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513部分

最后的三国-第513部分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为五胡之中硕果仅存的一胡,慕容涉归当然不想步刘渊等人的后尘,或许此时慕容涉归有些后悔了,不应该踏足冀州,乃至于招来如此的劲敌。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到了这步田地,慕容涉归就算不想战也不可能了,只有硬着头皮与刘胤决战到底。

    挖深壕筑高垒立坚寨,这是鲜卑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但为了准备与刘胤的决战,慕容涉归特意地下令先行修筑防御工事,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说。

    而汉军那边似乎也并不急于进攻,除了投入重兵守御信都城之外,在城外的汉军营地,也修筑地是固若金汤。

    双方投入了如此的重兵,却都又非常的谨慎,谁也不轻易地首先发起进攻,反倒是各自修筑工事,各自为营,遥相对峙,准备要打持久战。

    既然慕容涉归不急,刘胤则是更没有急的理由,汉军的兵种构成和鲜卑人是不一样的,鲜卑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骑兵组成,但汉军比较大的一部分是步兵,骑兵的比例占到了四成左右。

    尽管骑兵只占到总兵力的四成,但这个比例,却是整个汉军之中空前的,刘胤对骑兵的建设超乎寻常,比任何一代的汉军将领都费心费力,打造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百战雄师,一直是刘胤所追逐的目标。

    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出现,最早确立了汉军骑兵的地位,在当时,天下没有任何的一支骑兵力量能与之抗衡,不管是曹魏的骑兵还是胡人的骑兵,统统成为了手下败将。

    但毕竟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技术含量低,当刘胤的对手明白结症所在之后,他们也就开始打造属于自己骑兵新装备。

    虽然说仿照的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在质量上无法与汉军的装备相比较,但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之后,便会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曹魏的骑兵开始装备新式的马具,而远在草原的慕容鲜卑也开始打造属于自怀的装备马具。

    平心而论,如果不是刘胤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提前百十来年发明出来的话,那么这项发明便会归属到鲜卑人的头上,根据后世出土的文物证明,双边马镫的发明者,正是鲜卑人,鲜卑人也正是依靠这些新式马具,才得以在五胡的较量中脱颖而出,笑到最后。

    现在各方面的骑兵,普遍都采用了这些新式的马具,汉军在先期所占据的优势也自然而然地荡然无存了,现在的骑兵较量,更多的体现在战斗经验、阵形配置和人员素质上的上面。

    汉军骑兵的优势在于阵型完善,组织严密,无论是进退皆有章法,而鲜卑人的优势则在于单兵能力强,骁勇善战,至于战斗经验,双方倒也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

    如此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在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之下,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轻言速胜,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更何况双方在还未曾交战之前,就都已经有了立足于不败的打算,现在想要攻破对方的防御,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率先发起进攻的,还是鲜卑骑兵,双方立营安寨排兵布阵完成之后,鲜卑人终于是按捺不住,主动地开始发起进攻,挑起了这场信都大战的序幕。(未完待续。。)

第1218章 鏖战

    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一场战役打上半年一载甚至更多的时间,都毫不奇怪。

    慕容涉归将大军后撤到武邑一带之后,修筑起了深壕高垒,摆出一付准备打持久战的架式,无论是汉军这一方还是鲜卑人自己,都对慕容涉归的策略比较惊讶,要知道鲜卑人打仗往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速战速决,鲜卑骑兵唿啸而来,又唿啸而去,每每一战下来,连营帐都不一定要立,就已经是结束战斗了。

    如今慕容涉归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挖深壕,筑高垒,决心将持久战进行到底。

    慕容涉归是一个极聪明的人,在未与汉军交锋之前,他并不了解汉军的实际战力,所以才会派出慕容坦进行试探性地攻击。慕容坦惨败之后,慕容涉归立刻便将刘胤重视起来,看来以前刘胤击败刘渊、击败慕容耐、击败秃发树机能那都不是偶然,刘胤真正的能力要远比他们鲜卑人想象的厉害的多。

    试探性的战斗没有成功,反而折损了他手下的一员大将,这无疑给慕容涉归敲响了警钟,想要对付刘胤,肯定不能采用以前那种直来直去简单粗暴的战斗方式,必须要用更加稳妥的战法,首先要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再谋求进攻。

    慕容涉归也深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道理,所以他尽可能地搜集关于刘胤的资料,熟知刘胤的打法,从而做好备战准备。

