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晚明-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甚至还要用来制作龙袍,丝毫马虎不得。
江陵本来并不设织造局,也没有提督织造太监。这突然间冒出的消息还真是有些劲爆。
宁修深吸了一口气道:“你这消息是从哪里听来的?”
十郎撇了撇嘴道:“还不是那个死胖子说的。他说话虽然一副欠打的架势,但不得不承认还是蛮靠谱的。以前他放出的消息最后不都证明是真的了吗?”
孙悟范?
宁修愣了一愣显然没有想到消息是孙悟范放出来的。
如果是他说的话,那么极可能是真的了。
这厮的老爹是湖广巡抚,湖广辖制内有什么风吹草动他肯定第一个知道。
何况孙家不仅有官家背景,还是荆楚之地的豪商,设立织造局对孙家来说也是一个攫取财富的大好机会。
宁修相信以孙悟范的敏锐嗅觉一定不会判断错,他一定是想要让孙家接到单子成为皇商!
“十郎,速速去把孙兄请来。”
“三哥哥请他干嘛?那死胖子来咱家又得白吃白喝。”
十郎愤愤不平的抱怨了起来,腮帮子一鼓一鼓却是十分可爱。
“咳咳,你只管去请人,具体的事情很复杂,以后有机会我会给你解释的。”
“唔。”虽然心有不甘,十郎还是转身去了。
在他心目中,三哥哥就是神,三哥哥一个人改变了宁家整个家族的命运,他说的话必须要听!
在等待孙悟范的时候宁修也在思忖措辞和策略。
孙悟范当然是他的好朋友,但却未必肯答应让他入局。这可和承揽王府修缮工程不一样,织造出的丝绸是要送入宫中的。万一中间出了差池,层层追究下来一个都跑不了。
所以宁修要想出一个充分的理由说服孙悟范,让他接纳自己。
宁修之所以对丝绸织造这么感兴趣是因为他清楚官营丝绸织造的暴利。
要想在短时间内积累巨大的财富,就必须有一个稳定销售渠道,和织造局合作,成为皇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开办织布作坊纺织土布虽然也不错,但却只能散卖。在没有稳定销路的前提下是赚不到什么大钱的。
但只要成为皇商,就再也不用担心销路的问题了。
光是想想就让人激动啊!
过了不久孙悟范便跟着十郎急匆匆的赶来。
宁修和柳如是去武昌府的时候孙悟范并没有同行,而是留在荆州打理玻璃花瓶的生意。
以孙悟范的能力,也没有把所有花瓶卖出去,可见上层社会对于这一新奇物件的接受程度还没到痴迷的程度。
宁修笑着道:“孙兄你这次不去武昌府可是吃了大亏了。你可知我们是在一袖居办的诗会,里面可有当红的姑娘作陪哦。”
他故意把声调拖长,挠的孙悟范心神发痒。
孙胖子连连摆手道:“得了得了,宁贤弟就不要挤兑我了。我不去还不是为了帮你跑销路嘛。现在啊销路可跑的**不离十了,你得请我吃大餐。”
宁修拍了拍孙悟范的肩膀笑道:“那没问题。我这次去武昌还见了一趟小伯爷,小伯爷答应替我们把玻璃花瓶捧火,以后这销路是不愁咯。”
听到这里孙悟范猛的一拍脑袋道:“对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还是宁贤弟的脑袋灵光。”
宁修笑骂道:“孙兄也别拍马屁了,咱们说正事吧。”
“什么正事?”
“我听十郎说孙兄得到消息,朝廷要在江陵设立织造局?”
宁修刚一说完孙悟范便面色慌张的压低声音道:“这件事宁贤弟可不要随便对外人讲啊。那日我酒后胡言乱语。。。。。。”
这话是孙悟范酒后说出来的?那就更没跑了!
酒后吐真言嘛。
“孙兄放心,宁某一定守口如瓶。”
宁修嘴角微微上扬,拍着胸脯作保道。
。。。。。。
。。。。。。
第二百一十九章 背靠大树好乘凉(第三更,求订阅,求月票!)
