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权驭大明 >

第448部分

权驭大明-第448部分

小说: 权驭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欣望着李珲离开的落寞背影,笑着向李宏宇说道,大明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岂会让朝鲜这个小国承担那些军费,朝鲜一乱的话对大明也没什么好处。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与其一开始就告诉他不如让他先着急一下,这样才更有满足感。”

    李宏宇闻言笑了笑,如果不是李珲在大明和后金之间左右摇摆相互讨好的话,他没有必要留上一手对其进行敲打,而且以后再宣布大明承担朝鲜兵军费的话也更能彰显大明天子的浩荡皇恩,可谓一举两得。(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八章 静观其变

    回到景福宫后,李珲立刻把手下的心腹重臣悉数召来商议应对之策,得知天启皇帝竟然要朝鲜出兵五万后众臣皆大吃了一惊。

    朝鲜虽说疆域无法跟大明相比,但好歹也号称“三千里江山”,因此准备五万兵力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可关键的问题是大明需要的兵力肯定是朝鲜军队的主力,这等于朝鲜把最精锐的部队都给派了出去,一旦出什么意外的话朝鲜就唯有任人宰割了。

    另外,这五万朝鲜兵的军费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由于他们要跟后金作战故而其军费是普通五万朝鲜兵的数倍,以朝鲜国的财政很难负担起如此大的一笔支出。

    “主上殿下,大明不会是想让咱们跟那些蛮人拼命以减轻明军的压力吧!”

    经过最初的惊愕后,现场的一名官员不由得忧心忡忡地向李珲说道,其余人也纷纷关切地望向了李珲,这才是众人最关心的问题。

    显而易见,朝鲜的官员们担心大明让朝鲜跟后金火并,然后坐收渔人之利,这样就可以使得明军在辽西的局势得到改善乃至扭转。

    换句话而言,这些官员害怕大明筹建鸭绿江防线只是一个托辞,其目的是想让朝鲜兵去当炮灰。

    “这是皇帝陛下的圣旨,咱们又能如何?”李珲环视了一眼望着他的众臣,苦笑了一声后无奈地说道。

    “主上殿下,咱们可以向使臣大人求情,让其向皇帝陛下禀明咱们的难处,或许事情还有转机。”一名官员闻言沉吟了一下,开口向李珲说道,这是他们现在唯一的机会。

    “皇帝陛下既然派来了两位大学士,意味着其心意已决,两位使臣是不会帮咱们说话的。”李珲闻言摇了摇头,神色疲惫地用拳头捶了捶额头,大明这次可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

    “主上殿下,咱们可以把难处上奏给皇帝陛下,至少要大明准备粮草。”这时,又有一名官员提出了一个建议,按照大明的行事风格肯定会满足朝鲜的这个要去,毕竟皇上不差饿兵。

    “主上殿下是担心咱们不等粮草拿到就已经被蛮人给击败了,连明军都不是蛮人的对手,咱们又如何能战胜蛮人?”

    一名官员随即苦笑了一声,忧心忡忡地说道,担心与后金作战的朝鲜兵根本没命得到大明的粮草。

    毕竟,萨尔浒大战时朝鲜出动了精锐部队一万五千余人,结果被后金兵打得溃不成军,但凡有一点儿逃生的希望朝鲜军队的统帅也不会选择向后金投降以保存实力。

    其实,大明并不准备追究朝鲜军队投降的举动,毕竟明军主力都败了还能指望朝鲜军队力挽狂澜?

    不过朝鲜军队的投降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大明派往朝鲜军队的监军得知朝鲜军队投降后自尽殉国,这一点朝鲜必须要给大明一个交代。

    以前由于辽东战局陷入僵持,故而大明没有精力跟朝鲜计较这些事情,可现在不同了,李宏宇和赵欣亲帅明军来了汉城,朝鲜必须要为萨尔浒大战的事情付出相应的代价。

    “主上殿下,依臣之见咱们现在还是先探听一下大明使臣的虚实为好。”眼见现场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凝重,一直默不作声的绫阳君李沉吟了一下后开口说道。

    “这样也好。”李珲闻言微微颔首,他们在这里胡乱猜测也不是办法,还是想办法从大明那里打探消息为好。

    “绫阳君,你那晚在酒宴上与大明的那两名联络官有过接触,他们是否是那种好说话之人。”一名官员闻言不由得问向了李,李要想打探大明使臣消息的话唯有找李宏宇和赵欣。

    “与之前的大明使臣相比这两名联络官非常好相处,并没有以前大明使臣身上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应该能从他们那里打探到一些有用的消息。”李微微颔首,有条不紊地回道。

    他之所以在酒宴那晚去接近李宏宇和赵欣是奉了李珲的命令,以沟通双方之间的关系,否则的话他岂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接近大明使团的人,这可就犯了李珲的忌讳。

