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214部分

调教大宋-第214部分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语之中,尽是对生命的感悟与洒脱!

    。。。。。。

    出了柳永的住所,唐奕叫来一个仆役,“去把我马大哥叫来。”

    仆役领了命,街市那边去寻马大伟。

    不一会儿,马大伟到了。

    “大郎,何事?”

    “大哥进趟城,去把开封最好的石匠给我找来。”

    马大伟一愣,就找个石匠,怎么还让他亲自跑一趟?

    不过,看唐奕的样子,应该是很重要的事儿,“行!那我这就去。”

    “回来。”唐奕又叫住马大伟。

    “算了,你还是去找一趟文扒皮吧,让他从工部给调几个御用的石匠。”

    “行。”

    。。。。。。

    回到小楼,君欣卓已经回来了,却不见萧巧哥的身影,应该是躲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君欣卓见唐奕脸色不对,“怎么了?谁又惹你了?”

    唐奕疲惫的摊到躺椅上,“没谁惹我,就是心里堵得慌。”

    君欣卓搬了个墩凳绕到躺椅后面,轻轻地给他揉着太阳穴。

    “堵什么啊?不都挺好的吗?”

    唐奕不言。

    过了半天,又猛然道:“我要给柳师父立一块碑!”

    “立呗,又没人拦着你。”

    唐奕又道:“立一块,有观澜,就有他的碑!”

    ——————

    接下来几日,唐奕也算难得的清闲,白天有课上课,没课发呆,早晚也与儒生们一起出操锻炼。

    而杨怀玉的阎王营,则是真的成了阎王营。

    唐奕提前打了招呼,这货知道来年春天要拉出去,所以玩了命地要在这最后一段时间把这一厢好兵训出来。

    。。。。。。

    阎王营一认真,每天早上一起出操的神威营和观澜儒生们,就有点跟不上趟了。

    毕竟人家是全天候专职训练,而神威营却没那么系统,至于观澜儒生,那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主业还是学习。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阎王营发了威,却激起了观澜儒生的争胜之心。

    一帮“老子天下第一”的愣头青,哪受得了被军汉比下去?

    现在都不用曹满江敦促,每天除了上课,都玩了命的练,非要和阎王营别一别苗头不可。

    对此,唐奕只能莞尔一笑,好事儿,要的就是这股儿子劲头儿。

    ————————

    九九重阳,登高祭祖。

    唐奕是光杆司令,就他一个,父母的安身之所又远在邓州。所以,只和几位老师一同登高望远,应了个景就算了事。

    而柳七公,唐奕特意让仆役用一架“滑竿儿”(竹轿)抬着。

    登了高,带着几位师父没回住所,而是散步到观澜靠北的北屏山。

    北屏峭立,原来是没有上山之路的,这段时间,唐奕让人强行在陡坡上顺山势凿出了一条小径。

    这里,正是他给几位师父找的那处地方。

    小心地搀扶着几位师父上山,行到山腰之处,地势一缓,蓦的出现一处平地,范仲淹等人虽有些气喘,却是眼前一亮。

    “不错!”

    “大郎确是找了一处好所在!”

    。。。。。。(未完待续。)

午夜话唠

    咖啡喝多了睡不着,和大伙儿聊几句天儿。

    躺在床上看评论,哪的都看,起点的、qq阅读的、神器的,一些别的盗版的,还有龙空上的。

    群里的都知道,苍山随性散漫,三十多岁还没个正溜儿,至今流浪不能定性。

    天天跟个孩子一样,嬉笑怒骂,装疯卖疯。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出生东北,北京长大,家安在重庆,却屁颠屁颠跑大理来当农民的,没干过一件正事儿的“二溜子”,自从写了这本书之后被逼得‘认真的像个孩子’。。。

    我是个爱较真儿的人,越是有人说三道四,越是爱较劲。不然,也不会有上架之后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更新,更不会有前几天夜郎自大的求打赏冲击“日进斗金”。

    不过还好,诸君惯着,至今还未打脸。

    谢谢大伙儿。。。。

    但你们要注意了,熊孩子都是这么惯出来的。。。

    。。。

    说远了,回归正题。

    看了很多评论,开本之初还能和喷子,或者不同观点的人长篇大论的辩上一辩,曾经还跑到盗版站去与人理论。

    现在不了,主要是吵累了,也没那么多精力了。

    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在乎,所以才有了这个单章。

    首先,说一点儿一直有人提的问题吧。。。

    关于严谨的问题。

    这个我承认,本身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要是媳妇不给我改,我都不敢往出发,错字儿能砸死你们!

