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94部分

调教大宋-第94部分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完待续。)

第176章 开讲

    唐奕之所以选择跟着黑子他们来的那几个孩子做为民学的第一批学生,而没有在回山佃农子弟之中选孩子入学,一来是太多教不过来;二来则是从掌控上来考虑的。

    跟黑子来的那几个孩子,不说别的,对唐奕肯定是死心踏地的,将来不用考虑控制不控制得住的问题。

    回山佃户子弟却不一样,毕竟不像黑子他们那样,和唐奕完全绑在了一块儿,将来若是生了异心,那他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血也就白废了。

    唐奕和王里正说得很明白,民学和书院不一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不是为了科举。

    不想,王里正皱着老脸道:“少爷想远了,咱可不敢想让娃娃考什么进士,只愿他能识字,将来别跟俺似的,连个账都算不明白就行。”

    说着,王里正躬身长揖,“少爷您是好人,就行行好,收了俺家的娃子吧。”

    “。。。。。”

    得!唐奕没法在搪塞了。

    “那王叔把孩子带来吧,我看看。。”

    。。。。

    王里正开了个“好头儿”,回山村的佃家一听里正把他家‘王狗蛋儿’送到民学去识字了。。。。。

    那还了得?

    一下午,唐奕就没得消停,被这帮着人给围住了,个个拿着家里仅有的一点银钱,来求唐奕收下自家的孩子。

    唐奕不怕你跟他玩横的,就怕这种苦情戏,最后,干脆让人把回山村的孩子统计了一遍,把八岁到十岁的小孩索性都收了。

    民学的学生一下子从七八个,变成了二十七个!

    至于村民送来的学费,唐奕缺的是时间和精力,真不是差他们那点钱。

    再说,当他见到那二十几个孩子眼巴巴地站在他面前的时候。,唐奕连怕费精力,怕累的心思都没了。

    这个时代,‘知识’算是奢侈品。不说满腹经纶,就算是比寻常人多识几个字儿,对于百姓来说,都是改变命运的大事!

    能改变这么多孩子一生的命运,那种成就感。。。。

    是无法言语的。

    。。。

    民学开讲不似观澜书院当初那般隆重,甚至根本就没什么仪式。

    唐奕给每个蒙童发了笔墨之类的用具,再把自己鼓捣出来的‘课本’发下去,就算完事儿了。

    但是,上课的时候却不一样儿了。除了二十七个学生,观澜书院几十个儒生里里外外把民学课舍围了个水泄不通,就连贱纯礼、宋楷这帮坑货都来看他的笑话。

    不为别的,他们只想看看,唐子浩自己都没学明白,是怎么教别人的。

    。。。

    而范仲淹等几位德高望重的师父,现在就坐在课舍的后排,也专门来听唐奕讲学。

    这是当初唐奕非要办民学之时和老师说好的,范仲淹必须听他上几次课,才能决定是不是要让他把民学办下去。这不光涉及到耽误唐奕正常学业的事情,而且,范仲淹怕他误人子弟!

    此时,唐奕站在课舍最前方,额头上全是细汗。

    两辈子也没给别人上过课啊,说不紧张那是骗人。再说,老师和几位师父可都在底下坐着呢,给一群大儒讲课,唐奕压力有点大。。。。

    “教几个孩子识字这种事儿,应该不难吧?”唐奕如是安慰着自己。

    深吸了一口气,“大家打开《蒙学》第一页。”

    好吧,其实就是《语文课本》,唐奕给换了个适合大宋的名字。

    见底下的一众幼童脸上带着稚嫩和兴奋地翻开面前的课本,唐奕也不多说一句,拿起一块‘白土子’转身走到墨板前书写起来。

    墨板是唐奕让人特制的,开始还没人知道这是干什么的。现在看唐奕在上面写写画画,才恍然大悟,这原来是个‘教具’。

    不过,还别说,对于习惯了先生在堂前用嘴说,学生在堂下用耳朵听的授业方式的宋人来说,这种一目了然、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还挺新鲜。

    而‘粉笔’则是天然的石灰石削成的,在墨板上黑纸白字,十分的显眼。

    范仲淹没有孩子们手里的课本,也不知道唐奕鼓捣的是什么《蒙学》。不过,用猜的也能知道,无非是《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东西。

    于是抬头看唐奕在墨板上写字,想看看他到底要怎么教。

    只不过。。。

    只不过,这小子鬼画符似的在干什么?

    唐奕写了半天,范大神竟一个字都不认识。倒是杜衍见识非常,小声对范仲淹道:“像是一种大食国的文字。”

    “大食文?”范仲淹更迷糊了。

    这些蒙童连汉字都还不认识,唐奕写什么大食文?

