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宝生涯-第4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我建议您还是考虑一下才好。”
孟子涛摆了摆手:“这就不用了,不过,这到底是件法器,送我我可不好意思,还麻烦方老板开个价吧。”
“我说送你……”
“别,咱们来日方长。”
既然孟子涛坚持,方文亮还是听从了他的意见,给了一个非常优惠的价钱,算是皆大欢喜。
这之后,两人又聊了片刻。
方文亮曾经说过自己的风水上的造诣上不得台面,但接触下来,孟子涛感觉方文亮在风水上的知识还是挺扎实的,只是可能天赋的原因,在鉴定法器上比较弱,导致其现在事业的尴尬。
而对方文亮来说,孟子涛虽然在风水一道上不比自己懂得多,但关键孟子涛聪明,一点就透,和同龄人相比,已经很了不起了。对他来说是个合作的好人选。
两人聊了没一会,修车的人到了,孟子涛也乘机提出了告辞。
“方老板,那我先告辞了,日后如果有法器鉴定方面的问题,大可以找我,虽然我能力有限,但还能帮到你的。”方文亮讲道。
“那先谢谢孟老师了,以后少不了麻烦您的。”方文亮欣然答应,他想了想,说道:“孟老师,我那还有一些绝版的风水学资料,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
方文亮之所以会提出这个想法,主要还是想要提高孟子涛在风水上的造诣,于己也有便利。
孟子涛现在已经能够做到过目不忘,对此当然也欣赏同意:“那就麻烦方老板了。”
方文亮笑道:“一点不麻烦,资料放着也是放着嘛,那等您有空了,我就把资料拿过去。”
“好的……”
回到金陵的别墅,孟子涛先是叫了一些吃食解决了午饭,接着就拿出了那幅铁名《童子礼佛图》。
展开画卷,孟子涛先是浏览了一下作品,接着心神就沉入了作品之中。
先前在梅国贤那里,孟子涛并没有沉下心欣赏这幅画,现在一看果然不同凡响。
这画面看起来十分地单纯,但这份单纯不是简单幼稚的单纯而是高贵完美的单纯,犹如一束光骤然照进迷茫的心灵,使人心神振奋,心情畅达,心灵净化。
而这种单纯又离不开画家的纯真与赤诚,离不开画家自我的本真生命与宇宙的大生命间的息息相通,是画家以自己的精神生命去体合自然的生机,以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进入亮光朗照的澄明之境的结果。
另外,让孟子涛的感兴趣的,还有图画中隐藏着的若隐若现的晦涩气息。
沉浸在画中足足半个多小时,孟子涛这才回过神来,紧接着,他的脸上出现了讶色,因为这么长时间的观察,他居然一点疲惫感都没有,反而神清气爽,身体之中充满了活力。
一幅画居然能够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变化,孟子涛感觉十分不可思议,他对着画左看右看,又用异能试探,还是先前那样,一点反应都没有。
接着,孟子涛又试着将心神沉入这幅画中,但这回却再也没有刚才的那种感觉,就好像原本一幅活着的画,突然沉寂了。
“奇了怪了。”
孟子涛喃喃自语,不过他并没有气馁,还是研究了将近一个小时,却还是相同的结果,最后只能放弃了。
相到自己拥有的异宝,孟子涛摇了摇头,现在只能随它去了,相信自己应该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发现它的秘密。
…………
又一次踏上西京的土地,由于时间紧凑,孟子涛马不停蹄地给患者们进行了诊疗,每个人恢复情况都很好,符合预期。
正因为这样,每个患者的家属都成为了孟子涛的拥趸,对他的医术深信不疑。
到西京的第三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冯正生对着孟子涛问道:“子涛,这回准备在西京待几天啊?”
孟子涛说:“我马上要出国拍婚纱照,这回又待不了多久了。”
“准备去哪个国家拍?”旁边的钱嘉琳饶有兴趣地问道。
“暂定是西欧和北欧国家,准备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点。”孟子涛回道。
“真不错。”钱嘉琳看了看冯正生:“说实在的,能够成为子涛你的妻子够幸运的,不像你冯哥,当初我们结婚的时候,就跟个碗里的芋头一样,要拔一下才会动一动。”
冯正生被妻子说的有些尴尬,为自己辩解道:“哪有的事情?”
钱嘉琳没好气地说:“还哪有的事,你现在去看看咱们的婚纱照,怎么简单怎么来。”
孟子涛笑道:“其实婚纱照也就是一种仪式,冯哥可能当时对此不太在意,不过嘛,等你们银婚、金婚、钻石婚那会,完全可以再去拍嘛,那会意义更大一些。”
冯正生对孟子涛竖了一下拇指,笑眯眯地说:“子涛这话我爱听,等到时,咱们家怎么拍就怎么拍。”
钱嘉琳道:“这话我可记下了,到时你可别反悔!”
