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我来到这个年代 >

第451部分

我来到这个年代-第451部分

小说: 我来到这个年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一遗憾的是这些人都是趁着年前这段时间货物转运量特别大,借着汽车拉不过来的机会好赚钱,而不是专门拉人。

    可咋地,马爬犁总比他浅一脚深一脚的速度快。他索性就找了一位看起来靠谱点的车老板子立马走人。

    但……真快冻死他了。

    之前送走俩熊孩子上了火车,一出来时,刚好让他在车站见到缩在角落里的一对母女俩人,那可怜的。

    小姑娘比他家平安还小,被一个老实巴交的娘们紧紧地搂在怀里。这对娘俩冻得脸都发青,可还是不敢往暖和点的地方挤。

    没看到是一回事,可撞见了,他只能脱了军大衣再给了点粮票。要不是实在没法子,这滴水成冰的时节,谁还抱着孩子出门。

    这辆马车其实真的不错,他眼光一向准确。最起码车上围了草帘子,里面还垫上厚厚的干草。

    毕竟如今还真极少有人家会如同他家的爬犁一样,还在车棚内专门装了一个小火炉这么奢侈的。

    这车刚刚一上路还好。没了军大衣,他还穿了三层。冷归冷,运行起心法,年轻力壮的,他还能抗得住。

    可时间一久,真不行。

    难怪老话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前几年就是单单一件棉袄,他都能在野外待上大半个月,好像也没觉得有多冷。

    关有寿实在冻得受不了了。他赶紧下车跑一会儿,跑的热乎一点儿了再上车。真要命儿,脚上穿着的牛皮毡嘎跶都冻得脚发麻。

    “爹爹!……”

    瞅瞅,他冻得都出现了幻觉。可后悔?他当时真要是狠狠心管自己走了,这一辈子真不敢穿什么军大衣。

    “爹爹!……是我啊。”关平安合拢着双手放在嘴边继续呐喊,“爹爹!……是我啊,平安,关平安!……”

    “汪汪汪……”

    关有寿猛地一下子抬起头。通往马六屯和公社的路口,站着一个球。那不是他的小棉袄还能是谁?

    一个踉跄,关有寿差点就摔倒地上。跟着,他立马扯低自己嘴边拉高的衣领,也双手合拢放在嘴边,“你咋跑出来了?”

    “我来接你啊!”关平安喊完赶紧让黑子和二黑两口子快往前跑。她爹这副惨状,不会是被人劫道吧?

    不该的。

    就因为是去省城,所以不敢招摇。她爹的狐狸皮棉帽子,熊皮大衣,稍稍贵重一点的衣物可是一件都没带上。

    难道现如今不单单是军帽有人抢,就连军大衣也保不住?就她爹出门之前穿着外出的军大衣也不是新的啊。

    此刻的关有寿哪儿顾不上此地距离马六屯还有些路程,更是没心思去计较这点寸毫得失,他赶紧先付了说好的价钱,利索地打发对方走人。

    赶车的车老板子也没比他好多少,一直抖抖索索的,瞅着他越发冷,何况一路上还是逆风而行。

    “哥哥呢?”

    跟以前一样,关有寿还是先弯腰抱起他家已经十二岁的闺女转了个圈儿,然后抱着她掂了掂份量。

    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们父女俩不是三两天没见着,还以为三两年没遇上呢。没瞅掉头离开的车老板子都笑了。

    “咋跑这么远出来等?你说你傻不傻,要是爹今儿个没回来呢?是不是你娘一没留神,你又溜出来了?”

    关平安熟练地搂紧她老子的脖子。可见这位长个是长个了,但身高还是没达到正常十二岁的高度。

    “我哥呢?”

    “跟小北回去了。”

    “啥?不是待在省城,而是去京城?我没听错?”

    瞧你紧张的。“你哥丢不了,你老子更不会卖儿子。”关有寿好笑地拍了拍闺女的帽子,“回车上再说。”

    相比起十二岁的关天佑这两年身高窜一大截,长出了一米五多的高度,自称有一米三的关平安确实矮了。

    关有寿爱怜地又掂了掂闺女的体重……他闺女还是不到五十斤,就这还是加上大棉袄二棉裤和靴子的份量。

    “这两天肯定又没好好吃饭。你是不是又趁爹不在家,不听话,半夜三更的偷偷躲起来抄书?”

    我来到这个年代

 第993章 咋知道爹现在回来

    哪呀。关平安为了以示她已经有努力在增肥,立马捏了捏自己的脸,“你瞅我脸上都是肉呢。”

    关有寿赶紧拉好闺女扯下的围脖。这傻孩子,寒风如刀,小脸吹皲了可咋整?就剩这张小脸好点了。

    关平安心疼地看着她爹被冻得红通通的鼻子,挣扎着下了地,拽着他就往爬犁的方向走去,边不忘继续念叨着。

    “太奶奶就说我这是骨架小,不是瘦,是你和我娘太担心。我们学校可还有不少女同学都跟我长得差不多高。”

    “你哥都快要赶上八十斤。”

    关平安立马后仰着身子捂住心口,哀怨地看着他:不厚道啊,你可真不厚道,咋老说大实话?

