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第212部分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212部分

小说: 民国之文豪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难达成。”

    如今的周培源,已经在进行量子力学的研究了。再过几年,他还会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并参加爱因斯坦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直至抗战爆发,周培源秉承科学救国的志向,毅然把研究方向转为流体力学这倒是跟火箭和人造卫星有关联。

    周培源对《泰坦尼克号》里的人造卫星很感兴趣,可惜这里一堆文科生、工科生,没法跟他深入讨论理科话题。

    徐志摩他们这边还在谈文学,政治话题圈子那边已经讨论完宁粤之争,陈岱荪突然问:“听说孟和兄最近准备去欧洲?”

    “下个月就动身,”陶孟和笑道,“荷兰海牙召开世界社会经济会议,邀请我前去参加。”

    陈岱荪自己就是经济学家,他有些羡慕地说:“还是孟和兄有影响力啊,世界社会经济会议都主动邀请你。是不是又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了?”

    陶孟和说道:“刚刚完成一个调查报告,研究对象是中国的工业和工人。”

    “哦,孟和兄快说说。”陈岱荪对此很感兴趣。

    陶孟和讲述道:“中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畸形,工人大都集中在以纺织为主的轻工业工厂,其次是矿山和铁路。资本家为了攫取利益,大量雇佣薪资相对较低的女工和童工,这种现象在外资公司里面尤为常见。女工数量增加得特别快,十年前女工只占全国工人数量的三分之一,这个数据到现在已经变成了45。7%。童工在轻工业部门一直在使用,而且朝着低龄化的方向发展,我这次调查走访了六个大城市,年龄最小的童工竟只有6岁!”

    陈岱荪苦笑道:“资本家嘛,为了利益可不管什么童工不童工,不论欧洲还是美洲,尽皆如此。”

    陶孟和又讲:“中国和美国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具体情况更为恶劣,传统的包身工和学徒制也延续到现代工厂里面。一些穷困的底层家庭,为了让孩子学到谋生手艺,就主动送去工厂当学徒。学徒要在工厂里面拜师,刚开始只能打杂,一年或数年时间都没有工资,直到被工厂和师父肯定后,才能从微薄的工资拿起。甚至有些狠心的师父,还要截留徒弟的工资。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日资工厂,日本人把工厂学徒工称为‘养成工’。”

    徐志摩听到这边讨论的话题,顿时气愤道:“真是岂有此理,日本人也太可恶了!”

    “更可恨的是包身工,”陶孟和说,“包身工主要出现在矿业和纺织业。有些采矿公司,全部使用包身工,就连规模较大的新式矿业公司,也有27%77%属于包身工。其次是纱厂,老板常常派人去乡下招工,利用乡民的无知横加盘剥。这些包身工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劳动强度极大,却只能拿到微薄的薪水,甚至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被资本家榨干身上流淌的每一滴血。”

    陶孟和的这番话听得众人瞠目结舌,金岳霖惊讶道:“这些包身工,跟以前美国的黑人奴隶有什么区别?”

    “还是有区别的,”陶孟和说道,“黑奴是奴隶主的私产,就像咱们养鸡养牛,得好好照看着,不能让畜生轻易死掉。包身工的待遇就要差得多了,他们被武力胁迫,只能在厂矿里日以继夜的工作,累死、病死、被打死都很稀松平常,反正死了一个包身工,还能再招来十个。”

    众人听了默然,中国包身工居然连美国黑奴都不如,但他们又对糟糕的现状无力改变。

    ……

    就在林徽因在家里开沙龙时,中文名叫《爱情方舟》的《泰坦尼克号》,迅速在南北方的大城市热卖起来。销售状况比《枪炮、细菌与钢铁》好了不知多少倍,毕竟学术专著受众面狭窄,而消遣性质的爱情小说却面向广大群众。

    特别是那些妙龄少女、进步青年和深闺怨妇,特别吃《泰坦尼克号》这套,几天时间就卖出三万多册。

    跟张恨水正在连载的《金粉世家》相比,《泰坦尼克号》多了几分异国情调,描写的还是高大上的豪华游轮之旅,富家女与穷小子之间的爱情套路也百看不厌,能够畅销热卖实属正常。

    茅盾还在左联机关刊物《文学导报》上,专门为此发表了评论文章:“周先生的《爱情方舟》(原名《泰坦尼克号》)并不仅仅是一本消遣小说,我们要看到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看到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与自由的坚定,看到人性当中的真、善、美。当灾难降临时,除了少部分道德败坏者之外,人们将生的希望留给女人和孩子,这是难能可贵的人性光辉……”

