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侦察兵 >

第183部分

大唐侦察兵-第183部分

小说: 大唐侦察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人却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笑道:“温大人,你想过没有,为何这府兵能延续百余年?”不待温彦博回答,长孙无忌便接着道,“这便是刚才我所说的那些战争的缘故。因为时战时停,整个国家的人口数目更替非常之快,大量田地空闲,又接着有人去耕作,这才是府兵在这几朝能发展的原因!”
    温彦博闻言,却是“哼”了一声:“长孙大人,你究竟想说什么?”
    “而如今,我大唐四海安定,人口丰盈,仓廪充实。自贞观元年以来,数次大小战争也是损失较小。人口增加快速,然而土地增加缓慢,加之如今太平盛世之下,有**量买入土地,使得土地日益集中。而府兵之根源乃是拥有小量土地的农户,他们一面能自给自足,缴纳税赋,一面能让家中劳力成为府兵,为国征战。而土地的不够用与集中,使得这些农户的数目正在减少。换句话来说,依照现在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不出五十年,则大唐无府兵可用!嗯,温大人,这般说了,你可曾明白?”
    温彦博呆滞片刻,点了点头。
    “再说了,陛下改革军制,并非是完全废除府兵制度,不过是多招募一些募兵而已!”长孙无忌轻笑着说道。
    温彦博无话可说,慢慢退回队列之中,正当李世民和张允文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年轻的声音说道:“父皇,这军改之事,利国利民,儿臣十分赞同。然而这募兵之事,却是尚需斟酌!”
    众人一看,只见一名身穿亲王衣袍体态肥胖的年轻人出列,双手持着板笏,躬身说道。这人却是李世民的第四子,当今魏王殿下李泰。
    “哦?泰儿,你且说说这募兵之事,还需如何斟酌啊?”李世民见李泰出言,面色不由有些难看,但是,还是笑着说道。
    李泰直起身子,朗声道:“募兵之事,弊端多矣。且听儿臣一一道来!”说着,李泰转过身,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了张允文身上,“张将军,你掌管侦察营,那支部队皆为募兵,想必你也知道这募兵起源吧!”
    霎时间,殿内所有人的目光尽皆集中在张允文身上。
    张允文看着李泰,只见对方眼中闪过一丝讥色,嘴角微微上翘,顿时知道这李泰是在故意找自己麻烦,难道是前些日子那所谓的文会之事?
    迅速的思索了一下,张允文笑道:“这募兵制应该是起于春秋战国之时吧!魏文侯任用吴起,大革魏**事,选拔健卒锐士而成‘武卒’。魏武卒一出,天下振荡,所攻者,战无不胜。无论野战攻城,皆无敌手!史书上说‘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尤其是秦魏阴晋之战,五万魏武卒击败五十万秦军。魏武卒战力,可见一斑!”
    李泰也笑道:“想不到张将军还是如此博学!不错,这募兵起于魏国,魏国也因此而称霸一时。然而,其创始者吴起之下场最终又是如何?吴起镇守河西期间,对抗秦国,使其不敢东顾。然而,手中握有天下第一军的吴起,最终却是为魏国君臣所逐,何也?便是这五万武卒惹起了魏国君臣的猜忌之心。试想,若是张将军手中握有一支能对抗天下之军会不会为我等猜忌?”
    听了李泰最后一句话,众臣不由面色一变,皆是望着张允文。
    张允文心头顿时怒火中烧,暗暗咒骂道:“好你个死胖子,竟然在陛下和众大臣面前向老子下烂药,你不仁,休怪老子不义了!”当下轻笑一声道:“哦,原来魏王殿下担心的却是在外将领拥兵自重,不遵号令啊!”
    “不光是这一点!”不待张允文说完,李泰便接着说道,“史书上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在这里,本王有两点疑问,一是依照魏武卒选拔标准,我大唐士卒之中能选拔出几人来?二则是这些人皆有国家供养,又不事生产,那国家每年养兵之费又该付出多少?”
    说着,转过头来,慷慨激昂的对着李世民说道:“所以啊,父皇,募兵之事尚有如此之多的缺点,而与之相比,府兵制度则是要好得多,为何非要弃府兵而行募兵?”
    李世民听了这一席话,顿时眉头微微皱起,右手食指有节奏的敲击着龙椅,陷入思索之中。
    就在这时,一个冷冷的声音传来:“四弟此话却是欠妥当啊!”接着,一声木杖撞击木地板的声音传了过来。
    众人一看,却是太子李承乾正仗着木杖,费力的走了两步,出列立于殿中。
    李世民一见李承乾的这般模样,当场说道:“太子啊,你腿脚不便,若有事要奏,坐在原地说便是,不用走于殿中!”
    这句本来带着关怀的话语却是让李承乾面色一白,他吃力的抱拳一揖:“儿臣遵命!”
