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北朝求生实录 >

第322部分

北朝求生实录-第322部分

小说: 北朝求生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那一幕,气得宇邕直发抖!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罢了。现在这兵荒马乱的,没有人敢赌啊。

    虽然几乎可以肯定这支军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但是一万次赌对,只要赌错一次,命就没有了。逃跑很容易,为什么要拿自家的命来装逼呢?

    大伙想得还是很通透的。

    御书房里,太监端上来两杯酒醴,刚刚才酿造出来的,琥珀色还散发着麦香。

    那么酒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周朝尚书的“命篇”记载了“若作酒醴,尔惟曲蘖niè”。“蘖”就是发芽的谷物,“醴”就是由蘖糖化后发酵的“上古啤酒”没有啤酒花的那种。

    齐民要术中记载关于制蘖麦芽的方法已经相当成熟。

    第一阶段,渍麦阶段,每换水一次;

    第二阶段,待麦芽根长出后,即进行发芽,对厚度作了明确的要求,为维持水分,每还浇以一定量的水;

    第三阶段,是干燥阶段。抑止过分生长,尤其是不让麦芽缠结成块。

    书中还详细叙述了糖化过程。

    对于一个皇帝来,喝到这样的东西只是稀疏平常而已。但对于宇邕来,几个月风餐露宿,喝到这样爽口的啤酒,感觉浑身精神为之一振!

    “陛下,此番东巡,如何?”

    杨坚憋了半,觉得什么都不合适,最后憋出这样一句话来。

    “一言难尽,失南阳,国力更加衰微。若齐国无内乱,灭齐无望。”

    宇邕失望的摇摇头,这是他从窦毅那里听来的,并且深以为然。

 第643章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中)

    香醇的酒醴,宇邕现在喝到嘴里只有苦涩,感觉不到回甜。丢了南阳,他难辞其咎,因为南阳是在他当皇帝期间,尤其是宇护已经不在的时候丢的。

    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找,输了就是输了。

    这是属于他的失败。

    很多事情都超脱了自己的预料。

    “如今南阳郡已经脱离掌控,虽然独孤信想反攻关中难于登天,但那可是百万人的户口啊!还有数不清的粮秣。

    一想到这里,朕心中就痛彻心扉!”

    宇邕追悔莫及的说道。

    其实这不过是做给杨坚看的姿态而已,真要后悔,几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缓过来了。你是皇帝,又不是需要别人哄着的小女孩?

    “陛下,微臣说句难听的话。南阳就算不丢在独孤信手里,也迟早会被齐国夺走的。我们现在能控制的只有关中,就连蜀地,叛乱都时有发生,不可作为依托。

    陛下倒是不必太过介怀。”

    杨坚总算把心里藏了很久的话说出来了。

    此番看上去虽然是独孤信在南阳叛乱,实际上,却是北周这块地方,一直没有好好的用心经营。

    在历史上,宇护发动洛阳之战,其实也是以攻代守,打通洛阳一线,使得洛阳、宜阳、南阳三线全部贯通!

    如此一来,就像是一把大刷子,在北齐柔软的肚子上刷来刷去,比带着大军跟齐军在平阳地区死磕,要好太多了!

    事实上,北周攻北齐,也就三条路。

    第一条,走平阳晋阳一线。这条路的坏处是,对面的晋阳就是北齐最精锐的六镇鲜卑军户,一个几乎全民皆兵的武装集团!

    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但前提是,你能带着兵打赢!

    现在看来,这种硬刚的难度比较大。

    第二条,出潼关,走洛阳一线。这条路的坏处是,洛阳现在已经被北齐的王峻修成了堡垒一般,四处都是壕沟和哨所,突袭成功的可能性是零。

    一旦成为持久战,北齐这边又出兵了,双方又是跟在晋阳地区决战差不多。

    所以在没有把握以前,没有试探的必要。

    历史上,西魏也好,北周也好,从潼关出兵打洛阳,还真就没赢过!

    第三条路,从蜀地出汉中,沿着汉水南下到襄阳,然后一路沿着长江和淮河,攻打北齐的南方。这条路坏处也很多,比如说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

    这个时候,中国南方的气候相当湿热,北方人完全不能适应,需要很久才能勉强不影响战斗力。

    而且,北齐的核心统治区域,一个是以晋阳为首的太原盆地,一个是以邺城为首的河北平原。

    至于江淮等地,北齐开发的力度不大。在高洋时期,这位皇帝甚至下达了减免税负十年的政策,基本上收不上来一分钱的农税。

    等你从襄阳这边出来,北齐早就军事动员,大军开拔了。

    更何况,现在襄阳已经不在北周手里,怎么能指望周军从汉中坐船到了襄阳地段,就被人家的水军打得七零八落呢?

