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求生实录-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这三项特权什么意思呢,需要一个个掰开来说。
先说赞拜不名。
古代臣子要求见皇上,需要先在宫门外等候,司仪官报告皇上“XXX求见”
皇上同意后,司仪再喊:“宣XXX觐见”
但是享受“赞拜不名”的特权就不一样了。
皇上无需直接喊XXX的名字,只报官衔,表示皇帝对XXX这个大臣非常尊重。
古代极重礼仪,直接喊人名字非常不礼貌,一般喊官衔或者表字,但是皇帝对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喊名字。
接着说入朝不趋。
古代大臣拜见皇上,不能直起腰大摇大摆走路,只能弯着腰小步快走,这个动作就叫做“趋”。
享受“入朝不趋”特权后,就可以直起腰正常走路。
当然,这并不是允许你走路大摇大摆、目中无人,如螃蟹一样横行。
最后说剑履上殿。
古代大臣进宫或者拜见长者,不仅要小步快走,还得脱掉鞋子、更不准携带兵器。
所谓脱掉鞋去拜见,是指地位高一些的穿袜子、地位低的只能赤脚。
可以想象剑履上殿的待遇,走到宫门口,直接进去了,也不脱鞋,腰里还挂着剑。
霸气非常
这三项特权,基本上表示高伯逸已经进入了北齐政权的“核心圈子”。
此番高洋给的赏赐还不限于此,朝廷还授予了高伯逸“开府仪同三司”的职务
前面几个还好说,毕竟高湜这种混球也封为高阳王,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那三项特权也随时能收回,除了装逼外就是个摆设。
但开府仪同三司虽然也没什么卵用,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大佬之证
这种殊荣,一般都只会给年龄比较大,劳苦功高,又对朝廷做出来极大贡献的臣子。
不限文臣或武将。
这是南北朝时期出了名的“大佬之证”,拿了这个殊荣,就证明你的江湖地位起来了。
很显然,如果高彾今天去告状并且成功了,高洋绝不会将此大佬之证颁发给高伯逸。
十七岁的中书舍人已经是凤毛麟角,而十八岁的侍中更是空前绝后。
一时间,群臣看着意气风发的高伯逸,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只能说这厮太能打了,荆襄和江州那战功,真是实打实的不注水。跟段韶的“夹生饭”比起来,高伯逸打的就是神仙仗。
无论是战绩还是战损比,都非常可观。
“高大都督此番为我大齐攻陷荆襄,拓地千里,乃是国之干城。
荆襄幕府解散,新成立荆襄总管府,高伯逸为荆州大总管。
另,太后懿旨,赐婚高伯逸,将高皇后下嫁于襄阳王钦此”
圣旨的最后,众朝臣已经完全愣住,被这个巨大的冲击吓傻了。
果然,那些待遇都不是没条件的啊
试问如果要重用高伯逸,不加个限制行么?特别是高伯逸还是地道的汉人。打仗还这么生猛。
这样的人一旦造反起来,破坏力很大啊
“诸位,给高大都督的赏赐,你们都没有异议吧?”
高洋笑着问道。
众人还能说什么呢现在出来反对,那得罪的可不是一个两个啊。
“微臣一定会为我大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高伯逸连忙跪下谢恩,对于这个结果,他十分满意。
这意味着与高彾的婚约一旦变现,高洋现在给的赏赐也能稳定下来。
看来高洋这厮改革禁军的决心很大啊
“过几日朕的长姐与你大婚,不介意朕到你这里讨一杯喜酒吧?”
高洋微笑着问道,笑容似有深意。
“届时请陛下赏脸。”
高伯逸沉声说道。
他跟高彾的三书六礼都没有,不过这只是个形式,估计今天就能把程序走完。
北朝求生实录
第313章 暂避锋芒
“啊高伯逸,你这个魔鬼,离我远一点”
高彾半夜惊醒,又梦见自己跟那家伙亲热,两人你侬我侬的,画风十分诡异。 :a
脑子里回荡着那天跟高伯逸在耳边所说短促而急切的情话,不由得脸颊滚烫。
高彾已非无知少女,奉承话听了不少,但像高伯逸这样把床笫间难以启齿的话说得那么清丽脱俗,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可以说刷新了她的三观。
“莫非,我真的已经美到他说的那种地步?”
这位“离婚”过两次的高皇后不禁暗自得意起来。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又难于启齿,所以她才没到娄昭君那边去告状。
当时屋内动静那么大,门口守着的那两个太监,估计什么都知道了,回去跟娄昭君一说,自己要怎么解释?
