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求生实录-第2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段畅将军求见,南阳前线回来的,说是有要紧事。”
刘桃枝在高洋耳边低声说道,对那些跳舞的舞女,一样是目不斜视。
“段畅?是禁军里的么?”
对于禁军的“下五军”,高洋一向是不怎么关注的。因为这支军队属于“半职业”大军,退役轮换都很快,性质有点接近现在北周的府兵。高洋还不知道宇文邕也在进行府兵禁军化的改革
“行吧,将人带进来。”
高洋有气无力的说道。
入冬以来就身体不适,哪怕知道北义阳郡齐军失利,他也不知道要怎么跟那些败军之将发脾气因为一点点的小动作,就会暴露出自己的疲态
对于一个王者来说,显露疲态是最危险的事情,因为有无数人都盯着你的位置。
高洋并没有等多久,很快,段畅被带到大殿里,舞女们下去以后,他就将一封贴身的信件递给高洋身边的太监,然后跪在地上一言不发。
“哦豁?有这种事?高伯逸有点意思啊。”
一直古板不惊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高洋将段畅扶起来以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拿着圣旨,去一趟南阳,让平原王段韶暂时驻守新蔡今河南新蔡,在光城郡正北面。
至于攻略南阳的事情,等春耕完了以后再说。”
高洋一句话就解除了段韶对宛城的围困。
北朝求生实录
第537章 失一升收一斗
段畅走后,高洋哈哈哈的大笑三声,扭过头回来看着刘桃枝问道:“你可知朕为何发笑?”
“陛下深谋远虑,岂是老奴能看出来的?老奴不过是一鹰犬爪牙而已,陛下让奴杀谁,奴去杀便是,不需要知道其他的。”
刘桃枝这话说得滴水不漏,高洋微微点头道:“高伯逸跟你有几分香邕现在就封了宇文宪为齐王,实际上带着深深的恶意,揣摩起来,细思极恐。
他对自己这个弟弟,实际上也是忌惮到了极点。
如今高洋也想弄几个一字并肩王出来,其实也是为他的身后事做准备,先预热一下。
“此番段韶无功而返,不能太过苛责了。高伯逸回来,高归彦可以暂时回晋阳那边稳一下。”
高洋在心中已经安排好后面的格局,顿时感觉浑身轻松。
“来人啊,随我去东宫,我要看看太子。”
这两年高洋几乎已经忘记了自己这个儿子,因为对他太失望了。如今高伯逸要回归,他若是肯保太子,这江山多半能稳住。
齐国丰沛的财源,让高洋有些信心,能好好处理鲜卑与汉人之间的矛盾。前提是那个没见识的老太婆不要找茬。
高洋轻车简从的来到东宫,远远就看到杨愔在教授太子高殷读书。
“胖子,一边去,我要考一下我儿。”
高洋不耐烦的对着杨愔摆摆手。别看他对这位胖胖的宰辅十分无理,其实这是两人熟识到亲密无间时才会有的表现。
比如说历史上高洋驾崩,朝臣们都是哭而无泪,也就是假哭,只有杨愔一人抱着高洋的官橔嚎啕大哭。很明显,两人之间的君臣之情是很深的。
“父皇,杨太傅正在教授儿臣财税之道。”
财税?那不是钱么?
高洋微微点头,武力不行的话,会管钱,会用钱,会赚钱的皇帝也是可以的。高殷总算还有点长进呐。
不得不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两年平日里没怎么见高殷,现在见到,似乎比以前很要强了那么一点点。
“我问你,南河泊司,所收财税能占到齐国税收的二成,何故?”
