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都市藏真 >

第930部分

都市藏真-第930部分

小说: 都市藏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针对前段的发掘情况,决定加深探沟。

    又一个小时过去,一名民工一镐刨下去,传出钝器的撞击声。

    他用镐头轻轻刨开积土,一块石头露出来了。

    此石长一尺许,宽约半尺,上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块小石碑应该就是打开陵墓地下玄宫的钥匙,有了它,也就等于找到了地宫的坐标。

    找到了石隧道,说明地宫不远了。

    果然,到了石隧道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

    墙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就。

    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端有黄色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碣、小石碑所记载的“金刚墙”,确像是一个魁梧剽悍的金刚大力士把守着地下玄宫的大门。

    通过工作队员的仔细观察,发现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上窄下宽,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向里凹进去约两厘米多。

    圭形门券上的砌砖没有用灰浆,是干垒起的,这为发掘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

    至此工作人员都松了一大口气,因为进入地宫已为时不远了。

    可以断定,进入圭形门券,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下玄宫了。

    金刚墙的发现及简报的介绍,立即在文化界引起轰动,大批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者及政界要人纷纷赶到龙亭,想要一睹金刚墙的雄姿。

    敏感的新闻界立即做出反应,记者们手持采访本、照相机也随之拥来。

    “从现在就开始宣传,为之过早了点吧?”王教授有点不安,毕竟这座陵墓他不知道是谁的,而且他也不确定,下面就是一座皇陵。

    “不早,这样的一座古墓,正好需要大批学者前来验证,要不然只靠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证明这是谁的墓葬?”韩孔雀笑着道。

    韩孔雀一点也不担心下面是空墓,所以他才没有阻止张书记向外界通报了他们的发现。

    地下玄宫的破谜之时就在眼前,发掘人员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他们这些天的辛苦,总算有了结果。

    而此时他们也很紧张,紧张的是地宫深幽莫测,记载和传说中的林林总总实在恐怖。(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拐钉钥匙

    在到达金刚墙之前,各种传言就在当地百姓和发掘民工中流传,说什么陵内有飞刀、暗箭、毒气、陷阱之类,陷阱下栽着尖刀,上面盖着石条,下去的人一踩石条石条就翻,上面石条砸,下面尖刀戳,必死无疑。

    古墓当中的机关陷阱,就算没有一些传说,也肯定是存在的,这个更不用传说。

    不过,一座帝王墓的发掘,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样的陵墓被发现,可以说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的。

    从记载看,不管是西方的金字塔还是东方的大墓,有的确实埋有盗墓者的尸体,但这些盗墓者的死因,是由于墓中内在的力量冲击,还是外在力量所加害,尚没有弄清。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一些墓中也不鲜见,有的墓一打开,里边就有三四具盗墓者的尸体。

    但从多数尸体的形状、神态和墓葬的环境可以断定,大都是外来力量的侵袭所致。

    这座皇陵以前肯定没有被人盗掘过,现在里面到底里边是什么形状,有没有暗器机关,需要慎重对待,尤其应注意的是里边的气体。

    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变质,可能要放些保护性的药剂,这些药剂和地宫的腐料气体相混和,很可能变成妨害人类的毒气。

    唐以后的诸家皇陵大都有暗箭、弓弩、毒气之说,但多数还是遭到了后人的洗劫。

    至于盗掘中这些暗箭、弓弩、毒气到底是否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作用,官方史料中并无记载,只有一些野史叙说了盗墓者的详细盗墓经过和暗器的厉害,但尚不足为凭。

    传言和野史虽不可信,但单凭这座大陵距今已600多年。它本身就阴森可怕人。

    常言说:人死如虎,虎死如绵羊,老虎死了谁也不害怕,可是自家的亲人死后,亲属们还有些胆怯,何况一个大皇帝陵呢!

    民间的传闻、野史的记载、神秘的老者……构成了一个个谜团。在发掘人员心中滚动。

    虽然很多人都在担心,但韩孔雀却不认为有陷阱、暗器,这座陵墓建成已600多年,即使有这些防护设施,也恐怕早失灵了,就算没有失灵,经过了一次改造,也不知道能够保留下多少。

    但发掘这座帝王陵毕竟不是小事,还是慎重一点为佳。因为不管是谁修建陵墓,都不会不知道历代帝王陵墓多数被盗的事实,既如此,在陵墓的设计上不会不加以防范。

    关于毒气,说预先就放有毒气,那是夸大的传说,因为当时还不可能掌握化学的毒气。

    但地宫里的防腐等材料肯定不会少,光凭这大陵600多年的历史。里面的气体对人体多少会有些毒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毒气”。