    “好,你就先从那两名联络官那里探寻消息,他们好像与大明使臣关系匪浅,应该会知道些什么。”

    李珲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闻言向李沉声叮嘱道,现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臣遵命。”李向李珲一躬身,嘴角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

    可以看得出来李珲非常信任和器重李,要不然不会留他在身边做事,也不会让其出席如此重要的会议。

    李珲之所以如此重用李,与李的祖母仁嫔金氏有关,仁嫔金氏是李珲父亲宣祖宠爱的两大美女之一,另一个美女正是光海君的生母恭嫔金氏。

    恭嫔金氏在生下临海君和光海君李珲后不久就去世,因此李珲实际上是被仁嫔金氏养育长大的。

    虽说后来仁嫔金氏与政治对立的关系,李珲为了巩固根基继位后也对仁嫔金氏实行了软禁,但毕竟仁嫔金氏对其有养育之恩,因此李珲只是软禁了仁嫔金氏,对她的态度依然是恭敬有加。

    如果说西人党的杀手锏是仁穆王后,他们手里赖以与骨北派争权的王牌就是这位仁嫔金氏。

    仁嫔金氏的长子信城君在当年与李珲的储君之争中落败,不久就病死,不过仁嫔金氏并没有放弃争夺王位的机会,因为她还有一个儿子定远君李。

    定远君和仁嫔金氏一直在西人党官员的保护下,这使得西人党有了跟骨北党较量的底气。

    可惜的是,定远君在万四十七年去世,这使得朝堂上一时间失去了对李珲的威胁。

    定远君的长子就是绫阳君李,李年轻有为,是宗族中的后起之秀,故而深得李珲的欢喜你和喜爱,又考虑到仁嫔金氏的抚育之恩,故而将李留在了身边。

    本来,李珲认为随着定远君的死去朝中就无人能对他的统治形成威胁,这使得他不由得心生懈怠。

    也就是这个时候,西人党们围聚在了绫阳君的周围,准备通过李来对抗李珲。

    可惜的是李珲对此却丝毫没有觉察,毕竟西人党的官员官小言轻,再加上李是他的晚辈,如何能料到李竟然对王位有觊觎之心,这也是日后政变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

    虽然往鸭绿江边调兵的事情可以缓上一缓,不过惩处萨尔浒大战时投降将领的事情则刻不容缓,大明使臣没有动用明军抓人已经是给足了李珲面子。

    由于萨尔浒大战时朝鲜军队的统帅,晋宁君、都元帅、议政府左参赞姜弘立因为会女真话而被努尔哈赤留用。

    故而李珲下令把逃回来的朝鲜军队副帅金景瑞以及几名将领全家都抓了起来,关进了大牢里,等待着大明使臣的审判。

    不得不说,姜弘立的运气非常好,没有随着其他被俘的朝鲜军将士回国,而是被后金留在了辽东,进而避免了被朝鲜以及大明秋后算账的可能。

    或许,姜弘立也没有颜面再回朝鲜,作为一军的统帅他投降了被朝鲜视为蛮人的后金,一定会受到朝鲜朝野的非议。

    第二天上午,李早早地就赶去了迎宾馆,前去拜访李宏宇和赵欣。

    守门的军士知道李是朝鲜的王子,故而让其去了会客大厅等候,然后通传了李宏宇和赵欣。

    李宏宇和赵欣早就等着李的到来,闻讯后去会客大厅见李,寒暄了几句后就带着李前去办一件公事。

    按照大明使臣的交待,李宏宇和赵欣代表大明前去看望萨尔浒大战时战死的朝鲜军队左营将军金应河的家眷。

    萨尔浒大战时,南路明军被后金军击溃后,尾随在南路明军后面的朝鲜军为此与后金兵短兵相接,在深河遭到后金军袭击,使得主帅姜弘立和副帅金景瑞选择投降。

    不过,朝鲜军左营将军金应河却率领手下数千朝鲜兵与后金军死战,结果以身殉国,其统辖将士几乎被后金杀了一个干净。

    李宏宇觉得在战场上应该赏罚分明,这样将士们才会心服口服,故而决定去看望金应河的家眷。

    这次前去金应河家,李宏宇自然不会空着手,不仅带去了天启皇帝给金家的大量赏赐,而且还追封金应河为忠武伯,世袭罔替。

    当李宏宇宣读完追封的圣旨后,立在一旁的李顿时面露惊讶的神色,不仅他,现在所有朝鲜人都惊呆了,大明以前可从未册封过朝鲜官员爵位的,这次可是开了一个先例。

    换句话而言,金应河的家眷在朝鲜王国成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金应河的长子金康与朝鲜王李珲一样都是大明册封的勋爵,因此李珲已经无法再处置金康,金康的奖赏功过都要经过大明天子。

