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419部分

最后的三国-第419部分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恐怕这回儿工夫早就追杀过来了,当然就算蜀军不来追杀,文鸯也是没有能力再杀回去了,这一万多残兵败将,如果再战的话,只能是人家的一盘菜。

    文鸯还没有开口,祁宏就抢先地道:“还能怎么着,撤呗,趁着蜀人还没追来,赶紧地走吧,真要让他们追来,我们想走也走不了了。”

    武茂没有应声,虽然他也同意祁宏的说法,但毕竟文鸯才是主将,该不该撤退还得由文鸯来拿主意,武茂看向文鸯,等着他下命令。

    文鸯沉声地道:“此地不宜久留,撤吧。”

    武茂立刻下去集合队伍,向东撤去。

    经过这一番的激战,晋军已经是精疲力竭,不过谁都明白,留在此地就是死路一条,只有逃回上党,才有一线生机,所以尽管他们的体力已经耗尽,走起路来步履蹒跚,但无人口出怨言,都在咬紧牙关,急急地向东行去。

    平阳的地势较为平坦,越向东行,地势便越高,道路也变得坎坷起来,晋军士兵努力地攀爬着,只要翻过这一座山,就可以到达上党郡。

    看到希望的晋兵们都兴奋了起来,沉重的脚步似乎也变得轻快了些,他们争先恐后地向着山顶上冲去,仿佛早一步到达山顶,就可以早一步脱离险境。

    刚爬到了半山腰处,突然看到山顶上涌出无数的人马,将东去的道路给封了个死死的。

    晋军将士都惊得是目瞪口呆,如果蜀军在这里伏下一支人马的话,那么精疲力竭的晋军肯定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有束手待擒的份了。

    有兵士速报于文鸯,文鸯本在后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脸色也是相当地难看,他急急地赶到前面去,欲看个究竟。

    果然,在山顶上依稀可以瞧得见有无数的人影在晃动,文鸯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如果真是刘胤派人封死了山口的话,那将是毁灭性的一个打击,文鸯很可能会遭到全军覆灭,这对已经遭受到重大失败的文鸯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祁宏眼尖,冲着山顶上打量了半天,对着文鸯道:“文将军,山顶上的人似乎穿的是咱们的军服,是不是段将军派人来接应的?”

    其实晋军和蜀军在军服上是很好辨认的,晋为金德,尚白,晋军全部都身穿着白色的军服,汉为火德,尚赤,蜀汉军队都是身着绛红色的军服,颜色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是搞不混的。

    不过由于距离尚远,两军除了军服之外,还是要穿铠甲的,铠甲可是不区分颜色的,这么远的距离内,要想分得清到底是谁的兵马,文鸯自认为没有那个眼力。

    不过既然眼尖的祁宏都说了有可能是驻守上党的段广派来的援兵,文鸯也将信将疑,不过他还是派出了斥侯,上山去查探一下,摸摸情况。(未完待续。。)

第992章 逃回上党

    很快地,斥侯兵折返了回来,很兴奋地对文鸯道:“文将军,是段将军亲自率兵前来接应将军的。”

    文鸯等人听到这个消息,都略略心安,只要是晋军的人马就好,诸人一颗悬起来的心终于可以安心地放回到肚子里。

    段广原本率着两万人马驻守上党,听闻文鸯到了平阳之后与蜀军交战激烈,段广便率一支人马前来接应,刚走到上党和平阳交界的山岭之处,就看到山下有无数的兵马在接近,段广搞不清是谁的人马,只好在山顶上排出防守阵式,想看清楚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如果是蜀军的人马来偷袭上党,段广正好可以凭险拒守,将蜀军挡在山外,如果是晋军的人马,那就更简单了,只需将晋军迎到山上即可。

    还在山上的段广很快地就发现少数几名对方的斥侯兵在活动,斥侯兵多数是经过乔装改拼的,仅仅依靠外面的穿着打扮来区分,那很不现实。

    不过那几名斥侯兵却发现了段广的军队,那清一色的白色很说明问题,欣喜之余,斥侯兵和山上的晋军取得了联系,这才知道了原来是段广亲自率兵前来了,立刻返回去向文鸯禀报了这个好消息去了。

    段广也知道山下来的不是旁人,正是左军副都督文鸯,他不敢怠慢亲自赶下山去,迎接文鸯。

    段广下得山来,见过文鸯之后,看到文鸯的军队是军容不振,衣甲残破,不禁惊问何故?