孙悟范犹豫了良久,这才长叹一声道:“非是我有意瞒着宁贤弟,实在是兹事重大,关系到我孙家阖家全族的兴衰荣辱,实在不容有失啊。”
看他一改平日嬉皮笑脸油嘴滑舌的样子,一本正经的讲起大道理,宁修还颇是有些不适应。
他咧嘴笑道:“我明白孙兄的难处。”
孙悟范感激的连连点头道:“宁贤弟真是孙某人的知己啊。这样吧,既然宁贤弟已经知道这事了,我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的了。”
孙悟范挥手示意宁修凑近一些:“事情还得从年前的一件事情说起。当时朝廷要求的一批贡绸按理说应该运抵京师,可到了截止日期那天还没有动静。这批绸子是苏州织造局负责的,陛下盛怒,勒令苏州提督织造太监给出解释。那提督织造太监苗吏却支支吾吾,陛下当时就恼了,直接命锦衣卫缇骑拿了苗吏进京治罪。。。。。。”
孙悟范说的绘声绘色,吐沫横飞。宁修暗暗啧叹,心道这厮真是生的一副伶牙俐齿,又懂得加料抖包袱,不去做说书的实在太可惜了啊。
“孙兄,捡重点说。。。。。。”
宁修善意的提醒道。
好嘛,看这厮的架势一开话闸就收不住,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这厮不但能做说书的,若是生在后世还能做网文写手,水起来简直势不可挡。。。。。。
“哦,之后你猜怎么着?在锦衣卫的逼问下那苗太监承认克扣了织工的工钱,织工们罢工不干了。这才导致贡绸未能如期运抵京师啊。”
宁修蹙眉道:“这苗太监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吗?他是负责织造事宜的,出了问题肯定找他。他竟然敢克扣织工的工钱。”
孙悟范撇了撇嘴道:“宁贤弟也太少见多怪了,太监哪有不贪的。像苗太监这种执掌织造局事务的权力又大的惊人。他们这种人若不盘剥织工就不正常了。只不过他这一次盘剥克扣的太狠,又是临近年关,织工们气不过便罢工了。若是他慢刀子割肉还真不一定会闹出事来。”
“那他就没有想补救措施吗?临时从别地召集织工赶工啊。”
“宁贤弟以为他不想招吗?若在平日肯定能召一些来。但那时年关将近,外地织工都不愿意跑远路去苏州,他自然没法子了。”
原来如此!
这个苗太监真是不作不死的典范啊。
以苗太监爱财如命的性子肯定不会花几倍的重金雇佣外地织工,不然重金之下必有勇夫至少能够把事情糊弄过去。
现在好了,他被押解回京关在诏狱,享受着锦衣卫的十八般武艺,确是筋骨舒爽了。
“所以,陛下就起了在别处设立织造局的心思?”
宁修顺势问道。
“不错!”孙悟范点了点头道:“陛下不仅在江陵还在湖州设立了织造局,这种分散设置的方法也是为了降低风险吧。”
宁修却想说没了苗太监还会有李太监,张太监。一个太监倒下去,千万个太监站起来。。。。。。
只要镇守太监的权力得不到制衡,这一问题就不会消失,只不过会有轻重之分罢了。
“嗯,所以孙兄打算帮家族拿到皇商资格吗?”
“知我者宁贤弟也。”
孙悟范啧道:“江陵城中豪商巨贾无数,我孙家根基又在武昌,照理说本来是没有太大机会的。不过事情有变。辽王倒台,是张家的功劳。想必陛下和朝廷也不会忘记。”
宁修讪讪一笑:“孙兄该不是打算让张家的人来撑台面吧。”
“正是如此啊。”
孙悟范肥胖的腮帮子一鼓一鼓,兴奋的说道:“一开始我就在想跟谁合作可以接到这单子,左思右想还是张家的人最合适。”
孙悟范咽了一口吐沫继续道:“本来我还有些犹豫要不要和宁贤弟说,但既然宁贤弟把我叫来询问,我自然也没有瞒着的道理。”
孙悟范摊开双手示意自己说完了。
“。。。。。。”
宁修一脸黑线的盯着死胖子,良久才点头道:“我明白了。”
“所以宁贤弟要想参与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站在台面上了。”
“正合我意。”宁修心道你让我去站台我还不站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张家这样的参天大树也许还可以挺住,他这样的小树苗大风一刮还不就折断了?
皇商太过招摇耀眼,很容易招人嫉恨,以宁修现在的实力还是背靠大树乘凉的好。
“只要能够参与其中,宁某便知足了。”
“这个好办,即便是张家揽下这活肯定也是分包出去,到时候算宁贤弟一份就是。”
孙悟范大包大揽了起来:“这件事包在我身上,我去与张家的人说。”
宁修这便放下心来。若论与张家的交情,宁修是拍马不及孙悟范的。
孙家与张家是世交,孙悟范不但和张懋修关系好,和一众其他公子关系也很好。
由孙悟范出面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
“不过什么?”
“张家可愿意做这个出头鸟?”
