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求生实录-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彾于情于理都不会去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陛下可能不久于世,你要有心理准备。”
高伯逸幽幽的说了一句,高彾那柔软的身体瞬间就僵硬起来。
“太子之死就是因为这个么?”
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高彾亲历高澄惨死,对这种事情一点也不陌生。
“确实如此。如果,我是说如果,将来陛下的儿子和我们的儿子,两人里面选一个当齐国皇帝,你要如何抉择?”
黑暗中高伯逸的话如同金石之音,震得高彾头晕目眩,呼吸急促。
“你竟然”
高彾想指责对方,却又无话可说,她只是个女人而已。儿子当皇帝,不是很美的一件事么?如果真有那么一刻,自己又如何去阻止?
“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你总是要给我出这么难的题目?”
t;aoncickgt;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t;aoncickgt;t;dividgt;
第625章 官不聊生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位于邺城漳河边的造纸作坊,日夜不停的造纸。
高伯逸花了血本,破天荒的对作坊的纸农们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坐牢”的重奖重罚制度,让竹纸的产量殊为可观。
而邺北城的修武坊,已经被高洋专门调拨给高伯逸作为作坊场地,负责办理“新式军械”,嗯,暂时也就是纸甲。
高伯逸命人采用流水线作业,工序分明,不同工序的人在不同的房间里劳作,彼此间不得串门,吃住都要在修武坊。
并且颁布了“一人出逃,集体斩首”的连坐制度,让工匠们互相监督。除此以外,依旧是给予平日里三倍以上的酬劳。
这些人除了临时招募打下手的以外,其他的老师傅,都是出自高澄的府邸,其中高长恭穿针引线办理了户籍转移。
当然,亲兄弟明算账,高长恭这么配合,高伯逸也是付出了代价的。
所谓的代价,就是在“合适的”时候,让高长恭担任禁军都督,能独自统领一军。
这天,高伯逸在秦方太的陪同下,来到修武坊,考察已经造好的第一批纸甲质量如何。
“大都督,做纸甲的第一步,就是将纸叠在一起,剪成巴掌大小的方块,浸水,一层层的叠上去,叠到寸厚。晒到半干,然后用木槌夯实。”
秦方太将一片巴掌大小的纸甲递给高伯逸,继续说道:“等纸自然风干后,用铁钉将其四个角钉住,这就是一片纸甲了。
做成披挂的甲也很简单,拿绳子穿起来即可,款式,层次都可以调节,甚至可以作为马铠的披挂,实在是大妙。”
纸甲除了材料易得,造价低廉这个好处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大量标准化生产,原材料便于民间采购!无须当做军械单独采购。
这样能减少很多采购成本,并在精锐士卒里面广泛铺开装备,形成一支精干好用的生力军。
以后这种纸甲,一片片的按标准木箱装好储存,临战前再串起来就好了,也便于保存和维护。
唯一的缺点就是,耐久度不行,一次大战之后,不少甲片都需要替换,很考验后勤能力。不过这些和纸甲的优点比起来,也就不算什么了。
要知道,这种“不上台面”的盔甲,生命力可是比铁甲还要旺盛,到了清朝末年太平天国时期,都还有使用的记录。
当然,在热兵器面前,和铁甲一样,纸甲也是无用的,毕竟,它不是防弹衣。
两人来到大厅里,这里挂着十几套纸甲,套在稻草人身上,如果不看纸甲白里泛黄的丑陋卖相,倒是有几分彪悍。
“大都督!”
负责看守修武坊的李达,给高伯逸拱手行礼。他们这支百保鲜卑“淘汰”出来的队伍,被高伯逸选中,率先装备纸甲。
“最近都辛苦了,找五个兄弟,穿上纸甲,真刀真枪的试一下吧。”
高伯逸淡然说道,上位者气息展露无遗。
李达微微点头,事关人命的东西,自然是马虎不得。
“五人披纸甲,五人披胯裆铠对战,点到即止。”
秦方太大声喊道。
李达招呼了一声,麾下十人很快在同伴的帮助下披好各自的盔甲。
“步战开始!”
两边一边各五人,拿着横刀就冲向了对方。
横刀的普通劈砍,无法穿透胯裆铠的防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然而,横刀居然也无法将纸甲砍成两段,只能在上面留下一道痕迹。
这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虽然这个结果秦方太在昨日就已经知道,但今天看到猛士真正厮杀,才深感震撼。
“停!”
