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莲花十七巷之长情调 >

第291部分

莲花十七巷之长情调-第291部分

小说: 莲花十七巷之长情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尉府

    徐太尉背着手在门口走了几个来回,管家喊了声:“老爷,来了来了,大老爷的马车来了。”

    一辆马车驶来,车中坐着的是徐太尉的长兄——太傅徐万书。

    徐太尉:“兄长。”

    徐万书笑笑,说:“不进屋,站这作甚?自家兄弟不必那么客气,又不是没来过。”

    徐太尉一脸凝重,心中不解,急道:“兄长为何辞了职务?”他等不及了,直接问出来。一得到这消息,还以为听错了。

    “进去说吧!”大门口人多眼杂的,不是说话的地方。

    徐万书悠然的进了府,太尉大人看兄长这无所谓的模样,更是焦急。重重叹了口气,提着袍子跟着进来。

    徐夫人站在隔断墙那里,见徐万书过来,笑着唤道:“大伯哥。”

    徐万书与徐夫人寒暄几句,又嘱咐她就简单做两样小菜就好,千万别大费周章。

    “好,你们先坐,我去膳房看看。”徐夫人带着丫鬟离开,去后厨准备菜肴。

    徐太尉在前面带路:“兄长咱们去水榭,请。”

    到了水榭,早已经摆了桌,徐家公子徐思勉等在那里,揖手拜见:“伯父。”

    徐万书虚扶他一下,问:“思勉近日公务可繁重?”

    “我不过是任闲职,也说不上累。”徐思勉接过小厮手中的茶具,给两位长辈沏茶。

    徐万书点头言:“吏部掌管宏国百官任免、考核升迁、调动等事。新帝登基不久,风华正茂,在政治上持有新思想,正急需思想开明、有魄力的人才,按理说吏部——近日可不闲啊!”

    “真是什么都瞒不过伯父的眼。”徐思勉双手递上茶盏,然后又斟一杯给他父亲。

 第六百一十一章 急流勇退

    徐思勉忍着一阵阵的困意,心中暗道,忙啊!快忙死了。这几个月不停地翻看地方官员的政绩册子,寻找人品端正,能力出众的人才调回长安,焦头烂额。王、陆几家伏法,又牵连不少官员遭罢免,一下子空出不少职位,等着填缺。听说各寺、各部公务都堆积成山了,成天来吏部要人,真是‘苦不堪言’。

    徐万书呷一口茶,说:“不过,年轻人受些累,吃点苦是好事。”

    徐思勉举杯,以茶代酒,恭敬道:“是,侄儿谨记。”

    徐万里拧眉问:“兄长为何辞了职务?”这可不是小事!恐怕族中长辈明日也得来问,兄长怎么不与他商议一下,就做这么大的决定。

    徐思勉一看父亲冷峻的神色,敛了笑,忙起身要离开,被徐万书唤住:“思勉,坐在这听听吧!”探讨一下这为臣之道。

    徐万书放下茶杯,说:“为何?你如今正值壮年,而兄我已经老了,该退下来了。天家留了我的太傅一职,去国子监授课,做学问,清闲清闲是好事。”

    徐太尉冷笑一声,反问:“兄长,这难道不是贬黜?”兄长勤政为民,功勋卓著,天家说允就允,只留着一虚职。徐太尉握了握拳,怫然不悦。

    徐万书低下头,转动手中的茶杯,问:“你可还记得四家的案子?”

    徐太尉看着自家兄长一副不以为意的模样,就好像今日辞官的不是他一样。压下心中郁闷,好半天才问:“是江、顾几家的案子?”

    徐万书点头:“对。”那冤案,‘功高盖主’是主因啊!过去这么多年,依旧震慑,值得人深思。

    徐太尉反应过来:“兄长是因为了我?”

    徐万书严肃地反驳:“不,是为了徐家。”他们是一个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接着又说:“思勉他们这辈的人也大了,再过几年,或参加科举考试,得功名入仕途,或已经分去各部任职。徐家已经是长安士族中的领头羊了,你如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我若也身居要职。饶是天家英明,却抵挡不住小人构陷。不如急流勇退,也给徐家孩子们可以施展的机会。”

    小厮端着托盘过来,摆上美酒佳肴。

    良响的沉默,徐太尉松了松紧皱的眉头,道:“我远不及兄长豁达通透。”

    徐万书:“我也不及你临危不乱,处世不惊,文韬武略,运筹帷幄。”

    胞弟曾到西北任职,懂兵法,上过战场,指挥过千军万马。

    徐太尉放下筷子,摇了摇头:“兄长这番夸赞,弟可不敢应。再说兄长实在太高估他们了,我看这些孩子都资质平平,唯有绚缦聪颖沉稳,却偏偏是个女孩。让长兄做这么大的牺牲,不值得。”

