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北朝求生实录 >

第280部分

北朝求生实录-第280部分

小说: 北朝求生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造成了很多无家可归的人横死街头。

    佛教能兴盛,无论有多么藏污纳垢,无论有多少害群之马,自然还是有它兴盛的道理。古代社会保障很少,政府层面的社会救济,基本上等于是零。

    救济穷人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当地大族出面施舍,但这种施舍也不是没有前提条件的所谓的条件,就是选择灾民和穷人里面的健康人,到自己家里做佃户。

    至于年迈体弱的,还是自求多福吧,靠自己比较保险。

    除此以外,佛堂寺庙有时候也承担了一部分这样的功能,甚至在救济灾民方面,比那些世家大族还要给力。

    无论是古人还今人,底层的群众都不是傻子。一个社会组织如果不能实实在在的给出好处,那么它是无法发展壮大的。

    别的不说,就说一个极端的例子:祸乱江南的侯景,到某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仓放粮,解放农奴完全不像是史书里面说的杀人魔王,见人就杀。

    所以他麾下的队伍才会越来越壮大。才会弄得当了大几十年皇帝的梁武帝都拿他没办法,最后饿死台城。

    这一点非常讽刺,无论史书怎么黑侯景,在这家伙刚刚到江南的时候,底层奴仆对他是一种热烈欢迎的态度,很多人杀了家中世家出身的主人然后来投军,这根本无需置疑,有大量的史料作为佐证。

    此刻的长安也是如此,宇文邕强力禁佛,靠着禁卫的强力弹压,暂时没有什么事,但来自社会底层的不满,则一日胜过一日。

    这天,周军再次集结府兵万人,在韦孝宽的率领下,从长安开拔,护送皇帝宇文邕巡视南阳这样的事情,宇文泰在世的时候做过很多次,巡视国土只是一种例行公事。

    所以宇文邕的举动给了长安朝野的大佬们一个鲜明的信号。

    他要做宇文泰第二,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愿意当一个关在皇宫笼子里的“儿皇帝”

    这一万府兵的装备明显比一般自带狗粮的府兵要好,里面的所有将校都是绝对忠于宇文邕,可以算是这位年轻皇帝刻意培植的禁卫军。

    领兵的韦孝宽知道,这支大军虽然精锐,但绝不属于他,或者说绝不同于自西魏以来长安的任何一支军队。

    这是完全忠于皇帝本人的禁卫军,不包含任何勋贵的部曲,每个军官都是宇文邕亲自提拔于微末,都是在半宿卫军官团里面混过的。

    别看自己是指挥,然而一旦宇文邕一句口谕,就能迅速解除自己的兵权,而且不需要虎符这一类的东西。

    “韦将军,你看这支大军如何?”

    宇文邕带着得色问道。

    “虎狼之师,毫无疑问。”

    韦孝宽如实回答道。

    “你觉得这次我们下南阳,有机会么?”

    “陛下,恕末将直言,以高伯逸的手腕,必然已经有万全准备。齐国突袭南阳并无天险阻碍,一旦独孤信狗急跳墙公开投靠齐国这种事情东西两魏大战时常常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韦孝宽知道自己并不是那种临阵带兵一路无双的将领,如果谋划会输,那就一定会输,因为他不是项羽。

    “朕只是随口一问,此番以营救齐王宇文宪为第一要务吧。”

    宇文邕面部抽搐,言不由衷的说道,失望到了极点。

    但他依然还是相信韦孝宽的判断,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两人骑在马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忽然,行军向导折返回来,向宇文邕禀告道:“陛下,前面大路上有个和尚盘坐于地,挡住我军去路”

    被一个和尚拦路?难道你们这些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么?

    宇文邕气得面色发黑,不悦怒斥道:“将人赶到路边上去,继续行军,这点事情也要回来禀告吗?”

    宇文邕严于律己,赏罚分明,他的话有人听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是皇帝。

    “陛下,那人是惠远大师啊”

    不可否认,佛堂里藏污纳垢,确实有些宵小之辈。但是并非所有和尚都是如此,更是有一些社会影响力极大,德高望重的高僧。

    慧远大师,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建兴郡高都霍秀里在今山西晋城市境内。自幼丧父,与叔同居。

    他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城学习佛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结室为庵,创立道场,讲经说法,注疏佛教经典,草创硖石寺,即今天的古青莲寺。

    慧远为什么会在长安郊外呢,就是因为他听说了宇文邕灭佛的事情,远道而来劝阻皇帝不要拆毁长安的佛堂。听说今日皇帝会御驾亲征,巡视南阳,故而在必经之路上等着。

    慧远在周国影响力极大,历史上周武帝死后,他就再次入长安大兴善寺,在此地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来又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认可,敕其主译经文,刊定辞义。