    为稳定发掘现场情绪。王教授只得在发掘现场并告诫工作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做好妥善准备,以保证人身与文物的绝对安全。”

    而懂点医术的韩孔雀说的更加具体:“古墓有尸毒,你们必须注意。”

    自发现金刚墙,韩孔雀几乎是天天与发掘人员在一起。现场指导,而他的本事,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他说的话,自然会被人重视。

    为具体防范进入地宫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王教授为工作队配备了防毒面具、马灯、矿井安全帽、胶皮手套、福尔马林等。

    并接受了政府部门安排的摄影师的意见,为躲过探沟内极不均匀的阳光,将打开金刚墙的时间选在晚上,以便更好的跟踪拍摄。

    下面就是金刚墙的拆除工作了,发掘人员都戴上防毒面具,两名工作队员提着马灯,顺梯子爬到圭形券门顶端,开始往外抽第一块重达24公斤的墙砖。

    由于砖没有用灰浆砌筑,故抽动并不费太大劲。

    这时,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着圭形门券最上面那块砖。

    砖抽出来了,里面并没有暗箭、乱石之类射出,只有一股难闻的气味从洞口“哧哧”的窜出,一直持续了好久。

    待洞里的气味排完后,大家又继续拆门券,拆到第15层时,洞口已有两米多高,这个时候韩孔雀宣布停止抽拆。

    为让洞里的有害气体彻底排出,发掘人员并没有立即进洞,而是晾了一天。

    为慎重起见,进洞之前,王教授让一民工到外面买来一条狗,想把它放进去试试,看有没有暗箭、陷阱、毒气之类。

    那个民工牵狗时,狗咬人,民工不敢牵。

    这看的韩孔雀哭笑不得,他只得劝王教授算了,说狗进去了反而会把里面的东西刨坏。

    狗没试成,王教授又让队员去买来一只大公鸡,这次韩孔雀也没有理由反对,人家这才是挖掘古墓的正常手段。

    而他之所以那么肯定里面没有危险,很明显不是普通人用的,他那算是作弊手段,而现在,他反而对这种普通人的方法更感兴趣,毕竟这种方法学到了,谁都可以用。

    王教授叫队员将鸡扔进洞里去试一试,那个队员抱着鸡,爬上竹梯从洞口把它扔下去,结果,里面黑,洞口处亮,它又从洞口飞了出来。

    两次试验都失败了,无奈,王教授决定让一名队员进洞。

    当时这名队员有些害怕,面有难色。

    王教授直接说道:“我给你准备好了,危险是有但不会太大。”

    于是这名队员戴好防毒面具、提着马灯,就从拆开的洞口下去了。

    为防万一,王教授将一根长绳的一头系在他的腰上,另一头由洞口的人攥着。

    队员下去后,用马灯照路,马灯在洞里暗如豆火,他只好用手电筒照。

    脚落之处,有“嗦嗦”的声响,他顺电光一看,原来是石条墁地的地上散落着腐木板、绳索之类。

    往前走了几步,既无飞刀暗箭,也无陷阱之类,于是他向洞口射出一道电光,这是事先定好的信号,若回射电光就表示洞内无事。

    见信号后,王教授叫队员们都戴上防毒面具下到洞里,他也戴上面具下去了。

    这个时候摄影师不失时机地跟着拍摄。

    这是一个呈长方形的墓道券,队员们在偌大个墓道里摸索前行,脚下的“嗦嗦”声更响。

    蓦地,就传来了几个人的呼喊:“地宫门!”

    韩孔雀顺着电光,只见两扇洁白如玉的巨大石门突兀而现,高高地矗立在人们面前。

    这是用整块汉白玉做成的两扇石门,门高3。3米、宽1。7米,历经300多年仍晶莹似玉,洁白如雪。

    每扇门上有乳状门钉,纵横各9排共81枚,两门相对处的门面上,雕有口衔圆环的兽头,称为“辅首”,使石门显得格外庄严和威武。

    一个队员推了推门,门巍然不动。

    大家一起用劲推,门仍巍然不动。

    这样的石门设计韩孔雀在罗、布泊见到过,所以他用手电沿两厘米宽的门缝照去,只见一块石条将大门死死顶住。

    这个时候,王教授等人也看到了,而且看的他只感叹:难怪大家无论使多大劲都奈何不了它。

    为了不损坏文物,王教授叫大家暂停,再商量开门的对策。

    在大家想办法如何开石门的同时,由23层城砖叠垒的圭形门券全部拆除了,金刚墙后的秘密这才全部暴露出来,这是一间面积为6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隧道。