    还真不是大食文。

    所谓大食文,就是与大宋同一时代的阿拉伯帝国所用的是阿拉伯文。

    唐奕可不会什么阿拉伯文,但,杜衍说的也没错,他现在所写的,确实是大食人传入中原的——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最早是由罗马人从埃及字母中演变而来的,逐渐传遍欧洲。唐代由阿拉伯人传中原,所以,杜衍以为是大食文。

    现在在开封也能找到会这种文字的大食商人,只不过拉丁字母只在少数大食商人之中有所流传,并没有被宋人所熟知。

    那唐奕为什么把他弄出来呢?

    图省事儿!

    拉西字母是后世应用最广的文字,包括在汉语中也有应用,就是汉语拼音。

    开办民学,首要的问题当然是教孩子们识字。而识字,当然就离不开注音的问题。

    后世习惯了拼音注音法的唐奕,对大宋所用的‘反切注音法’简直是深恶痛绝,实在是太特么麻烦、太特么难了!

    反切法,说白了就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声,取第一个字的声母,与第二个字的韵母结合,读出新字的读音。

    例如说:‘之乎’为‘诸’。

    就是取‘之’字的声母‘zh’,和‘乎’字的韵母‘u’相结合得出‘诸’字的读音。

    不但繁琐,而且很容易出错。

    于是,唐奕豪不犹豫地选择教孩子们‘拼音注音法’这个相对简单得多的方法。

    ——————

    ps:按照古汉语的发音和当时所用方言的发音来看,现代拼音其实不一定适合大宋。。。

    但是。。。你们懂的,别纠结。

    我胆儿小,禁不起细节党的蹂躏。(未完待续。)

第177章 教大神

    其实,拼音法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但那时候的人是用梵文代替声、韵母来拼写汉字,所以此法未能得到普及。

    为什么呢?

    一来,没有形成系统的拼音规则;

    二来,就是梵文拼音还不如‘反切法注音’来得简单呢。

    看过梵文的都知道,那东西不但繁琐,而且长得都差不多,没个几年工夫,根本分不出谁是谁。

    不用梵文注音,也可以用‘威氏拼音’,其实就是用汉字符号来代替声、韵母,类似于片假字的模样。

    可是,唐奕没学过啊,让他造一堆汉字符号,还不如‘拿来主义’省事呢!

    所以,唐奕图省事儿,直接照搬后世的拉丁字母拼音。

    。。。

    把二十三个声母和二十四个韵母都写在墨板之上,唐奕才回过身来,指着墨板上的‘鬼画符’道:“大家跟我读。。。。。b、p、m、f”

    “b、p、m、f”

    “d、t、n、l”

    。。。。。

    范仲淹在后面听得脸都绿了,最后气得直发抖,就差没当场掀桌子了。但是人太多,他老人家还算够意思,给唐奕留了个面子,强忍着没发作。

    还好,唐奕只讲了不到半个时辰,教了十几个‘鬼画符’就一声令下——

    下课!

    不论是二十七个孩子,还是观澜上院的儒生,无不一哄而散。

    儒生们走时还止不住地摇头,这唐子浩简直就是误人子弟!半个时辰都不知道他教了什么,除了记住十来个‘鬼画符’的读音,什么都没有。

    “唐大郎!!”

    等人群散去,课舍之中只剩下唐奕和一众老师父之后。。。

    范仲淹一声暴喝,终于发飙了。

    他其实要求不高,哪怕唐奕只是教教这些蒙童识字,那也是功德无量的好事。但他万万没想到,唐奕半个时辰就教了十来个鬼画符,范大神怎能不怒?

    “你教的什。。。。”

    “师父且慢!”范仲淹还没开始爆发,唐奕就一声高叫,止住了范大神。

    刚刚在前面,他已经注意到后面老师脸色不对,已经猜出了大概。现在要是不解释清楚,估计后果很严重。。。。

    “您听我说!”

    “说什么!?”范仲淹立着眼睛气得不行,他还能说出什么来?

    。。。。

    唐奕哪敢说别的?

    他飞速地把墨板上的声韵母读了一遍,也不管师父们记没记住,脸色是不是更难看了,直接在墨板的上写出‘巴’‘博’‘怕’‘叵’四个字,并在字旁标出拼音。

    不快点不行啊,范师父已经在爆走的边缘了。

    这四个字正好是声母前两个‘b’、‘p’,和韵母前两个‘a’、‘o’的四个组合。

    范仲淹一愣,“这是做甚?”

    尹洙倒是看出些门道:“大郎这是在注音?”

    唐奕大赞道:“还是尹师父慧眼如炬!”

