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姐的贴身家教-第6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王庸救了东洋民众的缘故,这次大部分报纸都颇为客气,狠狠赞扬了一番王庸舍己救人的精神。
只是对论学失利,却是粗略提及,一笔带过。
只有一张报纸,用千叶真昔布满血丝的双眼做了头条图片。
昨晚的千叶真昔,一夜未睡。
而一早,千叶真昔就接受了这家报纸的采访。采访中,千叶真昔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似乎已经从失利中走出。他信誓旦旦表示,他输了,不代表东洋文化也输了。东洋这些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证明东洋文化的先进性。他感谢王庸帮助他认识到了他的不足,他会继续努力,将东洋文化推广向全世界,让世界都认识到东洋文化。
王庸看着这篇报道,摇头一笑:“真是煞费苦心啊,即便落败,仍旧要挺直身体,捍卫自己民族文化的尊严。从同行的角度,我尊重你;但是从对手的角度,我却不得不击垮你。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似乎已经来了呢!”
王庸说着,看向了一行急匆匆奔向他的记者。
得知王庸即将离开东洋,各大媒体的记者立马出动,准备来对王庸做最后一次采访。
“王老师,你真的要离开东洋了吗?”
“王老师,以后还会来东洋吗?”
“王老师,离别时刻,您有什么话对东洋人民说的吗?”
“您战胜了千叶真昔,从获胜方的角度,你觉得东洋文化到底有没有缺点?或者说你的胜利仅仅是运气?当然,我不是质疑你救人的勇气,我只是从论学结果的角度看。毕竟不是每次论学都有突发事件发生的。”
众多记者,长枪短炮,都送到王庸面前。
王庸静静看着这些记者,然后目光停留在了最后一个发问的记者身上。
“你问我东洋文化有没有缺点,我想说:你把论学失利的原因归结为运气,就是你们东洋文化的最大缺点。如果可以,你现在就给千叶真昔打电话,我愿意再跟他来一次论学。看看到底我的获胜是不是运气。”王庸淡淡道。
一干记者面面相觑,没想到王庸的回答如此强硬。
再安排一场比赛,他们可没资格。况且千叶真昔年事已高,昨天论学消耗了他大量精力,再比赛,恐怕依旧输多赢少。
没有一个记者作声,全都装作没听见。
王庸像是早就预料到了记者们的反应一样,微笑不语。
半晌,终于有记者忍不住,打破了这个尴尬:“您可以从对手的角度评价一下东洋文化吗?据我了解,东洋文化在你们华夏也有着众多粉丝,你觉得是什么吸引了他们放弃华夏文化,而喜欢东洋文化的呢?”
这个问题也很尖锐。
提问的记者眼中闪动着狡黠神色,似乎在说:让你给我们难堪,我就是在故意报复!
谁知,王庸却像是早就在等待这个问题一样,嘴角一翘,笑了起来。
“这可是你们要求的哦。”
“啊?”东洋记者们一愣,不约而同升起一抹不安情绪。
第九百八十八章 你的民族不差的
每当王庸露出这种笑容的时候,就代表着对手倒霉的时候。
只是问题已经提出,记者们总不能收回吧?
何况,说实话,这些记者还真想听听王庸对东洋的评价。就像是王庸在南韩指出了南韩文化中存在的弊端一样。
王庸坐回休息椅,似乎做好了长谈的准备。
“说真的,你不问我这问题,我也打算主动提及的。原因就是你说的,在华夏确实存在一批毫无理由拥护东洋文化的年轻人。就在今天,华夏微博上还引发了一场争论,其中一方就是喜欢你们东洋文化的粉丝。”
闻言,一干东洋记者不由露出得意神色。
东洋虽然论学输了,但是在文化扩散上还是远远领先华夏一头的。看,就连华夏自己国家的人,都喜欢东洋文化到不惜跟同胞开骂呢!
只是这种话记者们没有说出来。
王庸眼中闪过一抹笑意,似乎看出了记者的心思。
“本来呢,我是想要发表一篇长微博,好好分析一下两国文化的对比的,也算是给此次东洋之行画上一个句号。但是恰逢你们问起,我就直接在采访中说了吧。”
王庸稍微一顿,随即又道。
“不管是你们东洋人自己,还是那些仰慕东洋文化的粉丝,都认为东洋文化中有一个特殊的优点,那就是礼貌。这种礼貌体现在东洋文化的每一个细节里,见了朋友鞠躬问好,买东西必然道谢,跟上司说话毕恭毕敬。确实是一个让人闻之仰慕的社会秩序。”
东洋记者全都笑了起来。
没错,这就是东洋人最引以为豪的一点。也是无数外国人用东洋举例来批评自己民族的一点。
像是华夏,就有着无数人常常用东洋人有礼貌来批评华夏如今的风气。
在华夏,提及东洋两个字,俨然已经成了礼貌的代名词。
王庸不动声色,继续道:“只是,我想问问,你们东洋人可曾真正的反思过这种礼貌背后存在的问题?”