    所以这条路也是不行的。

    那么问题来了,所有路都不行,那还要怎么办?

    这才是宇邕所顾虑的问题。

    “唉,朕心忧虑,食不下咽啊。”

    宇邕感慨了一句,丢了南阳,北周的局面又恶化了。

    “陛下,微臣这几个月,想了三策,不出五年,必有成效。”

    杨坚对着宇邕行礼道,那样子看起来还是一贯的温良俭让,偏偏君子风度。

    宇邕点点头道:“愿闻其详。”

    “第一策,蜀道难,众所周知。指望蜀地的粮仓输送长安,实际上是舍近求远。

    关中并非是没有土地,而是没有人!自汉代以来,人人都讲求精耕细作。

    若家中无人,则授田不受,长安郊外还有很多荒地无人耕种。

    微臣的第一策,就是迁蜀地之民入关中屯田万顷,以作军粮。”

    像后世某些作家写的历史,其中奇谋妙策层出不穷,但大多数都是天马行空。限于古代的历史条件,经济环境,很多策略看起来美,实则没有一点实施的可能性。

    然而杨坚的办法很现实,也很粗暴。关中没人,那就直接迁徙户口好了,有什么好说的?

    和后世之人所想象的有所差别的是,中国古人对待土地的态度,是很认真的,甚至认真到了虔诚的地步。

    自汉代以来,中国人就强调,要精种厚收,绝不薄种广收。

    这怎么讲呢,比如说某人家里有五十亩地,但是他家的人口,只能完成三十亩的精耕细作,那剩下二十亩怎么办呢?

    勉强去种么?

    不,其实就是放在那里放着,荒着,什么也不做。能精耕就绝不随便搞搞。

    长安周边的地盘也是一样的。那些地都不是“无主之地”,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力去种,所以就那样荒着了。不要说长安,就是北齐境内也是一个样。

    所以“户口”这种东西,就能代表国家的绝对实力。没有人,有地皮也没用。此时粪肥也开始广泛使用,没有人没有牲畜,田的肥力也是不行的。

    蜀地产的粮食,只能蜀地吃,运出来的话,就必须靠汉水的漕运。所以杨坚就直接提出把人弄关中来重地,粮食就在关中了。

    至于蜀地会因此而贫瘠,那关他啥事?

    宇邕点点头,这也是应有之意。

    “陛下的婚事,这是微臣的第二策。陛下应该尽快与突厥联姻,这样就能得到突厥的马匹,牛羊等牲畜。马匹可以运输,可以作为骑兵的坐骑。耕牛更是我们缺乏的。

    在这件事情上,陛下可一定要思虑清楚啊。”

    杨坚说的这个,让宇邕很是屈辱。但形势比人强,你行你就上,不行那就只能闭嘴呗。

    你是皇帝,没有办法逃避这些责任,也没有办法投降敌人!你必须要为自己的一切负责。

    “这件事,朕会慎重考虑的,那么第三策是什么呢?”

    “第三策,就是派人出使陈国,约定两国联盟,远交近攻,互为守望。”

    杨坚一字一句的说道。

    现在南陈跟北齐的贸易往来爽到飞起,早已忘记一旦北齐整合好内部的一切,随时都能灭了南陈。

    嗯,现在是给他们提个醒的时候了。

 第644章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下)

    “出使陈国么?”

    宇邕嘴里念叨着杨坚提出来的最后一条建议,一时间有些举棋不定。

    所谓外交就要有筹码,不然就只能各各话。北周能给南陈什么呢?难道把蜀地还给对方?

    南陈已经丢了大半个江州,虽然这些地方都没有直接听北齐的调遣,但是,一旦南陈要攻略这些地方,北齐就有了出兵的借口。

    里应外合之下,谁赢谁输,还真难呢!

    没了江州,蜀地跟江东隔得太远,就连窥视荆襄都做不到,南陈还能做什么?

    总而言之,南陈现在属于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在宇邕眼中,南陈就像是一条要死不活的咸鱼,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捡北齐漏出来的一点残羹冷炙过活。

    对于这样的势力,你还能指望什么呢?

    “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怕于事无补,只是聊胜于无罢了。”

    宇邕叹息了一声,虽然没有直接,但相当于还是否认了杨坚的建议。

    “长孙兕采不菲,做人也是八面玲珑。让他去试探一下陈国也是无妨的。陈霸先枭雄之姿,定然不肯甘居人下!

    不妨约定将来两国同时伐齐,观其态度如何,再做定夺。

    反正派一使者又不妨事?”

