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姐的贴身家教-第6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礼记中有一篇《礼记月令》,疑似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也有些篇章属于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保留了小部分阴阳家章节。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可以说阴阳学说是华夏文化中遗失最为严重的一门学派,以至于现在人们都无法对其作出一个透彻的了解。
而现代人对阴阳学说的了解,也仅限于占卜、风水等方面。
千叶真昔放下手中的笔,也发表意见道:“阴阳学说名义上单数一派,实际上主要思想源于儒家的六经跟道家的八卦生克。世界观上他们从《周易》里提炼出阴阳两分的概念,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此形成;历史观上他们从《尚书》中提炼出五行说,认为王朝的兴亡都是正常的五行轮换,属于不可违逆的天数;政治上,认可儒家的仁义学说跟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这些理论即便放到现在,仍旧有着让人赞叹的准确性。我觉得就此舍弃一门惊才绝艳的学派,是没有理由也不公平的,我建议加上。典籍方面,我们东洋却是也有不输于华夏的阴阳学派。可以从东洋阴阳学中吸取理论。”
阴阳学说传到东洋之后,发展出来一支浩大的东洋特色的学派。叫做阴阳家。
最出名的便是安倍晴明。
在唯一得到史学界认可的安倍晴明著作《晴明逸话》中,安倍晴明就提出了一种理论:宇宙万物都被自然法则束缚着,人虽然是万物之灵,却也同样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比如时间,比如身体,比如语言。人类是天地万物唯一受到语言束缚的物种,说出去的话就无法收回,就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往往许多话不经意间一语成谶,酿成祸患。所以安倍晴明据此创立了阴阳咒术,带起了东洋一股阴阳师的潮流。
千叶真昔话音还没落下,李在先就直接表示了嗤之以鼻:“东洋的阴阳学说也能称为学派?都是装神弄鬼的骗人把戏,难不成我们将那些把戏写进书里?不要搞笑了好吗?千叶老兄?”
千叶真昔一怒,刚想跟李在先争辩。
却见王庸站起身,连连摆手:“诸位,咱们讨论可以,但是不要发展为指责攻讦,毕竟现在咱们的身份是同事,不是敌人。依我之见,东洋阴阳师的学说,其实也称得上一个学派。只是其中掺杂的大量的咒术、神学,需要仔细剔除。应该以现存的华夏阴阳学派残篇为基础,以东洋阴阳学说为补充,做一个客观中立的介绍。这样吧,咱们举手表决,同意添加的举手。”
王庸毕竟是编委会的组长,有着决定权。
很快,所有人就开始举手表决。
最终,大家同意了王庸的建议,决定将阴阳学说添加进《国学正典》。
解决了这个纠纷,王庸暗叹一声不容易。
刚坐下,以为可以暂时清净一会,谁知争执又起……
就这样,王庸变成了一个调停者,专门用来调停意见不同的两派人马。
正如前面所说的阴阳家,王庸成为阴跟阳的中心点,掌控着双方不越界,组成一个和谐而完美的整体。
三个多小时后,所有人都有点累了,王庸更甚。
“我去透透气,诸位也都歇会吧。”王庸随口说着,走出办公室。
沿着昨晚的小路闲逛,白天的博物院却是游人满满,各国游客都有,都好奇的睁大眼睛打量着这个将华夏几千年文化浓缩于一隅的地方。
其中尤以内地游客跟香江游客居多,湾湾本地人反倒是很少。
呼啦啦,王庸身边的一众游客忽然齐齐朝着一个方向涌去。
“快点,龙英台的讲座马上开始了!以前听她讲座都是单独付费,现在包含在门票里,很划算呢!”一个香江游客用粤语说着,拉着身边的朋友快步朝着博物院的一个礼堂跑去。
“抱歉!”又一个游客也飞奔着,还不小心撞了王庸一下。
再看礼堂方向,早已经聚集了大量的游客,都蜂拥而入,好像在看什么世界明星的表演一样。
“龙英台?”王庸咂摸着这个名字,也向着礼堂方向走去。
龙英台此人王庸倒是有一些了解,是一位现代女性作家,在湾湾的名气大概仅次于三毛。三毛去世之后,龙英台更是成为唯一在两岸三地知名的湾湾女文化学者。
她很擅长用细腻的文字,去鞭笞社会的阴暗面。曾经有人评论她说:她是一名将火焰烧向黑暗的斗士,她从一开始就选择站在一个孤立的位置,不仅批评政府,更加尖锐的刺穿每一个人的内心。
王庸虽然跟她没有接触,但是对这人印象还算可以。
正巧,有机会听一下免费演讲,何乐而不为?