“回父亲,不过是海盐专卖,丝绸专门所收税收而已。与江南之地互通有无,胜过田亩十倍。儿臣觉得可以加商税,减农税,休养生息。”
高殷说得头头是道。
高洋微微点头,缺点还是那么明显,不过总算是开窍,可以期待一下了。
其实他心中真正的标准答案应该是:既然江南物产丰饶,我们就更应该打造水军,早日平陈国才对互通有无个屁,什么海盐丝绸,那些都是老子的
北朝求生实录
第538章 长安净佛运动
“快点走老实点早就看你们这帮秃驴不顺眼了”
一个穿着皮甲的卫士,将长安某家小寺庙里的住持从庙门里拽出来,推着往外面走。
宇文邕新建了一个内卫组织,负责长安城及其周边的安保。从天子十二军里面甄选忠诚之士,然后组成北衙十二卫,每一卫的首领,都是自己新进提拔的心腹之人。
以府兵军官宫中轮值的制度为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半宿卫轮值,宇文邕在长安及周边府兵的基层里大肆安插自己的亲信。
大将军这个级别将领,或许还有四大柱国的人,然而府兵的基层,已经逐渐被宇文邕的死忠所替代。毕竟,周国的府兵基本上都在外面,而新组建的府兵,存在大量的基层空缺。
那些从会武艺的平民直接成为府兵军官的人,自然会对提拔他们的皇帝陛下感恩戴德,所谓军心民心,趋利避害,不过如此。
“僧侣脱下僧衣,跟尔等并无什么区别,不可无礼。”
已经蓄着美须的杨坚,看上去已经颇有威严,温言制止了动粗的军士。
“杨大人说的是,嘿嘿。”
那位北衙十二卫的军士,恭敬的行礼,随即押送那位老和尚去衙门里审问,看看能不能撬出匿藏的私产。
两个月前,宇文邕借口长安五家寺庙藏污纳垢,败坏佛门名声,对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佛门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排查运动。
简称“净佛”
北魏时期,佛教就在关中扎根。别的事情先不说,毕竟也不是每一家寺庙都为失足妇女开光。
但放一下高利贷,搞一下房地产什么的,这样的事情,几乎是每家寺庙都在做的。
甚至于一些大的寺庙,都有僧兵的存在,来源不乏作奸犯科之辈。不查还好,只要一查,绝对多多少少能查出些事情来。
宇文邕下令京兆府派人来清查,一查到有案底的和尚,立刻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果不其然,此诏令一下,就好像在油锅里倒入开水一般,瞬间就沸腾了
北衙十二卫的军士如同最殷勤的鹰犬一般,专门挑选名声不显,但却又位置偏僻的寺庙下手。而对长安最大的那几间寺庙,宇文邕采取了安抚态度,并未造成多大的震动。
那意思很明白:我现在是在帮你们佛家清理门户,放心,刀子绝不会砍到你们头上的。
而杨坚所做的事情,则是在一旁清点寺庙的田亩,还俗的人员这些田亩全部充实到“皇田”中,和尚还俗后,到皇田里成为佃户,粮食上交后成为军粮。
与中枢的体系并行存在。
不清查不知道,就这么简单的教训了一下长安的寺庙,居然从老虎嘴里抠出来十多万人
那是十多万,不是八九百啊
此时关中地区总人口不过七八百万人,随便一弄居然就多出户籍以外的十多万人,你说吓人不吓人。
不只是宇文邕,就是杨坚也被吓了一大跳。这十几万可是壮丁,种田能产粮,拉出去能当兵的壮汉
“又是一间寺庙,陛下看来没有收手的意思啊。”杨坚轻叹了一声,关中地多人少,还真不愁没田分。他也信佛,所以对宇文邕的做法,内心很矛盾。
一方面这是强国的良药,另一方面,寺庙也有它的作用,对于平息民间的怨气很有帮助。
孰是孰非,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国之蛀虫这些死秃驴朕不把长安的寺庙拆完,朕就不姓宇文”
御书房里,宇文邕恨恨的拍着桌案,对杨坚送上来的奏折大为震怒。
“陛下,这些事情,还要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了。”
杨坚低声劝慰道。
宇文邕的手段很酷烈,但是效果确实好,也确实是“无本买卖”。
近期大肆扩充禁卫力量,所需要的钱财,都是来自这些寺庙。不过说真的,这些寺庙确实是不争气,先不说和尚里面本来就有一大堆作奸犯科的逃犯。
就说他们一个个的大肆放高利贷,就是破坏自耕农社会环境,破坏均田制的成果,害得府兵失去兵员
宇文邕眼里能容得下么?