    现在南陈跟北周已经不接壤了,中间被荆襄之地隔开,想要守望相助,首先彼此间的联络都是个问题,信使需要在“敌占区”内活动很长距离。

    在大战开启的时候,这是相当致命的一件事。

    不过杨坚的话也不算错。

    学校里面来了新校花,总要去碰碰运气才行,万一拿下了呢?

    这些话完,他们两人之间的氛围就有些沉闷。宇邕很想问问自己的嫡亲弟弟宇直现在到底在“忙”些什么,但这些话不太方便跟杨坚交心。

    这是当皇帝的悲哀。

    “朕觉得,强国之策,莫过于继续拆寺庙,在周国境内完全禁佛。关中不是缺人么?那些肥头大耳的和尚整什么都不做,让他们下地耕田,不是很好么?”

    宇邕念念不忘禁佛,长安的寺庙,现在已经被拆了一大半。佛全倒下,大佛勉强维持着,再也不见北魏时香火鼎盛的状况。

    不过这样的成绩对于宇邕来还很不够,应该是远远不够。

    他的目标,是让关中所有的和尚,都变成农民,都变成士兵,无论做什么,都比当和尚整无所事事要好太多了!

    “微臣觉得,此事也许物极必反,不如先维持一下,一两年以后再加大力度为好。”

    杨坚心翼翼的建议道。

    现在长安的那些大寺庙,早已托各种关系,拐弯抹角的跟他接上头,只为了让宇邕的禁佛政策能稍微缓解一下。

    他们也知道,让宇邕停下来是不可能的!但走慢一点总是好的嘛。

    这让杨坚左右为难。

    一方面,他也知道,北周跟北齐比,战争潜力是远远不如的。历史上,当北齐被灭之时,依然有两千万人口,哪怕百人出一缺兵,也能凑二十万兵马,足以撼动全局。

    更不要这个时代了。

    禁佛,是宇邕唯一能想出激发北周战争潜力的政策,其他的,都没有这个明显。

    比如,法令要求让全国寡妇改嫁,十多年后人口就上去了。但是!这一手高欢当年就用过,高洋当然也不介意再用一次。

    北周要是这么搞,只是闹笑话而已。

    再比如提高农业技术,增加粮食产量。

    这些南陈也在搞,也是成就斐然。建康周边的纺织业发达,也是跟密集种植桑麻,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有关的。

    然而这一招其实各国都是在用的。封建时代,世家地主们为了自家田地多收成,对于农业技术是很重视的。

    你这么搞,别人也这么搞,别人家的人口还多,这样搞下去,不会有什么大的效果。

    唯独有一点,现在北齐佛教最兴盛,僧侣也最多,南陈次之,而北周最少!寺庙经济占用了大量的国家潜力,对于征战四方来没有一点好处。

    北周只有在这方面,才能稍微显示出一些优势来。

    所以宇邕的优势是没错的。

    只不过,凡事不能光看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也要考虑。

    佛教之所以从西边来,能在中土生根发芽,那是有很多客观原因的。佛教里面的很多思想,比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等,对统治者们来很有利。

    而且寺庙还是一个提高识字率的地方,虽然这并非那些和尚们的本意。

    有鉴于此,杨坚认为可以像宇邕想的那样,拿棍子狠狠的敲打这些和尚,却不能完全打死了!

    一旦打死,民间迟早会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呼声,甚至于一些人会觉得:这辈子总是完蛋聊,我过不好别人也别想过好,人死鸟朝!

    万一遭遇灾年,关中大乱是必然!

    你想高洋都知道亲自建立皇家寺院,难道他是傻子么?他当然是有好处才这么做的啊!

    “爱卿不必多言。禁佛,朕就是要做到底!只要这百万僧侣还俗,朕还会怕高洋么!待朕安顿好这个月的府兵宿卫之后,就会下令继续清查长安的寺庙!”

    这话的时候,宇邕脖子上青筋暴起,怒不可遏!

    其实他还少了。

    据史料记载,此时北周境内佛寺3万多所,僧尼数量两百万,而北齐更可怕,僧尼数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三百万人,占到人口数量的10都不止!

    僧尼可以免除徭役、兵役,但却需要其他人供养。按宇邕的话,这些就是社会的蛀虫。

    这些僧尼自己没有产出,纯粹只在消耗社会财富。

    为了稳固地获得供养,寺院就要占有大量农田和房产,甚至绝大多数都还在放高利贷,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

    更何况,出家人都是成年人,自己在寺院享福,那么孩子、父母谁来养?

    一个国家十分之一的人经地义地不劳而获,势必大大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由于佛教还要戒色,几百万人出家还会严重影响人口增长。

    在那个年代,人口是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难怪一到僧尼,宇邕的脾气就会上来。因为如果禁佛了,他就能腾出一只手来跟高洋掰手腕了。至于现在,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