你来我往的斗了十几个回合,李达麾下那些人听到命令后都意犹未尽的停手放下刀。
“这甲如何?”
高伯逸走到一个披纸甲的人身边问道。
“回大都督,此甲十分轻便,用起来很趁手。而且抵御刀剑不逊胯裆铠,末将觉得相当不错。”
听他说完,其他人都是深有同感的点点头。
好东西大家都是看得见的,在事关自己福利乃至性命的事情上,这些人不会有任何隐瞒和侥幸。
“按现在的进度,制作五百套,装备一军,此事非同小可,我等你好消息。”
高伯逸拍了拍秦方太的肩膀,转身离去。
不错,他已经有了一张拿得出手的好牌。等关键的时候打出来,能起到奇效。
然而,当高伯逸踌躇满志想要做一番大事的时候,邺城里出现了自北齐开国,甚至可以追溯到东魏建立后都没有出现的奇怪现象。
官不聊生!
没看错,不是民不聊生,而是官员们都要活不下去了!
这些官老爷们养尊处优,平日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视商业为“贱业”。现在不发工资了,只给你们一笔钱,你们就靠这笔钱的利息过生活。
容易吗?
对于某些人来说,简直比喝水还要简单,但对于某些没有经验的人来说,那就不太容易了。
比如说邺城的京官们。
放高利贷是不可能放高利贷的,朝廷当初早就想到这一茬了,明令禁止。
这时候,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赚到更多的钱呢,而且还在不耽误自己日常办公的情况下赚钱?
有人想到了利用职务之便强买强卖!
呵呵,如果有这么简单,那还叫官不聊生么?这一招北魏时期就已经被人用烂了。
当初在提出“公廨钱”“公廨田”政策的时候,高伯逸就提出了另外一个与之配合的组合拳,叫“京查”!
顾名思义,“京查”就是对在邺城及周边地区当官的人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的内容很宽泛,会随时根据需要增加或者删除。
很不巧的是,第一次京查,就定在秋收之前!
t;aoncickgt;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t;aoncickgt;t;dividgt;
第626章 基操勿6
邺城里大小官僚们都在哀嚎,这声音自然也传到高伯逸耳中。不过他基本上就当做没听见一样,反正他又不靠那几个小钱过生活,想不用“结党”。
这天,福伯将地窖里储存的冰凿了一点,放入刚刚酿好的米酒当中,又加了点煮熟了的小糯米丸子,端到书房里给高伯逸消暑。
“阿郎,最近家门前经常有些朝廷的小吏在四处闲逛,似乎是打算堵阿郎啊。”
福伯忧心忡忡的问道。
高伯逸喝了一口冰镇米酒,伸了个懒腰道:“是杨愔跟你说的吧,行,我今晚去他那里吃饭。顺便聊一聊那些事情。”
高伯逸口中的“那些事情”,就是朝廷官员不善于经营“公廨钱”的事。这事果然跟他当初预料的一样,没有谁能从大坑里爬出来。
经商啊,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呢!更何况,朝廷官员本身就有繁重的公务,他们哪里有精力一边学商贾那样赚钱,一边还做好本职工作呢?
你看人家商贾赚钱容易,不想想人家经营那些商路和渠道,都花了多少心思?商场如战场,虽然没有硝烟,但残酷性一点都不亚于战场搏杀的。
那些平日里前簇后拥,养尊处优的官老爷们,在身经百战的商贾面前就是嫩嫩的小鸡!这些人不掉坑里面,怎么能显示出他高某人的本事呢?
福伯是杨愔的人,高伯逸一直都知道,只是不处理有不处理的好处,很多事情是讲默契的,说明白就没意思了。
等到了晚上的时候,高伯逸带着杨素,驾着犊车朝杨愔府上而去。
晋阳,又被称为龙城。
位置大概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以及附近区域一带。
晋阳最早出现在史书中的年代是公元前497年,先后作为赵国都城、秦太原郡治、汉初代国都、汉并州治、曹魏并州治、西晋太原国都、前秦都城、北魏并州治、北魏末期实际行政中心、东魏下都和实际行政中心、北齐别都和实际行政中心、隋太原郡治、唐初并州治、武周北都、唐北都、唐北京、前晋都城、后唐西京和北京、后晋北京、后汉北京、北汉都城。
后被北宋摧毁,并将治所转移到附近的阳曲,即今天的太原市。
高伯逸的“公廨钱”之策,在邺城成为了官员们的催命符,人人都在为怎么赚公廨钱而焦头烂额。
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当朝廷的“公廨钱”政令下达到了晋阳之后,这里的大小官员还有并省行台的鲜卑勋贵们,立刻就找到了这项命令的致命“漏洞”!
