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北朝求生实录 >

第198部分

北朝求生实录-第198部分

小说: 北朝求生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像那句古语说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高洋现在就是在锦衣夜行,甚至连父亲曾经的对手宇文泰都不在了!

    高伯逸能理解这种想装逼却找不到装逼对象的感觉。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站在高洋身边的高伯逸,喃喃自语的说道。

    听到这话高洋的身体仿佛定住一般,他转过身来,微微叹息一声道:“这话说得好,谁主沉浮呢?说得好啊!”

    高洋只是在说好,却没有说其他的,让高伯逸不由得有些不自在。

    “九合,高长恭那边通知到了么?”

    高洋随口问了一句,似乎已经从之前的情绪中挣脱出来了。至于那是一种怎样的情绪,高伯逸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感同身受。

    或许是自豪中带着遗憾,遗憾中带着不甘,不甘中带着委屈,委屈中带着欣慰吧,谁知道呢,他又没有读心术。

    “回禀陛下,高长恭之前在军营里被人刺杀,幸好有惊无险。刺杀他的,是…家奴。”

    高伯逸刚刚说完,高洋就露出冷笑,不屑说道:“看来他那几个兄弟,跟他不是一条心呐。或者府里有人投靠了长广王。

    呵呵,朕不杀人,有人就以为朕好欺负了,总有一天,朕会让那些人知道朕的厉害,哼!”

    高洋冷哼一声,一股霸气扑面而来。高伯逸想起死在高洋手中的那谁那谁和那谁谁谁,名单长长的,光历史上有名有姓的都几十个。

    这个皇帝很不容易,这个皇帝也确实很厉害,被后人低估了。高伯逸在心中为高湛默哀了几秒,随即暗暗窃喜。

    高湛的不好,就是自己最大的好。高湛若是无事,对自己就是晴天霹雳。

    “陛下,我们是现在返回,还是在这里停留几天?

    所有战马已经喂饱,装具也检查过了,随时可以使用。

    请陛下下令吧。”

    高伯逸单膝跪下,拱手恳切说道。

    高洋转过身来,目光灼灼的看着半跪在地上的高伯逸,似乎想知道他的心到底是不是红的。

    他到底是不是会背叛自己。

    “你派人传我口谕,让你身边最得力之人去。让高长恭带着人放火,烧鼓山!

    凡是从鼓山逃出来的……杀无赦!”

    放火烧山?杀无赦?

    高伯逸大惊。

    这手笔,简直有点丧心病狂啊。

    鼓山又不全是山,里面也是有农田的,还有农民靠山吃山,一旦烧了山,不少人估计都会饿肚子。

    万一高涣不在里面怎么办?那不是白烧了么?

    再说杀无赦那肯定有无辜之人啊,鼓山脚下本来就有人居住的!

    高伯逸猜测高洋之前的计划绝对不是这样的,只不过听说高长恭遇刺之后,有些刁民害朕的被迫害妄想症发作,连他高大官人也开始起疑心了。

    高洋生怕到时候和敌军遇上,高伯逸放个水什么的。

    但是此刻不能提意见,更不能反对,说了,就是下一个高岳,高伯逸已经感觉到了高洋身上的杀气。

    “微臣遵旨!”

    高伯逸啥也没说,直接领旨了。见他没多说什么,高洋脸上的表情好看了许多。

    狗子做事一向低调靠谱,人小鬼大。高伯逸将圣旨交给他,让他去找位于西北面齐军大营的高长恭。

    ……

    “怎么会高烧不退呢?”

    夜里,简陋的行军床上,高伯逸将煮过的湿麻布放在高彾滚烫的额头上。

    “伯逸,不要走…不要…你走了我怎么办……”

    高彾嘴里说着胡话,一直在说让自己不要走。

    “唉,假戏也可以真做,我情愿陛下逼婚的那个人不是你。”

    高伯逸轻叹一声,又换了一块布放到对方额头上。

    “如果有可以,如果有将来,我愿意陪在你身边,彾儿。在我心里,你永远都是个傲娇又矫情的小女孩。”

    他将高彾的手放到脸颊边摩挲着,没想到高烧中的高彾忽然睁开眼睛,迷茫的看了自己一眼,然后妩媚一笑,喃喃自语道:“抓住了,你跑不了的。”

    说完又昏睡过去了。

    “这次你不该来的……”

    高伯逸可以料定,此番定然会有些血腥残忍的画面要出现。

    高涣和高洋的梁子,可以从高欢那句“我儿高涣与我最像”开始。恐怕那句话之后,高洋心中就有了想法。

    之后高涣搞砸了建康之行,使得北齐的建康攻略从主动偏向被动,丧尽江南人心,为段韶最终的失败埋下伏笔。

    高洋也许一想到段韶在江南惨败,就会迁怒于高涣,哦,这次厍狄伏连所在的厍狄家族也参与了,难怪高洋咬牙切齿想要斩尽杀绝不留后患。

    一切都是因果,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伯逸,不要杀我的弟弟好不好…求你了。我喜欢你…别杀我弟弟,我也不让他们杀你。”

    高彾又在昏睡中说胡话,高烧慢慢退去,她依偎在高伯逸怀里,此刻看上去是那样软弱无助。

    “人生常常没有选择,所以这才是生活,不是么?”

