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佣兵-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谋,浓郁的阴谋气息令四个主事人汗流浃背。
兴庆府周围的百姓都不见了,近处的百姓躲到了贺兰山中,远一些的百姓逃往了大宋。
严重的饥饿使弹压士兵变得困难至极,没藏氏的老帅没藏俾恭试图用斩首这样的严令来约束逃走的士兵,可士兵给他的回应是军中最可怕的答案:炸营。
数千名饿红了眼的士兵在十息内砍死了老帅,这导致没藏家成为第一个正式进驻兴庆府的家族――可怜的没藏氏只剩下了不足千人的军马,他们的军寨内燃起了熊熊大火,狼狈的没藏氏家主只得逃进了空荡荡的兴庆府。
第二个逃进兴庆府的是野利氏,他们的情况比没藏家要好一些,至少两千名骄傲的野利骑士还忠心耿耿的追随着他们的家主。不过,两千名骄傲的骑士却未能将他们的马匹带出乱做一团的营寨,骄傲的骑士只能无奈地退化为骄傲的武士。
两个老牌家族的失利,也意味着梁乙舜已经失去了竞争皇位的资格。失魂落魄的梁乙舜思索了整整一个晚上,他毅然决定,投奔――仁多氏。
兄弟间的隔膜、同族人的怨恨竟然超越了他们本来的血脉之亲,这很无奈,很荒唐,但也很正常。你不得不承认,即便是到了人人能吃饱饭的现代,有许多人最恨的仍是他们的亲兄弟、亲姐妹、或是叔伯姑婶姨舅。
仁多保忠想也没想就接纳了梁乙舜。这对他来说没什么,因为梁乙舜投奔他时身旁只剩下了十几个人,反正自己身旁存余的五万多士兵都没饭吃,仁多保忠也不在乎多饿十几个人。
到了七月初五,仁多氏的饥荒终于熬过去了。其中的缘由并不是仁多保忠弄来了粮草,而是他身边的军队一下跑了四万多人,他身边的军队仅剩下七千余亲兵。而如此大规模的溃逃,只因为仁多保忠忘记了一个人。
仁多喜庆,一个有些庸俗、却朗朗上口的名字。他不是别人,正是仁多保忠的老父。在二十年前老父亲试图立仁多保忠的兄弟――仁多卫国作为家主的时候,仁多保忠一怒之下将老父亲与兄弟囚禁在西平府祖宅的地牢中,从此二十年就没再理会他们。谁曾想,二十年过去作为晚辈的仁多卫国都已作古,可七十多的老父亲居然能掰断铁笼自己逃到了乾顺的大军中!
当老父亲亲自在军营前劝说仁多氏的族人们投降,当老父亲亲手捏起两个馒头的时候,仁多保忠识趣的打开了军寨的大门。这不是闹着玩的,群情激昂的的士兵已经有了炸营的苗头!
不过这也不错,营中由仁多保忠亲自掌管的军粮正好够剩余的七千兵马吃上五天。仁多保忠慷慨的令七千亲兵每人背上五斤粮食,连军营干脆也不要了,灰溜溜地躲入了兴庆府。
' '
四十二 六味断肠散
溃逃同样也在嵬名阿吴的军中发生着,粮食的匮乏是一个方面,数日来政局的变幻莫测则是另一个方面。
嵬名阿吴的姓氏说起来有些牵强,因为就在他爷爷那一辈的时候,他们家的人还不是姓做嵬名。
真正的嵬名氏是经历过不少变迁的,最早的时候他们姓拓跋,唐朝的时候他们姓李,宋初的时候他们姓赵,改称嵬名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可是嵬名阿吴家族姓氏的变迁却不是这个样子的,他的爷爷姓魏,他的父亲姓嵬,到了嵬名阿吴出生的时候,干脆就姓了嵬名。
没错,嵬名阿吴实际是一个汉人,嵬名阿吴的家族实际上是一个小小的地主,在嵬名阿吴没有入选大内侍卫童子军之前,他的身份只是一个平民,略微富裕点的平民而已。
这样也就说明了,嵬名阿吴统帅的这支军队并不是他的私兵,而是一支混杂这各方势力的联军。这支军队有许多称号,什么镇宋军、定边军、静塞军、神勇军、保泰军,说的实际上都是这支军队,其职能就是驻守大宋与夏国的边境地区。不过在景帝的时期,这支军队有一个正式的名字――质子军。
质子军的定义是这样的:党项羌族各个部落派遣出最英勇的战士,由部落继承人或是族长本人亲自分统而组成的一支军队。这支最初只有五千人马的军队曾经辉煌一时,与杀生军并称为夏国最为精锐的两支大军。
当开国时期的激情渐渐退却,当昔日求生存的部落变为今日糜烂的世家,质子军也就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军队的意义不再是为了开拓疆土,而是成为了谋求官职的跳板。质子军中每一个官职都会成为中小家族谋夺的对象,而作为质子军的最高统帅,则无疑是一个可以引发家族火并的职务。
