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國旗楊 >

第127部分

三國旗楊-第127部分

小说: 三國旗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后几天,往来雒阳的车马似乎突然多了起来,不是那些商人的车马。而是那种一样就可以看出是当世大儒的车架,一辆车的后面都会跟着几辆装满了书籍的牛车,一时间雒阳城内百姓谈资大增。综合坊间消息,似乎这些人来到雒阳都是因为一个缘故,大将军开府征辟。
    如此同时远在河东的董卓,也正和李儒密议。
    “这件事有几分把握?”董卓看着一侧的李儒,问道。
    “若是雒阳城内没有公英,不过是六成而已。现在雒阳城内有公英主持,至少有九成把握。可以凤直不再雒阳城内,否则定然可达十成。”
    “如此谋划,吾每每想起还是胆战心惊啊。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之地,还是再让我想想。”董卓突然叹道。
    “岳父。”李儒立即上前,自从董卓驻军河东之后,就有些变了,许多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看上去是沉稳,但却少了以前的魄力。李儒对这明白,董卓的年纪在那里,以前是随时都在死亡线上,不得不去拼命,只要有着一分的胜算都要拼命的向前。现在有了军队,权利,名义,可以说这世上只要不是董卓不犯什么错误,是绝不会有生命危险。人一放松就会懈怠下来,也会有些顾首顾尾。可是现在还不是安心的时候,观史从古至今,到了董卓这种地步的人,能够有几个有好下场。皇甫嵩在平定黄巾之后,还不是立即离开军队,前去冀州。每每想到这些,李儒就会感到焦急无比。
    “现在是最好的时机,谋划好了,百年基业可成。若是让他们从容分出胜负,日后绝无我们容身之地。现在看似平静实际上已经暗流汹涌,两方已经都准备好一战,否则也不会有如此多的名士大儒出入雒阳。”
    董卓默然,其实有些事情他也明白,但现在已经不比当初,当初无论董卓是在西域还是四川,甚至是后来的并州刺史,实际上身边的人不过是就是几人而已。从董卓离开并州,不过是几十人跟从,见到杨奇他们率军而来欣然大笑,立即引杨奇为心腹,还要下嫁孙女与杨奇,结成姻亲关系,实际上也是董卓已经没有女儿,便是有年龄也不对,否则董卓不介意杨奇成为他的女婿。从这些也可以看出当时董卓身边人手的缺乏,虽然不是孤家寡人,实际上也差不多。那个时候董卓自然没有什么顾忌,失败也不过是在来一次而已。
    现在却不同于之前,现在董卓身边聚拢的人越来越多,从中也多出了一些忠心之人,而且还有着十万士卒。董卓对鲜卑人可以做到灭其族,董卓怎么看都不是善良之人,但那可是十万西凉子弟,董卓不得不考虑他们的安危,既然把他们从西凉带了出来,也要给他们一个好结果,虽然免不了死伤,但不能让他们因为他的缘故无辜枉死。
第二百二十二章 决策
    “现在正是岳父行大事之时,士人欲效卞庄刺虎,我等正做那黄雀。”李儒在一旁不停的劝说着,大有董卓不答应就一直规劝下去的意思。
    董卓不愧是纵横几十年的枭雄,心中那一瞬间的动摇并没有给他的心境上留下什么痕迹。董卓的心境很快就恢复到了那种枭雄的状态,之前的迟疑不过是让董卓更好的看清形势而已。
    “这些士人,有什么能耐,几十年没有做到的事情,现在就能做到?”士人对武人看不起,武人对士人同样的看不起,尤其是汉朝可没有后世宋明之间那种尊文抑武的政策,几百年来把武人的社会地位直接打压到商人之下。现在的武人依然有着自己自豪,远有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疆万里,近有窦宪北击匈奴,武人的辉煌尚在,尊严仍在。
    这些在疆场上厮杀的武人,对那些只知道在朝堂之上夸夸其谈的士人同样没有什么好感。他们以无数儿郎打下的疆土,就被这些士人一句仁德便要送与草原蛮族,然后让他们在不停的南下,每年都要为此付出无数儿郎的生命。仅仅这些就足够他们为之愤怒,不满。士人在武人的眼中和张让他们在士人眼中的地位差不多,都不过是搬弄是非之人。甚至还比不上张让他们,至少张让他们还知道派兵,要不然就是议和,而士人尚清谈,又能谈出个什么,好像敌人就会因为他们一同的教诲就会退兵似地。韩遂叛乱,弃西凉这极品的方法都能够说出,可见一些士人的能力。
    董卓在朝中的两个奥援,一个是张让为头领的十常侍,另一个便是大将军何进,却没有士人的影子,就可以看出董卓对士人的态度。而且经过百年的演变,世家变为经学世家,对经义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种高度,但也因为百年的安逸,出了不少的经学大家,军事家,但也有着更多的纨绔子弟。虽然这些纨绔和后世的比起来已经是精英之中的精英了。也怪不得董卓认为这些士人根本奈何不得张让他们。
    “卢植已经到了雒阳,皇甫嵩也已经开始交接军队,返回雒阳。有二人,足可撑起雒阳。”李儒简略的说道。
    董卓手指在桌面上不停的敲击着,沉闷的声音在房间之内不停的回响。
    “卢植,皇甫嵩回雒阳了。”
    “是。”
    董卓微微摇头,“有此二人,也只是说士族不会行那些幼稚之事,雒阳之事,观前事,最后还是要归于兵事。先帝在时尚有西园八校尉,北军五校。现西园已经不复存在,北军,凤直带一军过河水,临上党。凤直统领射声营虽然看似鲁莽,却把射声营内清理一遍。凤直的动作也提醒了何进,北军,城卫军的人手经过大量的调动,从上到下都是何进的人。御林军一直都是张让的禁脔,任何人都插不上手,现在又有先帝的禁卫军,实力大增。现在是两强相争,那些士人真有那个本事,行那卞庄之事?”