    文鸯倒没有隐瞒,将高梁邑之战的情形简单地说给段广听了,段广闻之,愕然不已,想不到文鸯率大军西进,竟然会吃了败仗。

    “文将军不必忧虑,胜败乃兵家常事,等回到上党之后,重新收拾兵马,再夺平阳未迟。”段广宽慰文鸯道。

    收拾兵马,东山再起?文鸯暗暗地苦笑一声,这样的机会,恐怕是永远也不会再有了。不过听到了段广的几句安慰话,文鸯心情略安,不管怎样,没有遭遇到蜀军的伏兵,总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平阳一战,自己残余了一万多人,再加上上党留驻的两万人马,自己手中还有超过三万的军队,尚有一战之力,不管怎样,先回到上党再说。

    于是文鸯率兵翻越山岭,退守上党郡。

    ┄┄┄┄┄┄┄┄┄┄┄┄┄┄┄┄┄┄┄┄┄┄┄┄┄┄┄┄┄┄┄┄┄┄┄┄┄┄

    文鸯在逃出去的时候,蜀军正在收拾残局,毕竟兵力大体相近的情况下,想打围歼战,也确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晋军虽然进攻受挫,南北受到蜀军的夹击,但逃跑还是绰绰有余的,蜀军在让文鸯等一万多人逃掉之后,还能将晋军两万多人截留下来,也确实是不错了。

    当然,想要消灭这两万多人也需要不少的时间,别说是两万人了,就是两万头猪,捉起来也会困难无比,更何况这些人手握刀枪,尽管是军心涣散,但生存的本能还是让他们拼死而战,试图可以冲出一条血路来。

    蜀军的包围圈越收越紧,留给晋军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窄,蜀军步骑紧密配合,将残余的晋军分割包围成更小的包围圈,然后再围而歼之。

    绝望之中的晋军看不到任何的出路,在蜀军劝降的唿声之中,大多数的人还是放下了手中的刀枪,选择了投降,只有少部分人还在负隅顽抗,不过他们的下场显然易见,那就是惨遭屠戮,横死当场。

    整个高梁邑的战场之上,横七竖八的躺满了尸体,其中绝大部分的是晋军所留下来的,在主将副将都已经跑路的情况下,晋军残余部队的抵抗确实也有限,降者甚众。

    战斗很快地进入了尾声,不过清理战场也是一件浩大的事情,文鸯逃跑之时,轻装而逃,所有的粮草辎重军器营帐补给物资全部原封不动地留了下来,在全歼晋军五万人马之外,蜀军的收获还是颇丰的。

    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除了让文鸯等人逃脱之外,几乎就可以称得上是完胜了,蜀军诸将士欢唿雀跃,尽情地释放着他们的喜悦。

    傅佥感叹地道:“文宣,你这个楔形战阵用的妙,晋军被死死地压制住了,任由他们如何进攻,都无法突破楔形战阵的防御,再配合虎骑兵,文鸯想不输这一仗都难呀。以前看你操练楔形战阵,倒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今日用于实战,却是让人大开眼界。”

    刘胤微微一笑,楔形战阵可是罗马人的必杀技,在罗马军队的征战史上,那可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文鸯他没有见识过楔形战阵的厉害,自然不知道这里面的水深浅,贸然地发起进攻,等于是一头撞到了铁壁上,怎么会不输?

    楔形战阵它的厉害之处就是防御,重甲步兵加上重型巨盾,构成了一道可以移动的钢铁长墙,锯齿形状的战阵排列,让楔形战阵拥有了可怕的绞杀力,一旦进入到锯齿之中,几乎没有任何的逃生空间,完全被碾压和绞杀。

    楔形战阵除了机动性能略差之外,可以说在攻击和防御两端都是无敌的存在,要不然罗马军队也不可能凭借着它横扫亚非欧大陆了。

    “是啊,楔形战阵平时看起来笨重无比,实战时的效果却是不错,晋军可是拥着骑兵之利,如果无法抵御它的骑兵攻势,这一战未打我们就先输了,而楔形战阵和偏厢车阵都是克制骑兵的阵法,只要能压制住晋军的骑兵,他们就很难翻身了。”刘胤微笑着解释道。

    傅佥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以前他和魏军交战,许多时候就是吃魏军骑兵的亏,蜀军在秦岭山区尚有一战之力,但一旦进入平原地带,却始终受制于魏国的骑兵,这也是北伐前期蜀国总能取得一定的胜利,但打到后来,总要失败的原因。

    看来能不能克制魏晋的骑兵,才是决战制胜的关键所在。(未完待续。。)

第993章 再议围城打援

    以前傅佥有一个困惑,那就是魏国为什么在地势险要的秦岭谷道上从来不设兵防御,不管是诸葛亮北伐还是姜维出兵,每一次总能轻易地突破秦岭这道天险,进入到关陇平原。

    现在看来,魏国方面那是故意为之的,蜀军山地作战能力之强,那是举世公认的,如果魏国在秦岭天险上驻兵防御的话,和善于打山地战的蜀军打山地战,就等于是班门弄斧。

    魏军的长处,就在骑兵,而平原作战,正是骑兵最为理想的舞台,魏军之所以敢放弃险要,放任蜀军进入苍茫的关陇大平原,因为他们有这个自信,善长于山地作战的蜀军进入平原之后,将会变得一无是处,在魏军强的骑兵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就算他们能攻下几座城池,抢占一些地盘,但到头来在魏军骑兵的反攻之下,吃下去多少照旧得吐出多少来。

    所以蜀国的每一次北伐,前期都进展的十分顺利,但结果却总是虎头蛇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蜀军不擅长平原作战,无法克制住魏国的骑兵,人们在扼腕垂叹北伐的功败垂成时,都觉得诸葛亮和姜维只是少了一点运气。

    但真的只是运气那么简单的事吗?