    在研究开石门方法上,大家颇动了些脑筋,作为考古人员,既要把石门推开,又不能损坏建筑物,就连顶门石条也要把它完整的保存下来才行。

    要设法从外边将门内石条取开,首先要细心研究它当初是怎样关闭的。

    石条顶住石门,不会是忠于皇帝的奴仆从里面所为,因为地宫是葬帝、后的处所,其他人是不能与帝、后同穴的。

    韩孔雀虽然之前见过这样的门户,可他见过的是被暴力破解的,那样做不止是破坏后面的石条,就连前面的汉白玉大门也不会保存下来。

    当年孙殿英就做了这样的事情,在那些汉白玉大门上,留下了一个个炸出来的大洞,现在他们显然不能这么做。

    不能暴力破解,那就要找对方法,而古代人是怎么做的?

    韩孔雀读过很多古迹,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到古代陵墓的古籍,更是感兴趣,原来他没钱没实力的时候,自然接触的不多,但后来,在白晓亦的搜罗之下,他看的就多了。

    翻了一下记忆,很快他就有了答案,这其实是很简单的。

    从两扇石门间的缝隙分析,说明顶住石门是从外边干的,应该有一种可以从外边拉住顶门石的工具,“拐钉钥匙”就是这类工具。

    据《肃松录》载,1644年,昌平州吏赵一桂,为埋葬吊死的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就是用拐钉钥匙推开裕陵头层石门入内的。

    这段记载对打开定陵石门很有启发,拐钉钥匙无疑是开关石门用的一种金属工具。

    但上哪儿去找拐钉钥匙呢?大家又犯难了。(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开棺

    姜还是老的辣,王教授的实践经验可比韩孔雀多多了,他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8号铁丝,在铁丝一端拴了一根绳子,又叫木工师傅准备了五六根长约一米、宽约五六厘米的竹板。

    在王教授的指挥下,韩孔雀将那根铁丝弯成半圆形,立着从石门缝里送进去,再转过来,套住顶门石的腰部,然后把门外多余的铁丝用手弯,边弯边送。

    这样慢慢地铁丝圈的那个头就转回来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铁丝圈,然后木工师傅用小钳子将它拧死,做成了套住顶门石腰部的一个牢固的“拐钉钥匙”。

    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便合力开门。

    由一名队员拽着拴在铁丝圈一头的绳子,其他队员用竹板从门缝里伸进顶门石的上端,一边顶一边推石门,顶顶推推,这样门缝越推越宽。

    将近一尺来宽时,一名队员侧着身子从下部钻了进去。

    里面也无暗箭、陷阱之类,只有门上端墙上一列尖状石雕怪吓人的,咋一看酷似飞刀。

    这个队员进去后,就用双手抱住了顶门石,并把它扶直了。

    当门缝推开有两尺多宽时,又进去了几名队员,进去后就把顶门石抬开。

    此时,石门不费多大劲就推开了,发出沉重的“嗡嗡”声。

    事后大家分析石门的结构,都为我们祖先在600多年前就有如此先进的技术而赞叹不已。

    大石门的横面成梯形,前面薄,后面(也就是关扇部)厚,比例将近2∶1,这样石门的重量就集中在门轴处。

    石门上下门轴均为球状,这样减少了门轴的摩擦力和门的重量。推拉省力。

    这种设计非常科学,不仅关门时举重若轻,而且因重量的合理分布,使大石门更加牢固,难怪这个重达14吨的石门,能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打开。

    进入此门。才算真正进入了地宫。

    传说中的机关、暗器这里都没有,但难闻的气体却很浓,好在大家都戴着防毒面具。

    这是地宫的第一道石门,石门内是地宫的前殿,这是个长方形券顶石室,东西长26米,南北宽6米,高7。2米。

    地面铺砌当时江、苏烧制的方形澄浆砖(当时的名砖,被称为“金砖”)。在明代建造宫城的澄浆砖,其材料均是当时最好的,一般外城墙的砌砖就是澄浆砖,尺寸比一般的大,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2厘米,每块重24公斤。

    比如明代的紫禁城砌城墙共用了1200万块澄浆砖。

    紫禁城宫殿的地上用砖。又是另一种,叫金砖。这种砖质地细腻,略带金黄色,敲之铿然有声,异常轻脆,作工自然也要复杂得多。

    而这里铺就的全是这种做工复杂的金砖,单单是这批金砖就价值不菲。今天苏、州的玉窑厂仍然保持着这种工艺,加工艺流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