    对于忽然之间成为了大明的伯爵,金康以及金家的人一时间显得有些难以相信,谁也没有想到大明皇帝会降下如此大的恩泽,因此是感激涕零不能自已,整个汉城随之被此事轰动。(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九章 恩威并济

    金应河的长子金康在金应河战死后受到了牵连,原本是中级军官的他随着金应河的战被降职处置,成为了低级军官。

    然而,那些投降后金被放回来的朝鲜将领和军官的仕途则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依旧原职留任,并且被李珲安抚有加。

    很显然,李珲对金应河为了大明而与后金死战感到非常不满,认为白白损失了朝鲜士兵,故而他用实际行动表明其并不鼓励为大明死战的行为。

    这使得金康以及金家人这几年来过得非常憋屈和郁闷,明明金应河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可到头来的遭遇却还不如那些投降后苟活的人,着实令一些同情金应河的人感到心寒。

    让金康感到欣慰的是,大明并没有忘记在辽东深河战死的金应河,不仅给了金家众多的赏赐,而且还追封金应河忠武伯,进而开创了朝鲜王国的史,使得其心中对大明非常感激。

    金康刚过而立之年,正是精力充沛的年龄,已经在军中待了十余年,作为朝鲜的两班贵族子弟,他年轻时得以承蒙金应河的萌荫而成为汉城的一名中级军官,而不用经过武举考试。

    朝鲜武举考试选拔出来的都是军队的低级军官,中级和高级军官的位子被两班贵族子弟所把持。

    袭封了忠武伯的爵位后,金康自然不能再在汉城的军队里当低级军官了,随后就辞去了职务,身为伯爵他在朝鲜的地位仅次于王爵的李珲,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宏宇已经给金康想好了职务,通过与金康的接触李宏宇发现他有很高的军事素养,而且对金家的遭遇耿耿于怀,对大明的态度也恭敬有加,故而准备让金康到新组建的朝鲜军团中担任主帅。

    按照李宏宇的构想,驻扎在鸭绿江战线的五万朝鲜军团由朝鲜将领统帅,其各级军官也有朝鲜武官担任,这样一来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将使得朝鲜军团爆发最大的战斗力。

    不过,李宏宇并不是对朝鲜军队撒手不管,他会派一个教官团进入朝鲜军团对其按照大明新军体系进行整训,所有的武官都要接受培训,只有培训合格的武官才能任职。

    对于大明组建五万朝鲜军团的计划,金康自然是大力支持了,一想到他将成为五万朝鲜士兵的统帅就感到莫名的兴奋,单就领兵数量而言已经超过父亲金应河。

    李没想到大明会让金康成为朝鲜军团的主帅,不过这样也好,意味着大明应该不会让朝鲜军团成为战场上与后金军火并的炮灰,否则的话主帅肯定由大明的将领来担任。

    与李珲不同的是,李支持协助大明与后金交战,这既与朝鲜已经成为大明两百多年藩属国,深受大明文化熏陶有关,也跟个人对目前辽东战局的见识密不可分。

    作为李珲身边的近臣,李自然清楚李珲不愿意出兵帮大明攻打后金,并且暗地里与后金勾结的原因。

    随着后金在辽东的举崛起,李珲逐渐意识到大明的衰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强大繁荣的天朝上过,要不然也不会让后金在辽东唿风唤雨。

    因此,李珲不愿意介入到大明和后金的战事里,他是一个非常聪明同时非常务实的人,觉察到大明很可能会在辽东陷入与后金旷日持久的交战,并且十有**会守不住辽东。

    故而为了保存朝鲜的实力,李珲决定在大明和后金之间左右逢源,一旦后金在辽东战局优势的话朝鲜和大明之间的陆上联系可就要中断了,朝鲜届时将要独立抗衡辽东的后金,这可不是李珲所愿意看见的事情。

    明军在萨尔浒大战的失利不仅印证了李珲的担忧,还让李珲发现明军战斗力羸弱的事实,使得他暗自心惊。

    虽然后来李宏宇力挽狂澜扭转了辽东战局,但在铁岭打败了后金八旗兵的主力队伍是蒙古人而非明军。

    因此,李珲认为铁岭大捷并不是明军击败了后金,而是蒙古人打败了后金军队。

    尤为重要的是,后金军队虽然在铁岭城下有两个旗的兵力受到了重创,但后金军队的主力尚在,努尔哈赤当时之所以迁都是为了保存实力,所以李珲可不想跟后金军队的主力火并。

    作为一国之主,李珲畏战和避战的行为其实可以理解,他不想出兵是想保存实力,不想让手下的朝鲜兵去跟后金兵火并,与大明相比后金距离朝鲜更近。

    因此,自从萨尔浒大战后,朝鲜和后金暗中联络,相处得平安无事。

    对于后金而言,朝鲜贫瘠的土地根本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要的是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