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191部分

最后的三国-第191部分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年来,姜维一直驻军巴西,阆中就是他的大本营,以阆中为中心,姜维率军不停地征战着,与钟会打,与陆抗打。打打停停,停停打打。魏蜀吴三方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陈寿本来就是巴西人,此次返回故里,却见阆中武备森严,景象与先前大有不同。刚到宕渠寨,陈寿就受到了满含敌意的蜀军巡兵的盘查。虽然陈寿身着的是蜀汉的官服,操着巴西本地的口音,但一听他们来自汉中,蜀军巡兵是如临大敌,将陈寿一行数十人团团围了起来,就差没有给绑上了。

    后来还是碰到了副将宁随,与陈寿相熟,宁随得知陈寿是打汉中而来,十分地惊讶,攀谈了几句,立刻带陈寿前去见姜维。

    自从转任东阁令史之后,陈寿就再没有再到过姜维,屈指算算,至少也有六七年的时间了,此刻在阆中看到姜维,陈寿感觉到姜维真的变老了许多,头发和胡须皆已花白,额头上的皱纹也明显地变深了,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姜维深邃而明亮的眼神,永远是那般的锐利。

    “是承祚啊,你这是从何而来?”姜维初见陈寿,也是一脸的愕然,不过姜维还是笑脸以迎,不失大将风度。

    陈寿深揖一礼,恭声道:“寿见过大将军。寿自汉中而来,受镇北大将军之命,特来面见大将军。”

    姜维呵呵一笑,道:“承祚,你我可是有好几年没见了,听说你到中尉府做了主薄,按理说该是随驾去了南中才是,为何会到了汉中?”

    虽然蜀中陷入三国混战,南下的交通被魏吴所掐断,但姜维的消息来源却比远在汉中的蒋斌王舍等人要宽一些,至少他对朝廷迁都南中还是知晓的,不过消息隔绝,刘胤率师北伐的事,姜维却又不知晓了。不光是姜维,就连南中的的许多人都不知道刘胤的真正去向,当初刘胤北伐,为了防止消息泄露,一直是走到汉嘉才向全军公布的进军路线,在南中,除了刘禅张绍等少数人,就连许多朝臣都被蒙在鼓里,更别说远在巴西的姜维了。

    此时陈寿是具述详情,将这一年多来刘胤的北伐之事一一见告。

    纵然这一生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姜维此刻也不禁是微微耸容,刘胤兵行险地,爬雪山过草地,奇袭陇西,力战司马望,豪取长安,如此煌煌之功,堪为石破天惊。

    攻取长安,可是姜维和他的老师诸葛亮一生的梦想,但一次次地北伐失利,让姜维也逐渐失去了信心,长安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姜维认为在他的有生之年,是不会听到蜀军攻克长安的消息了。

    但让姜维颇感意外的是,刘胤不但拿下了长安,而且是在蜀汉大势已去的情形之下实现的逆袭,这样的胜利,显然来得更为地弥足珍贵。

    姜维与刘胤只有过一面之缘,在姜维的印象之中,中尉右丞刘胤只不是皇亲贵戚而已,先前并未有什么赫赫的功绩,只是凭借着皇亲的关系而攀上了二千石的位子。

    姜维努力地回忆着刘胤的容貌,虽然只是有过一面之缘,但刘胤还是给姜维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很年轻,很有朝气的那种形象,似乎他们的最后一次会面,有些不欢而散。随后,蜀国就面临着魏国的大举入侵,姜维一直忙着在前线指挥作战,最后一次听到刘胤的消息,应该就是刘胤有阴平小道上阻击邓艾的事了。

    那一次姜维的确是出现了明显的误判,认为魏军不会出现在阴平小道上,但事实证明,邓艾这个狂人还是不走寻常路的,如果没有刘胤的阻击,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再后来,姜维便同蜀汉朝廷失去了联系,也自然不清楚刘胤就任镇北大将军的事,而就是这一年的时间,蜀汉政权一直在风雨飘摇之中,而刘胤却完成了最为华丽的转身,实现了惊天大逆转。(未完待续。)

第449章节 姜维的逆鳞

    陈寿告诉姜维,现在刘胤的军队已经是进军汉中,连取黄金、乐城,汉中的魏军是望风而逃,现在刘胤的目标就是攻下阳安关,掐断钟会的归路,刘胤派他前来阆中的目的,就是欲与姜维联合,请姜维在蜀中拖住钟会,而后实施南北夹击,逼迫陷入粮绝境地的钟会投降。

    多年的军旅生涯,早就造就了姜维宠辱不惊的性格,此刻姜维的内心或许已经是惊涛骇浪了,但面容之上却依然是古井无波,波澜不惊,他只是淡淡地一笑道:“承祚远来舟车劳顿,我已吩咐下面略备薄酒,为承祚接风洗耳恭听尘。只是时局维艰,现在阆中,可比不得成都,怠慢之处,还请海涵。”

    虽然陈寿以前曾做过姜维的主薄,但他此刻已经是刘胤身边的人了,姜维礼数上自然没有什么缺失,但让陈寿却在客气之中感受到了一丝的生分,陈寿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更清楚刘胤派他来,就是因为他曾经是姜维的老部下这层关系,陈寿急急地道:“大将军,此事关系到大汉的社稷存亡,请大将军及早定夺才是。”

    姜维平静地淡然一笑道:“此事干系重大,你总得容我与诸将商量一下才能做决定。承祚,此事也不急在一时,你又何需心急?”