    “士人不弱,现在不过是士人示弱而已,先后两次党锢之祸,士人现在也学聪明了一些。而且士人内部也不是没有矛盾,士人之内多有清流,于他们心中只有着百年之后的名声,还有的就是当世圣君的作为,圣君在他们的引导下做到乾坤盛世,这就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可以说这些人是皇室的绝对拥护者,当年丞相制的消除,就和他们有着莫大的关联。虽然官不大,但名声高,有都是士族,综合起来可占士族半多。袁愧这些人所作所为,可不被他们看在眼中,甚至当年的陈蕃等人也被他们视为祸乱之人。若非如此,这个天下早就是士人的了。”
    李儒斟酌了一下词句,继续道:“这些清流虽然以大汉稳定为主,却也不会和张让他们同流合污,能够除掉他们更好。现在他们是两不相帮。就显得的雒阳内士人力量较弱。但正是如此,何进才敢和张让他们斗个你死我活。”
    “何进张让争斗的条件已成,但我们在雒阳的人手还不足以,支持这个计划,而且就算是士人能量再大,力量再强,这也是在雒阳之中,他们整个加起来也不过是和两家差不多,更何况现在还一分为二,为三甚至为四。他们就算是有心,一次算计两方,力有不逮,也未必成功。之后不管是张让胜,还是何进赢,必然实力大增。到时不过是再一次的轮回而已。”
    “岳父,并州刺史已经南下,而且也不可小看这些士族集合起来智力的强大,他们本来就善于借力使力。说这些士人暗中没有隐藏的力量,谁都不会相信,何进虽然对士人已经有了一些防备,但却并未到生死之敌的地步。我们在雒阳城内的人手虽然少了一些,有他们暗中行动,已经可以达成目的。”
    ……
    董卓似乎被李儒说动了,壮硕的身躯扭动了一下,道:“那就这样办吧,你去通知雒阳城内的探子,让他们之后接受成公英的指挥。”
    “诺。那小婿告退了。”
    “等等。”董卓叫住正要离开的李儒,“凤直前往上党,是你吩咐的吧?”
    李儒心中咯噔一下,刚刚董卓说杨奇前往上党的时候,李儒就已经知道事情已经泄露了。整个西凉军都是董卓的,李儒也不认为这种事能够瞒得住多长时间,能够到现在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而且李儒一心都是为了董卓,心中没有丝毫杂念,就算是被董卓知道了,也是无所畏惧。“是。”
    “以后,别做这些事了,有些事终究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董卓看着李儒退下,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李儒终于完全成长了起来。董卓能够走到现在的地位,其间不知道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和阴谋诡计,气势一个莽夫能够形容的。现在虽然年老,体力有些衰退,但行事更加的老辣。只是董卓终究不是一个谋士,不能把心思都放到这些上面,自然要有人替他分担一下。以前的李儒虽然同样计谋百出,行事阴险,却好用阴谋险招,剑走偏锋,虽然犀利,一遇挫折南面受损。现在李儒已经趋于阳谋,渐于大成。董卓深感欣慰。
第二百二十三章 天地变(1)
    成公英抬头看着树上斑驳的光影,刺眼的阳光让他的双眼紧紧的眯在一起。放在背后的右手,手中紧紧的握着一张雪白的纸张,因为用力,纸张已经被握成了一团。
    成公英闭着双眼,感受着清晨那温和而又清凉的阳光。良久之后,一声微弱的叹息从成公英的口中发出。握成团的纸张,被成公英收入袖中。转身看向院子的出口,“来人!”
