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第6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笑了笑,显得极潇洒的拱拱手:“好了,臣该说的,都说了,臣请陛下容臣告退。”
说罢,告辞而去。
这正德殿里。
所有人还在消化着这个可能的消息。
有人低声咒骂,也有人……忧心忡忡。
有人出班,道:“陛下,西凉国无耻之尤,不过……臣窃以为,胡人日盛,且兵锋强大,不可匹敌,倘若胡人来攻,我大陈还可以靠着关隘据守,可一旦陈军出关,西凉便占据了地利,不只如此,胡人一下借机南下,我大陈的军马,也可能遭受极大的打击,臣以为,现在不宜妄动刀兵,不如对西凉国,暂不理会,他们既已称胡人为父,那么,自此之后,大陈不与他们有任何往来,只是……这西征之事,怕也要暂时放下。”
陈凯之皱着眉。
他扫了殿中一眼,见此人话音落下之后,许多人纷纷点头。
这件事的性质,变了。
以往大家还认为,或许趁那西凉国师在西凉弄权,借此机会,狠狠打一打这西凉。
可现在……却绝不是这么简单了。
陈凯之看向陈一寿:“陈卿家怎么看?”
“老臣以为,暂时不必动兵,可对西凉国,却不必客气,以他们勾结胡人的名义,驱逐他们的使节,老死不相往来即可。”
众人又纷纷称是,不得不说,陈一寿的话,还是老成谋国的,这是对大陈最有利的一个方案。
陈凯之若无其事的点点头,又看向了靖王扯陈义兴:“皇叔怎么看呢?”
当陛下问出这一句的时候,文武百官们,心里却咯噔了一下。显然……陛下若是同意了这个方案,自然会顺水推舟,最终说此事就作罢吧。可依据还询问靖王,显然,陛下很不甘心,不愿意就此罢手。
陈义兴踟蹰了片刻,他显得较为谨慎,和其他百官们一个个心里痛骂西凉不同,他反而觉得,西凉彻底倒向胡人,虽不是意料之中,却也不是没有道理。
只是,勾结胡人不算什么,可是自称儿皇帝,彻底的做胡人的走狗,却依旧让人觉得过了头而已。
他想了想:“西凉如此做,固然是震动天下起,遭各国唾弃,可臣不得不说,此举却彻底的将西凉与胡人绑在了一起,所以臣可以肯定,一旦西凉遭遇了攻击,胡人势必来救,既然如此,一旦伐凉,就意味着,我大陈要面对的,除了西凉,还有胡人,那么,首先,陛下要考虑的就是,我大陈有多大的把握得胜,又或者是,若是有机会得胜,那么到底这是完胜还是惨胜,想明白了这些,再考虑其他不迟。”
第九百七十六章:一决雌雄
陈义兴的意思,虽然稳妥,却显得极暧昧。
他似乎并没有强烈反对,而是认为,此事应当慎重,要想办法的确定是否可行,而不是全然畏战。
这当然,既和他的性子有关。
也和他所处的身份有关系。
陈义兴现在既然负责了宗室的事务,另一方面,却又监理着勇士营的后勤。
现在朝廷要建新军,他作为亲王,则负责了兵部,当然,兵部主要负责整个新军的功考和后勤管理,而他这个督兵部事,其实和当年的陈凯之一样,是宗室协助某些事务,再加上他对这些事已得心应手,所以某种程度,并非只是协助这样简单,许多时候,都是陈义兴对兵部进行指导。
因为和军中的关系深厚,即便是现在的新军,许多的武官,本就是勇士营抽调,这就意味着,陈义兴对他们是极为了解的。
勇士营出来的人,和其他的官兵不同,他们更渴望战功,而且从不畏战,此番平西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现在新建立的新军,数万人已开始进行操练,已有两个月,虽然还很生疏,可武官和教官们,俱都制定了合理的方法,所以虽然很多新兵入了新军,许多技能还未熟练,可毕竟新军入营之后,操练极为苛刻,两月的时间,足够做到明令禁止,且大抵能保持队形进行射击了。
何况,即便是开战,那也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新军上下,俱都信心十足,此时陈义兴是决不能在这个时候给新军泼冷水的,否则……非要被许杰等人暗中扎小人扎死不可。
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军中的供应,济北的造作局,大量的制造了火铳、火炮以及火药,除了这些牵涉到了核心技艺的弹药之外,大多数军用品,多是自济北的工坊里采买。
譬如军用的水壶,譬如新军的隔水被辱,譬如帐篷,譬如药品,譬如军衣和靴子,还有武装的皮带。
自新军建立之后,许多得到了订单的工坊几乎是日夜开工,个个精神奕奕。
