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99部分

调教大宋-第99部分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观澜书院还有一个叫陈…希亮的眉州举子,位列十名之内。

    余靖和孙沔看文相公的眼神儿都不对了。心说,你丫不会是舞弊了吧?十位之中观澜占了三个,状元、榜眼皆出于此。而且,谁都知道,范纯仁是文彦博的师弟。你这也太明显了,把师弟都排在冯京前面去了。

    文彦博脸色青一阵、红一阵,这个结果,他也没想到。

    他还真没有徇私的意思,确实是按照正常水平来排的。范纯仁诗赋的水平虽不及冯京,但一篇《宋夏兵粮论》作得却是大气磅礴,言之有物,很多关于兵制、粮道、据守方面的论述,连他这个经略西北多年的宰相,也暗暗叫绝。

    见余、孙二人眼神不善,文相公就算再彪悍也得避让三分,在二人的注目之下,只得把范纯仁的名次挪到了第四。。

    而那个陈…希亮。。。。文彦博心说,也只好委屈你了。。。。直接排在了十名之后!

    余靖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倒不是看观澜不顺眼,只不过殿试除了考生自身的实力,还要考虑诸多因素。十名之中三位观澜学子,状元、榜眼同出一院,而且详订官还和考生占亲带帮,难免落人口实。他们这些监考阅卷之人,自然也要受到牵连。

    二人满意,文彦博才把排好的名次呈到赵祯面前,最后拍板的,当然是大宋官家。

    一般这个名次皇帝是不会动的,一来,得给宰相一个面子;二来,能来阅卷的都是朝中有学问的官员,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习惯性地拿起考生的作文挨个看了起来,一看之下赵祯不禁皱眉,这第四的考生明显比前三位水平更高,作文更胜一筹,为何排到了三甲之外?

    一看卷首,越祯恍然。原来是范卿之子纯仁,看来,文彦博是想避嫌。

    对此,赵祯并没有说什么,准备传胪之后照此发榜。殿试名次,有时候确实不是按水平排名就能说得清的。。

    只不过,后来赵祯改主意了。。。。

    所谓传胪,就是把殿试头十名叫过来,进行一轮口试。也就是和皇帝聊个天,看看是不是真有本事。

    这个聊天说重要也不重要,一般传胪就是走个过场,就算皇帝对某位考生印象极好,也不会动排名。

    说重要,这确是一次天大的造化。

    皇帝如见新科进士,这是考生给皇帝留下一个好印象的绝佳机会,就算不能撼动排名。但如果皇帝对你有印象,日后抬你一手,那可比排名重要的多得多!

    要说文彦博也是够坑人的,本来陈…希亮有机会上殿和大宋皇帝先见个面,混个脸儿熟的,结果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失去了这次宝贵的机会。

    不过还好,文相公坑了陈…希亮,却没能坑成范纯仁!

    这次赵祯和十位考生聊完,就改了主意,直接把范纯仁的名次给改了。。。。

    (未完待续。)

第189章 考校

    传胪赐见考生共十人。

    这十人,可以说是大宋读书人精华之中的精华,将来匡扶社稷,执掌大宋权柄者,很有可能就出自这十人之中,赵祯自然要认真对待。

    做为一个仁慈的君王,每次大比传胪,赵祯都会因人而异,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这些大宋新贵。

    遇到少不经事,胆子小一些的,赵祯甚至会和他们聊聊家常,让他们放松心情。比如,说说家学传承啊,亲族高堂之类的温和话题。

    遇到才思敏捷之辈,赵祯则会提一两个浅显的问题,考校一番。

    但是。。。。

    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赵祯还从来没遇到一个新科仕子可以像范纯仁一样,把他直接聊懵了。

    赵祯是见过范老二的,这个只有二十岁的儒生,继承了他父亲的一身正气。

    赵祯一见到范纯仁,并没有直接考校,而是问起了范仲淹的身体,还有杜衍、尹洙的近况。得知道三人身体日健,无病无灾,赵祯才随口问了几句关于西北军制的问题。

    他是好心,毕竟范纯仁殿试所作的文章就是论西北战事的,肯定对此有着深入的研究。问他西北之事,这孩子也不至于因答不上来而尴尬。

    可是哪成想,范老二跟本就不领情,三句半就把赵祯吓了一跳。

    “西北战事,依文所书,无需多言。应先巩固聚点,固守边防。只要做到让西夏李贼打不进来,也抢不到好处,就可呃住其命脉,一击而溃!”

    赵祯能不吓着吗?

    “一击而溃?扼其命脉?”这些可是他文章里没有写过的。

    而且,大宋和西夏扯皮扯了二十来年,怎么到了他这儿,说得跟坐家里打孩子似的。。。。这么简单?

    “何以扼其命脉!?何以一击而溃?”

