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明帝国日不落 >

第358部分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358部分

小说: 大明帝国日不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权益遏制资本的贪婪。

    这些法律拿后世比貌似工人太苦,可是在这个时代基层民众谁不苦?主要原因就是生产效率和后世没法比,劳动密集型的工厂也一个礼拜工作四十个小时怎么可能创造出剩余价值?

    没有剩余价值,工厂怎么可能发展,没有发展又如何能够接纳更多工人,创造出更多工作机会?

    要再次提高工人待遇必须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后循序渐进,现在谈太多福利为时过早也不现实。

    “南明”需要众多埋头苦干的工人、农民创造财富完成原始积累。

    该讲奉献、比贡献的时候还是少谈享受,汉民族人人为了大发展添砖加瓦,才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日不落帝国。

    崇祯十三年秋天,英国公张维贤光荣退休,黄胜的大舅子张之极袭爵成为第八代大明英国公。

    由于张之极简在帝心,因此英国公的权力没有被削减,依旧是大明权势熏天的勋贵。

    张维贤退下来一身轻松,他早就想看看女婿的“南明”新天地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有了时间乘着身体还硬朗决定南下去“南明”国土走一遭。

    老夫人也一心向往女儿描述的“南明”风光,这一次带上一大家子一起去女婿家做客。

    京师勋贵得知老公爷南下,许多人都预备同行。

    吴襄最积极,又主动担任联络员和后勤总管,最后要求结伴而行的人数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勋贵,还有许多没有实职在身的文官武将。

第七百二十四章:扬长避短

    运河没有结冰,英国公准备沿大运河南下先去南京瞧一瞧自己的大舅子魏国公徐弘基,然后再乘坐“南明”海上客运豪华邮轮一路观光南行。

    由于大明诸多勋贵和文武都是“华夏发展”股东,他们还是“南明”股票最积极的购买人,这几年的分红丰厚。

    大家不差钱所以不小气,沿途不骚扰地方,全部由吴襄安排食宿,费用安实结算。

    吴襄心里有小九九,他眼睁睁瞧见大明每况愈下,而“南明”却是如日中天,吴家和黄家交好十几年,如此关系不利用好太对不起吴襄做生意的高智商。

    吴襄知道南王不喜欢官宦骚扰老百姓,更加鄙视欺压讹诈老百姓的败类,因此吴襄带领观光团南下时效仿“南明”大军开拔,对地方秋毫无犯。

    不仅如此,吴襄还自讨腰包请“南明”天津卫办事处购买了许多粮食,他舍不得白送粮食给老百姓。

    因为没有成百上千兵马协助核查真伪,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填无底洞,拿白送粮食的未必就是急需粮食活下去的饥民。

    吴襄在船队每次停靠时安排勋贵们带着护卫的大部分家丁去岸上帮忙开粥厂,粘稠的大米杂粮粥保证插上筷子不倒。

    大明内地兵荒马乱,确实有诸多饥民涌入运河沿线讨生活,勋贵施粥而且是保证抗饿的好粥,真的使得许多饥民混到了饱肚子。

    大量饥民干脆沿着大运河跟随船队南下,这个时代的内河船速步行绝对能够跟上,有了一顿饱肚子垫底,饿得发软的饥民又有了力气,他们开始了千里大迁徙。

    吴襄在施粥现场瞧着那些感恩戴德口中诵佛的老百姓乐不可支,做好事得到的快感他很享受。

    吴襄才施粥两三次,老公爷张维贤就不乐意了。

    他知道女婿一直广收人心,自己在船上不作为,眼看着吴襄邀买人心成何体统?

    于是乎,船队再次停靠时放粥的时间更加长了,来领粥的老百姓知道是“南王”的老丈人英国公和好友平西伯做这样的善事感激不尽。

    接下来所有同行的勋贵和文武都不干了,他们不敢和老公爷嗦全去找到吴襄理论。

    也没什么大不了,堵住吴襄就问一句话:“难道就你平西伯有爱心,咱们都是铁石心肠?”

    吴襄正在发愁呢,因为他没想到饥民蜂拥而至,现在已经成千上万,最后会有多少还无法预料,要是来上十几二十万人,一人一大碗插上筷子不倒的粥,一天下来就需要三四百石粮食。

    这个年代老百姓用来喝粥的大碗很恐怖,绝对能够把脸埋进去。

    “战神”赈济灾民都本着尽可能让老百姓多吃一点的态度,负责放粥的都是给满满两大勺,一石粮食也就熬三五百碗真材实料的粥而已。

    吴襄做好事学“战神”当然要学全套,也是按照“战神”标准放粥,得到一大碗粥的老百姓绝对能够抗一天,可如此下去接下来的日子吴家和张家每天就要花费近一千块银币用于施粥。

    这还是建立在吴襄购买的粮食是南明限价粮,每石精米两个半银币,但是运费、人工和柴火费也不是小数啊!

