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遇风云便化龙 >

第19部分

一遇风云便化龙-第19部分

小说: 一遇风云便化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部分,另找途经出版,合约部分如何谈,就要看写手个人的阅历了。    国内出版社我没有接触过,由于盗版的关系和不规范操作,我对国内出版并不乐观,所以不多评论和介绍,如果你已经在台湾出版了,国内若是出版也是好事,不管怎么算,都是一份收入嘛。    第七,关于评论,我经常会看见有些写手求评,我的理解有所不同吧,写作是很私人的事情,你悟到了就是悟到了,别人不管怎么讲都是浮在空中的,转眼就忘的干干净净,尤其是很多评论者对写书根本就没有感性认识,只是为了爽才写,或者为了发泄,甚至是为了拍砖而写,奇怪的是很多写手还是乐此不疲的要求,至于是什么原因,我实在是想不通,当然也有人从中吸取有益的建议,但是我不以为然,所以我从来不要别人评论,即使有评论,我大都一笑置之,不过……我还是喜欢好听的,啊,我的虚荣心啊……    第八,关于代理,出版代理有不少,凭借着对台湾出版社的熟悉,代理写手的作品,每一本收取稿费的百分数,据我所知,有高达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抽取率,我只能寒了再寒,我觉得写手还是耐心点自己投稿吧,写作毕竟是十分辛苦的,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别廉价的乱卖,看着让人难受。    写这些,我只是希望各位写手大大能够顺利的出版,能够赚到写书的钱,最少能把一台电脑钱写回来,若是能赚回上网的钱,生活的钱,啊,恭喜你,你可以进入职业写手的行列了。    萧潜乱写    可以转贴    风姿物语作者罗森的文章。    转贴罗森的老文    签约时候,是不是版税约,其实并不是重点,因为所谓的版税约,都会有一条起算点,如果是签定一万本之后,才开始结算版税,那这个利益根本就看得到,吃不到。    重点在于,是卖断约,还是授权约。    所谓的卖断,是著作权转让,也就是从今以后著作权都不属于作者。    所谓的授权约,是作者授与出版社出版权。出版社可以出版,但是授权时间一过,如果要再版,就要再次与作者签约。    通常新作者的条约不会太好,这是必然的。所以自在兄的条约,应该是卖断    另外一方面,一本书的版税,基本上所有出版社都是出书后半年才能结算。    因为一本书的退书,会在出书后半年陆续退回来,也就是说,快则三月,慢则半年,一本书的实际销量一定会正确统计,出版社也是根据这个数字,来支付版税的。    但有一点似乎被误解了。所谓的半年后才支付版税,并不是代表作者半年后才能拿到钱,除了卖过一定数目的版税之外,一般的版税,还有一个最低保障额度,也就是不管实销量多少,出版社都必须支付给作者的稿费。    这个稿费的支付时间,随着各家出版社的习惯而不一。    一般来说,随著作者的身价不同,时间大概在「交稿后的三十天内」与「出版后的三十天内」波动,说频、河图、鲜网,对于重点作者应该都能作到交稿后三十天内付款,甚至更快,但最快的还是信昌,如果是重点作者,交稿二十四小时之内现金直接进帐号,不过,这并不是最夸张的一家,最厉害的一家,作者写完稿子,出版社先把稿费付进帐号,作者才交稿,这个大手笔实在厉害。    由于信昌的银弹攻势,使得玄幻小说的出版进入战国时代,一切必须现金交易,现在大概已经没有哪家出版社敢用期票支票付款了,如果有某位作者的稿费还是拿支票,那么不是您该换个出版社,就是您该换个职业了。;    至于正常应该拿多少稿费,我听过的公平算法,是单本售价x单本实销量X10%。由于台湾这四年经济不景气,所以新进作者大概都是8%,不过如果是有一定基础的作者,出版社给不到10%,通常是很难留得住人。    以这个为标准,鲜网的10%并不耀眼,而是很公道的应有价格,如果作者嫌说给得太少,那一定是对比到了目前信昌的价格。    信昌去年来猛抢市场的时候,把价格提到15%,这个被众多出版社视为洪水猛兽的破坏行情手法,却真的造福了不少作者。因为作者手中的资讯完全封闭,出版社不一定会老实告诉作者实销量,所以往往是其他出版公司来挖角,才会把消息告诉作者,一家可能有问题,当连续两三家都来接洽,数字又都相近,那就不会相差太远。    稿费的结算,看似简单,其实里头却还有玄机,而也往往就是这个地方,让作者与出版社后来闹翻脸。    通常一个作者无论实销量多少,都会拿到一笔保障性的固定稿费。如果是新人,大概是一万五千到两万出头,而这个稿费的对应销售,通常是一千两百本到一千五百本,也就是一旦实销超过一千五百本,出版社半年后结算,应该支付版税给作者。    但合约上并不会这样签。合约上的签法,通常是要实销量超过三千本,甚至五千本(我还看过一万本的),出版社结算后才会给版税。那么,一个稿费拿了一万八的作者,实销量有两千八,半年之后,他还是什么也拿不到,但是两千八的销量,在其他出版社眼中,已经是一个值得争取挖角的对象,所以就会有人把消息告知,然后能够沉得住气的作者没有几个吧?    前一阵子有出版社发生大批作者出走,或许就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上,不过我个人相当佩服他们的经营团队,走了一个作者,马上培养出一个销量相若的作者来递补空缺,在目前的各大出版社中,他们真的作到了让读者不看作者名,而是看出版社名买小说。可是,长此以往下去,最不幸的结果就是沦为其他出版社的人才跳板、新人训练所,只要在那边训练出来,马上跳槽。    幻!剑!书!盟那边有个帖子,在归纳各家出版社的优缺点,其中提到鲜网的缺点,说是那边的稿费会被先扣两成。^    这点不是鲜网的问题,是中华民国的问题。中华民国的法律规定,像是这一类的版税,如果境内作者,那么要先扣下一成的税额给政府,如果是境外作者,要先扣下两成给政府。    鲜网并没有私吞下给作者的钱,那两成的扣款只是奉公守法而已,如果要怨恨这一点,那就怨恨中华民国的税法吧,扣税扣得那么重,难怪文化事业乱七八糟。    现在台湾的出版社生态,进入战国晚期,慢慢有了版图分配。以我自己的感觉来说,如果我是新人,我投稿第一选择就是鲜网,因为姑且不论稿费如何,在鲜鲜文化这块大招牌的庇荫下,对作者登上台面最有利,最有机会迅速挤身知名作者,至于如何从知名走向畅销,那就要看个人本事了。    但是在鲜网的作者,自己最好不要太沾沾自喜,因为你是顶着鲜网的光环,买你书的读者是冲着对鲜网的支持而来,能否将这些读者转化为自己的读者,那就是个人本事。    很多人都说信昌出书不好,随时会倒,我个人的感觉是,以目前来说,如果要我选择出版社,我不会选择在信昌出书(至少在封面改善以前),但如果信昌有股票,我一定去买。智冠这家公司,大家从小骂到大,但它还是屹立不摇,甚至是台湾第一大。    信昌的草根性与扎实作风,虽然很难说是顾及读者权益,但是经营得很稳当,出书成本说不定是各家出版社里头最低的,把节省下来的经费花在照顾作者身上,积小利而成大,长期下去的获利相当可观,如果作者要选择出版社,信昌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选向,只不过你的读者就会惨一点了。    说频的感觉很好,以网路出版社的素质来说,几乎没什么可挑剔的,也没什么负面新闻,从我自己得到的侧面了解,几个作者都说说频付钱够爽快,从来没有延迟过,这是一个良好公司该有的信誉。    如果问我说对说频有什么顾虑,那么我一直对说频的一个感觉,就是后继无人。说频出过不少优秀作者,比起鲜网,这些作者的平均职业生命可以更长,但是这些作者不是在最高峰时候突然消失,就是写完之后再也没第二部作品,这对出版社来说是满伤的事,因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读者与品牌,就这样突然没有了。    冒险者天堂与上砚,这两个我不认识相关作者,也无从评价,但我想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先要有一两个作者抢上销售排行榜的前二十名,才能和别人谈出版霸业。    河图目前给我的感觉很好,老板和编辑都是很诚恳在做事,对书本的用心与设计也看得见,书本的那种精细度,我觉得是目前市面上各家里头最让我喜欢的,而且公司的作风很稳当,不胡乱出书,不会随便腰斩作者的作品,比起大公司的激烈竞争,是一个很能让作者安心写稿的地方。    狮鹫倒闭后,台湾奇幻出版社的版图重整,目前仍然处于激烈竞争的情形中,希望未来的一年,会走向良性竞争,作者、出版社、读者三赢,而不是再一次版图重整吧。