“啊?问题?礼貌还能有什么问题?”东洋记者不解的问。
“礼貌没有问题,但是当礼貌变成一种冷漠僵硬的习俗,就成了问题。看你们的眼神,似乎不信。那么我就说几件事情,你们自己体会下,这种礼貌的背后,是不是真的只是礼貌。
我记得东洋航空曾经发生过一次123空难,对吧?而那次空难,除了不幸罹难的乘客,另一点也引发了我的注意。那就是你们引以为豪的礼貌。
据报道,空难发生的当天,陆自队就第一时间赶往了现场。这种反应速度获得当时不少人的称赞。只是,赶到现场之后呢?陆自队发现天黑了,同时下起了雨。然后竟然做出一个让人愕然不解的决定。全体队员先在山下的温泉宾馆休息一晚,等到第二天雨停了天亮了,再上山搜索幸存者!而仅存的几位幸存者,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渡过了一晚!”
“王老师,我打断一下。”这时,一个东洋记者忍不住举手道。“我觉得这是陆自队的纪律问题,而非东洋文化的问题,况且这跟礼貌也扯不上关系啊!”
“所以我说你只看到了表面。陆自队也是东洋人,也是从小受到东洋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并且从军之后受到更严格的东洋文化束缚。空难事件所反映的,其实就是你们东洋人表面礼貌背后,存在的冷漠或者说麻木不仁。
假如你们觉得一个案例不够,还有。
福岛地震。即便是惊慌失措往外奔逃的民众,依然保持着你们最自豪的礼貌,井然有序的排着长龙,没有人逾越。我记得当时华夏网民以及部分媒体,都对你们这种行为盛赞不已。觉得你们民族的自律性真的达到了一种非常高的地步。
可没人注意到,另一条通往灾区救援的道路上,却是车辆罕见。一进一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同样发生过地震的华夏,在那个时刻呈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画面。
往外出的道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车辆,但是通往灾区的救援道路上,却被各种车辆堵塞的满满的。每一辆车都载着救援物资以及人员。以至于后来华夏政府不得不发布公告,要求华夏民众不要再前往灾区救援了,因为参与救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已经堵塞了救援道路!
有一张福岛灾区人民食物发放现场的图片,里面灾区人民井然有序的领取赈灾食物——一个面包跟一瓶水。而华夏灾区图片上,则是一堆人围着领取点,似乎在哄抢。
为此引来无数网络键盘侠们的斥责,斥责华夏人没有素质,斥责华夏人唯利是图。
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东洋灾区人民手中只有一个面包,而华夏灾区人民手中却是大盒的红烧肉跟米饭,而那些人并不是哄抢,因为在领取点的旁边,堆着一堆盒饭。如果哄抢,他们为什么不抢那些盒饭?
你们东洋人实在是太礼貌了,礼貌到了绝对不麻烦别人,同时别人也别想麻烦你们。
所以你们面对同胞的生死,不会如华夏人一样蜂拥而至,抢着去救援。而是冷眼旁观;所以你们面对明显不够吃的救灾食物,只记得不麻烦别人,有的吃就可以。没人想到完全可以提出加量。
而你们嘲笑华夏人哄抢,其实你们做的更过分。福岛地震时候,周边区域的超市物品被哄抢一空,很可惜,不是抢来送给灾区的。而是抢来存贮自己家里,防止更大地震发生的。
如果这也是礼貌,那我只能说,你们的礼貌还真是别具一格,真是做到了‘老死不相往来’。”
王庸语气讽刺,侃侃而谈。
原本几个不服气的记者,此刻都有些羞愧的低下了头。
他们在福岛地震期间,也做过抢购物资的事情。
现在想来,确实太过冷漠,只顾自己尚未发生的安危,却忘记了正在遭受灾难的同胞。
“如果你们还想听,还有。比如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时候,陆自队面对要深入反应堆内部的任务,直接表示拒绝。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个有去无回的任务,也许牺牲了他们能够救下成千上万的人民,但是抱歉,他们不想为了别人牺牲。你们一直提倡的武士道精神,那一刻似乎失效了。反倒是切尔诺贝利时,前苏动员了数千人员用性命铸造了一个巨大的水泥棺材,封住了反应堆,阻止了进一步泄露爆炸;
东洋电力公司,为了保护反应堆避免十几亿资产的损失,始终拒绝往反应堆注水,直到反应堆最终爆炸,污染了周边地区,害的孩子们患上白血病,害的当地生态灭绝,海域污染。而相关责任人道歉的时候,只是不咸不淡说了一句‘给国民添麻烦了’。看,这就是你们东洋人自以为的礼貌,多么有礼貌啊!葬送了一个地区的人命跟环境,也只是觉得添麻烦了而已呢!
