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求生实录-第3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昌或许能有奇效,但北齐和南陈迟早还是会妥协,翻脸的可能性非常小。毕竟,扬州的商埠太重要了,甚至严重影响了两国的经济。
长江两岸数百里的纵深,靠着这些吃饭的世家不计其数。就凭着陈昌也能兴风作浪?就凭他也配么?
“这么说来,事不宜迟,早些送陈昌回陈国的好。这事让杨坚去办吧,你不太方面出面。”
如果是韦孝宽出面负责张罗,那不明摆着有阴谋么?好多事情还是不要那么直白比较好。
离开皇宫之后,韦孝宽总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情心神不宁一样,貌似自己忽略了一条很重要的信息。
“主公,今日为何魂不守舍的?陛下不是同意了您的建议么?”
身边的辛道宪好奇的问道。韦孝宽是智者,很少会有这样的表情。
忽然,韦孝宽停住不走了,他整理了一下衣袖,看着辛道宪问道:“你说,高伯逸为什么要让神策军的士卒改吃鸡鸭呢?他到底是怎么想呢?
莫非吃鸡鸭真能让士卒们更加健壮?刚才我在宫里就一直想这事,百思不得其解。”
韦孝宽面露困惑,实在是猜不透这个谜题。
其实士兵们吃什么比较有力气,古达虽然没有专业的研究,但并不代表一代又一代的领兵之人毫无察觉。
吃鸡鸭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舍弃猪羊肉而专取鸡鸭,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更像是刻意为之。
但作为掌控神策军,有着绝对话语权的高伯逸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杨坚熟悉民政,何不找杨坚问一下?”
辛道宪说道。
韦孝宽正有此意。
“这就去吧,杨坚家宅院离此不远。”
两人轻车简从的来到杨坚府邸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
是一个女人跟另一个女人在吵架,全程都没有听到男人的声音。
“看来,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此言不虚啊。”
韦孝宽笑着揶揄了一句,敲起了大门上的铜环。
很快,侧面的小门打开,两人就看到杨坚灰头土脸的耷拉着脑袋,一副没精神的样子。
“勋国公前来,可是有要事相商?”
杨坚略有些尴尬的问道。他家怎么样,大概也是瞒不住多久了。
“不若去隔壁街上的酒肆喝一杯,边喝边说如何?”
韦孝宽不动声色的建议道。杨坚早就等着这句,家里两个女人吵得跟什么一样,就快要上房揭瓦了!他自然是巴不得赶紧跑路。
“如此也好,这就去吧。”
第798章 天保九年春(4)
对于男人来说,谈事情永远是在酒桌上谈的。
在这间没什么人的小酒肆的角落里,韦孝宽和杨坚,一个精于战略,一个精于政务,正在把酒言欢。
或者叫借酒浇愁也行。
“勋国公找在下,是为了什么事情呢?”
酒过三巡之后,杨坚放下酒杯,好奇的问韦孝宽。
“你对鸡鸭有什么研究没有?”
沉吟片刻,韦孝宽终于问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当然,他不可能跟杨坚说,因为怀疑高伯逸和神策军如何如何,他才如此心神不宁。
那也太掉价了。
鸡鸭?
这问题真是把杨坚给问住了。
南北朝时代,家禽饲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鸡鸭这类家禽进入了百姓家的后院和饭桌,以至于有“鸡黍饭”这种东西问世,作为普通人家款待好友上门时的主菜。
孟浩然有首过故人庄,这样写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足以见得鸡肉司空见惯,乃是老百姓们难得的主要肉食。
然而,人们很少关注鸡鸭究竟有什么特性,什么优点。
杨坚也是如此。
他虽然熟悉政务,但事情分大小,很多民生策略他熟悉得很,然而小到平民百姓家的鸡怎么样,这种事情,他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更别说研究了。
“鸡鸭这一类我亦是不知。你让我如何作答?”
杨坚摇摇头,他确实无话可说。
其实对于这件事,韦孝宽也是有自己的判断。
很明显,在所有肉食里面,鸡肉鸭肉是最便宜的,若是高伯逸因为养不起兵又不能不给肉食,那么他才可能下令把有限的军资用在购买鸡肉上。
然而在古达,还有一种肉类,比鸡肉还要便宜,而且和盐是绝配,那便是河鱼!
此时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鱼类那是真的够多啊,而且只要你有盐,就方便保存。
若是真要节约钱,用来买鱼岂不是更好?
“和其他牲畜相比,会不会是鸡鸭比较好养?”
