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酋长到球长-第5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意义上讲,这些原住民的世界观中,出草、明制度化的汉人移民和共和国的移民而言,这就是野蛮的、不文明的行为。
七个淡水河边的小村社很早就与福建商人或是日本商人有接触,他们是“开化”最早的一批人,同时也在利益相关性命相关的时候,选择了背弃自己的习俗,融入“文明”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之中因为他们常常被那个大的联合村社出草明”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尊重。这一次部落冲突,望北城的政府不会站在部落战争的角度帮助任何部族,而是站在维护“文明的世界”的角度上去帮助希望从野蛮步入文明的族群。
如果在平时,这是巨大的屈辱。但在村社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却又必须接受。
一场短暂的、低烈度的冲突后,三斤野战炮燧发枪与标枪投矛的对决后,七个村社的长老和神女带着几株沾着泥土的香蕉树苗、橘子树苗来到了望北城。
按照部族的习俗,沾着泥土的树苗就是土地的象征,他们表示愿意服从望北城的管理,并且献上自己的土地。
这些人受到了望北城政府的招待,并且回赠了许多的礼物,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进而按照共和国的传统,在望北城举行了一场遗留着部族奴隶时代力量为美的竞技运动大会,邀请了七个村社的年轻人参加。
一如陈健在部族时代做的那样,用这个时代的精美礼物和认可个人力量的态度,设置了角斗、射箭、标枪等适合原住民村社参加的项目,颁发了铜制的“成人礼”奖章,算是一种官方认可的、改明”社会。
这些原住民或许不是合格的、适合大农场、大矿场和大作坊的劳动力,甚至不是合格的排枪方阵的士兵,但他们的风俗习惯使得他们是良好的散兵、猎兵的兵员。
竞技大会结束后,望北城政府将村社长老送来的香蕉树苗和橘子树苗还给了他们,但将上面的泥土撒在了大地上。
“土地是属于自然的,而树苗是属于劳动的。每个人都有在土地上劳动的权利,每个人的劳动成果也是要受到尊重的。”
这样的理由与良好的态度,以及那个大村社部族的威胁和望北城教授他们耕种的良好态度,让这七个村社的人认同了这种说法。
一份简单的条约就此签订。
“七个村社属于望北城人民政府的一部分,望北城尊重村社的自治制度和长老推选。”
“望北城认同村社原住民对祖先的尊重,村社原住民放弃猎头出草的野蛮方式。”
“村社认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归所有居住者所有,尊重劳动成果,放弃所有圈地、猎场等传统土地所有权。”
“凡是认同且自愿成为望北城居民政府组成的村社,望北城政府有义务保护其村社成员享有望北城之居民的所有正常权利,但认同望北城政府就必须认可望北城的法律体系除一些特殊的风俗外,其余审判由望北城的法院执行。”
“所有儿童均有在望北城学堂学习的义务,如果适龄且不接受教育将会处以两张鹿皮的罚款,不能够在开蒙教育结束后学会认识三百个方块字的也要处以十束水稻或是三十斤地瓜干的罚款。”
“不允许没有望北城身份牌的外来人口在村社居住,且有举报之义务。”
“望北城会在村社之间开办贸易市场,鹿皮、鹿脯等狩猎所得可以在贸易市场无税交易。望北城保证纸币可在消费社中购买到任何可用的商品,并且盐、棉布、铁等必需品必须以纸币购买,不得私下以鹿皮等交换。”
“进村收购鹿皮等人必须佩戴望北城政府颁发的身份牌,没有此身份牌的人村社不得与之交易,且每抓获一名奖励纸币若干以及宽幅平纹布三匹。”
“赋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政府的运行,实施教育、军事训练、修建道路等于民有利的种种行为。村社在认同此税收目的的情况下缴纳赋税,四年内免除,四年后各个村社的代表前往望北城共同商量赋税的比例。”
“驻村社之教师,在村社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有参与的资格,并且有对村社长老意见的最终否决权依照条款以村社违反了望北城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否决权。”