    加之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有时确实懒得找资料了。

    但是!

    注意了!但是!

    不说从先秦到民国的历史,这么多年累积了多少吧,光为了写这本书,资料看了没有一千万字,也有几百万了。

    宋史、宋史演义、仁宗纪阅、宋刑统、中国历史年表、宋兵制初探,等等等等,以前看过的都翻出来扫了一大遍。(当然。。。那个化学的噱头非我所长,露怯的地方太多,不提了。)

    曾经给群里的书友截过图,光整理完的文档有多少,他们最清楚。

    我不去解释你们所谓的不严谨,因为之前说了太多次了,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只问大家,看了这么多资料,你们觉得还不严谨,为什么呢?

    绝大多数的书友了解的历史,应该都是从小说里,或者一些所谓的网贴的一个个片段之中吧?

    作为一个作者,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小说中的历史是不能信的,贴子之中的选择性史实,也是绝不能当做下结论的依据的。

    所有人都听过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儿”。

    这句话不是告诉你历史不能信、都是假的,而是告诉大家,历史是按照需求来决定事非对错的。

    不说摄政的原因,举几个小例子:写明史小说的,一定会说宋弱明强,明朝怎么怎么硬气,写宋的作者,一定会为宋朝平反。

    可事实上,宋明的对外对内政策都有他的客观原因在里面,你说不清谁强谁弱。你说,作为一个靠历史吃饭的作者,看过那么多资料会不知道这些吗?

    知道,可是小说,只为自己的主题服务,只突出作者笔下的期待感和可读性。所以,昧着良心也得这么写。

    又或者说,很多宋史小说里,都说宋杀牛犯法,宋私酿酒犯法。

    有这事儿吗?有!

    但是,就好像现在的法律,家暴也犯法,可有几个因为家暴判了的?

    多了我不说,之前说过了。

    看小说,看个乐儿,大事情谁也不敢瞎写,小细节,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故事情节服务。

    写不能杀牛的,是为了让你把大宋和现代区分开;写不能酿酒的,也同样如此。

    至于还有龙空上的一个作者,也去书评里喷,还拿宋刑统出来说事儿。。。。。。

    如果你还在追书,我要多说你几句了。

    你看的宋刑统是宋初的,我国宪法从开国到现在还修改了好几回了呢,既然都看了宋刑统,那应该知道牛肉税,哪来的呀?大观年间给牛肉限价,依据是什么啊?

    历史不是宋刑统,历史是宋刑统之下真实的大宋。

    好了,这事儿过去了。总之,大伙想了解历史,看小说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真的信小说。。。。

    吴育会从坟里跳出来和我拼命,韩琦也落不下。萧观音会来质问怎么多出两个哥哥,而且还‘老’了五岁,尹洙会出来说:我明明是痨疾,怎么成了痛风了。

    历史小说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品味大历史背景下的名人雅士,还有现代人乱入古代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而不是炫技,更不是大家来找错。

    有些地方确实苍山没注意,指出来,我改。有些地方是没办法,不那么写,这故事就没法看了。

    吴育史实是个刚正不阿的人,可总得有人当龙套,烘托气氛;唐奕入辽的时候萧观音才九岁,真和个九岁小孩搞暧昧,你们会骂我变态的。

    尹洙要是痨病,唐奕还怎么救?汝南王要是不夺位,全书除了一条强宋线再无一物,朝堂上死气沉沉跟灵堂似的,你们看着不烦吗?

    。。。。。

    下面再分站说说看到一些评论的观感吧。。

    先说起点。

    起点其实没什么可说的,读者之中大能太多,一般没两把刷子也不会来评论区吐槽,就算有,也是0粉丝值看盗版的。

    评论最多的不是挑小毛病,而是对一段剧情的喜好。

    怎么说呢?还是举例子吧。

    曹觉的支线,这段一致叫好,可惜跳订严重。为什么呢?网文养成的习惯,只看主角,很多人等不到那个**就跳过去了。

    再比如,汝南王的剧情,还是很多人看得不爽,要我快点结束。

    说心里话,我也不想写。

    曹觉那段和汝南王的剧情是我写的最慢的两个地方,一小时500字,从早坐到晚,憋出来两章,还让人说我找理由,更的慢,何苦呢?

    可是不行,必须写!

    一本书,有皮、有骨、有血、有肉,你们认为爽的地方,是书的皮囊脸面,好写,往倾国倾城上画呗。

    但是,真正支撑一本书,或者说粘住你们的却是骨架!

    不说别的,曹觉的作用已经体现出来了,吐槽群入群的验证问题是:除了主角,你最喜欢谁?