韦孝宽继续问道。
杨坚摇摇头道:“草原放牧,养牛养羊那是成群结队,可比鸡鸭要好养多了。当然,如果没了草原,牛羊就不好养,这也是为什么农户们喜欢养鸡鸭的原因。”
杨坚说的确实算是一条理由,但却不怎么充分。
要知道,殷商时期,中国人勤劳而牛逼先祖们就已经开始用池塘养鱼了。要说养鸡鸭什么的,绝对没有养鱼来得快。
邺城靠近枋头,连通了黄河,白河,漳河,水系发达,还怕没地方养鱼?
战国初年西门豹治理邺城盐碱地的时候,就想到用水稻去盐碱和养鱼改善民生了,这又不是什么独创。
“勋国公为何有此一问?养鸡鸭不过是农户们用来改善生活的调剂而已,算不得什么大事,亦是不能当做国策来用,研究这个问题毫无意义。”
杨坚给韦孝宽泼了一盆冷水。
有些人不是不厉害,而是他们受到了历史的局限,能看到的东西非常有限,所以思维也被限制住了。
杨坚和韦孝宽都是这样。
“大概,是我多心了吧。”
韦孝宽轻叹一声,将酒杯里的浊酒一饮而尽。
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或许是他神经质了,或许是他真的看不透迷雾,反正现在就是没办法了。
“打搅了,在下这就告辞了。”
韦孝宽对着杨坚行了一礼,然后起身准备离去。
“对了,能不能告诉在下,勋国公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如此关注呢?”
杨坚相信韦孝宽不是胡搅蛮缠的人,更不会去做无聊的事情。
“是这样的,齐国的神策军,最近不收猪羊肉了,改吃鸡鸭,并且在邺城周围大范围的饲养鸡鸭,而且还从农户手中高价收购。
他这样到底图个什么呢?”
韦孝宽最后还是说出了让自己难堪的事实。
“原来是高伯逸么那他定然是有什么阴谋,只是我们现在还没看透罢了。”
一听到高伯逸三个字,杨坚原本漫不经心的面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这个人不能小看啊,小看他的人,全都吃了大亏,甚至亏到要吐血。
“这事勋国公先不要着急。我们不是老百姓,平日里只在饭桌上见过鸡鸭,所知的东西很有限。
不如让在下到民间询问一番看看,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杨坚的建议还是很靠谱的,虽然未必有多大用就是了。这年头种地的人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你就是问他们这些,他们也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如此也好,那就先在此别过了。”
韦孝宽告别了杨坚,带着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辛道宪离开了。
等他们走远了以后,韦孝宽压低声音问道:“你觉得杨坚那边会有答案么?”
“此人愿意折节向大字不识一个的黔首问道,倒真是一号人物,不可小觑啊!”
辛道宪自然是不关注高伯逸,刚才他的注意力一直都在杨坚身上。
“确实如此啊,周国这两年,涌出了好多强力的新人,杨坚、贺若弼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当然不可小觑。”
韦孝宽听出了辛道宪的言外之意,但他不想说透。
远在邺城的高伯逸自然不知道韦孝宽与杨坚正在琢磨他为什么下令神策军收购鸡鸭。不过就算是知道了,也会不以为意。
堂堂正正的阳谋,看起来虽然不像是阴谋那么可怕,但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就算你知道计谋本身是为了什么,也没有办法去阻止。
这是很要命的一件事。
如今高伯逸正在鱼府里,跟崔泌商议给农户专项贷款饲养鸡鸭的事情。
因为需要贷款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弄得崔泌都有些手忙脚乱。
邺城和邺城周边的民风,跟长安完全不一样。这里的人喜欢热闹,更喜欢凑热闹。一哄而散,大干快上,才是做事的风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邺城和周边地区自古就是富庶之地,轻轻松松劳作就能养活自己,所以这块地方的民风相当的懒散!
人懒散了就喜欢瞎琢磨,所以自春秋时开始,这里就是人荟萃之地,人才出了不少。
像长安人那样老老实实耕田种地?不存在的!
有免息的贷款可以饲养鸡鸭赚钱,此时不冲上去分一杯羹,那才是脑子坏掉了。
可以说高伯逸对邺城这地方的人,真是摸透了脾气。
第799章 天保九年春(完)
崔泌捋了捋额前的秀发,担忧的问道:“如今邺城饲养鸡鸭蔚然成风,可长此以往,供需失衡,吃亏的还是养殖规模小的农户啊。
再说喂鸡鸭需要饲料,农户们的米糠喂完了以后,难道让那些鸡鸭去山上吃虫么?
神策军也收不了那么多鸡鸭肉啊!”
