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求生实录-第3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晏之也不可能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
同样的道理,崔莺既然已经是他高伯逸的女人,还有他名义上的母亲崔娘子担保,那么作为“大舅哥”的崔儦,就更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帮着外人来对付“自己人”。
这就涉及到一个社会信用和个壤德的问题,可大可的。
所以这一次高伯逸决定,题大做,好好的敲打一下恃才傲物的崔儦,顺便进行下一步计划。
崔仲家的独女崔莺,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笑话。二十多岁了还待在娘家且不,就这糟糕透顶的运气,也是让人唏嘘感慨。
刚刚出嫁一个月克死丈夫,后来被当时的邺都新贵高伯逸纳为妾室,刚刚被人家尝鲜睡了几,结果看似如日中的高伯逸,父亲被皇帝杀死,他本人也逃亡去了关郑
呵呵,真是裙霉起来,喝水都要塞牙。崔家女乃是灾星的传闻不胫而走,远近闻名。
如果是这样也就罢了。关键时刻,崔家再次押宝押错,没有让崔莺跟着崔娘子一起去齐州,以为高伯逸这条咸鱼已经死透了。
结果到了不久前,高伯逸居然奇迹般的回到邺城,还官复原职,身居高位,权力更进一步!
明眼人都看得到,这厮现在红得发紫,眼瞎的崔家人,失去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崔府的闺房里,崔莺幽幽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他怎么还不来找我,是不是不要我了?”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她大哥崔偃惊喜的叫声:“妹,快出来,来了来了,这次真的来了!”
第619章 敲打(下)
崔仲家门口的高伯逸,轻车简从,异常低调,但是崔家却不敢把高伯逸晾着。
今非昔比,现在高伯逸的成就,已经不在其父高德政之下,甚至还染指了高德政从未触碰过的兵权。
用一句炙手可热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崔仲抱病在身,不能见客。他的长子崔偃亲自站在大门外,将高伯逸引进府邸。
崔偃长得温尔雅,此刻脸上像是长出一朵花,让人春风拂面。高伯逸也是带着温暖和煦的笑容,两人同时拱手行礼。
只不过,在门外两人都是笑脸相迎,但进了门之后,气氛就陡然变得尴尬起来了。
高伯逸“落难”之时,崔家不管本家人崔娘子的死活,还是多亏了李沐檀从中斡旋照应,崔娘子才能安然徒齐州安顿下来。
这次崔家饶薄情寡义,可谓是把世家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世家无情不假,但如此做派如此果决,丝毫都不掩饰的,还真不多见!
作为已经进门的“媳妇”崔莺,于情于理,都应该陪着崔娘子去齐州。这就叫所谓的本分。
而崔家没有尽到本分,大概也是没料到高伯逸居然还能咸鱼翻身!
现在这条咸鱼变成了鲨鱼,他上门来,会是件好事么?
接崔莺回去?亦或是过来找麻烦?
此刻崔偃的心情是忐忑的。还好他涵养不错,没有表现出来。
“崔莺已经进了家门,断然没有住在娘家的道理。在下今日是来接她过我府上的。”
高伯逸面无表情的道。
崔偃浑身都松弛下来,深深的喘了口气。
如此最好了,反正崔莺在家中,已经是个笑话,早点离开也好。
“这个是自然。上次高郎君走得匆忙,邺都又不太平。所以吾妹一直都在崔家等郎君回来。”
崔偃得客气,实际上甩锅技能ax。
这话等于是在:我们崔家不是不讲规矩,而是你走的太匆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错,怨不得他人。
“是呀,那时候陛下正在盛怒之郑若是崔莺不回家,指不定会有什么不测,在下又怎么会介怀这些事呢。”
高伯逸爽朗笑道,丝毫看不出介意的样子。
但是崔偃能感觉出来,高伯逸绝对是很介意的,将心比心,如果自己处在对方那个位置,恐怕也会很介意才对。
“吾妹还在午睡,要不我现在去叫她?”
崔偃这样,是希望高伯逸推辞,然后他先去跟崔莺谈谈,免得两人口风不一致。高伯逸回邺城也有一段时间了,一直不给崔家传信,他们都以为对方已经不要崔莺进门了呢!
或者高伯逸已经对崔家寒心了,不想再有什么联系。崔莺是女儿家,自然是不可能主动跑高伯逸府邸去问的。
“嗯,女人保养最是要得,在下可以等。”
高伯逸继续微笑着道:“顺便,崔家家学渊源,在下也有事想跟崔先生下呢!”