    人气最高的,就是曹老二。

    一年之后,可能这本书除了主角,你就能记住这么一个人了,这就是他的作用。现在不喜欢正常,但是,他会在后面的情节不断地给你提供思考空间。

    汝南王这一段也是这个道理,现在不喜欢,以后你会想。哪怕你们恨他,说心里话,也比你记不住他要强。

    所以,遇到这种情节别急,山势起浮方现真美,平铺直叙,一定长远不了。

    。。。。。

    再说qq阅读。只有一个人的评论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位兄弟说:

    “我对宋史不是特别了解,但是纵然宋朝皇帝各种仁慈,但也挡不住权臣当道吧?你一介小民火速崛起,然后还敢大方谬论?尤其是宋朝大臣什么时候变成实干家了?主角那样讲学竟然有一大堆人去听?还做笔记?宋朝大臣要真这么忧国忧民,宋朝早就一统天下了”

    以上是原文。

    首先,这和皇帝仁不仁没什么关系,第一他是主角,要破局,而且是北宋的局,就不能按常理出牌。再者说,高大上,伟光正的角色写的人太多了,换换口味也好。

    第二,如果一个人能平白给朝廷贡献三分之一的税收,换了哪个皇帝都得惯着。当然,别是唐皇、汉武、朱重八这种狠人。

    第三,你确实对宋史不了解,北宋真的不缺实干家,名臣能吏,朝堂地方随便捞出来一个就是大能。这和北宋的政体有关,也和当时的文人环境、操守、只尊大义、没有党争有关,除了对武人这一点上有点操蛋,别的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不要看小说里,或者网上所谓的评论贴,你就自己想想,一帮文人,光靠嘴皮子就保了北宋百年无大战,以当时的国际环境,真的不容易。

    至于一统天下。。。。你可能不知道,南北宋的北方异族,和汉唐、明清是不一样的。记得看过一个统计,北宋之初,全世界的国家排名,大辽是第一位,国力比大宋强的多。别看后来大宋比辽富,但是军制的原因,实际上也和辽差不多。

    这有点像,现在的华国和毛子,统一?哪那么容易。看小说行,实际情况太强了。

    这里多说一嘴。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后清’,也有人说是‘后明’,其实。。。我们生活的意识形态最接近的是‘后宋’。

    不光文化传承,方方面面宋是最接近现代的。

    有些人有一个误区,总觉得回了古代,普通百性连人都不是了。总拿明清的奴才主子那一套来往大宋里面套,真的套不进去。

    开书的时候有人说,和范仲淹论国事。。。不想活了!骂权贵。。。不想活了!救曹觉殿上发飚。。。不想活了!好吧,殿上发飚是有点疯。

    总之,唐之后到在理学出来之前,甚至是大兴之前,百姓还是敢说话的,人民还是平等的。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一句两句说不完,有兴趣,加群,语音跟你们聊聊。

    这么说吧,别说唐奕和范仲淹论政治没事,庆历六年还是八年,具体记不清了,仁宗曾下旨,让全国的百性为国家出谋划策,畅所欲言,官方就鼓励百姓论政。

    至于骂权贵,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很多人让苍山办报纸左右舆论,其实。。。。

    北宋是有报纸的,而且是八卦小报。。。。

    当然仁宗朝有没有我没查到,但徽宗朝是有的。不但登些民间艳事,官员家丑,连皇帝家的事儿都敢写。这是真的。

    徽宗时期的朝政比仁宗朝昏暗的多吧?

    骂权贵?有几个比蔡京的权大?他都让百姓骂的门都不敢出,你说骂个潘国为过分吗?

    还有人说,北宋生活水平没那么发达。

    说几个数据,北宋的城镇化人口占比20%,这个数字相当之高了,没有一个朝代能达到,甚至是接近。

    南宋临安的‘筒子楼’有十层高,住几百户。

    北宋开封的城市设施全到你不敢想象,消防队、公益医院、养老院、孤儿院、免费教育。北宋末年,城市百姓穿袜子都是丝绸的。。。

    还是那句话,把北宋说成是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不是没有道理。

    。。。。

    。。。。

    最后说两点在哪都能看见的问题。

    神器上我看到有一位兄弟说,苗妃有唐奕这个大牛的女婿,还跟着汝南王干事儿,她不是傻吗?

    乍一看,我都猛住了,好像有点道理啊?

    可是。真的没道理。因为,兄弟你是上帝视角啊,唐奕的底,全知道的就两个人,赵祯、范仲淹;知道很多的,曹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