“被他非礼?不是吧我听说你那时候挺尽兴的嘛。”
娄昭君一句话就能把她高彾怼死。
“唉,一不小心着了那小子的道。还谋反兵变,就凭他也敢么?”
高彾恨恨的说道,最让她不爽的是,当时若是真的坚决一点,难道高伯逸就会强来?
现在回想一下,恐怕不会,对方只是在诈胡而已,或者叫试探。
“这个该死的小狐狸,难怪在荆襄之地,魏国那么多人都被他耍得团团转。”
高彾的心在往下沉,这次跟自己成亲的,不仅不是元韶那样的“老实人”,而且还狡诈得不像话,居然还未成亲就已经骗了自己的身子
然而她又恨不起来,高伯逸现在十八岁,就算什么都不做,熬死自己也够了,难道要跟他赌气熬到自己老死?
高彾现在很担心洞房时见到高伯逸那张洋洋得意的脸,然后出言讥讽自己。
就这样胡思乱想了一夜,第二天高彾顶着个黑眼圈,就等来了娄昭君的消息。
不过却是让她如坠冰窟
“殿下大婚在即,太后特令我等送来陈国进贡的锦缎百匹,幽州羊皮千张,常平五铢一百万钱。其它财货,不一一赘述,礼单在此。”
他喵的果然是卖女,知道自己被那高伯逸睡了,不但不安慰,反而心急火燎的送来贺礼
高彾肺都要气炸了,对娄昭君的怨气还在那高伯逸之上
高伯逸怎么说也是贪恋自己的“美色”,男人好色嘛,多了去了。也不算什么稀奇事。
整个邺城的男人都想对自己做这样那样的事情,只要他们有机会。
高伯逸只不过是有这个机会的人而已。
从这个角度说,高彾倒是有些释然了。
“回去禀告太后,就说我十分感谢她老人家的关心,我铭记于心,片刻不敢忘记。”
高彾冷冰冰的说道。
“那奴告退。”
送礼的太监已经听出来高彾对娄昭君大为不满,却也不敢停留,连忙回去复命了。
至于娄昭君跟她女儿高彾之间要怎么撕逼,他们这些做太监的怎么能插手呢
高伯逸家的府邸里,一片喜气洋洋,仆人们都在为婚礼忙进忙出。
只不过书房里的气氛,跟府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
“邺城这地方颇不平静,甚至可以说大乱在即。
卢老先生,你带着杨素和臣萱,去齐州我岳父那边吧,我都已经打点好了。”
高伯逸将一封厚厚的书信交给卢叔武,继续说道:“卢先生乃是国士无双,留在邺城,只会被那暗箭所伤,我也是无奈啊。”
卢叔武轻轻点头,眉头不展。高伯逸的意思他自然是知道的。
说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是行家里手。高伯逸在荆襄的每一步战略决策,卢叔武都提出了宝贵意见。
包括团结争取江州的豪酋,收服侯瑱,联盟王琳,这些关键步骤,卢叔武都是亲自指点,及时送来书信。
保证高伯逸在战略上,在政治上,在大义上答卷满分。
剩下就是临机应变的事情,能打胜仗就行,打赢则事半功倍。
但是卢叔武在邺城,则是被捆住了手脚,那些阴谋他不擅长,这里又不能随便调兵,他空有一身谋略无处施展。
去齐州则刚刚相反。齐州是李祖升的地盘,而且高伯逸手下的密谍,将齐州上下渗透得跟自家后院一般。
卢叔武去了那边,可以保证绝对安全不说,还能出谋划策,休养身体,甚至著书立说。
“这事你跟臣萱说过了吗?”
卢叔武忍不住问道。
当然说了啊,不然我折腾了一晚上是为啥,现在腰还是酸的呢。
高伯逸尴尬一笑道:“沐檀性子好,她和臣萱都是大家闺秀,共同话题也多。
高皇后要来了,那位的性子,估计不太好相与。
臣萱还是不要跟她见面为好。”
这就是站队了
卢叔武秒懂。
范阳卢氏和赵郡李氏本都是北方大户世家,数得上的门阀。
现在大家都在不自觉的抱团,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懂了,那等会就启程。”
卢叔武拱手道。他是明白人,高伯逸想做什么不问可知,否则他何必尽心尽力帮高伯逸办事呢?
人多少都有点追求,哪怕深藏心中,嘴上从来不说。
“等等,我呢?为什么我也要去齐州啊主公,在下也在荆州幕府担任行军司马的好吧。”
站在一旁,被当做空气的杨素不满的大叫道。
这次荆襄之战,他的表现有目共睹,在邺城混个一官半职不成问题。
“我在齐州帮你安排了一个镇军都尉的职务,你去那边帮忙我岳父练兵吧。正好让卢先生教导你一下,玉不琢不成器。”
一想到卢叔武也去齐州,杨素就没话说了。尊师重道,没理由卢叔武去他不去,更何况还是高伯逸命令他去的
“那我弟杨约呢?我这大半年不在,我弟杨约在家是否虚度时光?”