“嘿,宁贤弟又糊涂了不是?这么一件好事张家的人怎么会拒绝?”
宁修苦笑道:“那倒也是,换做是我我也不会拒绝。”
他差点忘了现在张居正如日中天,在朝中无人可敌。这种情况下张家的人高调一些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还是实力决定一切啊。
宁修必须谨小慎微,张家的人却可以无所顾忌。
“这件事宁贤弟切不可对外人提起。如果我没有料错的话,最快四月就有眉目了。”
宁修点了点头道:“这个我明白。”
“对了,辽王畏罪自缢的事情你知道了不?陛下已经勒令对辽王府抄家了,辽藩彻底除了!”
孙悟范突然想起什么,猛的一拍脑袋说道。
啊!
宁修也是一惊。
辽王死了?
这还真的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人死灯灭,辽王既然已死,其封国被除那么对宁修也就没了威胁。
至于那些辽王的后代虽然无辜,但在封建社会其下场却是注定的。要怪他们就怪生在了宗室家吧。
。。。。。。
。。。。。。
第二百二十章 提督织造太监(第四更,求订阅,求月票!)
孙悟范的消息确实很靠谱。
四月中旬,朝廷派往江陵的提督织造太监便到任了。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足够孙悟范疏通关系,上下打点,张家也成功的站台成为了和织造局合作的唯一家族。
至于织造局的外包事宜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宁修坚信有孙悟范在,他可以分得一杯羹。
朝廷此次下旨在江陵和湖州两地增设织造局十分突然,江陵县和荆州府的主官看到邸报后直是惊得说不出话来。
荆州知府李瑞还好,接替陈县令的姚琛接到朝廷调令千里迢迢从南直隶赶到江陵上任,屁股还没坐热就得知了这个消息,简直如五雷轰顶一般。
他原本在金陵城中做县令,和镇守太监、提督织造太监都有过接触,知道这些阉人性情古怪极难打交道。太监是天子家奴不能有任何冲撞得罪,必须陪着笑脸侍候着,简直比侍奉双亲还累。
接到调令之时他暗自庆幸终于可以不用再忍受阉人的鸟气了,谁知道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还得和阉人打交道。
若不是李知府好言安慰,姚县令没准真得找块豆腐撞死了去。
李瑞倒是对这位提督织造太监很感兴趣。此前他在京师时从未有过与太监打交道的经历。荆州不设镇守太监,故而到江陵赴任后他也没有与太监共事过。
此番却是可以让他有零的突破了。
这位镇守太监姓高名震,三十有一。
和他霸气的名字不同,高太监是标准的宦官身材,水蛇腰,俏脸蛋,面白无须,走起路来一扭三捏。
高太监抵达江陵后暂时住在了之前给巡按御史准备的察院里。没办法,天子下旨太突然,等到李知府收到邸报时肯定来不及替高太监修建府邸了。
虽然有一个现成的辽王府,但现在已经被查封,一众辽王亲眷尽数被发配。
话说回来,即便辽王府没有被查封,高太监也不敢住进去啊。
他毕竟是天子家奴,这种踩到君父脸上的事可不能做。
好在察院的环境也还不错,高太监住进去并没有抱怨什么,反而夸赞了李、姚二人。
高太监来江陵是建立织造局的,自然不能光享受不干活。
那苏州提督织造太监的下场就在眼前,高太监每每想起都感到不寒而栗。
说老实话,在江陵设置织造局并不是一个太好的选择。江陵虽然纺织业也很发达,但大多是棉纺,丝织业的水准比起苏杭、金陵相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天子估计也是顾念到老师张居正张元辅,这才把一个名额给了江陵。
既然天子已经下了旨,那就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一定要把织造局建起来,还要搞好。
虽然江陵在这一方面底子薄,但换个角度看潜力也大啊。
只要扶持到位,想要快速发展追赶苏杭并不是没有可能。
有朝廷的扶持织机方面没有大问题,最麻烦的地方是织工。
江陵丝绸织造之所以不如苏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优秀织工。
这些织工大多不愿意背井离乡,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
高太监想到的办法是花高价去挖,给这些织工一大笔安家费,并允诺丰厚的月钱。
他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谁又会和钱过不去呢?
但是他错了。
派去江南的人嘴巴都要说干了,但那些织工就是不愿意前来。
高太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人究竟是怎么想的,放着数倍的高薪不赚,非要窝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有甚的出息?
无奈之下,高太监只得向李、姚二人求助。
李知府与姚县令被请到了察院中落座,高太监无奈苦笑道:“两位也看到了,咱家初来乍到出了不少昏招,如今竟连织工都招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