    “回禀陛下,西夏之地,多牧少田,无工无农,是以除牛马之外,唯青盐所产可为国计民生。”

    “然,我大宋虽可从宋夏互市获利颇多,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互市对西夏民生的意义,远胜我大宋取利之心。若西北据守得力,夏兵掠夺无果的情况下,而我朝又关闭互市,则夏地不出三月,便要面临民无可衣,食无可炊,军无可刃的困局。长此以往,必然大乱!”

    范纯仁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之前,就这个问题和父亲,还有唐奕讨论过,那个破地方除了牛羊马匹,什么都没有,如果宋夏互市一关,西夏又劫掠无果的情况下,西夏百姓会连做饭的锅都没地方找去。

    赵祯又道:“关闭互市,严防劫掠之事,也不是没用过,但为何收效甚微呢?”

    “因为走私!”范纯仁掷地有声地道,“两国走私之事一直十分猖獗,即使关闭互市権场,走私却无法禁绝,这大大缓解了西夏国内基本生活物资奇缺的危机。”

    赵祯黯然一叹。

    走私一直是朝廷最为头疼的问题,即使严刑酷罚加身,也不能断了一部份人的贪婪之心。

    “既然无法禁绝走私,尧夫所言‘一击即溃’之言,又从何而来呢?”

    “臣说的‘一击即溃’之法,其实就是禁绝走私!”

    赵祯猛的一震,心说,范纯仁有办法禁绝走私?

    “启禀陛下,宋夏走私之事,无外乎以大宋的丝茶铁器偷入夏境,换取青盐回宋。”

    西夏拿得出手的东西,除了牛马,就只有青盐。但是,牛马朝廷管治很严,不易出手,所以,唯青盐最为合适,也最为抢手。

    大宋实行的是盐铁专卖制。盐这种百姓必需的生活物资,由朝廷定价销售,不但价高,质量也没有青盐好。所以,西夏的青盐在大宋西北诸州颇受欢迎,百姓用盐,十之七八出于西夏。可见走私之事,何其猖獗。

    “可以说,西夏能在我朝关闭互市,官方得不到生活必需之资的情况下能挺过来,主要就是依靠青盐换取。”

    “只要把青盐走私之路堵死,西夏最后的依仗也就没有了。用不了多久,西夏国内必是民不聊生,没有攻伐,也必被内乱所困。那时,只要我大宋略施手段,不论是控制,还是出兵攻伐,必可取之。”

    赵祯心说,范纯仁不过二十岁,能说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是,这却又绕回来了,禁绝青盐走私哪有那么容易?

    不想,范纯仁继续道:“而想要绝青盐入宋之路,也不算难。”

    “何法?”

    “平抑西北盐价,让官盐的价格比青盐还低!”

    “。。。。。”

    越祯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馊主意肯定是唐子浩的路子。

    现在,只要一提什么价格,什么商业,赵祯第一反应就是唐奕。能把两国兵事扯到商业上来,也只有唐奕有这两下子。

    事实上,赵祯猜得一点没错,这确实是唐奕的主意。

    平抑盐价的道理很简单,不论是正统商户,还是走私贩子,都离不开一个‘利’字。

    走私青盐利巨,就算赵祯抓一个杀一个,就算朝廷定下走私即诛全族的酷刑,也依然会有人敢挺而走险。况且,西北现在已经不是几个胆大的百姓,偷运几包私盐入境那么简单的事了。

    现在的西北,从官府衙吏,到军兵将帅,都与盐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不然,私盐的数量怎么可能多出官盐几倍。

    所以,想要禁绝走私,光用刑是不够的,得从根儿上断了他们的念想。

    怎么断呢?

    直接让私盐无利可图不就完了?

    走私挣不到钱,谁还干?把官盐的价格压得比青盐还低,谁还买青盐?

    一招釜底抽薪,反其道而行之,除了唐子浩,谁想得出来?

    范纯仁把所有的思路一说,赵祯冷汗都下来了。。。。

    这是一条毒计!

    朝堂上那些所谓的君子之臣是绝对想不出来的,只有唐奕有这两下子。

    但是,不论唐奕,还是范纯仁,似乎都忽略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朝廷不能没有盐税!

    。。。

    事实上,别说没有盐税,就算是少一个大子儿,文彦博都得和唐奕拼命!

    ——————

    ps:头疼欲裂,今天只有三章了,大家见谅!(未完待续。)

第188章 就是牛

    平官盐价格以治青盐,其实这个计策很可行,就算朝廷因压低盐价,失去了大笔盐税,但也绝对比在西北屯积重兵的耗费要小得多。

    要是真能一举除了西北之患,就算盐税尽失,都是值得的。朝廷每年在西北能收上来的盐税也就三五百万贯,但是,用在西军的军费却高达千万贯!

