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归新加坡1995 >

第207部分

重归新加坡1995-第207部分

小说: 重归新加坡1995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博士怕李晓凡还不明白,继续解释道:

    “我1992至1994年在新加坡负责建设了一个8英寸晶圆厂的TECH项目,这就是一个比较经典的 bsp;模式项目。这个TECH项目由我们德州仪器TI公司、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EDB、日本佳能还有美国惠普HP等四家公司共同投资而成,以生产存储器为主,计划在满足自需 DRAM 的基础之上实现盈利。 TECH项目在通过自身设计过程后,根据设计的需求进行制造,再通过封装测试形成产品,最后将其推向销售市场,去年投产后,今年就已产生一定的盈利……”

    倪院士补充道:“李董,刚才我与张博士探讨了一下。我们认为在当前阶段,下游制造环节对上游设计环节的支持十分重要。然而,现在投资和维持一家晶圆制造厂的成本太高。因此,针对这一现状和趋势,我们可以 bsp;模式来带动大陆半导体行业发展,通过这种整合资源方式攻破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进一步解决国内产业链之间配套能力弱的难题……”

    倪院士继续道:“刚才我们探讨下来,bsp;模式有着许多的优点。第一是bsp;可以比代工和 IDM 的利润更高。在不使用先进工艺的情况下,bsp;快速高效的设计能力能够降低成本,进而使得开发出来的产品利润较高。第二可以减少恶性竞争:bsp;能将许多相同领域的设计公司结合在一起,减少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产品能够快速走向市场。三是可以提供更高效和快速的平台:bsp;提供的平台能够让电路设计更迅速,让产品利用工厂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使得产品调试、迭代更快……”

    “当然,bsp;模式在国内推行可能也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bsp;需要代工厂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共同构建,将设计与制造融为一体,联合互动发展。这些特征将对设计和制造双方带来许多挑战。对于设计业,Fab 厂需要将设计环节贯穿于制造以及封测过程中,并且需要保证设计同技术发展的步调一致性。还有 bsp;模式下产能的归属权和优先级颇具争议。bsp;是由多家公司共同组合而成,如果采用优先满足 bsp;内部公司的使用需求,这从另一方面也局限了 bsp;的发展,限制了其难以服务于广大的设计厂商……”

    不料,李晓凡却给倪院士扑了一桶冷水:“倪院士,我认为现在这个CIDM模式可能行不通!”

 第424章 PK台积电华州项目与为何万万不可

    “李董,何出此言?”倪院士与张博士奇怪道。

    “两位前辈,你们可能还不一定知道,就在前几天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在奥地利维也纳签署了《瓦森纳协定》,对军工及高科技产品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我们内地依然是被管制对象……”

    这个新闻是李晓凡是昨晚在雅虎的新闻板块上刚刚看到的。

    前苏联解体后,对大陆这样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原巴统组织宣告解散。但就在前几天,美国等33个国家又重新签订了一个替代性的“瓦森纳协议”。

    如果按照新的“瓦森纳协议”规定,西方国家对大陆内地的半导体技术出口,一般要按照“N…2”的原则审批,就是要比最先进的技术晚两代。加上审批中适当拖延时间,大陆内地拿到的技术设备通常比最先进水平落后3到4代。

    李晓凡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因为想到了前世张博士创建中芯国际项目的曾经的那些经历:

    当时为避免遭到禁运,淡化政府支持背景,张博士刻意分散股权,在开曼群岛设立“中芯国际”,以此为平台募集资金,再以纯外资的身份在上海投资设厂。首期募资的16名股东中,只有上海实业、北大青鸟两家有大陆背景。首期的10亿美金投资中,绝大部分来自张博士找来的外资,而张博士本人的持股还不足1。

    但是即便如此,中芯国际仍没能躲过“瓦森纳协议”的技术封锁。到2001年,米国的013微米技术已经实现量产,而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只有035微米级别,足足差了3代!

    当时张博士希望从米国进口018微米等级的生产线设备,遭到米国的拒绝。

    后来,身为基督徒的张博士前往米国四处游说,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齐全美五大教会为他担保,还承诺中芯国际的产品只用于商业用途,不会用于军事用途,最后才获得了米国的出口许可。

    最后这关键一步,才将大陆内地半导体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的缩小到了1代!