冯正生对天发誓说,自己肯定不会忘记的。
说说笑笑吃过早饭,冯正生对孟子涛说:“咱们去西京体育场,今天那边有西京电视台与国内知名古玩杂志社等,一起合办了一届古玩鉴宝大会,据说会邀请国内不少重量级的专家,相信去的持宝人应该也不少,咱们到那瞅瞅怎么样?”
孟子涛听说有这个活动,眼睛亮了几分,马上就同意了。
对很多民间收藏爱好看来说,他们平时想鉴定一件东西鉴定费都不低,这就算了,关键要找到合适或者有名气的专家的专家也不容易。
当然,社会上也有大大小小的鉴定大会,但就像孟子涛先前在金陵遇到的那次,能不被坑就谢天谢地了。
而电视台举办的活动那就不一样了,请来的可都是一线出名的专家,而且相对来说,个中的猫腻也比较少,所以很多人也都盯着这样的鉴宝大会,知道哪里有的话早早的就会做准备。
正因为去的人多,又有知名专家的鉴定,于是也就吸引了一些商家前去碰运气,这样一来,又会有一些收藏爱好者是拿着东西来出售,或者换几件其他想要的宝贝。
于是,一场鉴宝大会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但有普通的买卖双方,甚至连一些拍卖公司的工作人员也会出现,这可能是一开始组织鉴定大会的电视台方面没有想到的。
坐着冯正生的车来到目的地,孟子涛就看到体育场内已经人山人海,异常热闹了,据说古玩爱好者都来了足有数千人。
下了车,孟子涛就跟着冯正生走进了体育场,很好奇地打量着四周的情况,这等规模的鉴定大会,他还是头一次遇到,感觉分外新奇。
“冯先生,您来了!”
刚进体育场,孟子涛还在想冯正生有没有什么准备,迎面就走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这男子长相很普通,看起来也比较憨厚,但一双眼睛却非常灵活,看起来有些狡黠,这种人可不能被他的表面所骗了。
冯正生点了点头,又指了孟子涛说了一句:“老山,这是我兄弟,一会如果我有事离开,你就跟着他,要是被我知道你怠慢我兄弟,你应该知道是什么后果!”
老山看了看孟子涛,觉得孟子涛应该不是那种难说话的,心里稍稍松了口气,马上拍着胸口保证自己肯定不会怠慢。
“行了,那就走吧,今天到底有多少收获,就看你的了。”说话间,冯正生先给了老山一个红包。
老山连忙笑容满面地接过红包:“冯先生您放心,这次保证会让你们满意!”
接下来,老山就带着大家往前走。
走着的时候,冯正生小声对对孟子涛解释道:“这人是西京古玩界小有名气的掮客,对这种活动很熟,他知道哪些人的东西是想往外卖的,哪些人的东西是不想卖的,还能避免一些骗子,回头有交易成功的东西,咱们只要给他三个点就行了。”
孟子涛表示明白,一般来说,像这类大型鉴定活动,都有这样的掮客,他们借助对鉴宝活动熟悉的优势,帮一些不经常参加这类活动的人节省时间,也能帮一些真正想淘宝的人淘换到想要的东西从而获取酬劳,可以说是多赢。
鉴宝活动上午九点才开始,现在才八点半还没过,工作人员还没让大家进场。于是体育场的人随意的在四周蹲着或者站着。很多人面前都有一个盒子或者箱子,有的干脆就是抱着个瓷器瓶子。
(10/62)(未完待续。。)
第六百八十四章 鉴宝活动(二)
由于鉴宝的专家们是在场馆内进行鉴定,能够同时进去的人数总归会有限制,所以哪怕一会开始鉴宝,场馆外面的情形,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一部分持宝人在外面闲不住,就跟周围的人交流起来,不管他们认识不认识手上的藏品是他们沟通的最好工具,虽然东西有真有假,但也不妨碍他们享受着收藏带来的乐趣。
有些人说到兴处眉飞色舞,把自己的藏品说成是天下第一了。对面这种情况,有些人笑而不语,还有一些不服气的,少不了争上两句,更有甚者争的是面红耳赤。
“冯先生,那边几个人手里的东西都可以转手,我先前也盾过了,东西都不错,您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走了一会,老山指了一下前方不远处的一个角落,正在交流的几个人小。
老山是今天最早来体育场的那部分人,来之后,他就注意前来的持宝人,觉得合适的,就会过去攀谈一二,凭自己的眼力鉴定一下东西的真伪,以便为了更好的为雇主服务。
而且,老山对冯正生也很了解,知道惹了这位主不快,不会有好果子吃,当然,如果伺候好了,他的好处也是不少的,所以更加的不敢怠慢了。
老山朝着那几个人看了一下,问道:“那几个人手里都是些什么?”