“村社按照人口数量,提供少量的村社成员参与军队,保护整体利益不受外敌侵犯。”
“望北城政府有义务对村社的定居种植业进行指导,且可以用低息贷款或是长久鹿皮偿还的方式借贷村社耕牛、耕马、铁器等农具。”
第一百零九章 不是殖民的殖民(下)
七个弱小村社最早与望北城签订了条约,成为望北城政府管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最早一批融入或是被生产力发展而强行改变习惯和原本结构的村社。
短期利益的最佳选择是强行征收人头税、长老免税、挑唆部族战争等方式。但长期来看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并不适合作为长期基地的发展。
同化和教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平原地区适合耕种的地方最为容易,山区最为困难。改变这些习俗的方式最重要的还是生产力的进步,山区不适合,山区的问题可以用经济手段控制,暂时不会去招惹他们。
等到平原地区的汉人移民达到十万左右的时候,才会让问题变得严峻和亟待解决,现在还不是考虑这些事的时候。
七个村社与望北城签订条约后,望北城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和上游那个更大的四千多人的村社的接触。
之前的战争虽然双方处在敌对状态,但也让那个村社认识到这群人武器的先进远非自己可以抵挡的,严格的缉私制度让村社很难与其余商人接触,双方的贸易往来仍旧正常。
这个村社是通往火山硫磺矿、煤矿和金矿的重要通道,与这个村社的接触也是望北城政府极为重视的一件事。
不断地派人接触,或是在村社内进行贸易活动,或是传授一些种植的技术,或是进行一些疾病的治疗。
这种善意的接触也让那个村社的人对那些游走在村社之间的医生或是教授种植技术的人极为尊重。
然而,不久之后双方的矛盾终于还是爆发了。
这些外地的移民带来的新的疾病,而这些疾病又是这里的村社所不曾经历过的,抵抗力十分微弱。那些望北城的居民可能只是发烧几天的病,在村社中就是致命的。
按照古老的习俗,瘟疫爆发的时候,是需要“出草”明的说法嗤之以鼻。
他们反问:
你们这些文明世界的人难道没有战争吗?你们的战争与我们的出草有什么区别呢?在你们文明世界没有战争之后,再来教育我们出草是一种野蛮的行为。用你们的枪炮不为任何神圣的祭祀去杀人,和我们用弓箭为了祭祀神灵而去明?
这里是我们的土地,这里的法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法则,这里的风俗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风俗。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实行我们的法则和习惯,这难道有什么错吗?如果我们在你们的土地上做出这样的事,我们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但这是我们的土地。
不是我们请你们来传递“文明”的,是你们自己来到这里非要传递“文明”的,在我们祖先的土地上实行我们祖先的习惯,你们有什么资格反对?
这就算是最后的回复,使者返回了望北城,将消息传回去。
但是望北城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而是等待那场瘟疫继续肆虐。同时各个农场和种植园的民兵组织严防死守,严禁任何人单独出行,以防遭受袭击。
七个隶属于望北城的村社也做好了防护的准备,防止那个敌对的大村社做出任何过激的举动。
一个月后,肆虐的瘟疫让那个大村社的许多人丧命,而他们的信仰与世界观也受到了残酷的打击
那七个投靠望北城的村社靠着强制的饮食习惯和次氯酸钙消毒粉等卫生习惯和隔离制度,并没有受到瘟疫的灾祸。
而这个村社即便有了出草的仪式,却依然没有让瘟疫散去,相反还死去了很多的村民。
原本的信仰在这种对比之下出现了动摇和崩塌,这种神圣的仪式也有了成为民族习惯的一部分但却不是世界观的基础。
不少村社的人疑惑,是自己做错了吗?是“文明”更胜于“野蛮”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那些投靠了望北城不进行出草仪式的村社没有死太多人;自己这边进行了庄重而严肃的仪式,却死了这么多人?