    刘胤之所以能横扫大半个北方,初了前期有趁虚而入的机会之外,打到后来,那全是实打实的硬仗,不管是和魏晋的军队交手,也不管是和鲜卑匈奴人交手,刘胤总有克敌制胜的法宝。

    偏厢车的战术早在诸葛亮时代蜀军就应用,但效果一直差强人意,刘胤重新改良和设计了偏厢车,才让偏厢车战阵成为了敌人骑兵的噩梦。

    这次为了对付晋国步骑联合作战的战术,刘胤更是首创了楔形战阵,实战证明,楔形战阵在克制晋国步骑兵的联合作战上,有着明显的优势,高梁邑大捷就一点也不出人意料了。

    当然,刘胤也极为重视骑兵建设,克制敌人骑兵最好的武器,就是骑兵,蜀军成建制的骑兵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与刘胤一直狠抓骑兵建设息息相关,正是拥有着这种先进的理念,才让蜀军尽情驰骋于北方大地。

    成功从来也不偶然的,刘胤的成功,凝集着他无数的汗水甚至是血泪,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也确实是不容易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刘胤当然也不会例外。

    傅佥暗暗地感叹,当初如果不是刘胤暗中提醒于他,他很有可能就已经命殒阳安关,从生死千钧一发的阳安关战场上走出来,傅佥都不曾知道,等待他的,是何等精采绝伦的人生。

    傅着、高远、张乐、赵卓等诸将这时纷纷前来报捷,各军斩获颇多,人人是笑逐颜开,喜上眉梢,自从去年安国之战后,蜀军再次收获这样的大胜,所有的蜀军将士都是欢欣鼓舞的。

    去年的安国大捷,稳定了冀州的战局,让蜀军在冀州扎下根来,今年的平阳大捷,则是彻底地解决了蜀军后勤补给线的危机,同时,也彻底地改变了并州的战局,整个黄河以北的形势,朝着有利于蜀国的方向发展着。

    这几次大战,都符合刘胤一贯的战略思想,那就是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重,寻机歼灭敌人,集小胜为大胜。从冀州到并州,晋军的战线拉得太开,这无疑也为蜀军创造了各个击破的好机会,只要不断地打击晋国的有生力量,重振汉室必将指日可待。

    “文鸯现在逃往了何处?”刘胤对各军报上来的数字不太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文鸯的动向。

    这一战为难将文鸯擒获,不得不说是一个最大的缺憾,但这场胜利是基于双方兵力对等的前提条件下的,能够取得大胜,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当然刘胤也不敢奢望可以全歼晋军,不使一人漏网,文鸯得幸逃脱,倒也在刘胤的意料之中。

    不过这一次文鸯走了好运,下一次恐怕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吧?

    “启禀大将军,文鸯率残部一万多人向东而去,在晋将段广的接应之下,现已经逃回了上党。”中军听刘胤问起来,赶忙答复道。

    刘胤点点头,文鸯逃回上党,倒也没有什么意外的,北进晋阳的路基本上已经被封死了,南逃洛阳文鸯未必甘心,退守上党估计也就是文鸯唯一的选择了,现在上党一带尚有晋军两万多人的驻军,加上文鸯溃退时带领的一万多残兵,合在一起也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更主要的是,上党与冀州相邻,文鸯随时都可以得到冀州方面的增援,很显然,文鸯还不想放弃此次进攻并州来之不易的战果,只要守住上党,文鸯就不算败得太彻底,如果连上党都丢了,那才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刘胤对夺回上党并没有那么的迫切,相反的,刘胤认为能利用上党再做做文章,则是再好也不过了。

    一个新的围城打援的计划又在刘胤的脑海之中产生了,别看围城打援的计谋简单无比,但敌人明知是计,却偏偏地要往里面跳,说起来也着实好笑。为什么敌人会屡屡中招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利在其中,围城打援,围城是首要条件,只有真正触动了敌人的利益,他们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前来救援。

    而对于蜀军来说,围城是手段,打援才是目的,尽可能全歼敌人的援助兵马,不但可以重创敌人,还能瓦解守城敌军的士气,可谓是一举两得,只要援兵一败,文鸯再想守住上党几乎没有希望。

    刘胤立刻将诸将召集起来,共同商量此次上党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