礼堂内,工作人员维持着秩序,将游客们放入礼堂。只是座位有限,仍旧有许多人不得而入,只能站在外面眼巴巴看着舞台方向。
舞台上,一个中年女人正坐在中间,面带微笑看着台下。
时不时的还跟前排的观众互动一下,语气轻柔,表情亲和。从表面看,这个女作家完全符合国人对于知性的定义。
能够得到这么多人喜欢,倒是也在情理之中。
终于,演讲开始。
舞台后边的荧幕出现了此次演讲的主题。
“一首歌,一个时代”
很显然,这是一个深思熟虑过的演讲主题,最能够触发普通民众情绪的主题。
毕竟没有人不听歌,没有人不对一首歌留下深刻印象,没有人不因为一首歌而联想到特定的人事物。
音乐,从人类诞生之初,就贯彻在人类的骨髓里,不可磨灭。
“好题目!”王庸轻轻赞叹一声。
舞台上,龙英台站起身,笑道:“大家都看到,咱们今天的主题是歌曲。一首歌能够经历数十年依然不被忘记,是因为它是时代也是历史,更是每一个人的回忆与安慰。每一首歌,都有自己的脚,它会走自己独属的道路。”
龙英台一边说着,一边按下手里的荧幕遥控。
荧幕之上顿时出现一段旋律:“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啊摇。姑娘呀,你也在我的心海里飘啊飘……”
却是五十年代在湾湾风靡一时的一首歌曲,叫做《绿岛小夜曲》。
不少听众对此颇有印象,跟着哼唱起来。
龙英台也轻声合唱,嘴角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笑意。
第一千一十二章 我的祖国
歌曲唱到一半,龙英台按下暂停键,终止了歌曲的播放。
“诸位,这首《绿岛小夜曲》就带着浓烈的历史印迹。也许有人会说了,这不就是一首普通的爱情歌曲吗?我要说的是:这不是普通的爱情歌曲,正如它诞生的年代,它必然也携带着不可抹去的年代印迹。
湾湾的五十年代是什么样的?我想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那时候的绿岛并没有歌曲里唱的这么美好,那时候的绿岛其实是一个关押思想犯的地方。大家都说它其实是一首绵里藏针、抗议当局的歌曲,只不过被包装成了爱情歌曲而已。所以,从这首歌曲里,我们能够看见当年的那种政治氛围……”
舞台上,龙英台侃侃而谈,台下的王庸却是微微皱起眉头。
终于,王庸忍不住举手,示意发言。
龙英台看见熙攘的人群外,有一只手高高举起,但是面容被人群遮挡,根本看不清。
她本能的不想理会。
可是王庸就像是倔强的孩子一样,始终举着手不放,并且其他听众也都看到了王庸,注意力已经被转移到了王庸身上。
无奈,龙英台只能道:“门外的那位朋友,请问你有什么想问的?”
一个话筒被工作人员传递过来,到了王庸手里。
王庸接过话筒,道:“据我所知,《绿岛小夜曲》并不是你所说的那样,带有所谓的政治寓意。这首歌曲的作者女儿曾经在2011年明确指出:这是一首她爸爸写给她妈妈的情歌,描写的是两人的爱情,歌词里也没有涉及任何的政治字眼。仅仅因为其带了‘绿岛’两个字,就武断的认为这是政治歌曲,是没理由的。”
龙英台听完王庸的话,脸色顿时一青,道:“一首歌曲的含义是历史赋予的,有时候作词人未必有那样的想法,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却无形中影响到他的作词,使其流露出了类似想法。这很正常,这种歌曲跟小说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少见,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谢谢这位朋友的问题,看得出这是一位喜欢思考喜欢质疑的朋友。下面我们欣赏第二首歌曲。”
龙英台赶紧转移话题。
而这次大荧幕上播放的歌曲,当即让现场一片哗然。
赫然是一首带有浓烈敌视意味的《湾湾复国歌》。
里面的歌词即便放在现代来看,都带着强烈的怂恿跟杀戮意味。
“打倒俄寇反xx,反xx!消灭xx杀汉奸,杀汉奸!”
没有人想到,龙英台会在这样一个场合,选择这样一首歌曲。
“吁!”
现场从内地来的游客都面带不满,嘘起来。
一些香江游客,也是面色尴尬的看着龙英台,不懂龙英台播放这么一首歌曲的初衷是什么。
面对台下游客的骚乱,龙英台似乎早有准备。她带着亲和的笑容,用低沉而缓慢的声音诱导道:“静下心来听一听,其实很好听的,对不对?可能有人会质疑我为什么要播放这样一首歌曲,原因很简单,这首歌的历史印迹太明显,让我无法略过。这是一首盛行于五六十年代的歌曲,人们在公共场合基本都是唱这个歌曲。而私下里,传唱的则是《五月的风》、《蔷薇处处开》这样的歌曲。这两首歌有没有人听过?”
