是不能如实说的,彭阿东笑呵呵地说:“元老板大老远来一趟也不容易,这样吧,我拿几件压箱底的宝贝出来,不吹牛,这些东西可都是能上大拍的宝贝,当然,价钱嘛……”

    元林笑道。“这我懂,我刚才说了,只要东西好,价钱好商量。”

    孟子涛肚子里哂笑一声:“还能上大拍的宝贝,既然如此,你怎么不上拍,还让我们赚这个钱?”

    事实上,古玩这行,许多制假贩假的人,都喜欢玩这样的手段,夸自己的东西天上少有,地上无双,说什么他卖给别人的东西,许多都上了苏富比、佳士得举办的拍卖会,暗示现在的东西,也完全可以上大拍。

    这时候,如果被贪欲冲晕了头脑,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肯定会上了当。而事实上,本来只要反问一句:“既然苏富比、佳士得都能收,那你为何自己不送出去拍高价?”,就能辨别真伪。

    当然,如果你一旦稍有清醒,如此问对方,对方也早已准备好说辞:“我们是农民,没这个路。你们老板神通广大,这个钱只有你们能赚。”

    如果是被捡漏冲昏的头脑的人,就会觉得对方说出了问题的根源,于是,爽快地付了钱。

    如果是原来的元林,有了先前的几个甜头,说不定还真可能上了彭阿东的当,现在得了消息,又有孟子涛在场,彭阿东也就不可能得逞了。

    趁着彭阿东去拿东西的空当,孟子涛环顾了一下四周,看看屋子里,有没有他能看中的东西。

    屋子里堆的东西烂七八糟,什么破家具、陶器、瓷器等等,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还别说,在不远处的一堆陶器中,孟子涛还真看上了一件玩意。

    孟子涛正准备去看一下的时候,就见彭阿东拿着东西走了回来,他只能等会再去了。

    彭阿东这次拿来了两件东西,一件青铜香炉,一件玉器,孟子涛看了一下,都是真品,但香炉的品相有些问题,收藏到是没问题,但玉器材质不好不说,雕刻的水平也不高,当然,如果想买下来玩玩到也不是不可以。

    两人看过之后,元林找孟子涛商量了一下,准备想要那件香炉,就询问起了价格。

    彭阿东拿起香炉,翻了过来,指着上面的火漆说:“这是带火漆的真东西,一口价四千块钱,不能再少了。”

    元林摇了摇头,侃侃而谈:“彭大爷,您这件铜炉,我最多只能给八百块钱。因为,第一,这件铜炉经过了去锈处理,老外可能觉得没事,但在咱们国内,这么做就不讨喜了;第二,东西有磕碰,这肯定也影响价值,得亏这不是瓷器,不然那就是瓷器起毛,不值分毫了。”

    “最后一点,您说的这个火漆,其实就是一种可以出关的凭证,这正好能够证明它的价值很低,所以才能够出口,真正的好东西,那是不准出口的,您屋里的这些东西,如果想出口,只要来路干净,鉴定站都可以给您打上火漆,哪怕是赝品也没关系。”

    彭阿东苦笑道:“元老板,您实在太会砍价了,但得给我们留一口饭吃吧,我给你一个实价,一千五,真得不能再少了。”

    元林想了想,答应道:“行,那就一千五吧。”

    彭阿东说:“这块玉佩您要吗?”

    元林摇了摇头:“您这还有别的东西吗?如果就这两件,和您刚才说的,出入实在有些大啊!”

    彭阿东笑道:“当然还有,我去拿。”

    这时,孟子涛向刚才看中的东西走了过去,拿起来打量了一番,就拿着走回了原位。

    这个时候,彭阿东抱着一件瓷器过来了:“元老板,这可是好东西,实实在在的重器啊!”

    元林定睛一看,看到了口沿外绘的“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楷书款,再看到青花发色典型的铁锈斑痕,顿时有些目瞪口呆:“这……这是宣德真器?”

    彭阿东得意洋洋地说道:“那是当然,怎么样,够上拍吧?”

    元林凑上前一阵猛看,边看边点头道:“确实够上拍了,既然如此,您干嘛不上拍呢?”

    彭阿东叹道:“不瞒你们说,这件东西本来我打算当作是传家宝,并没现在就卖的打算,不过,您大老远来一趟也不容易,而且,我现在也确实缺钱,只能忍痛割爱了。”

    元林连连点头,不过,他此时眼里只有眼前这件青花扁壶了,那模样,就差流哈喇子了。

    聚精汇神地看了足足十多分钟,元林就下意思地想要询问东西的价钱,好在他还没有昏头,注意到了旁边的孟子涛。

    “孟老师,您也看看吧。”元林对着孟子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过那表情,好像已经肯定就是真品了。

    孟子涛点了点头,对元林有这样的表现也可以理解,普通藏家想要找到这种级别的藏品可不容易,意外得知自己能够拥有,不激动才怪。

    而且,这件青花扁瓶也确实可圏可点,其器形为收口,斜肩,扁圆腹,方底圈足,颈肩处装饰绶带双耳。

    孟子涛拿出放大镜观察,发现其釉色青白,釉汁肥厚,气泡密集,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不出边线。画笔分为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

    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壶身为一大朵轮花绽放,青花发色如宝石,蓝中略闪灰,是永宣宫廷御瓷典型器物,且尺寸较大,气势非凡,十分罕见。(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八章 奇怪的观音瓶

    以孟子涛的观察来判断,这确实是一件真器,但这件东西给孟子涛的感觉,却并不怎么好,孟子涛心里对此物有一种并汪圆满的感觉,这让他心里稍稍有些奇怪。

    孟子涛仔细回忆了一下,刚才观察到的细节,最后却无奈地发现并没有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只得用上了异能。

    “嗯?原来如此!”

    孟子涛想到头上幽暗的灯泡,回忆起古玩这行,看东西要在自然光线下的规矩,暗自摇了摇头,觉得自己的经验还是有些不足。

    “孟老师,觉得怎么样?”元林迫不及待地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