你们要我总结东洋文化的缺点,很简单,那就是七个字——存小礼而丧大义!
在基础的待人处事方面你们做的无可挑剔,但是在更深层次的道德大义方面,你们却是0分!”
王庸一口气说完,话音落下,满场皆静。
不光现场的东洋记者,就连路过的乘客,也愕然驻足,被王庸的话震撼到了。
不少人眼中闪烁着恍然大悟的光芒,似乎找到了一直存在心中的疑问。
也有不少人面有怒色,似乎对王庸的话表示不服。
王庸扫视一圈,没有理会那些面有愤色的人,而是缓缓道:“你们自豪于你们得到了华夏文化的真传,可是你们放弃了认为已经落后的仁义道德,而选择了人人不损一毫的杨朱理学。于是就变成了这个看似礼貌,实际冷漠的模样。
至于那些仰慕你们文化到疯狂的华夏粉丝,我想对他们说:请把你们的眼睛再睁开一些,多看一些表面之外的东西。
你们只看到东洋人逃跑时候井然有序,却没看到救援时候的寥寥无人;你们看到东洋文化中的民主公平,却没看到涉事公司仅仅用一句道歉就可以遮掩数万人性命的滑稽可笑;你们看到东洋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工业领先华夏几十年。却没看到灾难发生时候,全东洋找不出一辆可以把水打到60米以上的泵车,最后是华夏公司捐了一辆62米的泵车,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看到东洋人抢购物资时候队伍笔直,却看不到他们这种行为本身的恶劣。对你们而言,他们仅仅是队伍排的够直就够了。
不是你们的眼睛出问题了,而是你们的心脏了。请关掉网络,走出家门,多看看自己的国家,把心擦干净。
你们还年轻,如果连你们都对自己国家跟民族弃之不顾,那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
其实,你的民族不差的。”
王庸说完这番话,像是结束了演讲一般,径自站起身,冲着听得呆若木鸡的一干东洋记者微微躬身。
然后转头朝着安检口走去。
到时间了,该起飞了。
第九百八十九章 迷途知返
直到王庸消失,一干记者才如大梦初醒,回过神来。
“刚才的话你们记录了吗?我听得太认真,竟然忘了记录了……”
“我也忘了,但是我大致还能回忆起王庸说了些什么。”
“幸亏我提前打开了录音笔,哈哈!”
“相园,给我听下。我不是为了写稿子,而是想要当做一种回忆保存。我感觉王庸的话虽然不太好听,但是切中了要害。咱们东洋确实存在这种问题,如果不改变的话,很有可能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你说的很对,我也有同样的预感。所以,这次的录音我会免费贡献出来,给大家分享。大家尽量将王庸这段话发表在自家报纸头条,以便让更多的东洋人看到,警醒。”
相园说着,将录音笔拿出,开始播放。
即便在场记者已经听过一遍,可是再听第二遍,仍旧觉得有一股难以形容的震撼。
王庸实在是太厉害了,就像是医术精湛的外科大师,一把手术刀轻易的就剖开了东洋这个病人的病灶。
而以为千叶真昔为首的东洋学者,这些年来却无一发现这一点,甚至还在不停鼓吹这种冷血的礼貌。
“想想上帝真是不公平,华夏已经辉煌了一千多年,本以为近代百年的没落代表着上帝已经偏心于其他国家。谁知道,华夏又要崛起了。王庸,就像是上帝的使者,为什么出现在华夏,而不是东洋呢?”一个记者幽幽感叹。
“是啊!想想真的让人绝望呢!”其他记者不约而同附和。
网络上。
记者们还没来得及报道,机场网友已经将王庸的讲话视频发表到了网上。
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速度,却是远远高于旧式的媒体传播模式。
东洋人起初并不在意,以为只是一段例行的道别语。
只是看着看着,他们就陡然脸色一变,沉默下来。
“这个王庸,不要以为救了几个东洋民众就可以为所欲为,肆意指摘东洋民族!他说的这些全都是屁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