    鲁迅没有专门写书评,但也在他的杂文中提到这本书,给出的评价偏向于肯定。

    至于咱们的北大校花马珏同学,这些日子整天捧着《爱情方舟》反复阅读,对周大先生崇拜到了骨子里。

432【国事】

    火车从江苏进入山东,就宛若换了个世界。

    铁路沿线,江苏到处是青绿稻田和金黄麦子,而山东却一片荒芜景象。偶尔能看到些贫弱消瘦的农夫,顶着烈日收割小麦,但却丝毫见不到收获的喜悦。

    连续多年的战乱和天灾,已经让山东成为人间地狱。以红枪会为首的民间拳会,以一贯(和谐)道为首的邪教组织,把控着山东的大小村镇,就连军阀都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

    周赫煊看着那些劫后余生的农民,不由自言自语道:“山东又要遭灾,不知这些人能否撑得过去。”

    “山东又有什么灾祸?”张乐怡忍不住问。

    “当然是天灾。”周赫煊无奈地说。

    1931年的夏季大水灾太有名了,灾害波及10多个省,数千万人受灾。其中以长江和淮河流域最严重,有统计的死亡人数便达14万人,还有无数难以统计的死亡人口。

    去年由于中原大战的影响,全国粮食歉收,百姓苦不堪言。今年好不容易迎来粮食丰收,结果又遭遇全国性大水灾,老天爷简直不给人留活路。

    中央大学那边爆发“换校长风波”,就是在水灾后闹得不可开交的。因为中央大学的主要教育经费来源于江苏财政,而江苏又成为水患重灾区,只能挪用教育款去赈灾,导致中央大学无米下锅,几乎到了停课的地步。

    即将爆发的大水灾不但属于天灾,更是**。中原大战带来的饥荒且不说,还有自北洋时期以来,各地政府根本没有好好的兴建维护水利设施,结果洪水一来,那些老旧的水利设施纷纷不顶用。

    大水灾发生后,全国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筹集款项,在随后的一两年内,以工代赈,勒令各级政府修建大量水利工程。

    这是国党统治的数十年中,仅有的一次借用外债,大力发展水利工程的举措。并非中央政府勤政爱民,而是大水灾已经撼动国本,再不好好补救,绝对盗贼横生、起义频发。

    周赫煊想想即将爆发的全国大水灾,又想想即将来临的九一八事变,突然生出深深的无力感。他能做的,也只是摇旗呐喊,激励人心,捐款提供点财力支持而已。

    火车终于驶出鬼蜮般的山东,周赫煊的心情瞬间明朗许多,他抱着儿子逗弄道:“维烈,快数数给爸爸听。”

    小维烈愣愣地看着老爸,就像个弱智呆傻儿。

    张乐怡好笑地给儿子起头:“1、2、3……”

    “4、5、6、7、8、9、10。”小维烈顺着往下数,数到10就已经到了极限。这表现足可称得上神童,1岁零1个月的孩子,能够数到10难能可贵。

    当然,小维烈并不知道数数的意义所在。丢三块糖在他面前,这小子只会塞进嘴里吃,根本无法说出糖果的数量是三。

    看到儿子又聪明又呆傻的模样,周赫煊突然笑起来。中国未来的希望,都在年轻的下一代身上,而周赫煊他们能够做的,只能是尽到每个人的职责。

    周赫煊刚刚穿越时很怕死,很怕民国这个吃人的社会。但现在各种情况见得多了,他似乎变得没有那么惜命,如果哪天真需要周赫煊为国家去死,他多半也会硬着头皮冲上去。

    不过除非万不得已,周赫煊还是会选择苟活,他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呢。

    回到天津三乐堂,周赫煊继续过着潇洒的小日子。平日里在家逗逗儿子女儿,跟着崔慧一起练习书法,偶尔陪大小老婆出门逛街,再去北平那边给清华学生讲课,或是被北研院历史研究所请去指导学术,过得清闲而快乐。

    跟周赫煊的快活小日子比起来,张学良则是焦头烂额。

    自今年开春以来,日本在东北相继制造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最近还在沈阳街头公开搞军事演习。这一连串的无耻行径,激得东北人民义愤填膺,展开轰轰烈烈的排日活动,这些活动很快便蔓延至全国。

    对中国的商人而言,他们是乐见其成的,日货因排日活动再次被抵制,国货趁机借着爱国之名占领市场。

    张学良和常凯申可不这么看,他们生怕排日活动激怒日本,引发日本关东军的武力入侵。

    常凯申给张学良发电报说:“发生全国的排日活动,恐被赤党利用……故官民须协力抑制排日运动。”他又发表《告国民书》称:“排日运动,荼毒国家,并损坏而已。”