并且弹冠相庆!欢呼雀跃!
天高皇帝远,谁说公廨钱不能放高利贷的?高伯逸留了一手,在策论里面说,先是试点,细则慢慢再补充。
所以邺城不能用公廨钱放高利贷的条款,是杨愔后来加进去的,仅仅在邺城地区实施。
只不过,他的命令,是下达不到晋阳那边的。晋阳有自己的行政机构简称并省行台,这是北齐独有的“两都制”,晋阳和邺城的经济军事均可以独立运转。
而那边负责政务的人,是唐邕。
也许他也能看到公廨钱放高利贷的坏处,但他无力去阻止已经眼睛赤红的鲜卑勋贵们搞事情!
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公廨钱的数量,就已经翻了一倍!都是晋阳的官员们“赚来”的。这和邺城官员大半都将公廨钱亏损的局面截然不同。
至于要怎么赚钱呢?那还不简单,赚钱不过是低买高卖呗,这有何稀奇的?有权力在手,你还怕低买高卖出问题?
某个官员到大商贾家做客,然后闲聊一下,暗示自己要买什么东西,希望价格能稍微“友好”一点。然后去另外一家,暗示自己要卖什么,希望价格能够稍微“厚道”一点。
这一来二去,钱不就来了么?你不同意的话,那以后给你穿小鞋穿到死。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那些大商贾也是有背景的人,难道会接受某些小官的盘剥?
呵呵,这跟小蛇吃小鱼,大蛇吃大鱼的道理是一样的。
那些层次比较低的小官,自然不会去大鳄家触霉头,他们会把目光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在自己的辖区内作威作福。
打着为朝廷赚取公廨钱的名义,美其名曰: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这是朝廷的既定政策,普通人不敢反抗,哪怕明明知道买卖会吃亏,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反正晋阳又没有京查制度。那些当官的才不管呢,先把钱弄到手再说。
有充分的激励机制,赚得多都是自己的!要是没有朝廷的公廨钱制度,平日里还真不太方便这么明目张胆的捞钱。
而且,做买卖的话还算好,吃亏就亏一点,但鲜卑勋贵们想出更骚的骚操作,就让种田的鲜卑军户有点受不了了。
由于朝廷下达的件里面,只是规定了各个衙门公廨田的数量和种类,并没有具体划分位置,也没有说超过了公廨田的占有数量会有什么惩罚。
这无疑是给某些有枪杆子的人以极大的便利!
比如说某鲜卑勋贵家的下人,跑到人家村里,指着最好的农田道:“这里以后是公廨田,被政府征用和置换了,以后你们的田就在那座山的背面。
什么?那是荒地?不要在意那些细节,荒地开垦一下不就是良田了么?这样吧,我多给你划几亩荒地,这样你就不吃亏了,怎么样?
t;aoncickgt;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t;aoncickgt;t;dividgt;
第627章 捉钱令史
在北齐,军务方面,杨愔是说不上话的。然而在政务上,他就是绝对的大佬,这点完全不需要质疑。
杨愔出身弘农杨氏,祖上N代都可查,身份是地道的世家人。他又很早就跟着高欢和高澄,算是霸府的“老人”。
因为同时具有这两种属性,所以杨愔成为了北方汉人世家与高氏皇族之间的重要纽带,毕竟,政务上,没有汉人世家的配合,你连农税商税都收不上来!
所以对于这样的大佬,哪怕对方脾气不错,高伯逸也不可能像是对待鱼赞一样对待杨愔。
杨府的大厅里,高伯逸看着满桌子的肉菜,似乎有点明白为什么杨愔的肚子那么大了。
这厮似乎是油水吃得太厚了。
油腻的羊肉,还有奶酪制品,都是让高伯逸有些反胃的东西。
夏天吃得这么油腻,高伯逸是一点胃口都没有,筷子都没有动几下。
他不怎么吃,杨素自然也不怎么吃,坐在另外一个桌案上的杨愔,面色可就有点难看了。
“你以为老夫是那段孝言,会在饭菜里下毒?”
杨愔语气不善问道。他摸了摸长须,眼神一直在高伯逸身上。
呵呵,高殷是死于段氏的谋划,这点在邺城权贵圈子里面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只不过不能公开说而已。
为了争太子的位置,段家这么做,倒也是无可厚非,历史上这样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