    说着,又慢慢挪回原处。
    这时李泰笑道:“不知大哥有何指教?”
    李承乾沉默一下,肃声道:“四弟啊,如今父皇革新军制,为的乃是百年之后,放眼长远。所以这才力促使用募兵制度。而四弟你,仅仅是看到了募兵制度的危害,便要加以制止,这岂不是因噎而废食么?”
    李泰却是笑道:“大哥,你这话才是有失偏颇!小弟看得真是长远……”
    “哦,这般说来父皇倒是看得不及你远了!”一听到李泰这般说,李承乾赶忙接口说道。
    李泰当即露出一个无辜的表情:“小弟可没有这般说啊!”顿了一顿,李泰严肃的说道,“父皇半生戎马,领军作战,战无不胜,威震诸军。且有李大将军、温仆射这般人物辅佐,方才能自信的说用募兵制度。若募兵一旦开启,才有能力与魄力统御诸将。而大哥,你能行么?”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尽皆将目光望着这两兄弟。就连李世民也是目光冷然,看着这言语相斗的李承乾与李泰。
    “你——”李承乾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李泰最后那句反问,不仅仅是在质疑他的能力,仿佛也在嘲笑他的足疾。
    猛地一顿木杖,李承乾站立起来,冷冷的看着李泰:“魏王,你这是什么意思?你在质疑孤么?”
    李泰摇摇头:“我是在为大唐的明天考虑!”
    李承乾还要说些什么,忽然听见一声冷哼:“够了!”
    一听得这句不容置疑的话,李承乾李泰还有众朝臣当即不语,皆是垂下头来,看着地板的纹理。
    “好了,太子还有魏王,你们都先下去吧!诸位爱卿,你们也下去吧,今日朝会到此结束。至于这募兵之事,朕思考之后,再做决议!”李世民一脸疲态,一手撑着额头,另一手挥了挥,示意众人离开。
    众朝臣对望一眼,同时躬身道:“臣等告退!”
    正文 第三百一十二章 态度
     更新时间:2010…9…14 10:09:34 本章字数:3414
    李世民所说的延后再议的时间的确延后得够长。从上次朝会到现在过去了五日,李世民也没有再次谈及此事的意向。
    此时,张允文关于军制改革的建议已经写好了。然而他却是没有呈上去。这却是因为李世民的态度。他害怕李世民因为听了李泰的话语,态度忽然来个转变,到时候自己这奏章呈上去也没什么用,倒不如先弄清楚李世民对此事的态度之后,再做决定。
    为了弄清楚李世民的态度,张允文决定去趟皇宫,探探李世民的口风。
    在一日训练结束之后,看着这些大汗淋漓的皇子公主,张允文笑道:“呵呵,今日姐夫送你们灰皇宫吧!”
    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张允文骑着马,和几名皇宫侍卫一道,慢慢的往皇宫行去。
    “好了,你们各自回宫去吧,姐夫找你们父皇还有点事!”张允文一脸和煦的笑着说道。
    走进太极宫时,一盏盏宫灯慢慢点燃,照亮了太极宫的每处角落。
    张允文并不知道此时李世民身在何处,向宫娥一问才知道李世民正在太液池边散步。
    赶到太液池边,便有两名卫士将他拦了下来。张允文只好让一名卫士去通报李世民一声。
    片刻之后,那名卫士回来说道:“张将军,陛下唤你过去!”
    张允文想那侍卫道了声谢,然后慢慢的往太液池边走去。走近太液池,只觉一阵混杂着水汽的凉风吹来,整个人都不由觉得精神一振。凉风吹动水畔柳树,枝叶轻晃,飘摇婆娑。
    借着四面挂着的盏盏宫灯,在一株柳树之下,张允文便看见了李世民的身影。
    慢慢走近,正要拱手行礼,背对着他的李世民好像是背后生了眼睛,轻声道:“允文不要多礼,过来陪朕走走!”
    说着当先迈步沿着铺着卵石的小径慢慢走着。张允文连忙两步跟上,落在李世民身后一步的位置。
    “允文啊,如今朕心头担忧着两件事。第一便是这军改之事,第二却是太子的事!”李世民的话语中有着一丝疲惫,“这两件事如鲠在喉,实在不快啊!”
    张允文闻言,知道李世民还有后话,顿时默默不语,听着李世民继续说。
    “泰儿说得对啊,这募兵之事,却是弊端诸多,而以前的那份军改方案,的确有些弊病。允文啊,你怎么看?哦,对了,你的那份新的军改方案如何了?”
    张允文微微笑了一下,说道:“微臣也认为魏王殿下说得有理!陛下戎马半世,势威天下何人能及,若是陛下因为这些弊病却不进行改革,难道还要交与太子不成?”
