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求生实录-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琳已然猜到,高伯逸并不是想利用北周,从北齐身上咬下一块肉。
而是他想让独孤信成为北周在南阳的藩镇,把北周的一个柱国,变成跟自己一样名义上从属于宇邕,实际上根本不鸟对方的势力。
而一旦北周兴兵讨伐,独孤信则会立刻易帜,然后公然成为北齐的藩镇。
这个游戏要玩下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那便是紧挨着的三家,必须要抱团取暖。
一家有难,其他各方都要全力支援。
如此才能高枕无忧。
高伯逸入北齐进入中枢,恢复从前的爵位和权力以后,这三家就能得到北齐方面的庇护了。
而高洋也很难再兴兵去攻打他们。因为高伯逸作为他们三家在北齐的“话事人”,总会做出对他们有利的决策。
虽然这样会让高伯逸和高洋撕破脸,但是反过来想想,就算高伯逸还是跪下高喊万岁,难道高洋就不会清算他么?
鲜卑与汉人的矛盾,始终都是齐国不可忽略的重要矛盾。高洋在尚且能调和,高洋若是不在了以后呢,那该如何?
试想高伯逸人中龙凤,怎么可能把自身安危交托于皇帝手上!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这就是鲜活的例子。
不是他高伯逸想做权臣叛臣,而是世道如此。
王琳在这一式三份的倡议书上分别盖上了自己的印信和指纹,沉声问道:“贤弟,一张纸就能约束人心么?”
“并不能,但我只是把从前没有捅破的窗户纸捅破罢了。很多事情都是明摆着的。
独孤信在周国也要被宇邕清算,大家一样的处境,没什么不可以。
莫非段韶二十万大军来了,你们还各自为战,不统一协调么?”
王琳沉默不语,可以说高伯逸算是说到了要害上。
段韶的晋阳禁军,那些以鲜卑人为主的大军,不是专门来收拾一个小小的北义阳郡的,不是来收拾窦毅的,至少不全是。
相信侯瑱那里也一定收到了北齐的“劝降信”,他会怎么抉择呢?
“贤弟,逼退段韶,你有几分把握?”
“一分也没有,段韶不会退的。”
高伯逸淡然道。然而他看到王琳面色有些发白,又继续补充道:“他们只会被周军全歼于南阳。”
老弟,你这是要吓死哥哥啊!
王琳不是傻子,只要段韶这支主力军被全歼,六镇鲜卑的老兵必然被打断脊梁。
到时候齐国需要有个能镇的住场子的人,除了他高伯逸外还能有谁!
哪怕高洋知道其中有猫腻,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贤弟速去吧!”王琳的心也是七上八下的,显然,高伯逸不会无缘无故跟他说这话。
到时候王琳想不出兵就摘取胜利果实,呵呵,大家熟归熟,亲兄弟明算账呐。
看来安逸了这么久,是时候出来活动一下了。
襄阳城外渡口,高伯逸孤身上路,站在一叶扁舟上,跟岸边的杨素告别。
“主公,在下感觉此番一切顺利,看来主公回归邺城也是指日可待啊。”
杨素脸上满是喜意。
“可不是么?回去你就要完婚了呢,盼了很久吧?”高伯逸揶揄道。
“那倒没有。”杨素有些不好意思的摸摸头。老婆什么样他根本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一旦娶了李祖升的嫡女,他获得的臂助将是难以想象的。
“独孤家女人生的儿子,将来难免会在家中占据一席之地。
弄得嫡庶之分模糊难辨。
但怎么说也是轮不到高承广的,你以后也别针对她了。
你娶了谁,就要站在谁那边,这是世家婚姻的悲哀。可你才十三,这是十年后的你才该考虑的事情,臣子站队本是平常,但过早下注,就有些居心妥测了。
记住,你虽聪慧,也不过十三岁而已。没事多看些书吧,你是杨素,不是杨修。”
说完高伯逸就撑开竹竿划船走了,留下杨素一个人站在原地呆若木鸡。
第486章 虎哥和雄爷
北周增援南阳的南路军,是从宜阳出发的,由宇宪领兵。他们比独孤信那一路的速度要快上一些,此时已经抵达了南阳郡的郡治宛城。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宛,既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
所谓宛,乃是“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看看碗的形状就比较好理解了
当然,此时的宛城不叫宛城。
东汉以来流传下来的名字叫宛县,北周代魏后,发了神经一样疯狂改地名和行政区划,于是将宛城改为上宛。
但是大家还是习惯叫宛城。
此时此刻,宇宪已经带着北周大军一部驻扎在南阳的核心宛城。
“韩将军,此番我们坚守南阳,你有什么看法?”