    没他说的那么糟糕,但与他兄弟二人相比,实在是差的太远了。

    “这可说不准,什么是好官?辅佐君王、为民发声,并不是要人人功勋卓著。再说,指不定徐家会多一位了不得的娇客。”徐万书端起酒盏,瞥了眼对面的胞弟,笑道。

    “听说晏大人跟你提了?”徐万书给他倒酒,太尉虚扶酒杯。

    徐太尉忙解释:“酒后一句戏言,做不得数。”

    徐万书提醒他:“晏家小子可是个好苗子,你莫得了便宜还卖乖。”晏说办案公正,为人圆滑,但交友谨慎,性格适合鱼龙混杂的官场。在高门公子的外皮下,包裹着一颗正气凛然的心。

    徐太尉想起一事,犹豫道:“我听说,晏家有意与兄长说亲的,而且晏夫人极满意绚缦。”他这横刀夺爱多不好,虽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前几日在‘月宴’传谣谣爱慕北辰,能成还好,不成到底是未出嫁的姑娘,总归是要名声受损。特别是今日公主与北辰的亲事也定了,若是没有晏家还指不定要被传成什么样。

    其实他也挺纳闷的,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传言说徐太尉乱点鸳鸯谱,非要将徐姑娘说给顾大人,可徐小姐其实心仪的是晏家公子,二人因父母之命,不可违,有情人难成眷属,在‘月宴’门口上演一出离别大戏。

    这都什么跟什么!他稀里糊涂的成了棒打鸳鸯的恶人。他家夫人淡定的说:不如将计就计好了,要不可怎么办?

    那边晏夫人也是通过气了,被儿媳妇砸中的晏夫人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

    最近看晏说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晏夫人,终于有了笑模样。惊得晏说心中发麻,太过反常。

    “做得不错,对得起你这个俊模样。”晏夫人拍拍儿子的胳膊,很是满意。

    那眼神,就像当年他考进殿试时一模一样。

    晏说十分想不明白的是,为何顾北辰欠下的美人泪,要他来还?

    晏说拒绝,晏夫人笑着咬牙说:“不满意徐小姐,那你怎么不早去找个儿媳妇给我。”

    晏老爷狠狠瞪了晏说一眼:“兔崽子,别惹你娘生气!”

    晏说仰天长叹一声,在流言的胁迫下,双亲威逼下,赶鸭子上架,就这么将自个儿的姻缘定了。

    晏家嫡子与徐家姑娘的亲事在长安高门中炸开了锅,门当户对,才子佳人。

    晏家与徐家都很满意,不过丈母娘稍有意见,因晏大人与天家的绯闻,总怀疑晏说的取向。

    徐万书摆摆手,“也是随口问道起来,各家有这么个未出阁、为成亲的儿女,他二人都没见过,不碍事的。这样看来,晏家的小子注定是要做徐家娇客。”

    太尉大人这才放心,与兄长举杯。

    “我观今日朝堂上,已有看你脸色行事的人,便不是好事。”陛下才是君王,百官的主。

    徐太尉:“兄长的提醒,弟会谨记,莫担心。”

    用过膳,撤了酒席,又闲聊。

    徐万书问:“对了,思勉,我听说顾老的孙子请旨调去地方任职?”他见陛下时,听内侍说小顾大人递了文书。

    徐思勉回:“是,北辰说最迟明年。”

    太尉叹了口气,说:“哎,谣谣闹情绪,从‘月宴’回来就不出屋。”

    徐万书也听说了传闻,太尉大人中意顾大人,笑道:“想小顾大人做徐家东床快婿?”

    太尉:“自然逃不过兄长的眼睛,心有遗憾啊。”

    徐万书评价道:“小顾大人的确是逸群之才,可是,好的不一定是良配。再说,这不给你送上门儿一个。”

    太尉大人低头笑了:“是。”

    (

 第六百一十二章 真相

    顾府

    顾琰羲送走礼部两名官员,管家带着一名小内侍过来,以为是宫里来的人。蓦然,那人的面容在脑中显现。顾琰羲皱了下眉头,上前应酬。没想到确是薛中官身边的,内侍说,中官在一家茶楼定了席位约见。

    一旁的丛申觉得他家大人好像在听到是薛中官派来的,有些失望。

    送走内侍,顾琰羲纳闷,薛中官为何要见他?老人家曾是明皇、献宗身前的总管太监,能侍奉两代君王,便说明此人沉稳明智,善于保全自己。他听过祖父对此人的评价,为人谨慎,不与人为敌也不过于亲密,百官对其人品评价不错。总管大人退下来有段时候了,他想不起来与他老人家有过什么交集。

    半个时辰后,没想到竟然亲自前来了。薛总管年事已高,要告老还乡了。他是洛阳人,出生在离着洛阳城不远的小村庄。小时候家里穷,父亲将他卖进宫。他命硬且幸运,在危机四伏的宫中爬上高位,活到自行隐退。回村是不可能的,打算去洛阳行宫安度晚年,宣元帝也允了。这几日与故交道别,后日就动身了。