    之后,老蒋严厉取缔南京等地的排日活动,想要缓和跟日本人的矛盾。

    张学良的做法虽然更温和,但他的思考方式跟常凯申一致,那就是万万不能激怒日本人。

    张学良和老蒋都不是傻子,小日本今年在东北频繁挑事,就是为了获得武力入侵借口,他们能做的只有忍让、忍让、在忍让。

    没办法,中国的局势太复杂,两人都没有做好迎战的准备。

    老蒋在今年初的日记里写道:“广西之桂逆,江西之红匪,山西之判部,山东之冯部,四川之劣军,皆须处置妥善,不使牵一发而动全身。仿鲁军(孙连仲部)能遵命开至江西,则红匪与冯部皆有办法。至于桂逆,只求其解散张发奎所部,李、白迅即离桂即可矣。而山西急于四川,亦应速办也。”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老蒋想要掉冯玉祥的旧部去山西,跟我党的军队两败俱伤。桂系那边以安抚为主,四川暂时可以放着不管,他的当务之急是吞并消化阎锡山的旧部和地盘。

    老蒋打得好算盘,可惜突然出现意外,广东那边搞出个国民政府,瞬间让他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就在周赫煊回天津的第二个月,驻防河南的石友三突然造反,起兵拥护广州国民政府。

    石友三造反的主要原因是不满现状,他觉得自己很早就通电归附张学良,却没有捞到太大的好处。凭什么韩福渠能做山东省主席,而自己的兵力不在韩福渠之下,建制更加完整,却只能驻防顺德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于是石友三在河南造反了,他麾下拥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坦克部队,共有六万余人的兵力,战斗力颇为强悍,曾在中原大战中多次击败中央军。

    石友三的目标是赶走张学良,自己来做华北地区的土皇帝!

    与此同时,广州那边也在积极配合,调兵遣将想要跟常凯申一决胜负。

    在这种情况下,常凯申和张学良哪还敢招惹日本人?东北军的十多万精锐,留在华北根本不敢动,必须先把石友三给剿灭再说。

    不仅如此,张学良的堂弟兼发小张学成,如今就在石友三麾下。张学成上蹿下跳,到处撺掇地方军阀联合反抗堂哥张学良,不但游说孙殿英等人,还主动联络日本人获得支持。

    日本人、石友三和广州国民政府,这三方是互有勾结的。

    甚至远逃至大连的阎锡山,都准备返回山西重掌大权了。阎锡山已经得到确切消息,甚至连日本人什么时候在东北动手都知道,他就是要趁九一八事变东山再起!

    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常凯申和张学良这两位中国最风光的人物,如今正陷入内忧外患的糟糕局面。

    于是张学良病倒了,把军事交给参谋长戢翼翘负责,自己待在医院逃避般的开始养病。

    戢翼翘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全权负责对阎锡山旧部的改编工作。这次讨伐石友三也是他出面搞定,打仗打得有声有色,解决石友三叛乱只是迟早的事。

    石友三很好解决,但真正的祸根却是阎锡山。

    阎老西会选在九一八事变的前一个月返回山西,把张学良、常凯申吞并消化华北、西北的计划全部打乱,把东北军精锐牵制在华北地区无法动弹。

    阎锡山搞教育、搞工业对国家有贡献,但在中原大战和九一八事变中,却是误国误得很彻底。或许在精于算计的阎锡山心中,国事也不过是一笔生意。

433【呜呼哀哉】

    轰隆隆!

    窗外雷鸣电闪,不片刻大雨倾盆而下。

    崔慧连忙去关好书房的窗户,回来看到周赫煊刚刚写完的毛笔字,笑着赞道:“周先生的进步真是快,楷书、行书都练得极好。特别是行书,已经颇有名家风范。”

    “崔小姐说笑了,就我这毛笔字,只能说勉强见得人,离名家还远得很。”周赫煊自嘲地笑笑,投笔走到窗后,看着外面的暴风骤雨负手而立。

    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周赫煊都有苦练过,其中楷书花的时间最多。但最有感觉的却是行书,周赫煊练起来得心应手,初时模仿颜真卿,继而模仿王羲之,如今已略有小成。

    崔慧说周赫煊的行书颇有名家风范,并非全是拍马屁。因为周赫煊在掌握基本书法技巧后,写起毛笔字来并不拘泥于形式,笔触狂放中带着些含蓄,秀丽中又有些健美之感。

    从书法细节上来看,或许周赫煊比不上那些从小练字的家伙,难免有点技法上的瑕疵,但总体而言却别有灵动的韵致。

    当然,这仅仅只限于行书,周赫煊的其他书法还是很糟糕相当于旧时科举考生的平均水平。

    崔慧来到周赫煊身边,笑道:“周先生喜欢看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