可怕的不是死的那些人,而是那些人的死亡带来的世界观的冲击,村社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之前的条款,一些人认为如果让望北城的医生进驻村社帮忙就不会死这么多的人原本祭祀出草而明,笃信新的种植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村社的人过得更好。为了这个让人人都能享受文明与科学的进步带来的益处,他甘愿来到了村社教授这里的人种植、开垦和用草药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
瘟疫爆发,他尽量去救人,同时也劝阻出草的行为是野蛮的,也是对瘟疫毫无意义的行为。然而村社的长老虽然尊重他,但却没有听他的,而是选择了继续进行出草仪式。
那个人知道这种仪式是无意义的,但却知道如果没有出草仪式村社的人就不会知道出草并无意义,这是一个绕不开的悖论。
在犹豫了一晚上之后,那个人决心以自己的死,带来这个族群对文明的认同,带来这个村社放弃出草这样野蛮而无意义的习俗他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因为对方也是人,和他一样的、天地间的人。
于是他叫一个被他救过的村社成员带了一封信给望北城,希望望北城不要因为村社的野蛮和愚昧而惩罚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教化他们。
第二天一早,带着一种引领“文明”而舍生取心中之义的信念,找到了“出草”小队埋伏的地点,主动让这些人射杀了自己,死前还带着微笑。
实践证明,出草是没有意义的,瘟疫依旧带来的大量的死亡。
作为对比的另一边,则依靠着医生和科学,指导着疾病的预防,并没有大量的死亡。
同样,望北城的人对于那封信也给出了解释:法律的尊严不容亵渎,包括再道德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不是道德,一个人的请求不能影响法律,要法治而不要人治于是在那个人死亡后,望北城政府要求交出凶手,但在交出凶手后没有对村社进行报复,而是派出了护理小队帮着村社的人重建
于是,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经过宣传,变为了一场关于人性、法律、牺牲、文明、野蛮、冲突、国际主义、怜悯、善良、人、仇恨、爱、疾病预防宣传等等内容的宣传教材。
编写成了原住民的诗歌,到处传唱。
编成了话剧,而且以十分正式的形式上演,引发了许多人的感慨和思考。在看到出草小队埋伏痕迹时留下的那种取义献身牺牲的微笑和戏剧中临死前的独白,成了戏剧史上经典片段之一。
编成了教材,成为开蒙教育语文课本的内容。
编成了一个纪念的节日,成为原住民村社都要参加的盛大集会。
编成了关于法律的思索:那个人请求望北城不要惩罚,到底是对是错?如果不惩罚会不会招致更多的罪恶?
编成了关于价值观的思索:价值观是否有普遍适用的?为什么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文明中意义不同,甚至善恶都不同?在面对这种冲突的时候如何选择?
这场宣传连同之前的土地所属问题,奠定了今后这里的统治基础。
不是抢占你们原住民的土地,是土地这种自然资源本就是全人类共有的,没有劳动土地就没有意义。我们移民过来是来劳动的,我们保护劳动的成果,我们尊重劳动的所得,但不认可自然资源的私人所有,所以我们没抢你们的土地,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你们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私有制是说不通这个道理的。
不是我们毁灭了你们的文化,是你们的文化是野蛮而落后的,我们只是来帮助你们横扫迷信的牛鬼蛇神,传播科学与文明的曙光,引导你们过上新生活,我们尊重你们的族群传统和习惯,但这个习惯和传统不能以损害他人权利为条件并未强制纳贡和税收,采取的也是一视同仁的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政策。
看着和殖民一样,但其实根本不一样。
如果这两条变了,那就是殖民。
第一百一十章 要敢于做梦
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教化、同化,是个缓慢的过程,如同股份制公司对那些海商的影响一样,并不可能一蹴而就。
望北城与村社之间的冲突或是贸易,是按照之前商讨过的结果和长期基调而执行的。那些事发生在陈健前往福建之前或是之后,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也会用这种类似的方式去解决。
贸易公司的事大致有了基础后,陈健前往福州拜会了巡抚陈子贞,同时贿赂了巡按和布政使,以白银购买了大量的耕牛。白银的来源是岛上种植的甘蔗榨糖后以纸币支付工资后,再运送到别处贸易换来的。
陈健给陈子贞送了一份运筹帷幄的大礼,也让陈子贞确信朝廷可以不费一兵一卒不花一银一铜,便能杜绝海贼和倭寇的问题,对于陈健也是热切接纳。
上任之初,兵部给陈子贞的指导方针就是御倭寇于海岸线之外,并且认清了明军在火绳枪使用上和倭寇的差距,认为大炮加巨舰才是帝国的优势。这一点难能可贵,只不过实施起来太困难。倭寇和岸上的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些城墙的外面就有商人故意建造的房屋,倭寇来袭的时候可以方便地登房而入。
随着贸易公司的组建,一部分海商加入了公司,那些倭寇就成为了这些人的死敌,分化瓦解了一部分商人。
只要倭寇不闹,陈健不要做的太出格,巡抚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真要惹急了沿海地区乱起来自己这个巡抚还要背锅。试探着询问了一番陈健他准备上疏请求在台湾修建孔庙,陈健表示很支持,并以一个番邦人的身份当场摇头晃脑地背诵了几段论语以示对孔圣的尊重。陈子贞顺便纠正了一下他的句读之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陈健虚心接受,然后又提出希望可以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