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帝 >

第401部分

明帝-第401部分

小说: 明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将的名额自然也有限制,最高不超过十五人,在职和赋闲都算在内。  
  第一上将的名额没有人跟熊廷弼抢,他既是国丈,又是名将,军中第二人,实至名归。 
  第二上将是张国维,身为英国公的他代表的是传统军中贵戚的势 力,能量不可小视。 
  第三就轮到辽东军区司令官袁崇焕,这个也没有意义,人家守城的功绩  
   ,再说辽东军现在除了皇帝就服他。 
  第四是梁廷栋,第五是常炎林,第六是洪承畴,第七是沐天波,第八是陆浩天,第九是徐允祯,剩余六位空缺。 
  中将将官可就多了,辽东军区就有六位之多,满桂、赵率教、祖大寿、尤世禄等,北京军区两位,一位是黄得功,另外一位就是马祥麟,南京军区四人名,分别是宋献策、郑南生、熊兆  和周郁,广州军区三人,西南军区四人,秦家兄弟和刘泽请,西北军区两人,卢象升和吴 襄,武汉军区的左良玉和禁军统领周淮安,一共二十三人。 
  少将军官就更加多了,吴三桂、颜佩伟、贺人龙、李瑶、张凤仪等五十六位将官入选在列,少将中最为耀眼的自然要数吴三桂,他是大明施行军衔制度后授予将军军衔的最年轻的一位将官,才二十岁出头,前途不可限量,就连他父亲不过才是中将军衔,与他不过相差了一级,当然最令百姓津津乐道的却是李瑶和张凤仪两位女将军,这是开天慌的头一遭。 
  秦良玉已经迈入古稀之年,功勋卓著,即便是授予大将军衔也没有多少人敢异议,而这两位女将一位是名门之后,而且还是秦良玉的儿媳妇,细算起来,加上秦家兄弟,一门六将,这在今后的大明历史上也是无人超越的,可谓是空前绝后,而李瑶更富有传奇色彩了,原本是叛 将,后归顺大明,却沾着姐妹入宫做了皇妃的光,一下子身登龙门,成了执掌皇家禁军的第一位女将军,虽算不上空前绝后,但也算的上是后无来者,而且执掌禁军之后,随即入住养心殿,享受的可皇妃一样待 遇,这不能不让人产生了一丝丝联想,因为有李  的先例,因此李瑶入住养心殿也没有遭到太大的反对意见,但是李  后来的遭遇却不禁让更多的人臆测,这位成熟美丽的女将军会不会步入李  的后尘,变成皇上后宫中的一员。 
  由于李瑶并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因此大多数人也只能暗中猜测一下,并不敢随意乱说。 
  由于先前朱影龙以开设所谓的军事学习班为理由,将一些可能会反对军改和军中的刺儿头都关到通州军校里面是回炉再造了,因此军改虽然有些动荡,还杀了好几个煽动反对军改,妖言惑众的高级军官,军改这才顺利的推行下去。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没有鲜血,这一点来之未来时空的朱影龙早已有所认知,他能做的就是将这种流血降到最低罢了。 
  当然,朱影龙更知道国内其实矛盾非常尖锐,但是一直相安无事,这与他个人威望以及用一连串的胜利堆积起来的,只要他能一直这么胜利下去,自然这种矛盾就会慢慢的找到机会化解,时间能改变一切。 
  这其实也是朱影龙轻易的不动刀兵的原因,一次挫败就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自己几年来的心血覆之东流,只有在逼不得已的份上,被人欺负到头上,才不得不狠下心来痛击来敌,中、荷台湾一战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爆发的。 
  朱影龙对现在的欧洲各国都是持谨慎太多,大明周边环境还非常恶劣,没有必要把这些海上强国逼的太紧,这些殖民国家一项以利益为 重,大明与荷兰虽然仇恨依旧存在,但并非是那种切国之痛,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换了一个新的巴达维亚总督之后,和谈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 势。  
  为此,朱影龙亲自召见了外交部荷兰通译何斌,并且亲自面授机 宜,授予他全权与荷兰人谈判的权力,战争得不到的,要在谈判桌上拿到,大明现在差不多控制了南中国海和东海、黄海海域,荷兰人想要抱住自己在东亚的利益,只能跟大明合作! 