    关有寿顿时乐得哈哈大笑。

    关平安也跟咯咯直笑,拉住她爹就往前跑去。占着个矮,她更是率先一步一脚踩进车棚里面。

    然后?

    不用说的,关平安是一点儿也不耽误地就往她老子的身上接连“甩”出熊皮大衣、棉被,还有热水袋。

    “爹爹,快包上。”

    “小心火炉!”

    “没事儿,我看了。”

    关平安还真的已经往前一迈,整个人挡在小火炉前面。“爹爹,你快坐下来,整个人都包起来。”

    不等她提醒,关有寿已经将一堆东西往火炉的另一侧挨着车棚一角塞,“没必要,这里面暖和。你咋知道爹现在回来的?”

    “猜的。”

    关平安见他已经收拾好,赶紧取出小葫芦内装了姜汤的搪瓷杯递给他,“我寻思着你也差不多要回来了。”

    “你出来多久了?”

    “刚刚。”说着,关平安面对她老子的似笑非笑,先讪笑两声,“有半个多小时,我没傻站在外头等呢。”

    “你又瞒着你娘跑出来?”刚刚他都问了,可他家小棉袄明显就是在岔开话题,看你这会儿咋说?

    矮油……说来话长。

    “那就长话短说。”

    好吧。

    关平安见她老子微眯起眼睛,这一下子她可不敢再耽误了。不然她爹要是觉得她娘居然不管自个闺女,反而更惦记娘家可就大事不妙。误会就是这么产生的。说完,关平安朝他讨好地笑了笑。

    “爹爹,我娘回来你要帮我哈。我娘一定会生气我不听她的,不然我跟我娘一块去我姥爷家,她也不用担心。”

    关有寿意味深长地瞟了眼闺女,又低头喝起热气腾腾地姜汤。真会瞎扯,什么不跟你娘一块去你姥家?可不就是你娘没答应去省城,反而暗戳戳地等他一走立马跑回娘家,你闹小脾气了。

    这是啥意思?

    不管了。

    等回头见着了娘,再一对口供,要是爹他敢不信,让娘掐他。掐了,她爹就啥啥也不敢胡思乱想。

    “爹爹,你军大衣和长围脖呢?还有哥哥他咋突然去京城?没几天就要过年,新衣服都没带,啥啥都没带。”

    虽然说她哥去了京城也不怕没衣服穿,甚至会更好。可他就这么直接走了,居然跟她说都不说一声,真的好?

    关平安瘪了瘪嘴。

    当然,肯定是坏小子拐跑她哥。

    关有寿好笑地点了点闺女的小嘴,“原本你哥是没计划和小北一块回去,还是到了后来快要上车提起你梅爷爷。

    爹寻思着让他去陪你爷爷们过年,正好也让你哥跟在小北身边学着点。反正爹和你娘身边还有你。”

    最后一句让关平安咧嘴直笑,更是连连点头,“是滴,我是肯定要陪你和我娘一块过年的。军大衣呢?”

    他闺女咋还记得这个问题?比如问问你哥跟着小北又能学到什么东西不就是很好的话题?“先让黑子它们跑动起来,咱们爷俩慢慢说。”

    “不等我娘?”

    “到了现在还没回来就要后晌,她没这么快。你凤姨肯定会提醒她有你马大爷在家。十有八九就是你姥爷家又举行什么祭祀,你娘她才跑回去。”

    “对的,肯定是的。我娘知道我不喜欢跪来跪去,又怕我不懂规矩犯了忌讳。难怪这次这么好说话。”

    “……对。”关有寿懒得再提这个话题。趁着闺女指挥黑子它们启程,他也缓过了劲儿开始闭目养神。

    关平安扭头一瞧,狡黠一笑,伸出小手往她老子身上一搭,麻溜儿地将他直接送进小葫芦去休息。

    不好意思说?

    肯定又是心软了呗。

    “爹爹,你先眯一眼。正好没人瞅见,到家了也不会老有人过来喊你去帮忙啥的,饿了自个找吃的啊。”

    关有寿赶紧点头挥了挥手,“你娘一到家就喊爹出来。”这两晚在外,他是睡也睡不习惯,现在可算踏实了。

    泡了个澡,再补偿了胃,关有寿这一躺下睡得可真香。定好的闹钟时间也被关平安给动了手脚,再醒来,叶秀荷早已回来。

    小葫芦内,关有寿看过枕头边上的留言条,一时半会儿的,他也不急着出来,而是依旧穿着身上的绸缎秋衣秋裤来到了他闺女的书房。

    不似前堂西厢房被他改成了他最感兴趣的药房,后寝这竹屋的三间西厢房如今可是真正的大书房。

    大到何种程度?