    今日在回府的路上,恰巧碰到英姿勃发的顾大人骑马从面前走过,想起了十年前的旧事,特地让人递了封信,本来约着翌日在茶楼见的。

    “中官大人,不是定在明日?”顾琰羲疑问。

    “顾大人莫要怪洒家仔细,这些话还是别再外面说了。”薛中官想了想,安全起见,不能在那些地方议论。

    薛立仁的谨慎小心,让顾琰羲猜到要说的事应当是机密,忙请进府。

    中官大人特地问起顾夫人,寒暄过,也请夫人一起入座。饮过茶,薛立仁说:“想了想,有些话还是得说,但这些话却不是随随便便能说的,所以冒昧的来府中打扰。”

    顾琰羲:“大人客气了,请讲。”

    薛中官娓娓道来,当年,太子将弹劾的牓子递上的前夜,明皇在甘露殿发了顿大火。

    龙颜大怒不知何由,可是他知道,因为看到明皇扔在小茶桌上的那本书籍——《孟子·离娄上》,翻开的那页赫然写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满地凌乱的纸张,有张飘到他的鞋面上,他弯身捡起,上面有明皇潦草的字迹——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二字,明显比其他字下笔更粗重,足见明皇书写时,心中的起伏波动之大。

    “顾大人的才藻,对孟老夫子这句话,定比薛某有更深的见地。顾太傅的声望,无人能及,包括在下亦是崇拜敬重。”薛中官不再深谈,点到就止。

    这么高的威望,令明皇忌惮也妒忌,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一山不能有二虎。饶是一片赤诚,忠君爱民,但功高盖主,‘功绩’就是一道催命符。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为何连三司会审都没有,直接下旨的真正缘由。

    这件事,他也就与淮王提过。淮王对他有救命的恩情,他幼时进宫,犯了错,差点死了,都是淮王说情,才留下一条命。这么多年,淮王是主亦是友。

    顾琰羲沉默了会儿,说:“晚生多谢中官大人据实相告。”

    虽然很多人猜想到,可是,被亲口证实,又是另一回事。

    “人老了,也喜欢花好月圆的喜庆事儿,听说公主与大人修成正果,着实替二位欢喜。既然成了儿女亲家,就别生间隙的事,伤和气。”虽说重显太子的确有错,可是那么大的案子,不是一人就能演完的。

    “大人说得对。”顾夫人笑着说道。

    以后恐怕也见不到了,心中感慨,薛中官主动聊起来:“在宫里想要活命,就得装聋作哑。”所以这些事,他以前没法说。

    顾琰羲:“大人的难处,晚辈懂。”薛中官在陛下身边当值,知晓的密事数不尽,可若是嘴不严,大约得死上千百回了。

    薛中官摆摆手:“难处倒称不上,只不过是信仰,忠于主上。”

    “受教了。”顾琰曦弯身作揖。

    薛中官迭声说当不起,又问:“当年出事那日,顾公子离开之时,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

    “见了我大哥和施、杜两家的兄长。兄长拉着我在宣武门说了一盏茶的话,我便出城门了。”顾琰羲一垂眸,心中隐隐猜想到了什么。

    “这一幕,被东宫的侍卫瞧见,陆铭远的人也看到了,他们不知几位说了什么,侍卫只说三公子神情有些慌张。但陆铭远。。。唉——”重重叹了口气,赵安顺是他的师傅,是明皇的心腹。师傅告发太子、陆铭远的时候,他就在殿内侍奉,知道了来龙去脉。

    那日大哥训了他几句,说:没事别总往公主身边跑,毕竟没成亲,太子妃娘娘哪能不在意,让他多注意些公主的名声。

    他当时出了挺多汗,脸有些红,瞥看四周怕那些人追上来。他大哥误会,以为他害羞,还笑着呵斥他:你这时候左顾右视,怕人听见了,早干嘛了?

    几位兄长笑闹他,可他没有玩笑的心思,紧张的有些手抖,因为侍卫追上来了,站在百米远地地方盯着他。

    顾琰羲想起在洪州时,她为了劝他离开,跟他耍性子,这些事隐晦的说过,可那时候二人情绪激动,又在躲黑衣杀手,逃命要紧,根本没法儿细想。

    后来回了长安,他也没去问,因为见不着人。可就是见到了,也不一定会问,过去的事,何必再去想,徒增烦恼,母亲、笙歌也不愿提起来。

    原来是这样的心情,自责、愧疚、悔恨。。。她独自承受了十载。

    烛光摇曳,屋中安静极了。三人好像木偶人,一动不动,因薛中官那句:“重显太子的暴毙,是太妃娘娘做的。”

    顾夫人惊得站起身,捂着嘴,好半天回不了神。

    顾琰羲坐在椅子上,盯着前面的地面出神,不言不语。弯翘浓密的睫毛遮挡眸底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