    “大人。”
    “备马,我要去车骑将军府。”
    成公英一直在将军府中一直待到月上中天,才离开。顶着月色离开的成公英脸上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一脸的沉重。有些事情说着简单,但做着却是难上加难。现在成公英要做的就是算计皇上,或许有人会觉得成公英虚伪,之前又不是没有做过。但之前成公英主要还是对付何进和张让,主要目的是要让杨奇在雒阳立足。要做到这些就不可避免的要计算皇帝的心思,和现在主动的谋划,甚至要皇帝的性命根本是两回事。
    成公英虽然不是愚忠之人,但也不是那种杀了皇帝还不眨眼的人。这和整个汉朝的社会有关,各个世家都在有意或是无意的削弱皇室的影响,在平常授课时也会消减关于忠君方面的讲授。但是,这些东西又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各个士族想要篡改典籍,否则只要学习,这个方面总是避免不了的。而且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皇权社会,作为世家子弟,皇帝的圣旨,朝廷的变动,是一直都要注意的。久而久之,各个世家虽然在一直都想要消除皇室的影响,却也免不了族中弟子受到影响。形成了一些世家子弟以家族利益为上,却又对皇帝存有畏惧。
    畏惧不等于忠诚,大汉四百年积威确实让人畏惧。如果仅仅是世家削弱影响,而皇室稳定,国家富强,这种影响怎么都是削弱不了的。但东汉末年,皇帝走马灯似的更换,而且其间还轮替着上演外戚专权,宦官杀之,皇帝夺权的戏码。这种混乱的状态让士人去忠君,他们又去忠于哪一个皇帝,或者是势力?儒家学说利于稳定,和帝王的统治。从儒家创立到大秦一统,其间经历几百年,儒家却一直不是主角为何。便是因为这忠君根本就不知道是要忠于何人。按理应是周天子,但又是每个诸侯国的人,有着各自的王,难道就不要忠于其。而且几百年的战乱之中,很多人才都是异地为官,他们又要如何忠君,可以说儒家就因为这一条就不可能被当时的统治阶层和和中层阶层说接受,甚至底层的民众都接受不了。现在虽然和当时有着差别,却也有着相同之处。正是社会的动荡,才让那些士族能够以家族利益为中心,皇帝靠边站。
    汉朝不同于后世的清明,后世士人的权利已经没有汉时的庞大。后世的世家几乎已经完全消失,即便有些存在也没有汉时那种自给自足,族中拥有武装的独立王国的景象。没有军队,武力,一切都不过是沙堡而已,对皇帝来说摧毁他们实在是太容易了。就拿汉时的党锢之祸来说,放到明时刘瑾、魏忠贤的时代,早就被赶尽杀绝,这时却不过是贬官回家而已,甚至连流放都只是少数,而且也不是后世那些动不动就是岭南等死地。东汉末期,皇帝想要处死一人,也要观察朝堂士人的意思,皇帝甚至还要利用士人的力量才能处死自己想要杀死的人,可见士人力量的强大。正是因为有着强大实力的保护,士人才能够对皇权不再在意,甚至谋划废立皇帝。当然一些愚忠之人总是存在的。
    成公英对皇帝忠诚,自然是不用问的。皇帝的性命虽然重要,但和自己的比起来还是要差远了。真的要面对这个选择的时候,成公英心中又有着一些恻隐和隐隐的惆怅。
    或许他们的目标没有直接对准皇帝,也没有打击太后的意思。成公英却明白,无论成与不成,新帝都将会失去所有的威信,没有董卓也会有其他人,新帝都将会面临一个尴尬而又危险的局面。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新帝成为傀儡而已。至于是谁的傀儡,成公英不知道,李儒也不知道,再细密的布置,也会因为一点点的意外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天意如刀。
    成公英在马上思索着今天的所得,和何苗的商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苗和何进各有思虑,又都是聪明人,产生不同和对抗是很容易的。何苗已经答应了成公英的计划,也是成公英的计划在何苗的眼中可行性比较大。如果成公英让何苗投向张让,来对抗何进,最后逼得何进自杀。两人虽然有些矛盾,何苗也会把成公英给赶出府去。何苗能够做到车骑将军,绝不是那些纨绔子弟所能够比拟。保存整个宗族,何苗还是知道的,唇亡齿寒的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
    成公英的谋划更像是对何进可能做出的事情的补充,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何氏取得更多权利的同时让何苗能够后来居上。这中间就要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何皇后,也就是现在的何太后。
    现在何太后和董太后两宫争权,董太后利用先帝之母的身份,皇帝年幼,把持朝政,把何皇后这个皇帝之母排挤在朝堂之外。没有插手过问的权利。何氏想要成为整个的掌权外戚,何太后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甚至能够决定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