不少的商贾,凭着每年天量的军费,挣来了不少银子,从上游到下游,包括了船舶的制造,获利的大商行,近有百家之多。
任谁都明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道理,只是现在,这黄金,却是数之不尽的大商行们从中牟利。
所以在商贾之中,渴望西征的愿望也是极为强烈。
不少商贾,都有自己的印刷作坊。
原本这些印刷的作坊,多是出一些闲书,或是记载一些时文,而在济北,不少人也愿意看,成为了大发光阴的娱乐。
可因为商贾们的意愿,以至不少时文刊物,似乎开始有些怂恿西征的迹象了,许多人读过之后,在济北,这等愿望自上到下,对西征的愿望开始变得愈发的强烈。
对陈一寿而言,他现在毕竟是内阁大学士,总览天下各州的军政。而陈义兴更多的,却是依托于济北,站在新军的角度考量。
这一战,到了如今这个地步,无论是济北上下的商民,还是新军的官兵,意愿如此强烈,开战,已是不可避免,陈义兴固然之后,此战事关国运,可也知道,这股浩荡潮流,是万万无法阻挡的。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臣以为,事情要往最坏的结果去想,陛下若是有意用兵,就必须考虑,面对六十万胡人铁骑,和数十万西凉兵的问题,那么臣敢问陛下,大陈,有多大的把握,能胜?若是不能胜,那便等,待朝廷操练出二十万精兵,厉兵秣马之后,再一决雌雄。”
陈凯之颔首点头,陈义兴已算是主战派了,可即便是主战派,却依旧如此小心翼翼,显然,这六十万的铁骑,加上数十万的西凉官兵,足以让此时大陈文武百官胆寒。
陈凯之手指轻轻叩着案牍,指节磕碰的声音在这落针可闻的殿中轻轻的回响。
每一个人小心翼翼的看着陈凯之。
陈凯之最后眼眸猛的一张:“西凉国勾结了胡虏,已是天地不容,朕此前,也已下了国书,倘若此时,默不作声,那么……你们会怎么看待朕?百姓们会怎么看待朕?天下各国,又会怎么看待朕?”
“不,朕问出这些问题,绝不是意气之争,朕只想知道,武王伐纣时,可曾想过,纣王依旧还有雄兵十数万吗?又或者,汉高祖得天下时,会因为楚王强大,而战战兢兢,不敢与之战吗?朕相信,他们定也是忧心忡忡的,他们甚至会害怕,会胆怯,可他们之所以是他们,又是因为什么?”
“这是因为,纣王暴虐,也是因为,楚王屠关中,而天下侧目;正因为如此,他们挺身而出,使天下归心,方才成就了大事。”
“胡人数百年来,犯我六国边境,行之有年,杀戮的军民百姓,数之不尽,此世仇也。今西凉国勾结了胡人,便使胡人的势力,彻底的进入了汉地,西凉国师无耻至此,我等还坐视不理,还在此讨论,是战是和,是否……有一些不合适呢?”
“西凉的傀儡天子,既然做了儿皇帝,这……便不为各国所容,朕乃大陈天子,受孔孟教化,顺天应运,除了要中兴大陈,还肩负着的,乃是捍卫儒道,兴我大汉的职责。今日若是退缩,那么……自此之后,朕上无颜告祭祖宗,下无颜见天下人了。”
陈凯之眼眸一扫,深吸一口气:“陈卿家所言很对,此时出兵,大为不利;皇叔说的也不错,必须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可朕看来,除此之外,还有一笔账,没有算清楚。”
“这笔账便是,西胡人几乎已一统大漠,而西凉亦在其羽翼之下,国力,势必进入全盛之时,这时,他们已磨刀霍霍,难道,我们大陈不伐西凉,胡人便不会借道西凉伐陈,不会大规模南下,袭击燕人的城镇?不会杀戮我们无数的军民百姓?不会使我们无数关塞烽烟四起?”
第九百七十七章:讨胡令
“胡人,不会罢休的,卿等难道现在才知道,胡人的本性吗?”
“既然如此,那么索性,一决雌雄,而今西凉事胡,天下侧目,大陈乃中央之国,率先攘夷,如此,方可得天下人心,朕现在,颁布讨胡令,大陈各州县,俱都要做好准备,要征募大量的壮丁入新军,新军的操练,亦是要加强,各地的关隘,要加强戒备,万万不可有所疏失,钱粮的调集,弹药的补给,俱都不可荒废,从现在开始,朕要求所有牵涉到军事的工坊,加紧生产,一切生产,先满足军备,只是,此战必定靡费巨大,既是开战,便是你死我活,所以……命大陈的钱庄,发布债券,以朝廷的名义,暂先向商户和士绅借债,按利息偿还,告诉他们,若我大陈败了,国破之后,势必家亡,尔等,俱都为胡人鱼肉,钱财留之何用?若胜,来日朝廷所得的胡人牛马、钱粮,俱都用以加息偿还。”
“所有的青壮,凡是孔武有力,有志伐胡者,都在各州府报道,各州府需供应其吃饱喝足,快马送至京师操练,凡有疏失,朕绝不轻饶。”
陈凯之看了兵部尚书和陈义兴一眼:“你们,上一道章程来吧。朕要亲自过目!”
