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军工霸主-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了卢嘉栋的话,刘浩田也不由得点了点头“小卢,我明白你的意思,依照目前咱们跟西方的关系,可以得到所需的材料设备,不过”可说着说着。刘浩田脸上带着一丝深深的疑虑继续说道:
“这样一来,他们的产品定会铺天盖地的冲进来。咱们本来就薄弱的技术和产能将被他们彻底摧垮,就算他们会将技术转让给我们,可咱们如此轻易的就得到技术,今后会不会有过度的依赖性,导致对于基础科研的投入大幅减少,如果要是这样的话。将会伤及咱们国家最核心的研制基础!”
刘浩田不愧是军工领域的老干部,眼界不但开阔而且很敏锐,一眼就看出对外引进的某些弊端,不过在弊端的另一面则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其实对外引进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键看人,而不是剑,正因为如此,当刘浩田说完这番话后,卢嘉栋便毫不犹豫的开口说道:
“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良好的引进消化机制!”
“引进消化机制?”
“没错,就是引进消化机制!”迎着众人惊奇的目光,卢嘉栋不由得点了点头,然后带着自信的笑容继续说道:
“而这个机制建立的基础就是强有力的需求,咱们都知道任何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制,都有着他内在的需求在里面,人们也是因为有需求才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进而会有意识的进行创新!
别的不说,就拿刚刚说的便携式火箭筒为例,如果要做到发射筒轻便,筒体材料最好选用玻璃钢,而国内玻璃钢不但技术落后而且产能很低,如果我们要研制新式火箭筒必然要引进更先进的玻璃钢技术。
但这种技术的引进会不会冲击我国现有的玻璃钢的技术研制呢?我觉得应该不会,因为我们有便携式火箭筒这个现实的需求,要知道便携式火箭筒是打完即扔的一次性使用的消耗品。
所以可以预见未来这款便携式火箭筒的装备数量必然很大,况且咱们目前已经放开对外军售,类似便携式火箭筒这种轻兵器在对外军售中并不受到限制,如果我们按照既定的方针和技战术指标完成研制,这款火箭筒的性能定会吸引众多潜在装备国的关注,
到那时所需的数量更是成倍增加!我们可以试想下如此一来,玻璃钢的需求量定然会成几何数字提高,如果国家再在这个基础上,扶持相关研究,内外动力一结合,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进技术,利用数量需求推动产能提高,再通过产能基础扩大创新”听了卢嘉栋这番话,刘浩田嘴唇轻启,口中不由自主的喃喃说着,可说着说着他的目光中闪出异样的神采,进而抬起头看着面前的卢嘉栋,脸上更是露出抑制不住的兴奋:
“小卢,你这哪里是在研制便携式火箭筒,简直就是在推动产业的发展嘛!”
“刘主任说的不错!”刘浩田话音刚落,卢嘉栋便将他的话头接过来继续说道:
“咱们军工要进步,要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可能单打独斗,更不能闭门造车,咱们要依托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也要学习世界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用着学来的技术推动整个国家工业的进步,只有这样,咱们的军工才才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更何况咱们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还有数量庞大且素质一流的科研队伍,如果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我相信依靠咱们中国人独有的智慧,总有一天咱们会爬到巨人的头顶,站到比他还高的位置!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相信凭借着咱们骨子里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咱们定会让整个军工行业上演一幕华丽丽的产业升级大戏!”
“好!真是太好了!”卢嘉栋话音刚落,刘浩田的脸上便闪出异于常人的激动,连说话的语气都有些颤抖:
“以军工发展,推动整个国家工业进步,再以国家进步反哺军工发展,小卢,你这个思路很好,非常好,简直可以上升到咱们军工系统的整体战略了!”
“我看那,上升到国家战略都不为过!”刘浩田刚说完,坐在一旁的郭青山便带着兴奋的笑容,看着面前的卢嘉栋:
“记得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拿来主义》,可今天听了小卢这番话,我觉得他把鲁迅的拿来主义升华了,将其作为促进国家发展,技术进步和不断创新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如此一来,小卢这个拿来主义可以称之为新拿来主义了!”
听了郭青山的话,刘浩田带着满脸的笑容,赞同的点着头:“没错,没错,没想到老郭你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呀,都能说起鲁迅来了,不过说的确实不错,小卢这个就是新拿来主义!”