为了避免这种惨剧发生,为了加强梁氏对质子军的控制,当年的梁太后选择了这样一个办法:把质子军的统帅交给一个局外人,一个置身与各家族纷争之外的局外人。
最终,经过多方衡量,梁太后将统帅的位子交给了一位宫中侍卫――英俊潇洒、勇武过人、精力充沛、床技娴熟的平民侍卫嵬名阿吴。这样一来,质子军又多了一个难以启齿的称号:面首军。
明白了这支军队的由来,我们就可以转回话题的开始了。粮食的匮乏只是令几千个士兵开了小差,而这支拥有五万兵马的军中的绝大多数人,选择了观望。
皇帝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无能,皇后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英武。各个中小家族的族长、家主密信纷纷送往了质子军,接到密信的质子军中级军官们则是带领着自己的手下,趁着茫茫夜色离开了兴庆府。
无论是谁掌握了政权,这些中小家族都不会得到太多的实惠。但是一不小心帮助争夺皇位失败者做了点得罪人的事,等待这些家族的将会是灭亡。凌迟、车裂、诛九族,这些刑罚本就是为失败者准备的。
最终,在兵法家朱贵的建议下,在梁皇后的批准下,嵬名阿吴率领着六千余部驻进了兴庆府。
形势到了这一步,假如说李乾顺真的会退位,皇帝真的会从四位竞争者中选一个的话,这个名额无疑会落在梁乙尧的名下。这是因为,兴庆府中目前最强大的兵力就掌握在他的手中。
此前,兴庆府周围驻扎了二十余万大军。没藏、野利联军五万人,嵬名阿吴五万人,仁多氏十万兵马,还有一万梁家军。
如今,没藏、野利联军加起来只剩了三千名缺衣少食的残兵;嵬名阿吴有六千名左右摇摆不定的边军;仁多保忠勉强维持了七千兵马的生计;而梁家军仍然保持了一万人的战斗力。
这就叫本事,当别人连饭都吃不到的时候,梁家军所有的士兵每餐都可以吃到营养丰富的肉类、蛋类、以及豆制品与花样繁多的主食。而这样的食物,在梁家军的大本营、距离兴庆府只有二十里的梁家堡内还储藏了许多许多。
这就是一个把握朝政数十年的大家族的实力。俗话说狡兔有三窟,而梁氏一族也有三个据点:梁园、皇宫与驻扎军队的梁家堡。
今日已是七月初六,一种浓厚的挫败感笼罩着整个皇宫。紫金面具下是一个什么表情没人能够看得出来,但是她沙哑的声调却出卖了她失落的情绪。
“朱郎,我该早些听从你的劝告的!当时我怕成为众矢之的,因而没有下令封锁城门,如今,我们的局面已成兵败如山倒之势。这一切,都怪我。”
“不,我们还没有败。”朱大贵柔声道:“分则败,合则胜!逃跑的士兵都是些底层的士兵,而真正的精锐依然是驻扎在兴庆府内。只要我们能将城中的兵马拧成一股绳,未必就会败给乾顺。”
梁皇后喃喃道:“重新整合梁氏的力量,一鼓作气拿下仁多的残部,重新将兴庆府掌控在我的手中,而后……待到明日乾顺领兵来召开什么退位大典的时候,我率领精兵,直捣贺兰山帝陵大寨,将乾顺的老窝摧毁,然后,粮草重新掌握在我的手中,失去的士兵会再次投靠于我,而李乾顺,依然会变成从前的李乾顺……朱郎,是这样么?”
朱大贵微微一笑,道:“阿吴大哥,您有什么见解呢?”
大殿一角中,一位英俊的中年将领对朱大贵回应了一个惺惺相惜的微笑。
没错,就是惺惺相惜。嵬名阿吴与朱大贵,两人在第一次见面时就产生了这种感觉。
同样的美艳不可方物……呃,应该是帅的震惊四座,同样是满腹经纶韬略,阿吴是太后的面首,大贵是皇后的新宠,两个男人之间,实在是有太多的相似,太多的共同语言。
最重要的是,他们两人在兵法上的见解竟然出奇的一致,用今天的话来讲,两人在学术上竟然能达到共识!酒友易找,知己难逢!两人相见恨晚,只三杯酒下肚变成了兄弟!
嵬名阿吴拱手道:“娘娘,微臣的看法是,应当联合仁多,突袭梁乙尧!”
皇后吃了一惊,道:“为何,还是要自相残杀?”
朱大贵道:“蝶花,今日之乱,实则是梁氏内乱。若是尧、舜二人当初就俯首听命,那仁多氏也不敢起兵言反。所以说,今日想要整合兴庆府兵马,就必须要铲除尧、舜二人。”
嵬名阿吴亦是说道:“娘娘,如今梁乙尧气势嚣张,若是咱们三梁合并,恐怕说了算的还是他梁乙尧!”
朱大贵接言道:“没见梁乙舜失了势也不曾投奔梁乙尧,而是投奔仁多保忠么?因为梁乙舜明白,若是他落入了梁乙尧手中,怕是难逃一个死字!”