高伯逸一直不肯投效宇文邕,与其说是看不起他这个皇帝,倒不如说对周国的未来没有信心,这让心高气傲的宇文邕骨鲠在喉。
拨乱反正是不够的,宇文邕要打出关中,席卷天下,这才是他的志向
岂能被小小的寺庙捆住手脚。
“杨坚,这样,你起草一个奏折。嗯,就劝说朕,理不辩不明。要禁佛的话,首先要说佛和其他的,比如道教,比起来有什么不好的。
十天之后在宫廷里开辩论会。所有得道高僧都能参加,也欢迎其他人参加,无论是谁,无论贫富贵贱都能来。当然,我们还要筛选一下。”
宇文邕把筛选二字咬的很重。
那意思很明白了,多安排点托,到时候辩论的时候群殴那些和尚,别把跟老子唱反调的混球弄进来
“微臣这就去办。”杨坚拱手告辞。没办法,宇文邕现在已经把灭佛当成了救命稻草他也很无奈。
事情办砸了,背锅的就是他杨坚,灭佛急先锋。随着身居高位,成为宇文邕身边的宠臣,杨坚这才明白事情不好办。
等杨坚走后,宇文邕脸上的焦急不见了,反而一脸镇定。
“来人,传卫元嵩和张宾”
这两人一个是还俗和尚,一个是道士,都精通占卜,也不知道宇文邕召唤他们有什么事情。
宛城外的齐军营寨里,段韶看着从邺城送来的紧急军令,无奈的深深叹息,什么话都不想再说了。
高洋没有给任何解释,甚至连斥责都没有,直接就一句话:赶紧给我退兵,到新蔡去休整,其他的不需要再说了。
段韶可以用那句很常见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顶回去,但是如果此战不能大获全胜,那么暴怒的高洋,打他板子会打得惊天动地,哭爹喊娘。
“来人了,传我军令,让綦连猛带兵回援比阳城,守好后路”
回援比阳城,就是保住南阳东面的隘口,这说明他已经在退兵了。
副将先是一愣,看到段韶没有解释,便领命而去。
“要变天了啊。”
北朝求生实录
第539章 图穷匕首见(本卷完)
南阳宛城外,齐军的营寨还在原地。不过今晨周军却发现,似乎对方已经撤走了,站岗的都是稻草人
“独孤大人,这一战真是让人心惊胆战啊。”
宇文宪心有余悸的说道。
当日他也曾镇守蒲坂城,但是凶险程度比这一战要少多了。
那时候只需要守住蒲坂城就行了,要做的也无非就是守城的一些要务。比如说加固城墙,安排突击队,随时将突破城墙的敌军打退等等。
这些事情,其实都只是套路而已。守城就那么几种模式,死板得很。兵力足,地势险要就好守,地势不险要,城墙低矮就不好守,没什么出奇的地方。
但此番宇文宪所面临的情况却复杂多了。
首先,周军是分两路而来,没有合兵一处之前,都是无法跟段韶决战的。但是合兵一处决战,又可能一把输光了所有筹码,这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其次,南阳很大,守军很少,要控制这么大的地盘,死守是不行的,更不能搞平均,兵力的分配是个问题。
最后,到底是守城好,还是主动出击好,很考验将领分析问题的水平。而且就算考虑到了一切,打不赢也是白瞎了一场。
比如说韩擒虎就被齐军大将綦连猛揍得找不着北,一身勇力没有用武之地,输得莫名其妙,全程被压制。
这让宇文宪深感震撼。战场上把敌人当傻逼,你自己就是真傻逼了。
龟缩在宛城不动是对的,至少宛城在,南阳就在,段韶就被牵制在这里了。
“齐王殿下,现在确实可以松口气了。”独孤信笑着说道,大局已定,他没理由不开心。
正在这时,传令兵送来一封信,对独孤信说道:“柱国大人,高将军已经一路尾随齐军到了比阳城,现在齐军已经退出比阳城了”
不会吧?不是昨夜才退兵的吗?
宇文宪和独孤信对视一眼,明白到底是中了段韶的“减炤”之计
齐军要撤退,就必须数万人一起行动么?呵呵,那样估计现在都要全军覆没了。
真正的撤退高手,就是徐徐而退,有真有假。若是周军察觉后追击,搞不好还会被打一闷棍。
至于昨天晚上走的,估计只是很少一部分断后的精兵罢了,大部队早就走干净了。
独孤信和宇文宪都是摇头苦笑,段孝先名不虚传,打仗颇有章法,若不是有高归彦这个猪队友,此战胜负真是难料。
“你去让高将军回来吧。留三千人守比阳就行,齐军短期内不会再出击了。”
独孤信对亲兵吩咐道。
此战结束,南阳地区受了兵灾,正是需要安抚人心的时候,把高伯逸叫回来是正理。
“独孤大人,此番击退齐军,我们是不是要班师回朝了?”
宇文宪小心翼翼的问道。
哪知道独孤笑哈哈的摆摆手,按住宇文宪的肩膀。
“齐王殿下啊,你就是太心急了。
陛下没有下令我们撤离南阳,我们能走么?”
独孤信问了一句很诛心的话
宇文宪瞬间不言语了,因为独孤信的话,直接说到了要害之处。
仗打完了,怎么处置军队,那是皇帝的事情。他让你去齐国掠地,你硬着头皮也要上。如果有异议,那现在就要赶紧写信回长安,告诉皇帝你是怎么想的。
然后再等待进一步的命令,这才是正常流程。
怎么能敌人走了你就想着要班师回朝呢?
“独孤大人教训得是。”
宇文宪觉得自己还是太年轻了,这要是回去,宇文邕得恨死自己。
“我们等圣旨来吧。走之前总要开个庆功宴的,再请南阳地方的乡亲父老一起吃吃流水席。”
独孤信对执政很有一套,知道这些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