就这样,几个人就新拿来主义说了一阵后,便再次就便携式火箭筒的具体立项情况、经费保障以及申报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在这方面卢嘉栋的经验可谓十分丰富。
毕竟他在万山厂所研制的各项武器装备的申请立项都是他在背后帮着出谋划策的,各种规避和绕杆可谓是轻车熟路,以至于在场的人除了曾在万山厂担任过军代表的吴天明以外,所有人都被卢嘉栋这种看似出格,实则又在框架之内的做法听得一愣一愣的。
“所以如果要立项,最好是以改进62破的名义申请,当然了这种集合程度高,又涉及材料学的装备项目,不可能像枪械一样的轻武器由军工厂或科研院所独立完成,所以牵头单位一定要有分量”
就在卢嘉栋对立项申请问题向在座的几人进行着详尽的介绍时,刘浩田的一只手不经意间碰了下身旁的郭青山,郭青山不由得将头向刘浩田一侧靠了靠,就在这时,刘浩田一阵细小的耳语,在郭青山的耳畔轻声响起,还没等听完,郭青山便向刘浩田轻轻的回了句:
“不瞒老班长,我也是这个意思!”(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二章 联合研制团队的成立(求月票)
“你也是这么想的?那真是太好了!”
“说实话,这个项目也只有小卢最合适!”
“恩!说的没错”
在一旁窃窃私语的郭青山和刘浩田,自然瞒不过卢嘉栋的眼睛,更可况他还隐约听到自己的名字,正因为如此,卢嘉栋将正说的话停下来,看着身旁的郭青山和刘浩田,颇为不解的问道:
“二位领导,你们这是”
听了卢嘉栋的问话,刘浩田并没有觉得很惊奇,反而带着灿烂的笑容,毫不犹豫的说道:“我跟老郭商量着,这款便携式火箭筒是不是应该由小卢你来担当研制的负责人!”
“老班长没错,我觉得这个项目只有小卢最合适了!”刘浩田话音刚落,郭青山脸上的笑容愈发爽朗起来,说话的语气也更加斩钉截铁:
“无论是技术理论,还是整体规划,不但条理清晰而且可操作性很强,再加上小卢之前主持研制了几款新式武器装备,相关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自然不在话下,所以综合来看,这个项目非小卢你莫属!”
郭青山说着说着,便将身子转到卢嘉栋一边,仔细打量了面前这位自己极为看重的年轻人:
“怎么样,小卢?这次就留在羊城吧!”
“这个”
“小卢,你还有什么困难,不妨说出来,看我老郭能不能帮你解决解决!”见卢嘉栋有些犹豫,刘浩田很是担心卢嘉栋有什么后顾之忧,坐在他旁边的郭青山更是如此:
“小卢有什么困难你也不用怕,有什么后顾之忧就直说,都是上过战场。见过阵仗的人,说话别那么吞吞吐吐,该说就说,我和老班长虽然能力有限,但有些事情还是解决得了的!”
郭青山和刘浩田这两位领导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卢嘉栋如果再矫情就说不过去了。再说卢嘉栋本身也不是个矫情人,于是在郭青山渐落之际,卢嘉栋便开口说道:
“其实也不是有什么困难和后顾之忧,主要是我现在还担着厂里几个在研项目,尤其是新式大口径远程火炮已经完成可行性报告,正在申报国家立项,所以”
“你的那份新型火炮的申报材料现在还在省厅讨论着呢,我估计提到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还要进行一番讨论,更不用说接下来的可行性研究、专家初评、会审、再提交高层审批。制定预算,整套程序下来,我估计没几个月的时间恐怕是下不来!”
提到新式火炮,炮兵出身的钱爱民是最积极的,可听到刘浩田这一番话,他这股积极劲儿瞬间凝固为脸上的惊讶:“需要这么长时间?”
“这还算快的呢!”钱爱民话音刚落,刘浩田便开口答道:“现在国家将军工研制项目收紧,很多急需的重点装备都面临着下马。所以对新申报的武器装备项目更是慎之又慎,尤其是像火炮这样投入大。研制周期长的重型装备,国家不得不考虑的更多一些!”
说着,刘浩田的脸上再次露出灿烂的微笑:“可咱们便携式火箭筒就不同了,这款装备不但是目前参战部队的急需,地处北方的重装军也必将会对便携式火箭筒趋之若鹜的,甚至他们的热情比咱们还要高。
要知道面对苏联的装甲集群。北方的重装军恨不得人手一只反坦克武器,这款装备正好切中他们的需求,更何况如同小卢说的那样我们以70式火箭筒改进项目申报,阻力也会大大减少,如果再加上G军区牵头。整个申报将会更加迅速!”