    现在李晓凡的担心是如果按照倪院士与张博士商量的而bsp;模式,设想初衷非常好,把国内像倪院士主导的联海、华为等国内外芯片设计和研发企业,与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等芯片产业链整合在一起,采用共建共享的模式。

    但,这个模式肯定会遭到“瓦森纳协议”的技术封锁!

    当下,因为张博士还没有到大陆建过芯片厂,他可能还不太了解里面的艰辛与复杂程度。

    李晓凡于是把自己的担心和自己所了解到的“瓦森纳协议”详细向倪院士与张博士汇报与解释了一番。

    听完后,张博士叹了一口气道:

    “李董,你这么一说,我大概明白了。以前我只知道有巴统组织,原来以为前苏联和巴统解散以后,去大陆投资就没障碍了,没想到又多了这么一个瓦森纳协议。感觉真是让人头大啊!”

    李晓凡对张博士与倪院士开口道:

    “所以,两位前辈,当下张博士如果下决心出来搞芯片厂,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投资上马与台积电在美国华盛顿州WaferTech那样类似的,全球目前最先进的035微米制程晶圆代工厂,我的建议是第一个芯片工厂,要么去先放去新加坡,避开瓦森纳协议的制约!所有需要的10亿美元投资款由我为主来负责筹集!”

    李晓凡说这番话是有底气的,因为“张汝京”这个名字就可能值10亿美元!

    从60年代开始,华人就在美国半导体行业崭露头角,天才工程师和卓越企业家不断涌现。张博士德州仪器公司工作的顶头上司、他的师傅德仪公司高级副总裁邵子凡博士,就是全球最顶级的芯片制造工厂建设专家。

    在同为华人的邵子凡博士提携和栽培下,张博士迅速成长,前后负责参与全球了九大最顶级的大型芯片厂的建设,遍布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地,目前替代师傅邵子凡博士,成为业内公认的全球顶级芯片项目“建厂高手”。

    只要张博士肯出马,李晓凡认为凭着自己现在五亿多美元的身价,加上张博士的名气,融资十亿美元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李晓凡的想法里面,张博士的第一个芯片项目暂时先放去新加坡有着许多好处:

    第一是避开了“瓦森纳协议”。狮城是米国的“小弟”,在新加坡设厂可以采购道全世界一流的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设备,直接上全球目前最先进的035微米制程,PK台积电的华盛顿州WaferTech项目。

    第二个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完整保留张博士个人的专利和技术等“知识产权”。

    前世,张博士离开德仪之后,赴台湾创立世大半导体,当时是除了台积电与联电以外,台湾的第三家晶圆代工厂,从事DRAM芯片代工。

    但是不久,台积电为了与联电PK,在张博士不知情的情况之下出50亿美元巨资收购了世大半导体公司。当年也正是因为世大半导体公司被台积电所收购,张博士为世大半导体公司所设计的所有半导体工艺和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被台积电一起给“收”了。

    全世界的半导体设备就那么几家公司生产,都差不多的,最大的差异是各自独特的工艺和技术。前世,因为世大项目被台积电收购,就此埋下隐患,导致后面中芯国际在“知识产权”上面的败诉……

    第三是将来张博士创立的这个全球最先进晶圆代工厂可以为国内倪院士主导的联海微电子与华为等内地半导体设计公司代工,哪怕一些国内有特殊需要的产品都可以来这里生产加工。

    而且自己投资的英伟达、豪威科技这样的半导体项目明、后年就要瓜熟落地了。如果现在开始建厂,两年以后刚好可以承接英伟达与豪威科技他们的订单。最关键,有了自己投资的晶圆厂,李晓凡可以鼓动英伟达与豪威科技等公司把一部分的研发和设计放来新加坡,再慢慢向大陆内地转移。真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四是新加坡对半导体项目支持力度非常大,产业链齐全。半导体产业是新加坡电子工业两大支柱产业之一,为了支持半导体产业,新加坡政府下了血本。

    新加坡建立起规模数亿美元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基金,和一个群聚发展基金。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对每一个前来投资的外商半导体公司提供非常周到的服务。从投资建厂前规划评估,到建厂中的水、电、土地取得,甚至是完工后的人员招募、长远的财务规划等有一系列的完整协助,可以说对外来投资者尽力给予最大的协助。

    也因此,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新加坡可说是半导体产业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当下的新加坡,除了本土的特许半导体公司之外,已经引进了外来投资的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测以及负责衬底材料、制造设备、光掩膜等配套的半导体企业五十多家。