    此人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且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磐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共100余卷。

    长安不知道此人的民众,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当慧远报上名号之后,行军向导就立刻来求见宇文邕了。

    哪怕是皇帝,此刻也不得不给慧远几分面子,沉着脸走到对方面前。

    黝黑的一个中年和尚,有点瘦,看上去慈眉善目的,穿着红色的“三衣”就是袈裟。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

    佛经说真佛无像,而现在天下处处寺院,殿殿佛像,真是劳民耗财,有悖佛经,无益国家,不应保留,因此,朕命你们将天下经像,统统废除;

    同时,僧徒不敬父母,为大逆不道,国法难容。自今之后,僧人全部还俗,回归本家,以就孝道。

    朕意如此,慧远,你有何看法?”宇文邕咄咄逼人的问道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慧远平静而铿锵的说道,声如洪钟,振聋发聩

    北朝求生实录

 第554章 隐患(下)

    宇文邕要灭佛,态度是异常坚决的。慧远不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但他绝对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现在还能站着说话的人

    “陛下驾临天下,获九五之尊,人人崇敬。

    然而陛下登基后却要毁灭佛法。

    陛下之前说真佛无像,确合经意。

    但陛下的旨意,需要官府来传达,佛家的世间僧俗,须依据诵咏经典,方知佛法;凭可识佛像,才可表崇敬之意。

    如果以陛下的话来说,经像全废,人们哪会对佛教产生信仰呢?”

    慧远大师这话就说得很有水平了。

    你治国的抱负,需要各级官员来帮你实现。同样道理,佛家的意志,也需要各种寺庙来传递。

    如果寺庙没有了,佛就成了无根之佛,就好比你宇文邕失去朝堂中枢,就好比是傀儡之君一般。

    宇文邕还很嫩,无法挣脱慧远的语言陷阱,半天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面色尴尬。

    毕竟,慧远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宇文邕拆佛堂也并非排斥佛教文化,而是寺庙阻碍了国家富强。这件事是有先有后,有重有轻的关系。

    “哼,真佛众人自然知道,不需要借助于佛经和佛像。不被人所知的,都是伪佛”

    既然说不过,宇文邕干脆就开始耍无赖起来。

    “汉明帝之前,没有佛经佛像,众人为什么不知道虚空中的真佛呢?”

    慧远平静问道,宇文邕不能答。

    “如果不借助于佛教,人们就能知道佛法,那么上古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就应该知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了。

    但那时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难道不是和禽兽一样?”

    慧远继续逼问,宇文邕又不能答。

    此刻他背后的千军万马都成为了背景栏,起不到丝毫作用,甚至是在免费为慧远做宣传。

    “如果因为佛像无情,就要废佛教,那么国中前朝天子的画像,难道就有真情,而必须加以尊敬吗?”

    慧远及时堵住了一个辩论缺口,以免宇文邕以“佛像不能传达佛意”来攻击他。

    “佛经是外国的法,来自西域,本国不需要。前朝上代所立的像,朕也觉得没什么用,也可一齐废除。”

    宇文邕继续提出“外国的佛不能普照本国的人”来否定慧远的观点。

    “您说退僧还俗,崇孝道,养父母,确实是儒家的主张。但献身于佛道,以使父母显贵,也是行孝道,何必还家才是孝呢?

    儒家有孝道,佛家亦有,陛下此言差矣。”

    慧远这话就是彻底撕破脸皮不要脸了,宇文邕好不容易找到漏洞,于是穷追猛打道:“父母恩情深重,以投入空门作为资养,乃是背弃父母,是大不孝。”

    这话说得在理,慧远也是无法反驳,不过他又换了个角度,提出拷问灵魂的问题:

    “如果像陛下所说,陛下左右的人都有父母。

    您为什么不放他们回家,却让他们服役五年而不得与父母相见呢?”

    宇文邕规定府兵五年一轮换,之后直接退役,每年退役轮换一批。这里说的左右,就是他背后这一万府兵。

    这个问题宇文邕不能回答,真要回答,那答案就是“忠孝不能两全”。

    “佛祖很早就规定僧人冬夏两季随缘行道,春秋两季可回家奉养双亲。

    所以古代有目连乞食为母,如来担棺临葬的事,这说明佛教也尊孝。儒、佛既然都尊孝行,为何却独废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本土化是作出了很多改变的,慧远说得不是没道理,当然,仅仅针对这场辩论而言。

    宇文邕知道慧远想说什么,慧远也知道宇文邕想做什么,但是很多话是不能当面说的,甚至是不能说的。

    就像是一块饼就那样大,你多吃我就少吃,你跟我讲道理让我少吃,就是耍流氓,最后还是会用拳头去决定饼的归属。

    这话宇文邕还是无言以对,他总不能说老子要灭齐国,只能让你们这些秃驴还俗,不然兵源和钱粮从哪里来?没看到这次高洋是怎么仗着财大气粗,硬是用钱砸老子吗?