陈凯之的话,足以令百官们绝望。
可不得不说,陛下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到了这个份上,一旦闷不做声,胡人都已和西凉人勾搭上了,而现在胡人已经一统,声势浩大,若是再给他们机会继续养精蓄锐,将来遇到的胡人,将会更加强大。何况,胡人轻易得到了西凉之地,到时只要联合称臣的西凉,即便大陈不出兵,他们也会出兵。
大战迫在眉睫,不是想躲就能躲的。
既然如此,倒不如直接发布讨胡令,至少,大陈皇帝,在道义上站住了脚,攘夷护汉,不只在大陈军民心中得到支持,便是天下各国的军民,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这个节骨眼,任何国家敢背叛和大陈的联盟,落井下石,都会遭天下人的唾弃。
陈一寿脸色凝重,他心知,陛下的心意已无法更改,于是他上前,道:“陛下,是否派遣使者,立即和各国接触,请他们驰援,一并出击。”
陈凯之看了陈一寿一眼:“他们会出击吗?”
陈一寿犹豫了一下。
大陈有此魄力,不代表天下各国,也有此魄力,得到他们口头上的支持容易,可真要他们倾国来与大陈合兵一处,西出三清关,与胡虏决战,怕是痴人说梦。
陈凯之一笑:“既然他们不肯出击,那么又求之何用。我们自己顾着自己便好了,至于他们,不必理会,朕的背后,是天下六国的军民百姓,是他们的人心,而各国朝廷,以及各国君臣,成日沉溺在算计之中,断不会和大陈并肩而战,那么……不妨就以朕和大陈之力,改天换地吧。”
“臣……遵旨。”
陈凯之扫视了殿中的诸臣:“诸卿谁又异议?”
文武百官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陈凯之的慷慨,或许理智而言,他们认为这样做有所失策,可实际上,关内的军民,和关外的胡人打了数百年,仇恨早已入骨,都到了这个份上,还能说什么,那就……打吧。
某种意义而言,许多人对陈凯之是当真佩服起来。
无论如何,这大陈的江山是陛下的,陛下为了大义,而决心一战,此等气魄,确实如陛下所言,天下各国的君主们,还沉溺于勾心斗角的把戏,每日所谋的,不过是利益的得失,西凉天子向胡人称儿臣,使得天下的形势彻底的失衡,是必须得有人挺身而出,否则……一旦让胡人不断的侵蚀,后果难以预料。
“臣无异议,吾皇万岁!”
“很好!”陈凯之颔首点头,他的手,不自禁的有些发抖,这显然,已是他做的最大的一次决定,他所面对的,再不是承平之久之后,日益战斗力羸弱的各国官兵,而是那大漠深处,真正的狼群,他们拥有最优良的骏马,有六十万之众,当今的西胡可汗,既可以一举击溃东胡,势必也是一代雄主,何况,还有西凉人的协助。
这就意味着,自己的敌人,将超过百万之众,而且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在这世上,只怕没有人可以抵挡他们。
……………
讨胡令已出。
这一次,朝廷的动作极快,檄文是在陈凯之退朝之后,经过翰林们在两个时辰之后立即草就的,随即,檄文颁发,送至无数衙门,经过邸报,快马送至天下各州。
几乎每一个衙门的案头上,都有这么一篇讨胡的檄文,随即,数之不尽的公文传递而来,从内阁里签发的各种命令,经过六部,在六部按自己职责讨论之后,送至下头各个衙署。
京兆府现在的任务,就是张贴檄文和安民告示,并且开始执行宵禁,除此之外,是下令辖下各县,开始征募青壮。
不只如此,还需将府库中的钱粮重新验算一遍,这当然不是吃饱了撑着,而是需要掌握最新的数据,以防将来入不敷出。
现在几乎手头上的事,俱都得放下了。
张都头直接下到了县里,洛阳县里已是热闹非凡,在这衙门前,榜文已经张贴出来,这里人头攒动,闻讯而来的百姓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
有能读书识字的人,开始高声朗诵其中的内容。
而当百姓们得知了大战一触即发时,绝大多数人,心思却是极复杂的。
一方面,一旦开战,就意味着所有人的日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