    三间打通成了敞厅。

    关有寿伸手掀起挂在房门口的山水画竹帘,入目就是对墙上挂着的一副四尺见长的名家字画《荀子劝学篇》。

    又换了?

    无须奇怪。

    类似这样的字画,他闺女是间隔一段时间就换上一副新的。心情好了挂一副相当喜庆的国画,反之就不妙了。

    端看她有何想法。

    比如这时墙上挂着的这一副劝学编,就足够说明他家平安这是近来认为她自己有所松懈,应该需要奋发图强。

    就比如她义爷爷一离开那两天,墙上就是挂一副江南水乡图。那就是她脚丫子开始痒了,想出门转转。

    当然,这三年以来关有寿就没见过墙上出现过重复的大幅字画,可见他闺女的收藏极丰,而且还极少出现赝品。

    这就是进步。

    跟着瞿老太身边学了这么长时间,可见没有浪费时间,还学会了不少东西。孩子确实是长了出息。

    这不,绘画功底就如瞿老太所谓的有所精益,而眼力也跟着立马上来。可这傻孩子怎么就不挂她亲笔所画所写的字画?

    我来到这个年代

 第994章 目的不言而喻

    靠窗前摆着一张黑酸枝的大书案,上方一堆书册摆放在左侧,而右侧是倒悬着几只毛笔的一个瓷器笔架。

    这个月要抄录的古籍应该是已经结束。这一点他家平安就干的非常好,一结束就连书案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屋子中间的大茶台上面照样如此。台面上的红泥小炉,装着紫砂茶具的荷叶型茶盘都摆放有序。

    甚至是一把禅椅,两把太师椅,还有一张同样色泽的矮脚罗汉榻,就连靠墙侧立的博古架也是如此。

    而博古架错落有致的空格上全是类似文房四宝之物,与书案之间的地上摆着青花瓷的四方大缸里则插着林立的画轴和竹筒。

    关有寿靠近挨件看了看。

    孺子可教也。就凭这些全部都是真品,将来他家平安就是什么都不干,就凭这眼力也能混口饭吃。

    离开博古架,关有寿走到罗汉榻的前面,看着中间的四方小茶几,上面还摆着半局未出胜的黑白棋局。

    稍许过后,他随手拿起小茶几边上,一个绣了寓意节节高的竹子缎面软枕上面,此时正翻开反扣着的一本棋谱。

    他就说他家平安绣的一些竹子绣品都哪去了,原来她又把这里面绣了富贵花开的一套刺绣品全给换了。

    可还真别说。

    这素雅的绣品搭配上一溜儿的黑红色家具,特别是在榻后的那扇十二美人图的大屏风衬托之下,确实显得典雅庄重,又不显端方肃穆。可谓是达到了“添一笔则无章,少一笔则意寡”的境界。

    其实这三年以来他闺女学到的东西可一点儿都不比儿子少。杂七杂八的,居然还真让她悟出了不少东西。

    难怪老长不高,过劳了。文的武的,她是样样都不想落下,可终究是到了该抉择侧重点的时候。

    关有寿的目光落在墙上的劝学编上沉吟片刻之后,他又背着双手打量一圈儿,绕过屏风进入右侧的房间。

    这间被打通的靠里右厢房与对屋左厢房格局一致,都是其中三面墙有着高度几乎能达到屋顶的井字形书架。

    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一间的三面墙摆放的都是已经抄录成册的书籍,而对面那间的三面墙上的则都是原件。

    如今这间屋内的书籍经过他家平安的一翻努力,还有他也时而忙里偷闲地抄录几本古籍,已经颇具规模。

    当然,想填满这间三面书架是不可能的,那还不得累垮孩子?原本他的目的就是想通过部分书籍让她边抄边学。

    关有寿站在对窗的一面书架之前,翻了翻他家平安最新添加的十本书,看着看着,他不由地点了点头。

    别的先不说,就这一手毛笔字小楷,连先生他都说已见风骨。或许书法倒是可以继续再接再厉。

    碍于时间有限,关有寿少不得先出了书房,又去了后面的五间库房,倒出小锦囊内他这次外出的收获。

    自然,关有寿的目的不言而喻。他不可能就没有想通过自己不在家的这几天,借机观察他闺女又干了啥大事之意。

    很好。

    如今他家熊丫头可算不再傻乎乎地埋头种田打猎。其实,再多的物资要是实现不了它们真正的价值,多与寡又有何区别。

    从地下室出来,关有寿又站在其中一间库存看着一麻袋叠在一麻袋堆得老高的已经去了棉籽的棉花。

    一个个麻袋压实了压实,还是相当蓬松,可见都是特等棉花。整整十麻袋,还是件件都是原本装两百斤谷子的细麻袋。

    而一麻袋到底有多少重量,没有谁比他更一清二楚。这趟出门,他就直接带走了六麻袋,就这些,还是一年的存留量。

    关有寿想了想,伸出胳膊就近搬下了一大麻袋的棉花。他先解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