    精于算计的吴襄正在心疼得直哆嗦时,来了一大群主动要求出银子的同僚,吴襄乐不可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南明”卖出的粮食虽然是平价,但是按照户头限量供应,吴襄联络海州仓库,说明大量购买粮食的目的得到了支持,

    没多久吴襄需要的粮食就调运到位,勋贵和文武们各自根据自己的能力出银子凑份子施粥。

    以后施粥属于大家的行为,这样的举措表示大明勋贵和文武深知老百姓疾苦,大家在不遗余力救苦救难。

    这些达官贵人跟着“南王”得到了实惠,人人存了脚踩两条船的小心思,做善事不仅逢迎南王还落个好名声,何乐不为。

    很快大运河边有粥厂的消息传播开来,扶老携幼的饥民大量涌来,来到扬州段时浩浩荡荡有十几万之众。

    扬州知府闻报后大惊失色,如此之多的流民聚集出了乱子可不得了,他赶紧派出兵丁预备驱赶。

    最后老公爷出面,让扬州知府稍安勿躁,他要求扬州兵丁维持秩序引导流民去瓜洲渡,届时会有“华夏发展”江海联运的大船接走难民。

    张维贤来到南京当然是最隆重的接待,魏国公让几个儿子也跟着南下,他家早就在交趾、海南岛有了产业,这一次决定加大海外投资。

    南京的闲职官员更多,勋贵也不少,携带金银细软去“南明”观光寻觅商机的团队立刻膨胀了一倍。

    这几年江南士子流行去“南明”谋职,特别是学霸辈出的绍兴、松江地区,因为这里的秀才公人数太多,他们科举无望又有官瘾。

    “南明”百业兴旺,当然需要读书人加盟,只要大明秀才公接受培训通过公开招考都能够得到基层官吏的差事。

    读圣贤书虽然没有学到实用的技能,但是对于道德养成立竿见影。黄胜从来不歧视大明生员,恰恰相反还比较佩服。

    因为科举何其艰难,能够过关成为秀才者和后世考取名牌大学的比例有过之而无不及。

    “南明”使用人才不能存在局限性,要扬长避短,要多多给读书人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何谓文治武功?治理国家没有大量文人成为主流不可取,战功赫赫的将军未必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地方官。

    如同嚼蜡的科举经义,秀才们都能学下去,并且成功通过淘汰率极高的县试、府试、院试,足以说明他们的智力值很高。

    他们只要略微花些心思学新学,成绩肯定比“南明”赶鸭子上架教育的农民强太多,而且他们的整体素质毋庸置疑。

    许多秀才公得到了工作机会,经过基层历练,确实涌现出不少德才兼备之人,秀才公无需中举就能够成为县太爷的事例屡屡在“南明”发生。

第七百二十五章:天工开物

    通过书信来往,许多江南士子得知昔日同窗已经成为七品文官无不羡慕,变卖家产拖家带口乘坐邮轮投奔“南明”成为时尚。

    不用刻意打压,只采取釜底抽薪,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政治、文学团体应社和复社早就风光不再。

    诸多学子再也不是空谈误国,而是投身轰轰烈烈的产业报国大潮。

    至于是不是读圣贤书也被许多读书人回避了这个敏感话题,本来由于“南明”新学专业教授奇淫技巧遭到许多食古不化的酸儒抨击,近几年这样不和谐的声音越来越少。

    无他,读书人愿意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并非真的喜欢里面的微言大义,而是因为这是成为人上人的阶梯,是当官的敲门砖。

    现在大明士子发现读新学通过实干考察一样能够成为“南明”士大夫、官老爷,同样是人上人,没人愿意拿自己的前途穷开心,公开表示不满新学者当然直线下降。

    这也是汉民族的特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是粉饰而已,改成“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才是实事求是,黄胜同样给读书人官儿做,当然得到了拥护。

    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也顺应潮流来到“南明”觅前程,现在已经高升为从五品工部员外郎。

    《天工开物》成为“南明”出版的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宋应星得到了稿费超过三千块银币。