    陈寿也自觉有些失态,揖了一礼,躬身告退。

    姜维目送陈寿离去,脸上的笑容渐渐地变得僵直,目光却变得冷厉起来。按理说,刘胤取得了关陇大捷。夺下了长安城。并且回师汉中。解围汉、乐,将钟会的入侵大军逼到了绝境,这是一件无比振奋人心的消息。也就是说,姜维当年所定下的敛兵聚谷之计并没有完全的失败,而是刘胤用另一种子方式来将它完成了。

    但此刻姜维的内心却是很复杂,酸甜苦辣咸,五味具陈,身为蜀汉最忠心耿耿的忠臣。蜀军得以收复汉中拿下关陇,无疑是让他高兴的,苍天有眼,天不亡汉啊!恩师诸葛九泉有知,也必可以含笑瞑目了。

    但是身为权臣,姜维却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姜维是一个心怀大志的人,但却不是一个大气之人,在权力斗争的倾轧之中,姜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那也绝不是偶然的。姜维自降蜀之后。深得诸葛亮的器重,习尽诸葛亮的平生之学。更以诸葛亮为其楷模,一生为兴复汉室尽心尽力。诸葛亮之后,蒋琬、费祎先后主政,然而蒋琬、费祎却是****人物,只安于现状,不思北伐,姜维每每出兵,屡遭费祎刁掣肘,所领之兵,常常不足万人,这让踌躇满志的姜维颇受打击。

    从那一刻起,姜维便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没有拥有绝对的权力,那只能是沦为别人的配角,终将一事无成。所以在费祎死后,姜维独揽军权,将蜀汉的军队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成为蜀汉朝中唯一的权臣重臣。黄皓那个时候深得刘禅的宠幸,密谋用阎宇代替姜维。这无疑戮中了姜维的痛点,雷霆一怒,甚至当殿抽剑欲将黄皓斩杀,吓得黄皓屁滚尿流地叩头给姜维赔罪,最后还是刘禅做了和事佬这事才不了了之的。

    兵权就是姜维的逆鳞,谁要是敢有半点图谋,姜维立马就急眼了,管你是位高权重的大臣,还是皇帝宠幸的弄臣,姜维可不给你留半点情面。除此之外,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忠奸之间权力之争,姜维才懒得去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当年黄皓把朝堂之上弄得乌烟瘴气,也不见姜维出面,唯一的一次动手,也是黄皓触动了姜维的根本利益。

    姜维一直掌握着除了御林军之外的蜀汉军队,在鼎盛时期,姜维的手中拥有蜀汉近八成的兵力,可谓是重兵在握,权倾四野。只是十一次北伐,损耗惊人,姜维拥有军队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但就是临到魏军入侵,姜维手中依然拥有蜀军半数以上的兵力,依然是当值无愧的蜀汉大将军。

    但刘胤的强势崛起,让姜维感到了一丝的不安。从陈寿的口中,姜维得知刘胤两年前仅以三万之人挥师北进,到此刻已经是拥兵十万,不论是实力还是功绩上,刘胤显然已经是狠狠地压了他一头。虽然姜维目前仍然是蜀汉军中第一号的人物——大将军,但他很清楚,目前的蜀汉军队,已经不再是他一家独大的局面了。

    刘胤的强势让姜维隐隐地感觉到了威胁,这是自从延熙十六年费祎遇刺之后姜维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让姜维是芒刺在背,刻骨锥心。

    姜维一直以诸葛丞相的遗志为榜样,十一次的北伐,却无一成功,姜维很清楚,蜀国内部反对他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但反对派却始终拿不出一个实质性的领军人物来代替他,就算黄皓点了名的阎宇,都在关键时候打了退堂鼓,毕竟行军打仗不是儿戏,和强大的魏国较量更不是件轻松的事。这也是姜维的资本,无人可以撼得动他的地位。

    但现在不同了,刘胤挥师北伐,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人家总是拿到了长安,如果消息传到南中的蜀汉朝廷那儿,估计朝野都会震动,那些反对派更会蠢蠢欲动。姜维这两年屡遭败绩,丢了汉中,丢了沓中,丢了剑阁,苦苦地在巴西支撑着,也没有多大的建树,而刘胤此刻却是光芒万丈,不光豪取关陇而且还收复了汉中,在功绩上的实力上都远远超越了他,由刘胤来取代他似乎是实至名归的。

    姜维此刻感受了无穷的压力,似乎有千钧之重,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姜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深邃的目光中射出了两道寒芒,真正站到权力巅峰上的他绝不会容许大权有所旁落,绝不容许!