    只可惜,鲜卑人以前并没有太过重视关于汉人的情报,现在搜集到的关于刘胤的资料信息,往往比较粗疏,只能了解到一鳞半爪,不过这也足以知道刘胤很厉害,当年蜀汉行将要灭亡之际,正是凭借着刘胤力换狂澜,才有今天的成就。刘胤挥师北伐,奇袭雍凉,平定秃发树机能,扫平齐万年,挥师东渡,荡灭匈奴刘渊,颠覆强大的司马晋王朝,至于灭掉慕容耐的七万骑兵,不过是刘胤顺手而为的事情,压根儿就是小菜一碟,上不了什么台面。

    光是这些赫赫的战绩,就已经堪称是惊天动地了,在三国时代,除了曹操之外,也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与之比肩的人物了。就算是曹操,当年打败的,也仅仅只是乌桓一族,灭了乌桓首领蹋顿。而刘胤灭掉的却是五胡中的四胡,如此煌煌战绩,又岂是曹操所能比拟的?

    做为五胡之中硕果仅存的一胡,慕容涉归当然不想步刘渊等人的后尘,或许此时慕容涉归有些后悔了,不应该踏足冀州,乃至于招来如此的劲敌。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到了这步田地,慕容涉归就算不想战也不可能了,只有硬着头皮与刘胤决战到底。

    挖深壕筑高垒立坚寨,这是鲜卑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但为了准备与刘胤的决战,慕容涉归特意地下令先行修筑防御工事,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说。

    而汉军那边似乎也并不急于进攻,除了投入重兵守御信都城之外,在城外的汉军营地,也修筑地是固若金汤。

    双方投入了如此的重兵,却都又非常的谨慎,谁也不轻易地首先发起进攻,反倒是各自修筑工事,各自为营,遥相对峙,准备要打持久战。

    既然慕容涉归不急,刘胤则是更没有急的理由,汉军的兵种构成和鲜卑人是不一样的,鲜卑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骑兵组成,但汉军比较大的一部分是步兵,骑兵的比例占到了四成左右。

    尽管骑兵只占到总兵力的四成,但这个比例,却是整个汉军之中空前的,刘胤对骑兵的建设超乎寻常,比任何一代的汉军将领都费心费力,打造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百战雄师,一直是刘胤所追逐的目标。

    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出现,最早确立了汉军骑兵的地位,在当时,天下没有任何的一支骑兵力量能与之抗衡,不管是曹魏的骑兵还是胡人的骑兵,统统成为了手下败将。

    但毕竟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技术含量低,当刘胤的对手明白结症所在之后,他们也就开始打造属于自己骑兵新装备。

    虽然说仿照的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在质量上无法与汉军的装备相比较,但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之后,便会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曹魏的骑兵开始装备新式的马具,而远在草原的慕容鲜卑也开始打造属于自怀的装备马具。

    平心而论,如果不是刘胤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提前百十来年发明出来的话,那么这项发明便会归属到鲜卑人的头上,根据后世出土的文物证明,双边马镫的发明者,正是鲜卑人,鲜卑人也正是依靠这些新式马具,才得以在五胡的较量中脱颖而出,笑到最后。

    现在各方面的骑兵,普遍都采用了这些新式的马具,汉军在先期所占据的优势也自然而然地荡然无存了,现在的骑兵较量,更多的体现在战斗经验、阵形配置和人员素质上的上面。

    汉军骑兵的优势在于阵型完善,组织严密,无论是进退皆有章法,而鲜卑人的优势则在于单兵能力强,骁勇善战,至于战斗经验,双方倒也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

    如此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在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之下,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轻言速胜,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更何况双方在还未曾交战之前,就都已经有了立足于不败的打算。

    率先发起进攻的,还是鲜卑骑兵,双方立营安寨排兵布阵完成之后,鲜卑人终于是按捺不住,主动地开始发起进攻,挑起了这场信都大战的序幕。(未完待续。。)

第1219章 萌生退意

    鲜卑人的阻援部队,最终还是无法阻挡汉军中军团和右军团向扶柳左军团的增援,由于中军团和右军团的部分军队加入战团,混战的规模急剧的升级。

    慕容吐谷浑和慕容虽然没能够挡得住汉军援兵,但也不妨碍他们加入混战,原本只是汉军和鲜卑军各一支军队在扶柳交战,发展到后来,双方都卷入了战斗,战况是空前激烈,死伤惨重,一直杀到了黄昏时分,才各自鸣金收兵,回归本营。

    扶柳之战最终没有分出胜负,在这场大混战之中,双方都损失惨重,谈不上谁是赢家,反正这一场战斗对于整个儿的信都战役来说,也完全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双方接下来的大战,只会是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惨烈,直到分出胜负为止。