台下游客摇摇头,只有寥寥几人举手表示听过。
这情景有点出乎龙英台预料,她叹息道:“看来即便是歌曲这种传唱度很高的东西,也出现了断层。这才几十年而已,历史的断层就这么明显,我觉得应该呼吁大家重视一下了。既然好多人都没听过,那我就介绍一下《五月的风》,这首歌曲是一位叫做陈格辛的人写的,非常动听。在那时候的湾湾,人们喜欢的歌曲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他写的。
很可惜的是,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却在内地遭遇了不公平对待,当时内地发生了众所周知的运动,陈格辛被打成了反派。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饿死在荒野中的时候,年近四十六岁。一个天才艺术家,竟然以这样的形式结束了一生,实在可悲可叹又可气。
所以,歌曲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会见证那段历史的正义与邪恶,见证那段历史的鲜花跟鲜血。愿我们在听这些歌曲的时候,谨记教训,不要让同样的惨剧再上演。”
这番话,很容易就在游客群体中引发了轰动。
“内地真的是一个可怕的地方!这么伟大的作曲家就被他们折磨死了?没有人性!”
“以前的内地跟地狱没什么两样,现在好点了,可也仅仅是从地狱变成了监狱而已。幸亏我们生活在香江,如果是内地,估计都没自由来湾湾旅游。”
两个香江游客窃窃私语,只是被旁边的内地游客听到,不免生气。
“内地游客不能来湾湾旅游?那我们是什么?内地过去确实有过动荡岁月,但是以此不断抹黑一个现代政府,是什么意思?”
香江游客不悦的白了内地游客一眼:“谁让你偷听我们讲话的?蝗虫!”
“你骂谁?有种你再说一遍!”
眼看两人就要打起来。
这时候,忽然一个声音响起在礼堂。
“龙老师,还是我。我又有疑问了:关于陈格辛,你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王庸紧紧将话筒握在手里,似乎今天不准备放开了。
龙英台脸色微微一沉,却不得不笑脸应对:“遗漏?没有啊!”
“哦,既然龙老师认为没有遗漏,那我就替龙老师补充一下吧。陈格辛是罕见的音乐天才没错,死于那段动乱的岁月也没错。但是陈格辛另外一段经历,也不知是龙老师故意隐瞒,还是不知道,没有对大家说。1943年,陈格辛进入汪伪政府直属的华影音乐部工作,创作了一首叫做《苏州之夜》的歌曲,美化当时的东洋侵略军;45年3月份,陈格辛又为东洋臭名昭著的神风突击队谱了一首军歌;可笑的是,时隔五个月,东洋宣布战败投降,陈格辛听到消息之后当晚就写了一个《迎战士》歌曲,歌颂抗战英烈。这样一个人,这样一段经历,龙老师隐瞒不说,未免有点误导大众吧?”
王庸的声音通过话筒扩散出去很远。
舞台上的龙英台脸色已经变得铁青,她一贯的笑容消失不见,眼中闪烁着怒意。
只是片刻后,龙英台就调整过来,脸上重新荡漾起笑容,道:“这段历史我还真不知道,谢谢这位听众给我普及了这段历史。只是咱们今天的主题是歌曲,还是以歌曲为重。下面,我想问问大家的记忆最深的启蒙歌曲是什么?”
可惜的是,龙英台这个转折太过突兀,完全无法掩饰刚才她刻意隐瞒陈格辛历史的行为。
不少内地来的游客,已经眉头大皱,听出了龙英台的弦外之音。
龙英台连续用三首带有特殊政治意味的歌曲,指桑骂槐的映射如今的华夏政府。故意向在场的香江游客传递内地政府恐怖**的错误信息,使得不少不了解内地的香江游客本能产生反感。
她今天得演讲,分明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当时,就有内地游客霍然起身,想要质问龙英台。
只是,那起身的游客被同伴拉了一把。
“你拉我干什么?要是她光明正大的说,我还不至于生气。含沙射影的影射,算什么本事?我非要问个明白!”
“别冲动!我不是要阻止你,而是我知道刚才拆台的男人是谁了!”同伴道。
“谁?”
“你想想,这几天的新闻报道里,谁来了湾湾,谁又正好在故宫博物院?”
起身的游客蓦然一怔:“你是说,王——”
“嘘!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