人与人之间是否亲密,有时候不是看他话怎么。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乃至一个简单的称谓,就能表明出立场来。
哪怕崔莺是高伯逸的妾氏,但此时喊崔偃一声“大舅哥”表示亲近,完全是惠而不费的!喊两句又不掉块肉?
然而高伯逸叫崔偃的称谓一直都很疏离,这就有点意思了!崔偃不是傻子,自然知道高伯逸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此番上门,绝非是仅仅为了崔莺而来。
若真是好色,对方刚刚回邺城就要来崔家要人了,何必等了大半个月以后再来呢?
“好,高郎君随我去书房等候吧。”
崔偃客气的道,高伯逸恭敬拱手行礼,客套做足,也是并无多少亲密。
两人来到书房,高伯逸环顾四周,忍不住微微点头。
“崔氏书香门第,果然是名不虚传呐。”
高伯逸指了指书架上的书,这句夸赞可不是违心的话。在没有印刷术的今日,书籍的价格,几乎可以等同于同样重量的黄金,甚至还要更多。
书籍的传播,需要靠手抄,得到一本书颇为不易。而家中的书籍,作为传给下一代的珍贵财富,决不可觑。
因此有这么多书在,可以崔家的儿女,出生起点都比普通人要高不少。
“高郎君过奖了,若是你有兴趣,可以随时借阅。”崔偃大方的道。能笼络住高伯逸,对崔氏在官场的地位大有裨益,区区几本书算啥。
更何况还只是借来看。
“那是自然。崔娘子是我母亲,严格来,我跟崔家都算是一家人呢。”
高伯逸笑着道,顺手从怀里摸出一本册子道:“只是近日得到一物,让在下颇为苦恼痛心。要不崔先生也看看,顺便帮在下想想办法?”
听到高伯逸语气有些变化,崔偃有些好奇的接过书,翻了几页,面色大变!
“这这这书哪里来的?”
崔偃满头大汗,他忍不住用衣袖拭去额头上的冷汗道:“这种册子也不知道是谁编排的,败坏高郎君名声,现在高郎君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了吗?”
“崔莺兄长,崔儦。就是崔郎君的亲弟弟。”
高伯逸皮笑肉不笑的又从怀里掏出基本同款式的册子,丢到崔偃面前道:“崔儦家里找到的,莫非,他对自己的妹妹也有什么非分之想么?”
高伯逸指了指其中一本的封皮,上面赫然写着“襄阳王夜会崔寡妇”。
如果只有一本,可以是别人送的,拿来看看。而这一系列的居然都有,连自己妹妹的黄书都有,那就完全不过去了。
再了,崔儦平日里虽然好酒如命,但却绝非好色如命。一言以蔽之,对方绝不会对看这样的书痴迷到如此程度。
换句话,这书虽然他不怎么看,但却极有可能是他写的!
崔偃一时间想明白了这些,顿时感觉浑身冰凉!
崔儦这一年来特别忙,又多了不少钱,还分家分出去了。种种难以理解的怪异行为,如果把高伯逸所的联系上,那就完全得过去了。
自己的弟弟,受到某些饶指使,写一些抹黑高伯逸的书籍,然后找人誊录。幕后黑手就给他相当丰厚的“润笔费”,所以崔儦才能潇洒的喝酒,潇洒的买房!
现在人家苦主找上门来了,要如何应对才好?
崔偃发现这事情可能比崔莹的事情要严重一百倍!
壮骨丸还是断肠草论轰轰烈烈的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上)
作者君习惯把这次改革称为北魏孝帝改革,或者“太和改制”,而不会将其称为“孝帝汉化运动”,因为其中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太过宽泛,远不是汉化二字就能概括的。
甚至这篇介绍,也只能蜻蜓点水的概括说一说。
在正式介绍太和改制之前,首先就要说说孝帝拓跋宏,也就是元宏上台前后,鲜卑北魏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有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日本教授叫川本芳昭,非常有名。他对于南北朝的定义就是“中华的崩溃与扩大”,作者君认为,这个定义是非常简练而精确的。
北魏的一代雄主拓跋焘去世之后,国家表面上依旧是雄赳赳气昂昂,但内部深层次的危机,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第一,也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鲜卑人虽然有自己的化,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独有字去承载这些化。
所以在北魏建立的过程中,鲜卑语汉语双语并行,汉字独立记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导致随着地盘的扩大,政令军令的复杂化,鲜卑族的汉化早已无可避免。
即使不去做所谓的汉化改革,这个过程是改变不了的,也是逆转不了的。
事实上,北魏的统治者,选择的是使用汉字作为官方记录字,而非创造一种独有的“鲜卑字”。这个观点,在当代中国史学界已经是有公论的结论,无需置疑,有很多物都能证明鲜卑族是利用汉字记录鲜卑语。
这种现象,在官方与民间,各族之间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第二,经济上,北魏所面临的问题,跟前面的前秦,前燕,跟后面的蒙元,所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从游牧经济转为农耕经济,上层建筑也要与之相适应。
当打下来的地盘都是属于自己的以后,如何治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孝帝拓跋宏以前的北魏皇帝,做法是“鲜卑为兵,汉儿种地”,这样做好处先不说,有一个极大的坏处就是,在战争中,本就不多的鲜卑人口加速损失!