    著书立说不仅仅能够扬名还能得到可观的稿费更加刺激了太多文人、科学家注重研究理论,少有文人闲得蛋疼结社吟诗作对浪费光阴。

    大明读书人酸不可闻的风气在不知不觉中被改换,许多有抱负的饱学之士选择踏踏实实做事。

    官宦门第出身的张缚没有了号召力,如今在大明京师担任庶吉士。

    黄胜改写了历史,也间接改变了他的宿命,因为张缚读书人领袖的光环黯淡了,也就没有了能够兴风作浪的资本,再也没有人忌惮,因此他平平淡淡在京师过日子,没有暴卒。

    另一位领袖张采早就不热衷结社,在大明踏踏实实从知县干起,如今以高升当上了礼部员外郎,“娄东二张”没有了赫赫名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张采没有因为结党而被朝廷罢官。

    这几年大明、“南明”民间交往频繁,绍兴、松江等地都能够买到因为“南明”政府补贴因此价格便宜的江海联运普通舱客船票。

    出行之人在家门口的内河码头就能够上船出行,最后会换乘能够容纳一千余客人的邮轮出海。

    晚秋正是北风频频的时节,十几艘邮轮和二十几艘商船在三艘巡航舰护送下满载宾客编队顺风南下。

    船队里有临时加班运送勋贵、文武的邮轮,也有一直跑这一条航线的班船。

    小两万人的船队人气旺,一路上欢声笑语,简直是一路旅途一路歌,所有人都觉得心情愉快,只恨快乐的光阴总是这么短暂。

    张维贤带着一大家子游历了风景独好的海南岛后来到“南明”交州城,特意赶来交趾等候家人的王后张楚儿在王宫宴请了大明勋贵和文武。

    王宫的级别应该和大明皇宫别无二致,“南明”居然大大方方邀请如此多的人直接去王宫作客所有人都觉得新鲜。

    后来大家才知道,南王夺了太多王宫,如今都修缮一新作为接待来宾的驿馆,以前各小国国王的宫女和太监愿意留下的都成为驿馆服务人员。

    在前大越国王宫,许多文官武将实在不敢消受太监的伺候,因为这样的行为在大明属于越制。

    “交州”王宫深处,王后有自己的几个宫殿,她在这里安排家宴接待父母、几个姨娘和兄弟姐妹。

    老夫人身体硬朗得很,她终于瞧见了浩瀚的大海,见到了不一样的热带美景,见到了女婿的国家安定繁荣,心里说不出高兴。

    见到了唯一的爱女,拉着楚儿有唠不完的嗑,看着贵为国母的女儿与有荣焉。

    最后的话题当然是谈论如何母仪天下,老夫人得知“南王”后宫的嫔妃还不足十人着急了。

    连老公爷都认为必须尽快充实后宫佳丽,否则女儿就是失职,外人还会认为王后可能善妒,容不下其他女人分宠。

    张维贤见到了来女婿手下谋职的两个庶子,两人经过系统学习后从见习亭长干起,如今已经升职为七品县太爷。

    他们在“南明”工作多年,早就满口新词汇,每天忙工作,看着自己治下老百姓安居乐业感觉活得充实,惹得其他庶子羡慕不已。

    张家子侄纷纷表示愿意来“南明”进入学习班参加培训,以后参加公开招考成为基层地方官,他们在王后面前表态,家里不差钱他们当官不贪财只是为了活得有意义。

    楚儿知道张家子侄没有文盲,他们每人都最少读了十年书,进入“南明”学习班学习一段时间新学通过基层民事官公开招考的可能性极大。

    楚儿看着热衷做官的兄弟们,笑着答应了大家的请求,也嘱咐他们如果通过招考要认真工作千万不能丢了她的脸面。

    接下来观光团在王后楚儿的带领下沿着南中国海南下,停靠“新苏州”、原广南国费福港现“南明”“福港”、“新港”,年底终于在“新杭州”见到了南王。

    南王入住的是已经过维修的前阿瑜陀耶王朝的王宫建筑群,这里没有遭受战火,宫殿被完整接收。

    阿瑜陀耶王朝经历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四百余年,是泰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

    阿瑜陀耶城也不断修建了四百余年,这里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南明”军队攻伐前有几大十万人居住,城内王宫瑰丽,佛塔如林,商业之繁华更是在东南亚首屈一指。

    由于阿瑜陀耶城建在三河汇流的一个大岛上,所以水上运输非常发达,来自南方的水产和北方的农产在这里汇集形成巨大的市场,“南明”的产品也从海上源源不断地运来此地交易。

    厚颜求月票、推荐票,请正版阅读,谢谢书友们,谢谢。

第七百二十六章:稻浪千重

    建设中的“新杭州”会把阿瑜陀耶城囊括其中,横跨湄南河的三座大桥正在修建之中,总长七里不影响河流通航的全混凝土大桥在这个时代属于绝无仅有。

    三座大桥采取不同设计,完成后即将成为“新杭州”的地标建筑之一。

    “新杭州”会成为“南明”最大的城市,届时人口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万。

    这里是中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