  泰松这一次回蒙古可是带了一份令所有蒙古部落首领不得不接受的一份厚礼,那就是种痘技术,蒙古新生儿极易夭折,而导致新生儿夭折的最大的祸首就是出天花,蒙古新生儿出生率本身就很低,又极易出天花导致死亡,因此存活率非常低,泰松带去了李  历时三年研制出来的种痘技术能让新生儿存活率上升五层,这样一份大礼,没有那个蒙古部落不心动,因此泰松一路走来,便成了蒙古百姓们心中的“女活佛”,这也是朱影龙利用泰松大收蒙古民心的举措之一,反正这种技术掌握在大明的手里,也就等于掌握了蒙古新生儿的生死,这才是朱影龙最想要的。
    正文 第二十二卷:金蒙之战之第八章:传国玉玺(三)
     更新时间:2008…10…23 1:25:56 本章字数:3642
    松这一路的行程并没有保密,反而每到一处,都是大 示着她的到来。 
  在普通蒙古牧民的眼里,泰松牺牲自己的幸福,嫁到大明,换取了大明对蒙古政策的大转变,开放互市给所有的蒙古牧民都带来巨大的好处,他们不再担心自己喂养的牛羊卖不掉,也不用担心没有盐巴和茶吃了,现在更是带来一种神奇的种痘医术,凡是接受过这种种痘的婴孩,以后就再也不必担心会得天花夭折,在普通牧民的心中,泰松一下子上升到神灵的境界,顺带这泰松本人信仰的黄教也沾光不少。 
  不少大臣得知泰松将种痘这种关键技术带到蒙古表示了担忧,就连最了解朱影龙心思的孙承宗和徐光启这一次也表现出极大的不解。 
  朱影龙却很清楚,短期内这种种痘技术是不可能推行到整个蒙古,而且有些部落对这种种痘之术能否避免小儿不出天花表现出不信或者将信将疑,因此接受种痘的小儿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泰松一行带去的疫苗并不很多,即便是蒙古所有的新生儿都接受了这种种痘之术,等到人口富足起来的时间,起码也要在十几二十年后,如果中间还发生战争的话,这种种痘技术并不能一下子增强蒙古的人口实力,因此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再就是这种种痘技术虽然是泰松带到蒙古去的,但培育疫苗的技术还掌握在大明的手里,如此厉害关键的医术,朱影龙又怎肯将其传入蒙古呢,而且这天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苍蝇再小,它也是一块肉。投入了那么多的经费研究,到头来免费白送,这可不是朱影龙地作风! 
  钱现在就是朱影龙的命根子! 
  太医院一直是朝廷重点关照的部门,尤其是朱影龙自己本人对中医的一种偏爱,他可不想等到几百年后,中医学变成医学的细枝末流,还要被人称之为“伪科学”,所以太医院在朝廷财政的支持下,大力发展并研究中医学,鼓励公开自己所学。互相交流研究,敝帚自珍就是中医学没落的一个重要弊端之一。 
  这个时候西医才只是发展初期,在外部条件没有成熟的时候,西医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在没有仪器和工具检测人体地时候,西医根本无法跟中医的“望闻问切”相比,而一旦中医从现在开始接受并包容西医的一些粗浅理论,并且将其发展成为一种诊断和快速治疗的手段的话,西医这个名词可能再也不会在历史中出现了。 
  所以太医院网罗了不少远涉重洋来明传教的传教士,这些人多少都会一些简单的医术。虽然不是非常高明,但在相互借鉴之下,不少心思灵活,企图在医道寻求突破的太医都对西人的医术产生了兴趣。种痘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诞生了一件医学上地重大突破。 
  为此乐观的估计了一下,仅仅种痘一项独一无二的技术,就会给大明每年至少带来上百万龙元的收入。 
  这在太医院历史上也是破天荒地一遭,因为太医院没有自己固定的盈利产业。其购药经费以及太医的俸禄、用度都是由朝廷财政拨款,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自从种痘技术地问世。太医院今后就不用愁研究经费、购置药材的费用、福利、津贴的来源了。 
  当然最高兴地自然是财政部。太医院盈利后。财政部自然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每年都要拨给太医院一大笔经费,这笔经费节省下来可以干别地事情。 
  其实每个衙门都有自己地灰色收入的。只是这种灰色收入是多是少一般都很难统计,而在以往这些灰色收入朝廷是不过问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面都自己分了,毕竟大明官员的薪俸可是少有的低,孙慎行有意的想整顿这些灰色收入,并且把它也纳入朝廷收入之内,但并不计入朝廷的年度税收收入,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以提高官员的福利和待 遇,这是拉平的做法虽然引起了富衙门的不满,穷衙门的欢喜,但归根结底,这些灰色的收入都应该属于朝廷,下面的官员也是没有这个权力私自分配的,尤其是邮政司,从一个亏损大户一下子扭亏为盈成为朝廷各部中除了盐铁司、茶马司外盈利最大的一个衙门,盐铁和茶马贸易的收入本来就属于朝廷,但是邮政司本来还是需要朝廷不断贴钱的衙门,现在居然一下子变成贴补朝廷的衙门,这前后差距太大了,一下子邮政司也成了许多官员最向往的肥衙门之一。 
  要不是太医院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去的衙门,估计也有不少官员争破头皮抢着进去了。 
  尽管泰松这种特殊的种痘之术在蒙古只是掀起了一点点很细小的波澜,大 
   古人一下子也不可能会相信这个和用自己的孩子做试 种痘技术却在蒙古贵族高层掀起了滔天巨浪,如果这种种痘技术真的这么神奇的话,那么谁掌握这个技术,或者说谁最亲近大明,就有可能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内超越其他各部,成为蒙古人口最多的部落,人口最多意味着什么? 