到了拓跋宏即位的时候,赖以立国的鲜卑军力,已经要镇不住场子了。就在拓跋宏即位的那一年,发生了农民起义三百多次,平均每天一次。
很多人认为拓跋宏汉化改革就是自我毁灭,国家民族罪人。但也要好好看一下,如果拓跋宏不改革,鲜卑很可能撑不过二十年!甚至十年都够呛。在鲜卑拓跋之前,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里。
当时的北魏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不能拿太和改制以后富庶的北魏去和之前那个北魏相比。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统治阶级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一些不应该成为统治阶级的人上位了普通鲜卑部落。
应该成为统治阶级一部分的人,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却没有获得对应的权力地位,这个国家能稳定么汉人地主豪强与世家?
前秦苻坚汉化极深,其儒学水平超过很多南朝大儒,但是前秦有没有成功呢?并没有。
前燕汉化也是极深,鲜卑慕容的汉化水平远在当时的鲜卑拓跋之上,但是前燕有没有成功呢?也没有。
是因为北方汉人世家嫌弃他们不汉化吗?
其实不过是那些地主豪强不能参与到国家决策里面,不能当家做主,所以人家能不闹事么?
北魏在拓跋焘杀崔浩之后,北方的汉人世家心思已然变了,大有搞死北魏另起炉灶的心思,那些农民起义,一年三百多次,当真以为没有人背后推波助澜吗?
所以说摆在拓跋宏面前的,是个烂摊子,绝非是外人以为的好差事。鲜卑北魏如果不改革,那么必死无疑,这点无须解释。
第四,其他原因
这些说起来就比较杂糅一点。比如说当时的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太过偏远,气候苦寒。难以掌控中原的繁华富庶之地。
首都离草原太近了,时刻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原的前路遥远,草原的退路已断,迁都乃是势在必行。
制度落后,官员连俸禄都没有,靠着中央的赏赐过生活。一旦失去赏赐,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被饿死都有可能。这是北魏扩张太快留下的后遗症。
这种现象导致中枢以外官场混乱不堪,官员为了生活不得不私自发动战争以劫掠。
比如说因为战乱,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豪强趁机做大,流民居无定所失去原有土地,新土地他们又无法占有,导致治安恶化,匪盗不断。
种种危机综合作用,让孝帝下定决心进行改革。其实早在他即位那年,冯太后亲政时期,改革的种种铺垫就已经开始了,具体什么措施,下一篇再谈。
第620章 嘛…倒也不是不能商量
“这些书,我想令弟应该给在下一个交代。
我自信没做过对不起崔家的事情,甚至当初崔娘子赶我出家门,我现在也侍奉她为亲母。令弟这样败坏在下名声,恐怕有些不过去吧?”
高伯逸抖了抖手中的册子,意味深长的道。
“这崔家绝无此意,这都是误会。”
崔偃一边擦着额头上的冷汗,一边言不由衷的道,心中大骂弟弟崔儦混账!
真是有病啊,这些书写高伯逸也就罢了,主角是你妹妹的书你也写?脑子有坑吗?人家还以为我们崔家都是衣冠禽兽呢!
如果真想搞死崔家,今日就不会是高伯逸一人来这里了,也不会是这种手段了。看到恐吓的目的已经达到,高伯逸随意将那些册子扔到桌上道:“我想,应该让崔儦当面跟我聊聊不是么?
或者择日不如撞日,我们现在就一同去他府上如何?”
他指了指桌上的册子,似笑非笑道:“总不能让这种东西流传得齐国到处都是吧?在下也是要脸面的呀!”
连敲代打,证据确凿,让人无法反驳。崔偃感觉崔家已经完全进入高伯逸预设的话题里面,根本就绕不出来。
哪怕是“妹夫”,但崔儦如疵罪高伯逸,人家不搞你是情分,真要闹起来,人家绝对是可以搞你的。
“崔儦宅子离簇不远,在下这就带高郎君去,一定要教训教训这个不知死活的混蛋!”
崔偃义愤填膺道,高伯逸只是微微点头,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