“观赏器和文房用品,都是瓷器,要不去看看?”老山回道。
“哦。”
冯正生其实对古玩的兴趣不太高,之所以过来,也是为了照顾孟子涛的爱好,于是转头问了孟子涛的意见,这才答应。
老山一看冯正生的动作,心里一动,看来这位年轻人在冯正生心里地位很高,自己待会一定要小心对待。
老山带着大家来到那几个人面前,对着其中一位问道:“兄弟,可以看看你的杯子吗?”
那人对老山有印象,而且估计也不是第一次参加这种鉴宝活动了,看看孟子涛他们,就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当然也乐意之极:“是你啊,看看到是没问题,不过可得小心一点,这可是宣德青花,十分珍贵。”
孟子涛看到那人手里的杯子,心里就有些想笑,这杯子是一只兔头和长杯结合起来的瓷器,杯身上绘有龙纹,兔头上有点点青花,而且看起来还有一点憨态可掬。
这样的东西,说好听一点,叫做古人的想象力丰富,事实上根本就是一件癔造瓷器。
不过,东西到手之后,孟子涛心里有些感慨,别看这东西是癔造品,但做工还算讲究,制作不马虎,特别是青料都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说明作者是有一定功底的。
但再怎么样,赝品就是赝品,也只能买回去当个摆设了。
在孟子涛打量这只杯子的时候,那人口若悬河地说开了:“说实在的,我这杯子可是祖传的,想当初是我爷爷的爷爷,从一个宫里的小太监手里买到的,除了它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不过已经被我爷爷给卖了,前几天,有位老板想要买我这只杯子,开价八十万,我琢磨着今天来参加鉴宝大会,给专家鉴定,所以没有卖。”
老山听这人这么说话,凭他的经验,对这只杯子的真伪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于是说道:“我看八十万已经不低了,不卖就可惜了。”
那人呵呵一笑道:“这可不好说,兴许我这只杯子被专家评定为西京民间国宝呢?”
孟子涛差点乐了,把杯子还给了主人:“那我先祝您好运了。”
那人好像没有听懂孟子涛话中的意思,笑道:“那我先谢您吉言了。”
出师不利,老山不禁暗道一声晦气,好在除了这人之外,其他几位手里的东西都有出手的打算,于是又问其他人讨要过藏品鉴赏。
接连看下来,东西到都是真品,但不是普通民窑的作品,就是有残修补过的,没有一件能够令孟子涛感到满意。
看到孟子涛没看中一件,老山也有点急了,带着大家又来到不远处一个人那里。
那人和老山认识,一看老山带人过来,就开口道:“老山,咱也是老相识了,我的规矩你也知道,不同意那咱们也就无缘了。”
“明白。”老山给大家讲了一下,原来这人是资深“包袱斋”,这“包袱斋”指的是古玩行内有的人眼力好,但没钱开店,便用蓝色布包袱到各家古玩铺“搂货”,然后转手卖出。这种人一般称其为“包袱斋”。
这人手里的东西一般都是精品,然而,他有个规矩,他的东西都是一口价,谢绝还价。
对孟子涛来说,只要东西好,价格合适,一口价当然不是什么问题。
接下来,男子就把他脚边的盒子打开,只见里面是一对赏瓶,而且男子介绍说,这对赏瓶都是“居仁堂制”款。
“居仁堂”是堂号,其来是袁世凯及其幕僚在秘密筹备称帝之时,不光密电全国要求各省“劝进”,更为称帝的吉时、礼制、舆辇、龙袍以及登基用品作了精心的安排。特别是在瓷器这一项上,更是费尽心思。
袁氏仿效朝制度,设御官窑,专门拨出巨款一百四十万银元,派遣心腹对古玩艺术品造诣颇深的郭世五到景德镇监制“洪宪瓷”。“居仁堂”原名海宴楼,为慈禧太后所建。袁世凯称帝后,将该殿作为寓所,并改名为“居仁堂”。
“居仁堂制”款瓷,为正宗“洪宪”瓷,是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时的特制瓷器,也是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最后一批御用瓷。因为洪宪瓷在中华瓷器史上的独特价值,来为藏家所重视。
但由于袁氏的“洪宪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