站在宛城城头,宇宪屏退左右和闲杂人等,沉声问身边的魁梧将军。
人如其名,此人名叫韩雄,西魏北周时期大将,现担任骠骑大将军。
韩雄年少时勇猛果敢,当断则断。他的气力远超常人,擅长骑射,有统领大军的本事。
之后他毅然投靠宇泰,参加河桥之战,当了东郡太守。参加邙山之战后,又当了徐州刺史。
斩杀东魏雍州刺史郭叔略后,加了河南尹、散骑常侍,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大中正,进爵新义郡公,等一系列官职。
并迁中州刺史。
值得一提的是,宇泰赐姓宇给韩雄,并且十分欣赏韩雄之子韩擒虎,将其跟宇家的几个儿子养在一起,从小玩到大。
为了避免名称混乱,本书一律称为韩雄父子,而非宇雄父子
此番宇邕将韩雄和韩擒虎安置在宇宪身边,可谓是用心良苦。
一来这两位确实会打仗,特别是韩擒虎,勇冠三军。
二来么,这两位也算是跟他们宇家沾亲带故的,绝不可能被独孤信收买。
特别是韩擒虎,几乎是跟宇家的兄弟一起长大的,关系极为亲近。
“我不知道独孤柱国是怎么安排的,但按照目前的态势,能击退齐军已经是万幸。
权景宣输的太惨,丢了重镇襄阳。此等劣势,不是靠人力就能扭转的。”
韩雄一针见血的指出,如果没有奇兵,此战周军必败无疑。
宇宪微微点头,韩雄的想法跟自己高度一致,南阳无险可守,只能筑城。
但那些临时修筑的城池,又顶什么用?你当是修长城呐!只能说聊胜于无。
最终还是要看双方大军野战的结果。
此战果然是兄长宇邕的借刀杀人之计。
当然,如果能赢的话,那也一样开心呀!
“父亲未免太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段韶又不是三头六臂,如何打不得?
就算他是老虎,我韩擒虎也能擒下。”
宇宪身后传来一个爽朗的声音。
此人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相貌堂堂,不过留着大胡须,“略显成熟”。
他身材魁梧,一看就是孔武有力之辈,跟他爹韩雄一样。
韩雄之子韩擒虎,有十三岁抓老虎的事迹,比邺都打虎英雄高伯逸还猛。
韩擒虎之前叫韩擒豹,这名字大概跟韩擒虎如出一辙。因为韩擒虎的弟弟,一个叫韩僧寿,一个叫韩洪,这似乎是比较正常的画风。
十三岁以前就搞定豹子,何等的猛人已经无需描述。
韩擒虎并非莽夫,他非常喜欢阅读兵书,并且见解独特。
“军国大事,岂容你一个行军先锋聒噪,还不退下!”
韩雄故作不悦呵斥道。
这种套路宇宪虽然年轻,但早已洞若观火,司空见惯。
可进可退,韩雄不愧是官场老江湖,难怪能稳坐刺史和骠骑大将军的位置。
进,韩擒虎顺便说下自己的见解,他“年轻不懂事”,若是说得不在点,只当是放了个屁。
你宇宪不过黄毛小儿,难道还想装X不成?
退,韩擒虎顺势就退下,无人追究他偷听密谈的责任。
厉害啊!
宇宪发现自己实在是太年轻,身边的人里面没一个简单货色。
“诶?韩将军何出此言啊?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听一听有什么关系呢?”
宇宪十分聪慧的顺水推舟,让韩擒虎发言。
毕竟,那家伙跟自己这帮宇家的王爷特别熟。所以才会“没大没小”的偷听。
“齐军虽然势大,但战场上依然需要真刀真枪的拼杀。
无论他们几路打来,我们只要一路打回去就行!
南阳又不大。我们为什么要跟段韶打守城战呢?”
韩擒虎想得有点简单,但是这些话也是不无道理。
野战定胜负,并非是光看谁兵多。段韶就算兵多,难道还能一口气让二十万兵马扑过来?
韩雄打老了仗的人,对总兵力和局部兵力有着清醒的认识。
当年韦孝宽被高欢二十万兵马围攻玉壁城,如果二十万人能直接堆上去,那位喜欢发表意见的韦大嘴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韩擒虎说完,韩雄和宇宪都默然无语,至于心里想什么,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入夜,宛城的一间大宅院里,韩雄将韩擒虎叫到书房里,父子二人饮酒聊天。
“子通韩擒虎表字啊,你今日有些孟浪了。齐军来势汹汹,并不好对付。
他们未必会一路来的。”
对于这个儿子,韩雄没什么不满意的,只是有些小地方还需要打磨一下。
“嘿,父亲啊,你是不知道一些内情啊。
想那高伯逸当时在荆襄之地连横合纵,愣是让所有势力联合对付当时的魏国,也就是我们。
这才有权景宣身陨襄阳。
此番来到他的地盘,这家伙岂会看着段韶将那些藩镇全部都扫除?