  普通的蒙古牧民不知道,他们的首领可是清楚的知道,人口对部落意味着什么,意味者可以把小部落变成中部落甚至大部落,获得更多的青壮年,如果把他们培养成勇猛善战的战士,那就可凭借他们是征服其他的部落,直到最后变成草原上无敌的存在! 
  但是他们都没有想过,大明会培养出一个强大而不听自己号令,随时可能反噬自己的存在吗? 
  显然,明白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一个傻子也不会做出这样的蠢事 来。  
  后金对泰松一行的举动自然是盯的是非常的紧,神奇的种痘技术可预防天花自然而然的就会被金人的密探以最快的速度送回盛京,豪格手下侦知处的情报人员虽然不如范文程的手下厉害,但到底是接受过特殊训练过的,本能的觉得这条情报的重要行,所以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递了回去。 
  也许侦知处的人看不出这一条几乎没有什么秘密的情报有多么中的分量,但是皇太极却看出来大明已经对蒙古出招了,而且还是光明正大的出招了,这一招的厉害之处,就是抓住了所有普通蒙古牧民的心,有那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天花而早夭,没有! 
  这是整个蒙古草原都无法拒绝的一份大礼,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看清楚这份大礼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藏的越深,就越可怕,皇太极觉得在自己争霸天下,逐鹿中原的路上不仅仅布满了荆棘,那布满荆棘的路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一个未知的陷阱,这种感觉强烈的打击着他的雄心和野心。 
  而现在大明如果大方的提出来要帮住后金的新生儿提供这种种痘,估计他是没有办法拒绝的,就算现在能够以明廷的阴谋,种痘是一种让新生儿更早的夭折,或者更加容易感染天花的毒术,使得百姓产生不相信的畏惧感,从而阻止种痘之术进入大金国,可这也只能是阻止一时,有这么好的东西,大明自己不可能不用,就算他搞出几个种痘的小孩死亡的假象来打击种痘技术,但如果让百姓知道了,会可能爆发出更为严重的灾难,民心一失,就算有百万雄狮迟早也会有一天败亡! 
  “种痘之术的神奇,老臣认为我大金不能不防,相信这个消息很快就会传过来。”身为皇太极身边首席汉臣范文程忧心忡忡的道,大明出招根本没有规律,也没有痕迹,往往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简直防不胜防。  
  皇太极叹息一口气道:“朕有何尝不知道呢,朕不也是为难吗,爱卿不觉得咱们现在似乎有些处处受制于大明。” 
  范文程无奈的点了点头,从明廷突然宣布康妃娘娘泰松回蒙古省亲的那一刻起,后金被迫推迟了原定于三月份发动对察哈尔蒙古的第三次征伐,大明突然表现出来的对蒙古的积极态度让后金君臣感到压力陡然增加了不少。 
  后金不想把大明也拖入战争,其实后金根本不清楚大明的真实情 况,有些东西不具备战略眼光的人是看不到的,大明一连串的战争胜利同样也迷惑了自己国内的许多人,使得后金君臣误以为大明并不惧怕与后金一战,甚至正等着后金首先撕破脸皮,好有机会宣战,大明完全可以以收复失地的理由出兵辽东,还有朝鲜,朝鲜最大的岛屿,济州岛还被大明控制在手里,除了少数朝鲜义军还留在朝鲜北部山区做无谓的抵抗,差不多朝鲜的残军都已经逃到济州岛上,接受明廷的整编,这也是一个威胁,所以皇太极最不希望的就是现在跟明廷开战。 
  同样,朱影龙这个时候也没有完全击败皇太极的实力,而且打仗耗费巨大,在国内局势缓和好转的情况下与后金来一场大战,绝对不利于恢复大明国内的经济民生,所以最不想战的其实是他,为了迷惑皇太 极,自然的就做出了一个要战的姿态,但为了不过分刺激他,护送泰松回草原的兵马才限定了两千人,当然这两千人并不是去游山玩水的,仗还是要打的,只是对象不是皇太极罢了。 
  等到皇太极明白过来的时候,他原先的布局已经被大明搅的一团 遭,还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棋子,追悔莫及。
    正文 第二十二卷:金蒙之战之第八章:传国玉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