    1980年,美国惠普HP在1980年代率先把芯片设计中心引入新加坡。

    1985年,SGS…Thopson成为第一个在新加坡设立前端晶片生产基地。

    1987年,惠普公司又在新加坡设立了第一个海外晶片生产制造厂。

    同年,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投资设立了特许半导体公司。

    1993年,由张博士负责的,德仪、惠普与佳能等联合投资的DRAM公司新加坡TECH半导体项目建成……

    前世,新加坡最风光时候引进了300多家半导体项目。他们分别来自北美、欧洲、日本等多个地区,其中包括40多家IC设计公司、14家硅晶圆厂、8家特制晶圆厂、20家封测公司……

    新加坡这里目前产业配套齐全,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政府响应与营商服务环境一流。

    所以,李晓凡估计在新加坡设芯片厂的建成投产速度应该会比台积电华盛顿州WaferTech项目要来得快。

    第五点也是最最关键的,李晓凡的设想是:在新加坡投资的第一个芯片厂是自己与张博士的“练兵”之作。

    等第一个在新加坡投资的芯片厂建成,张博士负责建设的芯片厂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人才储备之后,立马启动赴大陆建设第二个芯片厂计划!

    张博士闻言后高兴道:

    “李董,您如果能负责建厂资金的筹集,那真是太好了,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对于李晓凡的话,张博士是高度信任的。

    因为最近李晓凡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华尔街的财经媒体上。今天他一手创建的太平洋网络科技公司的成功上市,加上之前投资的雅虎项目,让他身价接近了6亿美元。

    何况,从今天参加晚餐的这些客人身份和背景来看,张博士认为李晓凡的人脉资源足以支撑10亿美元这么一个盘子。

    张博士喝了一口咖啡,看着边上正在聊天的软银集团孙正义与杨致远等人后,突然问了李晓凡一个问题:

    “李董,如果说要避开瓦森纳协议,为什么我们不把第一个芯片项目放去离开大陆更近的香港呢?”

    “张博士,万万不可!”

    “为什么不可?”倪院士与张博士齐声发问道。

    他们都感觉到李晓凡的这个回答很奇怪。

 第425 摩尔定律与老孙头的好奇

    “因为港岛那边可能没有您所需要的的半导体产业配套环境和人才储备基础……条件没有新加坡这里好。张博士,以后等条件成熟,我们就干脆直接去大陆投资好了!”

    李晓凡含糊其辞地解释道。

    其实,是因为李晓凡知道过去的那个故事:前世张博士的芯片项目曾经一度也考虑设在港岛。但是那个时候不少港岛人以为张博士的项目是一个以科技包装为噱头的房地产项目,他们以张博士利用芯片项目来“来炒楼炒地皮“为由,拒绝了张博士的这个芯片项目。

    实际上是当时的不少本地房地产商害怕张博士的芯片项目获得的大量土地,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倪院士开始听李晓凡说要把张博士的第一个芯片厂放在新加坡时候有点着急。后来听李晓凡把每条细细分析下来,觉得也挺有道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便不再说什么了。毕竟李晓凡人家是金主,话语权在他那里。而且先在新加坡建厂的这个步骤确实比较稳妥,避开了许多可预见的风险……

    张博士听了李晓凡的一番解释后,觉得李晓凡的思路可行。

    因为他曾在92年到94年为建设tech这个四方合资芯片项目在新加坡待了足足两年,对新加坡非常了解,上上下下人头很熟,对当地的配套和营商环境也是相当的满意。

    而且,当时他还说服了经济发展局edb和移民厅等新加坡政府部门,同意他们去大陆前后招聘了300多位半导体人才持高级的ep雇佣准证来到tech新加坡工厂工作。

    当年这些提供给大陆人才的新加坡半导体工厂的工作岗位起始月薪就达到了1000元新币以上,当时曾经在国内掀起一波来新加坡半导体工厂电子厂工作的热潮,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们一度纷纷报名应聘,趋之如骛……

    这300多位来自大陆诸多知名重点高校的半导体人才经过这些年的锻炼和培养,成长很快,目前已经是tech项目各个部门的技术骨干,未来这些来自大陆的人才都是宝贵的潜在可用资源。

    张博士思考了一会儿后,对李晓凡道:

    “李董,经过你这么一说的话,那我们先可以谋划在新加坡投资建设一个全球最先进的035微米制程晶圆代工厂,争取两年内建成投产。然后,我们立马谋划去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