    哪个更划算,不用想也知道!

    但是。。。。

    和曹佾、潘丰拿来的那张图一样,也不是时候!

    现在,大宋最着急的事情不是西北,而是河北水患,而是缺钱,这个时候再失了盐税,无疑是雪上加霜。

    唐奕这招最简单的金融战争手段,虽然是良策,但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见效的,这是一个长期投入,大宋投不起。现在,就算是三五百万的盐税,大宋也丢不起!

    范纯仁下去之后,赵祯沉吟了很久。

    一是想着,范老二的那条计策;

    二是想着,把范纯仁放在第四是不是合适。

    十位考生一一见过,没有一个有范纯仁这般的见识。赵祯觉得,若对其加以磨砺,不出二十年,必是执宰东府之材。想到这里,赵祯大笔一挥,把范纯仁从第四,又划到了第一。。。。

    不知道,胡瑷和太学的诸位教谕要是知道,观澜书院包揽了状元和榜眼,会不会气得吐血?

    。。。

    皇佑元年三月,赵祯钦点己丑科龙虎榜,赐礼部进士两百九十一人,范纯仁、冯京、瞿元让位列三鼎甲。

    观澜书院十七人应考,十人中第。

    东华门外,当传胪官将新课进士的名字一一念出。观澜书院的十位中第贡士,没有急着跟内侍直入皇城,而是齐刷刷地站成一排,回身看向密密麻麻的人群。

    在熙攘人群的最前端,范仲淹、杜衍、尹洙、孙复、柳永等几位老师父肃穆而立,面容慈祥。

    “谢!师恩!”范纯仁牵头高喝,随即长揖拜下。

    “谢!师恩!”一众观澜仕子紧随其后。

    这一刻,

    范、杜等人仿佛又回到当年,白衣儒发,唱名东华门的年代。。。。

    这一刻,

    比之当年,尤为光耀!

    。。。。。

    观澜书院包揽了状元、榜眼,十九人应试,过半数高中,这个成绩,简直太吓人了。

    胡瑷做为太学一把手,不但名次没考过观澜,连人数上也不占忧。二十八人进殿试,九人中第,比观澜还差了一个。

    老胡这个憋曲。。。

    但是,憋曲也没办法,要想找回场子,得等上四年才行。现在,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观澜出尽风头,各地举子云至回山。

    。。。

    春闱大比一过,赵祯终于得了空。这天,把文彦博和富弼叫到了富宁殿。

    朝廷选贤大典刚过,越祯似乎心情不错,不但褒奖二人治灾之功,还特意从内库取金百两赐于两位相公。就连文宽夫新得一子之事,赵祯都说了几句吉祥祝福之言。

    文彦博在殿下,眼观鼻,鼻观心。心说,官家这是在玩套路啊?肯定是有事儿。。。

    果不其然,赵祯绕了半天,最后还是漏了马脚,意思就是:你看,今年选才大典人才济济,这是圣人赐福我大宋,是不是应该去回山拜一拜文圣石啊?

    文彦博心说:想出去就直说呗,往一块破石头上扯什么?

    不过,赵祯在宫里关了一年了,出去放放风也没什么。与富弼交换了一下眼神,就恭敬道:“朝廷选贤确是学教盛事,当去谢圣人赐贤!”

    赵祯一听,文宽夫还挺上道,当然高兴。大手一挥,那二位卿家就下去吧,明日早朝别忘了配合。

    这都不叫事儿!

    第二天早朝,文彦博果然如期上奏:请陛下移驾至回山拜石。

    而且,这货还卖了赵祯一个好,说这文圣石现世,是真正的祥瑞,陛下不应该在选贤的时候才想起来祭奠圣人,应该形成一个常态,每年二三月份都应该去拜一拜。

    赵祯差点泪流满面,文宽夫真是好人啊!

    只是,赵祯有点得寸进尺,他不但要自己去回山,还想带着皇后曹氏一同去回山。

    富、文二人心说,这不明摆着是去度假吗?做得也太明显了点吧。。。。

    不过,赵祯坚持带皇后出行,二人也没办法。于是,三月末,赵祯携曹皇后摆驾回山,一众朝臣随驾前往。

    这次,赵祯可没让各家的家小来陪驾。

    。。。

    回山也不是第一次接驾了,可谓是轻车熟路。什么接驾、拜石咱也不提了,只说赵祯此来的真正目的。

    放放风,这肯定是一方面,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给曹皇后问诊!

    柿蒂案,李秉臣一直在密查之中,却一直没什么头绪。但,不无论是赵祯,还是曹皇后,那降气散的方子却是万万不能再用了。

    断药之后,也确实有了成效,自去岁下半年开始,宫中已有几位妃嫔传出喜讯,赵祯简直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