父亲,有些胜负,不仅取决于战场之内,有时候也是受到场外因素影响的。
此战,我们必胜!”
你就这么笃定?
韩雄惊讶的看了儿子一眼。
“朝堂的局势,相信父亲也能看到。若是独孤柱国此番战败,回长安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相信作为他女婿的高伯逸,会拼命的。儿子我已经将这些弯弯绕绕的东西弄清楚了。
当今陛下未登基之前,极为推崇那高伯逸,说是齐国年轻一辈的第一人,将来必定权倾齐国。
这样的人肯来此地,又怎么会让当初的政敌段韶抓到呢?父亲且放宽心吧。”
自己这个儿子,一向是有主意的,韩雄轻叹一声,无言以对。
第487章 新血液
宇邕非常讨厌长安的宫殿。
利用旧的未央宫,在上面打个“补丁”,就算是新宫殿了。
简直是让人无言以对。
以前不觉得怎么样,当了皇帝后,宇邕就想让一切都变得跟从前不一样。
要么,奢华到极点。
要么,一切从简,越朴实越低调越好。
长安皇宫不伦不类的看上去就像是个笑话一样。
现在修不起大城,那干脆就不要修好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以后一统天下了,就拆了这座破烂的长安城,建一个大大的城池!比邺城还要繁荣的大城,天下第一都!
宇邕的心很大,要搞掉老柱国们,就要在国内吹起变革的风气,让那些有朝气有才干的臣武将脱颖而出。
而朝气的风,就是从皇帝标新立异拆掉碍眼的旧宫殿开始的。
他要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
于是趁着独孤信带兵出征的机会,宇邕不顾杨坚的劝阻,将长安西城用来开朝会的大殿拆了,拆出来的砖石瓦片,作为“御赐奖赏”,强卖给长安的富户,用以筹措军资。
广个告, app 真心不错,值得装个,竟然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要知道,府兵制改革,朝廷要为府兵提供武器的,这可是一大笔钱。
原来大殿所在的位置,全部铲平作为校场,用来训练精锐卫士,演习操练阵型和练习箭术。
那么朝臣们要开朝会怎么办?
宇邕别出心裁,将长安中城“指挥中枢”,那个专门用来点将的大校场,作为开朝会的地方。
反正那里四面都是墙壁,聚音效果好,不必担心听不见。
如果下雨下雪了呢?
宇邕的小伎俩就是尽量不开朝会,一切在御书房解决。他精力充沛,一天可以会见十几波朝臣,才不会给那些老家伙们串联的机会。
宇邕下了一道诏书,说旧宫殿陈旧腐朽,毫无生气,不如不要。
周国以武立国,不需要那些软绵绵的大堂。
今后朝会就在露天举行,至于在什么场所另行通知。
有意见的,请直接辞官,概不解释。
宇邕看似脑子抽风的决定,当然引起了朝臣们的一致反对,但是很多人却因此欢呼雀跃,比如说府兵里的那些低级军官们,就对此感觉异常解气。
战场上拼死拼活才能升官,而出身好一来就是官,有些人在朝堂上磨破嘴皮子就能升官。
这世道还有公平可言么?
现在拆了那些“肉食者”们开会的大殿,这苦哈哈们心中一阵阵的暗爽。
原朝会大殿的旧址,现在的宿卫校场,旌旗。
杨坚从第一批“新府兵”中的低级军官里,选拔了一批武艺高强,箭术超群,年龄在二十到二十五岁之间的幸运者。
然后组成了第一批“半宿卫青年军官团”,也就是宇邕的贴身侍卫团,出远门就带着,走到哪里这些人就跟到哪里。
在场的人全都穿着黑色军服,身上没有披甲,站得笔直,等候宇邕检阅。
看着眼前这些健壮的青年,宇邕心潮澎湃。
别看他们现在根本不起眼,而且还很有可能死于战场。
但是,只要有一个人能成长起来,那就是自己所掌握的嫡系。
高伯逸这一招真是妙啊!
宇邕拿着一副胯裆铠来到一个青年面前,放到地上,对他说道:“今日起你就是朕的亲卫,一日是亲卫,终身都是亲卫。
朕视你们为手足,今日赐下铠甲,希望你们保持忠诚,奋勇杀敌。
只要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