    他必须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力挽狂澜,重振雄风。

    “传我之令,诸营将校,立刻到帐前议事!”(未完待续。)

第450章 收复剑阁

    ps:正版读者请稍后再看,谢谢支持。

    司马望从长安出发,一直是沿着渭水北岸向西而进,关陇道上的重镇槐里、武功、眉县都在渭水北岸,但到达北原之后,由于前方有武功山的隔阻,关陇大道由此而折向南行,渡过渭水,沿着渭水南岸再向西进。

    从北原渡河之后,就进入了五丈原。

    平时有商旅途经此地,一般都会在渭水渡口乘渡船过河,所以渭水渡口的船只往来络驿不绝,极是繁华热闹。

    不过自从陇西发生战事以来,关陇大道的交通中断,往来的商旅骤减,原本人流熙熙的渡口变得冷冷清清,只有几艘渡船或斜或横地停泊在渡口边,那些船工百无聊赖地坐在船舷之上,不住地唉声叹气,有几个船工不甘心地向着关陇大道的道口望去,期望着有生意上门。

    突然之间,那几个眼尖的船工兴奋了起来,因为他们听到了官道上响起了急骤的马蹄声,不过笑容刚刚爬上眉梢的时候,却又立刻地凝固了,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可不是什么商旅行者,而是规模浩大的军队,旌旗飘扬,甲胄鲜明。

    这些个船工立刻慌了神,按照一般的惯例,军队出现在这儿,那是要无偿征用他们的船只,无偿征用倒还罢了,怕就怕这些官爷军爷脾气大发,一不高兴把你的船给砸了,连自己的小命都赔上了。挣点钱养家糊口本来就不容易,再要是摊上这些事,那可是倒了八辈子霉。

    这些船工一看来的人是官府军队上的。吓得立刻是划桨的划桨。摇橹的摇橹。飞也似的逃离开渭水渡口。

    胡世赶到渡口的时候,本来还指望着能征用这里怕渡船,但没想到这些船家一看官兵前来,逃得比兔子还快,不到片刻光景,就已经逃到了河中央。

    副将勃然大怒道:“这些刁民,恁地如此无礼,真是该杀!来人。给我乱箭射死!”

    弓箭兵奉命正欲援弓引箭射之,胡世摆摆手道:“算了,只是些无良百姓而已,杀之无益。”胡世很清楚,平日里正是这些官兵骄纵惯了,横行霸道,才让这些平民百姓心生畏惧,畏之如虎,现在这些船工已然逃远了,纵然用箭射死几个。也不可能将渡船给弄回来,反而更让这里的百姓惧怕。

    “那渡船怎么办?没有渡船。如何过得了渭水?”副将悻悻然地道。

    胡世也深感无奈地道:“只能是禀明大都督,再做定夺了。”

    司马望很快地来到了渡口处,看到前锋营在河边裹足不前,不禁是大皱眉头道:“胡世何在?”

    “末将在。”胡世赶忙上前拱手施礼。

    “为何在此停步不前?”

    “渡口处原有不少渡船,怎奈大军方至,这些渡船立刻星散,追之不及,如今渡口上已无一条船,末将也是无计可施了。”

    司马望轻噢了一声,他亲自赶到河边,果然看到渡口处没有一条的船只,倒是很远的河面上,隐约可见一些船只飞快地逃去。

    魏军五万大军云集于渭水北岸,没有渡船,恐怕很难过河,现在军情紧急,陈仓的形势危在旦夕,司马望无论如何不能在此久等。司马望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吩咐魏军士兵到附近的山林中,砍树伐木,搭建浮桥。

    果然是人多好办事,魏军五万大军一齐动手,很快地就在渭水上搭建成了一座浮桥,魏军将士,通过浮桥,源源不断地跨过渭水,踏上南岸。

    胡世等诸将皆喜,齐声赞司马望睿智。

    司马望抚髯笑道:“为将者当善用地利,武功山上,尽是林木,取之不尽,伐木做浮桥,正好供大军过河,亦不耽搁行程。不过五丈原地形狭长,恐有蜀军伏兵,胡将军,你需得多派斥侯,打探军情,以为万全之策。”

    司马望一生戎马倥偬,经验丰富,眼光老到,还在对岸,就瞧得五丈原地形险恶,最善打伏击之战,越发接近陈仓,遭遇到敌人伏击的风险便成倍地增加,司马望不得不小心谨慎,尤其是半渡之时,更是敌人打伏击战的最佳时机,前锋部队刚刚踏南岸,还立足未稳,后卫部队则还在浮桥之上,这个时候的大军防守无疑是最为脆弱的时刻,一旦遭遇到袭击,魏军首尾难顾,处境维艰。

    胡世当然也知道半渡之时的重要性,他立刻抢先过河,在南岸建立起了一个滩头阵地,并向纵深推进,为掩护大部队过河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他派出多路的斥侯,将侦察的范围扩大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