    看到宇文邕不说话,慧远厉声问道:“陛下现依王权而灭佛法,是邪恶之举。地狱是不择贵贱的,陛下难道不怕下地狱吗?”

    宇文邕麾下亲兵顿时想上去把慧远剁成肉酱,却被这位年轻的皇帝拦住了。

    “只要使百姓富足长乐,我宁愿下阿鼻地狱慧远大师请让开吧。”宇文邕此刻的身形仿佛放大了无数倍。

    慧远似乎还有话,但看了看宇文邕一往无前的决然表情,长叹了一声,退到路边的一棵树旁,几乎站立不稳。

    “慧远大师,你看着吧,我要把周国建设为人间佛国,人人都能安居乐业,长盛不衰,那些寺庙,哼,留着作甚周国本身就是世间最大的寺庙”

    说完,宇文邕回到本阵,包括韦孝宽在内的周国将士无不敬服。

    大军开拔之后,韦孝宽一脸敬意对宇文邕说道:“陛下雄才大略,能人所不能,齐国高洋之后并无明主。除非高伯逸能篡位当皇帝并掌控朝野,否则此消彼长,周必灭齐

    请陛下徐徐图之,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国家亦是如此。”

    知道宇文邕心急,韦孝宽苦劝道。

    这位年轻的皇帝点点头,又不屑说道:“呵,高伯逸那厮只是娶了渤海长公主而已,想篡位难如登天

    这齐国现在还轮不到他说话,也幸亏如此,要是此人在齐国身居高位,实乃我辈之不幸。”

    高伯逸始终都是宇文邕心中的一根刺,因为他居然无论怎么拉拢都拉不动对方。

    “韦将军,你擅长用间,派人去齐国那边传点谣言,就说高伯逸想要篡位,李代桃僵。”

    宇文邕自以为得计,没想到韦孝宽苦笑道:“高伯逸平日里最擅长这些鬼蜮手段,他岂会对此没有防备?

    我们近年来对齐国交战缕缕失手,跟邺城谍网被破坏不无关系。现在坐镇邺城的人正是高伯逸小妾的父亲张晏之,此人不好对付。

    要收拾齐国,收拾高伯逸,还是要堂堂正正的在沙场上一决雌雄才行。”

    韦孝宽无情浇灭了宇文邕的幻想。他的意思很明白,打仗喜欢断人粮道的,必然会重兵护好自己的粮道,这些阴谋对高伯逸这种花花肠子的人是没用的。

    对付那个有点耿的斛律光还差不多。

    “唉,朕晚生了十年。”宇文邕有些惋惜的叹道。

    北朝求生实录

 有些人毫无底线

    最近书评里面出现了一些怀着深深恶意的评论,比如说类似于“主角种马,后宫接近三位数”“主角喜欢被绿”之类的。

    我不知道这些人究竟看过书没有,反正也懒得去争论,一律永久禁言加删评论,不想多说了。

    南北朝的书是非常容易太监的,现存完本的苗都很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多半是作者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积累不够,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处理好南北朝时期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在开局猛如虎之后,接下来写的东西往往就脱离了社会背景,写着写着就觉得不对劲懒得写下去了。

    有些读者的评论我没有去争,不代表我认同对方说的。

    就拿一开始主角斗猛虎的情节来说,北朝勇士斗兽蔚然成风,一点都不稀奇,相反还有一种原始崇拜在里面。杨忠就是史书记载的手撕猛虎,韩擒虎也是斗过老虎的他原名韩擒豹,自行体会。

    百保鲜卑的考核,其中一项就是跟猛兽搏斗,当然,不一定都是老虎。

    你说斗老虎的情节突兀,我却要说是你根本没有好好认知这段疯狂的历史。

    斗猛兽,殉葬,抢亲世家女,家中正妻出轨蔚然成风,有才无德之人身居高位,都是这个时代独有或非独有的社会现象。

    例如书中的毕义云,他就跟他儿子共享一个小妾,小妾是出自大名鼎鼎的范阳卢氏。有人非要说世家规矩森严,世家女难以染指,我也没有办法解释,我只能说那人对这个时代的社会风俗不够了解。

    看书可以不爽,但我并没有乱写,事实如此。发泄也请留点口德,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