    说着,他指着‘巴’字的的注意道:“b为声、a为韵,合在一起就是巴(ba)的读音。”

    “原来是注音。。。。。”范仲淹神情稍缓,不过既有‘反切法’,也有‘直音法’,他又弄这鬼画符做甚?

    虽然还是不满,但也耐着性子看着那四个字与‘鬼画符’的声韵,细细地琢磨起来。

    。。。。

    唐奕挑这四个字都是声韵母的头两个,他只说一遍,范仲淹就记住了。一看之下,发现确实有些玄妙。

    “那后面的几个韵如何读?”范大神盯着一墨板的声韵母出言问道。单单两个说明不了问题,要更多的验证才能知道此法可行与否。

    范仲淹现在想的是可不可行,他根本没想过,这个注音法比反切法简单了不知道多少倍!

    。。。。

    当下,唐奕也不迟疑,立刻把全套的声韵母教与几位师父。整整一个时辰,几位白胡子老头儿就跟着唐奕如孩童学语一般,在课舍里把拼音注音法学了一遍,弄得民学的孩子们下面的课都没法上了。

    上院的儒生们满脑子的问号,心说,这几位师父咋还不回来了呢?咱们也得上课啊!

    而在民学课舍之中。。。

    不论是范仲淹,还是尹洙,又或是杜衍、孙复,越听越震撼,越听越心惊!

    这看似鬼画符的东西,其实学起来极为简单,而且用起来更是方便至极,只要熟记这四十七个声韵母,任何生僻之字立刻就能依注音念出。再配合唐奕所说的声调标注,读音极准。

    “这。。。。。”

    到最后,几位师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这是你想出来的?”范仲淹脸上没好表情,心里却乐开了花。这小子终于把心思用对了地方!

    。。

    “呃。。。。。”唐奕不好意思地挠头,“平时没事儿瞎琢磨的。。。。。”

    “有此妙法为何不早些拿出来与我等细说?险些耽误了大事!”

    唐奕心说,刚才你还想骂人呢,现在又嫌我说的慢了?

    此时,范仲淹终于露出会心的笑容。暗道:这小子还不知道,无意间让他弄出一个造福天下的大功德,可比他挣上百万家财要有用得多!”

    拼音注音法!

    有了这么一个简单方便的注音法,能省去读书人多少的时间和精力!?

    没经历过古代蒙学识字的过程,当然不知道那是多么的艰难,‘反切法注音’确实太不方便了。

    一个蒙童从识字开始,最起码要死记几百个常用字的读音,然后才能通过这些字的读音把《韵略》上的字认全。这个过程全靠死记硬背,且十分的慢长。

    “反切法”说白了就是教识字的人识字,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字基础,你才能用它来认字。所以,不识字的百姓没办法应用。

    在几位师父看来,这个拼音注音法,最主要的意义可不是教识字的人‘识字’,而是让不识字的人做到‘达意’。如此简单易学的四十七个符号,只要推广出去,几乎人人都学得会。

    想像一下,如果这个方法普及开来,大宋百姓人人会用拼音法读字,不对,人人都会不现实,只需要一半,甚至三成的人学会拼音法,那么,到时只要在汉字上标上拼音,不识字的百姓都不需要认识字面上写的是什么,只需按拼音读出其音,按读音去理解字面的意思。。。。。

    那就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了!

    (未完待续。)

第178章 三字经

    为什么说那会是了不得的事情呢?

    打个比方,朝廷发往州府的公榜檄文,以往都需要有人唱榜。百姓之中识字的人太少了,就算你贴出去,绝大多数百姓也不知道上面写的是增税,还是减税,是缉盗,还是施恩。。。。。。

    无形之中,既增加了官府的工作量,又因为传播上的局限,影响了实施的效果。

    要是标注了拼音呢?那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得懂。

    “还可以用在蒙学书籍之上。”

    几位大儒已经开始考虑拼音的应用了。

    “若是在《广韵》、《韵略》、《千字文》、《孝经》之上用拼音标注,那蒙童只要会此拼音,即使没有先生授业,也可自学识字,简直方便至极!”

    “嘿嘿。”听师父这么一说,唐奕忍不住乐了。

    随手拿起桌上的《蒙学》课本,“我已经用上了。”

    “用上了?”

    杜衍接过翻开,发现第一课就是拼音,随便往后一翻,果然!

    无论是题目,还是正文,都已用拼音标注。可以说,只要学会了第一课拼音注音法,后面的课文不需要教,蒙童自己就可以在家阅读。

    “不错,不错!”杜衍连说两个“不错”,就把课本交给其他人,让他们也看看。

    范仲淹也知刚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