嵬名阿吴道:“自古两家争锋,失败者臣服胜利者而得善终者比比皆是,但家族内斗,失败者能苟且偷生的,哼哼,还从未听闻过。”
朱大贵道:“这也就是说,联合梁乙尧攻打仁多保忠,无论胜负都是一个死字;而联合仁多攻打梁乙尧,好歹胜了还有个活字。”
两位帅哥你一言我一语,把梁皇后唬了个眼花缭乱。梁皇后呢喃道:“可是……仁多保忠他凭什么听我的呢……”
嵬名阿吴缓缓抬起头来,牙缝中吐出一句话:“我与他,在剿灭梁乙逋时有过一阵交集。这事儿,交给我来办。”
一场小雨,将兴庆府洗刷的焕然一新。城中居民早已逃光,往日噪杂不堪的兴庆府居然有了几分幽静的味道。
嵬名阿吴对自己的武功还有着几分自信,所以当他想要独自出门逛逛的时候,向来是将军服一脱,拔脚就走的。
在这道显得有几分陈旧的旁门前,嵬名阿吴驻下了脚步。将近有两年的时光未曾到这里来了,可是门前那束娇艳的花朵却依然是每日都更换。阿吴莞尔一笑,叩响了门环。三疾两徐,他与每个女人留下的暗号都是相同的,这样的好处就是永远不会记错。
“吱呀!”门瞬间被打开,那张略带几分浮虚的脸庞就出现在了嵬名阿吴的面前。
“死鬼!死鬼!你还记得我呀!你多久都没来了!我日日盼、夜夜等,我打死你这个挨千刀的!”女人年纪虽然老,可是撒娇的本领却一点也不亚于十**的少女。
“呵,我这不是来了么!”嵬名阿吴躲过女人的拳头,笑道:“仁多夫人,两年没见,你又娇嫩了不少呢!”
“少叫我什么夫人!”女人顺势偎在嵬名阿吴的怀中,娇嗔道:“叫人家阿娇嘛!”
“阿娇,我今天只来问你一句话,你愿不愿意与我终身厮守?”
“愿意,当然愿意!”女人垂着嘴角,哼道:“可是,仁多保忠那混账……你又争不过他……”
“只要你愿意的,我就一定为你办到。”嵬名阿吴捏出一个纸包,轻声道:“你瞧,这是什么!”
“这是……”
“六味断肠散!”
' '
四十三 根本不够本!
(+ne)
此时的太史昆,脑袋一个顶两个大。如此繁乱的事端接二连三的摆在了他的桌头,即便是太史昆的坏点子再多,此时也有些不够用了。
七月初一夜班,太史昆命令怀仁堂的少爷们兵分四路,将兴庆府附近几座城池的粮草搬运一空。
七月初二,太史昆率领着全班人马,并上杀生军三千精锐,紧张兮兮的盯了李乾顺一整天。待到乾顺安安全全的拐回几千士兵,他这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七月初三,太史昆领着一大群人仍是保护着乾顺,这天拐骗士兵的工作就有些手忙脚乱了。带去的十几车馒头包子瞬间就被分发完毕,太史昆不得不亲自压阵运送了几趟食物。这天共拐骗来一万一千士兵,这天晚上太史昆没捞着睡觉,而是忙了一整晚收编士兵的事宜。
七月初四,山下挤满了对手的兵丁。太史昆本以为是敌军攻山了,可听到山下排山倒海的高呼万岁声后,太史昆意识到,乾顺复辟几乎已经大局已定了。
七月初五,太史昆压根就没有再去理会兴庆府外面的事。收编敌军士兵这种事已经用不着太史昆亲自出马了。因为乱糟糟漫山遍野的近二十万降兵已经是谁也无法整编了,即便是孙武再世,也不可能在短短一两天内将二十万散兵游勇整编成一支像样的队伍了。
太史昆现在心里面想的,是此次夏国之行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件事是什么?是推翻梁氏吗?是布局夏国朝政吗?是给乾顺挑选几个未来的对手吗?对不起,太史昆目前还没有这个觉悟,现在太史昆心中的头等大事,乃是掠夺梁氏家财!
正如当初李乾顺开出的条件,梁氏抄家所得的财产全归太史昆所有。可是突然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梁氏的财产藏在哪儿!
如今的梁园已经没几个人了。怀仁堂的学子们都跟在乾顺身边,而一品堂的学子们却大都逃回了自己家族的领地。梁园中的老奴、仆妇倒是也有些,不过他们对于做饭扫地洗衣服之外的事情一概不知。
初五一整天,太史昆动用了几乎所有人马:徐宁与其手下百名麒麟军士兵、崔道成邱小乙两位老江湖、秦暮城这等翻墙入院的老手、乃至段景住与百条藏獒。
这么多人手将梁园翻了个底朝天,找到的财产却是令太史昆大失所望。
密室翻出了两座,但密室的主人却仅仅是梁乙舜、梁乙尧两兄弟。
梁乙舜的密室勉强还有些财物,共计翻出了现银一万多两,交钞两万贯,连带上古玩字画金银制品不足百样,算起来至多也就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