    正文  三国兵制
更新时间:2010…10…16 21:31:52 本章字数:5136

    三国兵制    三国兵制公元一九二年,士夫官僚集团成员曹操带兵镇压青州黄巾军,收得降兵三十余万,他从中挑选精锐,扩充自己的队伍,组成新军“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借口洛阳残破,把汉献帝接到由他控制的许县,暂定许为汉都。同年,鉴于长期兵荒马乱,人民流亡,土地荒芜,各地粮食和兵源都发生危机,曹操又在许下募民屯田,以后更在其势力范围内的“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这样,曹操在军事上有了精锐强盛的部队,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经济上也有了雄厚的基础,再加上他能够笼络豪强大族和士夫官僚,善于招贤用将,终于统一了北方。这时能够在军事上和他进行较量的,只有刘备和孙权两股割据势力。二零八年,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自己为相国,以后又封为魏公,进爵魏王,国家大权一手独揽,使东汉帝国名存实亡。公元二二零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称汉皇帝;又过一年,孙权在江东自称吴王,以后又进称吴皇帝。三国分立对全国来说,似是分裂,对各自地区来说,却是一片较广大地区的统一。这种局面维持了四十多年。二六三年,魏军伐蜀,直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二六五年,魏丞相、晋王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二八零年,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中国得到暂时的表面的统一。魏、蜀、吴三国,魏最强大,我们先来谈魏兵制。曹魏时期的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关于中、外军的来历,何兹全《魏晋的中军》一文作了明确的阐述:“‘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公元一九六——二二零年),到魏黄初年间(公元二二零——二二六年)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团不过是当时割据局面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虽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军队在那里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读史集》二五八页)魏的中军略等于汉代的南北军,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所以《历代兵制》认为“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依然把魏的中军称为南北军。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军相比,魏中军的作战任务重得多。《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王欣夫《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曹魏王国作武卫将军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军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历代兵制》说“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军了。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军与护军和中领军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