卢嘉栋知道刘浩田说的很对,新式火炮项目不同于之前其他的任何武器研制项目,那是一款完完全全的新式重型装备,在这种军工产品和在研项目大幅削减的背景下,这样的重型装备审核慢也是在情理之中。
当然便携式火箭筒的申报也并不会异常顺利,不过正如刘浩田所说,这款简便实用的武器装备定会得到军方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卢嘉栋常用的申报套路,这款便携式火箭筒的立项速度必然会快上很多!
“小卢,老班长说的很正确,到底行不行,你到是给个痛快话!”见卢嘉栋半天没说话,急性子的郭青山不免有些不耐烦,而坐在他对面的吴天明此时也开口劝道:
“是呀,嘉栋!我知道万山厂的技术能力还是很强的,你可以把其他项目分给别人去完成,这款便携式火箭筒可是全军急需的装备呀,既然你提出来了,怎么也得把它实现了不是?”
听了在座几人的话,卢嘉栋知道这个便携式火箭筒的项目是推脱不掉了,之所以没有急着表态,主要是因为他心里依然放不下新式火炮这个他一直倾力推动的项目,不过卢嘉栋也细细的权衡了一下,新式火炮确实没有一蹴而就的可能。
与其苦等火炮的审批,还不如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便携式火箭筒的研制,而且自己还可以通过这项研制,继续为火炮的立项及后续的研发积蓄有力的资源,想到这里,卢嘉栋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说话的语气更是坚定而有力:
“既然是部队急需的装备,那我必将全力以赴,别的也不多说,我全听组织安排!”
“这才对嘛!”听了卢嘉栋这句话,郭青山带着满意的笑容拍了拍卢嘉栋的肩膀:“这才是上过战场的人该说的话!”
说着,郭青山将身子转到刘浩田一边:“老班长,这回我可把小卢留下了,你可别舍不得!”
“你这话说得可真是有问题!”听了郭青山的话,刘浩田不由得白了他一眼:“如果小卢把便携式火箭筒研制出来,那还是我们桂溪军工的光荣呢,再说小卢完成任务后,还能给我们桂溪军工带回几个人才的话,我还要感谢老郭你呢!”
听了刘浩田的话,郭青山不由得放声大笑,而在座的其他人也随即欣喜的笑起来,眨眼的功夫整个屋子都沉浸在爽朗的笑声当中
就这样,卢嘉栋在将陈子玥送到学校后,并没有立刻返回万山厂,而是留到了羊城,开始展开各项研制便携式火箭筒的筹备工作,为此G军区专门向万山厂和桂溪省国防科工厅发去的有关卢嘉栋的借调函,对于G军区的借调无论是桂溪省国防科工厅还是万山厂都很快给与批示和答复,由此卢嘉栋的人事关系被暂时调到了G军区,办公地点临时设在G军区招待所!
和卢嘉栋预料的一样,有关便携式火箭筒的立项申报工作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哪怕是G军区牵头也是如此,为此总参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不止一次的来到G军区实地听取有关便携式火箭筒情况的可能性汇报。
而作为这款装备的积极推动的G军区的副参谋长郭青山为了促成这款装备的立项,更是北京羊城来回跑,最后甚至都惊动了离职休养的总指首长,在了解情况后总指首长就此事专门向高层写信,建议尽快立项上马便携式火箭筒。
当然,总参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对新式便携式火箭筒也极为重视,除了前往G军区听取相关汇报外,两部门还成立几个调研小组,深入各军区实地了解新式便携式火箭筒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前景。
得到的反馈也是积极正面的,尤其是北方的重装军在听说有这样一款人人都可以携带的便携式火箭筒时,都显示出极大的列装意愿,而就在这时,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总参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经高层同意,最终下发了有关便携式火箭筒的技战术指标及研制任务书,不过介于中越前线的紧张局势,研制任务中规定便携式火箭筒务必在80年春节前完成样品研制!
虽然整个研制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但毕竟便携式火箭筒的研制工作正式步入正轨,而作为牵头单位的G军区更是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以军区参谋长为组长的便携式火箭筒工作领导小组,
副参谋长郭青山任常务副组长,具体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卢嘉栋担任副组长兼总设计师,主抓便携式火箭筒的具体研制工作,而研制团队的其他成员,在接到上级的调令后纷纷收拾行囊,向研制大本营G军区招待所进发
“小卢,今天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员秦景斌已经到了,你见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