    一想起高洋要求他办的那件事,他就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高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等你明日醒来,不要睁开眼睛,把耳朵也堵住,那样你的梦里,就不会有杀戮了。”

    高伯逸在高彾额头上轻轻一吻。

 第382章 风渐起

    ???

    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关中大饥荒,“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长安作为关中的核心,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好在后来缓过来了。

    西魏大统五年公元539年,宇文泰在行台设学,令丞、郎、府佐于公务之余晚间从事讲习。十月时,在阳武门外设备纸、笔,征求臣民建议,自此长安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建设正式开始。

    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二月,宇文泰平定凉州、瓜州今甘肃酒泉以西叛乱,迁徙凉州6000余户于长安。

    西魏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正月,宇文泰修浚白渠,以灌农田。

    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十一月,西魏攻破南梁都城江陵,收梁府库珍宝、浑仪、晷表及诸法器,虏王公以下及百姓男女数万口,驱归长安。

    大量迁徙人口开垦长安周边的土地,这些地方迅速的繁荣起来。

    自此,经过多年输血,长安已经有人口数十万,百业渐兴,成为西魏北周政权的心脏与造血机器。

    但是,有件事如同不散的阴影一样,一直盘恒在长安上空。

    据史书记载,很早的时候,宇文泰认为汉魏官繁,大量耗费朝廷俸禄,思革前弊。在大统年间,命苏绰、卢辩依周制改创其事,寻亦置六卿官,然为撰次未成,众务犹归台阁。

    也就是说,当初宇文泰的设想,还只是纸面上的东西,并未变成现实。

    六卿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制度来源于西周奴隶制时期,乃是奴隶主对奴隶专政的一种制度。

    西周的太宰,最初本职是宰牲官之长。在殷代之初,伊尹以滋味干汤,后来做了宰相。西周也以太宰为宰相。

    太宰的本职,实际就是周天子的宫内大臣或奴隶总管。只有在周天子下了“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的命令之后,太宰才有权总摄五府,变成冢宰。

    所谓“五府”,是指地官司徒府、春官宗伯府、夏官司法府、秋官司寇府、冬官司空府,这五府都得接受冢宰的命令,冢宰就由宫内大臣或奴隶总管变成而和后世内阁首相相似了。

    宇文觉不久前登基之后,所有大权都在他的堂兄宇文护手中,他的角色就是“学习处理政务”。

    在北周第一次朝会的时候,宇文护就提出当初宇文泰所议定的“西周六官制度”,让群臣们回去想一想,下次再讨论如何实行比较妥当!

    此举犹如石破天惊,震撼了所有朝臣。

    因为这项制度只是当年宇文泰设想的制度,离真正实施,还差得很远很远。谁也没料到宇文护居然如此头铁,北周代魏之后第一次朝会就提出来。

    严格来说,当初宇文泰的设想,是在严重的开历史倒车,说是新时代实行奴隶制也不为过。

    宇文护在奏折中这样描述北周要实行的新制度:

    在军事上,让天子六军成为直属于皇帝的禁军,理论上不再是柱国的部曲,将来谁领兵谁带兵,均无定数。

    而且继续实行府兵制,扩大招兵范围,稀释现有柱国的私人部曲。

    招兵的制度不变,但军权分配的制度大变!八柱国成为摆设,十二柱国大将军权利略有增强,不再受柱国节制。

    此举严重侵害了六大柱国的利益!

    在政治上,实行六官制度,天子将日常事务托付给天官府,天官府的头头叫“大冢宰”,由宇文护亲自担任,政令皆出于此。

    天官府节制其他五府!天子理论上有废除大冢宰的权利,但以现在的情况看,实际上是宇文护的一言堂了。

    因为宇文觉怎么可能下令免去宇文护的权柄呢?

    这项制度现在还没有实行,只是宇文护给宇文觉上了奏折,拿到朝堂上来讨论。

    只是到了第二天,就有人投石问路了。

    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上书给宇文觉,说自己年迈多病,不能再胜任柱国这一职务,要求皇帝让他“告老还乡”。

    嗯,独孤信今年五十四岁,说老也有点老。但若是说多病那就纯粹是瞎扯了。今年他还带兵出征,一点都不见疲态,多病个鬼!