    但很显然,无论是谁想要获胜,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扶柳之战结束之后,慕容鲜卑又多次地发动了进攻,每一次的规模都不逊色与扶柳之战,不过在汉军的坚固防线前面,鲜卑人很难找到突破的机会,双方的战事陷入了胶着之中。

    这场战役,始终是慕容鲜卑占据主攻的一方,多次大规模的进攻,都是慕容鲜卑率先发动的,汉军偶尔几次的主动进攻,也全部都是奇袭,虽然每次都可以获得不菲的战果,但终究规模有限,主导不了整个的战场形势。

    但汉军的防御,却是坚如磐石滴水不漏,仅仅一个偏厢车,就足以令慕容涉归头痛不已了。在慕容涉归看来,骑兵纵横无敌,完全是碾压步兵的存在,在野战之中,数量再多的步兵根本就无力抵御骑兵的冲击。

    但偏厢车的出现,无疑彻底颠覆了慕容涉归的观念,原来步兵还有这么一件乌龟壳似的“外衣”,装备了偏厢车之后,步兵可以说是无懈可击了,他们完全可以凭借着这层防御,肆无忌惮地利用弓箭进行反击,骑兵不去攻击倒也罢了,一旦发动攻击,反倒是损失连连。

    为了破坏汉军的这个外壳,慕容涉归是想尽了办法,用投石车砸,用火攻,用冲车撞,但汉军的偏厢车战术已经是炉火纯青了,应对各种攻击都有相应的手段,见招拆招,就算是鲜卑军有机会突破一角,汉军也能迅速地补上这个漏洞,让鲜卑人是无计可施。虽然鲜卑军对偏厢车阵多次攻击,但一直是收效甚微。

    至于汉军的骑兵,更是让慕容涉归头疼的存在,曾经让鲜卑人引以为傲的骑兵,无论在装备上还是在战术上,遭到了汉军骑兵的全面压制,如果不是鲜卑骑兵占据着明显的数量优势,以多为胜,单是骑兵的较量,鲜卑人就明显地处于劣势。

    信都大战就这么拖延了下去,几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转眼已是寒冬来临。

    几十万人马的大会战,不仅考验的是双方的战力,更考验着双方的后勤补给。无论对于汉军还是慕容鲜卑而言,二十万人的后勤补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前线打仗,后方吃紧,各种物资辎重粮草军械,都要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前线去。

    汉军的补给线相对而言要短一些,冀州青州并州司州都可以为信都的大军提供后勤支援,这让刘胤一直比较从容,甚至于无惧鲜卑人对粮道的袭击,因为汉军的补给粮道根本就不止一条,那怕被鲜卑人偷袭掉一两处,都无关紧要。

    但慕容鲜卑的粮草补给线相对来说就比较漫长一些,虽然慕容鲜卑控制了幽州的不少地方,但鲜卑兵所到之处,是烧杀劫掠强取豪夺,幽州的百姓不是被杀光,就是四散逃命,遁入深山,造成幽州赤地千里,处处白骨的景象。这种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方式,固然可以掠夺到大量的物资,但后续却无力维持,幽州根本就无法给身处冀州的鲜卑大军提供后勤保障,所有的物资还得从大草原上运来,如此漫长的补给线,带给鲜卑人的是深重的负担。

    面对越来越坚强的守军和越来越严酷的天气,慕容涉归也有些动摇了,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根本就无法战斗,慕容涉归与诸子及部下商议,准备退兵幽州,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再行进军。

    对于慕容涉归的这个决定,诸子诸将都是心有不甘,却都又无可奈何,这一次南下冀州,本来是乘兴而来,结果却是败兴而回,这样的结果,让诸人是很难接受。

    但不接受又能怎么办?连续几个月的仗打下来,鲜卑军是伤亡惨重,但却是毫无进展,汉军的强大,远远地出乎了他们所有的意料,本以为是可以席卷一切横扫一切的一边倒的战斗,结果却是一个相持之局,鲜卑人丝毫讨不到半分的便宜。

    寒冬来临,仗肯定是没法打了,后勤补给也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就算不遭到汉军的频繁袭击,光是冰天雪地的路面来运输这么庞大的物资,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了,而且汉军不断地滋扰着他们补给线,无疑让后勤运输是雪上加霜。如果鲜卑大军一整个冬天都呆在信都的话,也确实是一件不现实的事。

    商议妥当之后,慕容涉归就开始准备撤军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