回来这么久还没见过杨约,杨素十分担心自己的弟弟太过于懒惰,以至于将来变成废物。
“呵呵,你弟杨约在邺城有重要使命,你就不方便过问了,对你好,也是对他好。”
哈?
杨素忽然愣住了。
杨约才七八岁,身体还有残疾,他能做什么?
“主公杨约有要务,这会不会所托非人啊。”
杨素生怕杨约把事情办砸了,毁掉现在杨家一飞冲天的形势。
想他杨素前程似锦啊,十二岁就身居高位,主公还是大佬,还跟赵郡李氏嫡系订婚,将来不发达都难啊。
要是毁在杨约手里,那才是冤枉到哭死。
“不会,你要相信我的眼光。我能发掘你杨素,就能把杨约也发掘出来。”
高伯逸脸上的表情怪怪的,总让杨素心中不安。
北朝求生实录
除了人北齐与北周各自的优缺点
这一卷是转折之卷,我就不剧透了,只是来说说除开皇族本身和制度的作死以外,北齐与北周各自的优缺点在哪里。 :a
战争具有偶然性,输了的那个未必是弱的,赢了的那个也许赢得侥幸。
或者说优势劣势本身是立体的,多维的,不同方面的,不可一概而论。
这里只是泛泛而谈,抛开政权作死行为的影响。
首先谈北周的优势和劣势。
北周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山河险固。
对于北齐来说,进入北周腹地的方式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从晋阳出发,沿着汾河南下,打下玉壁城这个据点之后,进入关中腹地。
为什么不能走潼关呢?
因为潼关是一个单向“阀门”,北周可以从这里出兵,但北齐只能从洛阳出兵反击,却无法攻破潼关。
所以北齐防守需要防守两个点,那就是晋阳和洛阳,北周防守只需要防守一个点,那就是玉壁城。
洛阳不好守,四处漏风。
而且北周打不过可以缩回去,而北齐一旦丢失晋阳,则满盘皆输。
历次北周北齐大战,都是这几个地方在打,概无例外。
北周的第二个优势,不是府兵制,而是地广人稀,土地易于开发不是土地肥沃。
这个是显而易见的优势。地广人稀意味着分田地的时候可以大方,凝聚人心,土地易于开发,则为增加人口提供了条件。
而北齐虽然吞并了两淮地区,但那时候开发水利的水平极为有限,所以除了白花花的盐以外,两淮并未给北齐带来多么大的好处。
以上两点有很多历史文献证明,就不在此赘述了。
北周的第三个优势,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重合,就是长安。
天无而日,国无二都。军事中心和经济中心的重合,对于区域政权来说,有利于进行各种改革。
而北齐的经济中心在邺城,军事中心在晋阳,邺城代表的是河北汉人经济和相关利益,晋阳则是代表着鲜卑人的军事武力,贯穿北齐的历史,就是这两个地方相关势力的斗争历史。
大量实力被损耗在内耗中。
那么北齐有什么优势呢?
北齐最大的优势有两条。
第一条,就是充沛的人力资源。
自北周灭北齐的最后一刻,北齐的户口数目都是多于北周的,户口代表了人口,人口代表了理论上能征发的军队数量。
北齐并不是死于跟北周之间的消耗战,它的人力资源还很充沛,国内也并没有到吃树叶吃观音土的地步。
通俗点讲,它就是被北周一棍子活活打死的。
第二条,就是经济的富庶。
北齐财富的主要来源,就是古代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的河北平原。袁绍当年讨伐曹操,就是仗着这块地方。
综合上述两点,可以得到结论,北齐是一个人多,粮多,钱多的“三多”势力。
然而可悲也就可悲在这里。
按北齐战略家卢叔武的描述,北齐赢北周,就是要放弃以野战军对野战军的“胡人打法”,使用深沟壁垒,步步为营的挤压战术,一点点的消耗北周的实力。
这是北齐唯一的胜算。
可惜高欢也好,高澄也好,高湛高玮也好,都没有采取这个长期策略。
所以说高氏皇族虽然除了很多变态,后期朝政腐败,但这并不是它输掉的最主要原因。
它之所以会输,是没有扬长避短,用自己的短处攻击对方的长处。
建议书友们加书友群852402944,因为作者本人经常会在群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