    不仅如此,独孤信在奏折中还说,八柱国这种制度,是西魏时期的特殊产物,如今百废待兴,八柱国也不适合时代需要了,不如让所有柱国同时交出兵权给天官府!

    然后所有柱国全部请辞,顺便废除这项不合时宜的制度!

    如果说“告老还乡”还有那么几分可信的话,那么后面说废除八柱国制度,一看就是在以退为进了!

    宇文护就算要砍八柱国的权柄,也不会一刀直接砍死,而是会花个几年时间慢慢处理这项麻烦。如果现在六大柱国一齐请辞,并废除柱国制度,那造成的混乱,不是宇文护一个人能扛得住的。

    独孤信这招以退为进,用得极妙,就如同塞了根骨头在宇文护喉咙里一样。

    进也进不得,退更是无路可退!

    宇文护得知此事后,吓得连忙上了一封奏折自辩,说目前无意改革军制,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六府”,顺利交接元氏留下的摊子。

    废除八柱国制度什么的,都是坊间传闻,当不得真。

    第一波交锋,以新任大冢宰宇文护的退让结束。但风已经刮起来了,什么时候会变大,什么时候会停下来,谁也不知道。

    所有的长安人,都睁大眼睛在观察和等待。

    ……

    “这就是鼓山么?”

    高长恭带着三千兵马,来到鼓山西面的平原上,看着夜幕下的山峦,阴森恐怖如同张嘴要吃人的怪兽。

    “回将军,这里就是鼓山。周边唯一一处山脉,此处确实可以隐藏兵马。”

    高长恭身边的亲兵殷勤的说道。

    “猛火油准备好了么?”

    此刻高长恭带着狰狞的头盔,看起来十分可怖,声音也冷得吓人。

    “回将军,已经准备好了。”

    “现在传我军令,后队五百人负责烧山,其他人在这里列阵,有装具的上装具!若有人从山里逃出来……杀无赦!”

    高长恭一声令下,就决定了很多人的命运。

    猛火油的主要成分是天然开采,并未进行加工的石油。这玩意沾在哪里,就会烧到哪里,水都无法扑灭。

    很快,他就摘下头盔,看着慢慢烧得红彤彤,成为一片火海的鼓山,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细数西魏北周八大柱国及十二大将军背景、来历及势力分配(上)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是西魏军的高层领导职务,尤其是八柱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比如说独孤信的精煤印章,上面十几个职务),极大团结和调动了当时西魏不多的政治军事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建立,是伴随着府兵制出现而出现的。与府兵制形成的过程一样,八柱国与十二大将军并非一下子就定好了。(一开始也没有那么多兵力可以调动)

    由于八柱国中宇文泰是全军统帅、元欣是宗室代表,实领兵的仅6人,下文称六柱国。

    这六人分别是:于谨、赵贵、独孤信、李虎、李弼、侯莫陈崇。

    在大统八年(542年)宇文泰谋划府兵制改革的时候,所谓的柱国,仅有宇文泰一人,柱国此时是全军的统帅。

    其余6人中,以于谨地位最高,因征讨稽胡刘平叛乱而被授大将军之职。

    另外5位后来的柱国,赵贵、独孤信、李虎、李弼、侯莫陈崇只是开府。

    到大统十五年(公元549年)前后,6人先后晋升为柱国。

    这与西魏/北周府兵制改革第一阶段的时间吻合,也与王思政当初死守颍川的时间吻合。公元549年,宇文泰才把西魏的府兵理顺,为了平衡内部势力派系,论功行赏“分封”了六大柱国。

    六大柱国里面资历最老,分量最重的人是于谨。

    于谨早年在北魏从军参与过对六镇起义平叛作战,曾是北魏广阳王元深的谋主。

    后随尔朱氏与高欢作战,尔朱氏灭,于谨逃入关中依附贺拔岳,从此与宇文泰结缘。

    于谨是西魏军中最富智谋的大将,他早年就因为谋略过人被北魏灵太后通缉求索,魏末向宇文泰建迎孝武帝以占据政治名分之策。

    一句话概括,于谨是宇文泰的智囊,但于谨麾下的部众不值一提,实力比较弱,厉害的是他本人。

    他相继担任过丞相府长史、行台尚书、尚书左仆射等行政职务,历来是宇文泰决策的重要助手。

    到后来,他对侯景反叛东魏,投降南梁后心怀不轨、南梁萧绎的布防等作出过准确的预言,宇文护执政时又率先以柱国身份表示拥戴,足见其见识超卓、谋略深远。是一个既善于谋事,又善于谋身的厉害角色。

    大统十五年(公元549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