    李世民一听,先是一愣,接着笑道:“允文啊,你倒是会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不过此言在理!如今朕的一众儿子战场没上过,连个人都没有亲手杀过,如何能压得住那群骄兵悍将?”说道这里,李世民瞥了一眼张允文,仿佛就是在说,你就是那骄兵悍将中的一人。
    张允文顿时一揖:“陛下所虑甚是!”
    “不过给你这么一说,朕倒是坚定了军改之心!唔,你且先说说你的那份新的方案,让朕听听有何新意?”李世民摸了一下两撇髭须,笑着说道。
    张允文理了理思路,张口说道:“陛下,臣的新方案却是将整个大唐军事体制分做三块。其一为守卫关中之军,其二为守卫四境之军,其三为驻守各地之军。另外设立一处机构,专门负责整肃军队风纪,取名为宪兵。这第一,守卫关中之军。此军需选拔关中军府锐士而成。臣初步估计为十万大军,皆为募兵,专司战斗,拱卫京畿,戍守关中。第二,守卫四境之兵。此军可以自愿原则而征召,专门驻守于四境边界,守卫国土。这批征召的长征健儿,微臣估计至少需要三十万人轮换卫戍。再加上吸纳其他部族之兵以为仆从,足以抵挡四面来敌。第三,驻守各地之兵。此兵却是府兵,乃是在现有的军府之上,再行扩展,分道、州、县**立府兵,做维持地方秩序,做预备之兵来用!”
    张允文才将这些话语一讲完,李世民便皱眉说道:“将如今兵制三分,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不过允文你要募集的募兵竟然有四十万之众,且先不说能不能募集到这般多的士卒,但是这四十万募兵的安置,便是一个巨大的开支啊!另外这四十万人由谁来统领,这也是一个大问题啊!”
    张允文点点头:“陛下此言倒是问道点子上了!这些问题便是此次军改的核心问题。这要这些问题一解决,其余问题则可迎刃而解!嗯,这些解决方法那奏章上明写着的呢,微臣在这儿粗粗提上一下便是。想必以陛下之睿智,定然是一点即通!”
    “这四十万人的安置问题,说穿了便是这些士卒家属的安置问题。微臣以为,凡入募兵者,其家中可获得田地若干,由户部直接颁发田契,买卖无效,以安士卒之心。每年耕作,其租赁官牛可优先使用,且无需缴纳费用。用这一系列的政策来吸引士卒成为募兵,呃,当然,主要是边军。若是陛下担心田地不够用,这也不必担心。如今虽然土地兼并渐烈,但是还未到那种无立锥之地的地步。再说了,若是实在不够用,陛下可迁这些募兵户于州郡,在州郡之中广开作坊,可吸纳这些士卒家属!”
    “至于募兵统属问题,微臣在分军制之时,也将大唐现有机构分做两块。皇城北面由屯营兵、侦察营诸兵,合编为北衙,而皇城以南十二卫则是合编为南衙。北衙领关中驻军,守卫关中,拱卫京畿,戍守长安。南衙领边军,轮流戍边。地方军府则有归兵部直辖。当然,无论是中央军、边军还是地方军,所调动之时,亦需要陛下颁下的鱼符、兵部文书。”
    “最后是将领问题,也就是魏王殿下担心的将领手握重兵,孤悬在外,不遵号令的问题。微臣建议,于大唐四面各设立节度使一名,节度四面边军。节度使每三年更换一次,每年回京述职一次。不管有什么理由,皆需如此。十二卫大将军将军则是每两年更换一次。若是有人胆敢不遵,则可调集宪兵逮捕之!”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张允文不由咂咂嘴,笑着道:“陛下似乎忘了一样东西!”
    李世民正听得入神,听见张允文这般说,当场问道:“什么东西?”
    “大唐军事学院!陛下,你将这大唐军事学院给忘了!学院成立之初,有一个目的便是将这些毕业的学员充于各军之中以为中级低级军官。他们乃是陛下之门生,对陛下忠心耿耿,他们充于诸军之中,担任营正团副之类的职位,平素听命与将军,与敌作战。一旦那将军存有异心,这些学员会跟着他们么?”
    听了这段话,李世民不由连连颔首:“此言甚是,此言甚是啊!呵呵,允文,不知你的那封奏章带了没有?若是带了,赶快给朕瞧瞧!”
    见到李世民如此态度,张允文心头也是微微欢喜,如此看来李世民并没有放弃军改的意思。当下说道:“呃,陛下,这个,那奏章现放于家中,明日散朝之后,再来呈于陛下!”
    李世民沉吟片刻,微微点点头:“好吧,明日朕召集几位大臣来商议一下,让他们看看你的奏章,也好拾漏补阙!“张允文点点头。眼见没什么事情可以说了,张允文便提出告辞来。
    然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