崔泌很有经商的头脑,而且对一项生意的各种细节都愿意花时间去查,了解其中的内情,不得不说,她还真是个很厉害的女人。
不过她并不知道今年北齐会发蝗灾的事情,所以才会觉得鸡鸭多了。按高伯逸的预计,只怕这些鸡鸭的数量还不够多呢!
如果事先不准备好的话,等蝗虫来了,你再去饲养鸡鸭已经来不及了。
“第一个,停止没有条件的无利贷款,给出一个条件,利息需要用鸡鸭的粪便来支付。
第二个,组织一些农户,收集鸡鸭的粪便运到安阳,并在当地堆肥。具体怎么堆肥,之后我会把方法告诉你。堆肥的时间正好是半年。
等秋收之后,肥料也好了,正好撒在地里,蓄养肥力,等待来年播种。
当然,这些肥料我们用不完,到时候可以卖给世家嘛,相信他们还是出得起钱的。”
同一件事,赚两次钱,才是经营之道。
等蝗灾来的时候,高伯逸手里的那些鸡鸭,就能直接变成钱财和布匹。等蝗灾过去,无论世家和自耕农都是元气大伤,到时候他们肯定把宝都压在明年的收成上。
到时候再卖一次有机肥,岂不美哉?
“今年有蝗灾?”
崔泌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这话让高伯逸大为惊骇,他疑惑的问道:“鱼赞告诉你的?”
崔泌缓缓摇头道:“赞哥口风很紧,主公让他不说出去的事情,他就谁都不说,包括我都不说。我只是猜到鸡鸭吃蝗虫,正好可以省掉一大笔饲料钱,所以主公定然是知道今年有蝗灾。”
她还有一句话没说,那就是如果今年没蝗灾,到时候那些鸡鸭都能把高伯逸吃破产。
“这事很快就不是秘密了。”
高伯逸优哉游哉的说道。
很快就要春暖花开,蝗虫的卵也要现身了。在人力充足的地方,官府若是组织得当,尚可以对虫卵进行扑杀,多少也会有点效果。
若是这个时候都不好好应对,后面会发生什么,那只能用听天由命来形容,反正落不到好就是了。
事情谈完了,高伯逸刚刚起身,像是想起来什么一样,回过头看着崔泌问道:“博陵崔氏有意让你归宗,过继到崔季舒门下,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全看你个人的意愿,我没有什么要说的。”
现在谁都知道渤海长公主高彾是个不管事的挂名之人,真正掌舵大齐开发银行的,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崔氏。
她本是博陵崔氏旁支出身,父亲死后做了宇护的干女儿,被辞姓宇。现在要不是高伯逸看得起她,她还不知道在哪里挣扎呢。
崔泌对着高伯逸盈盈一拜道:“崔氏不过是看我有些利用价值,这才想让我拉过去,惠而不费,真是打了一手好算盘。大齐开发银行乃是陛下和主公的基业,又岂是崔家可以染指的?”
高伯逸对着崔泌点了点头,面带微笑的行礼告辞,一句话也没有说,等他走后,崔泌才感觉自己后背全都被冷汗打湿了。
“狗头,出来,我有事情找你。”
崔泌冷冷的喊了一句。
“贤夫人有何吩咐?”
鱼赞身边最大的狗腿子屁颠屁颠的跑过来问道。
“去银行的衙门那边传个话,就说要贷款,新协议要求每个月都要交鸡鸭粪便作为利息,不然就要折算为现钱。
再去衙门里找阿郎回来,就说我有重要的事情跟他说。”
崔泌平日里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的,难得她如此严肃,狗头连忙带着小跑的离开了宅院。
高伯逸的鸡鸭粪便当贷款利息的政策,并未引起很大波澜,因为这玩意本身就不值钱嘛,谁也没有当回事,无非是想办法收集一下,这种行为无意中居然减少了环境污染!
冬天过去,天保九年春,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走来了。
今年北齐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修养生息,减少徭役了。除了继续修缮和开拓河道外,北齐朝廷今年格外的安静,就连征发民夫去修长城这样的大事,也暂时停了下来,像是在为什么做准备一样。
不过邺城乃至朝廷中枢,变化却是大得惊人。
才两岁多的皇子高潜,在众多朝臣的注视下被册封为太子,这件牵挂人心,自从高殷死后就令人躁动不安的悬念,如今终于落地了。
很显然,在全面倒向晋阳鲜卑,跟与北方汉人世家合作之间,高洋再次给出了答案,那便是继续走平衡的道路,让二者互相牵制。
诸多示好,也得到了以河北汉人世家为首的势力的首肯与回应,最明显的就是,对于邺城方面提出建立“鹰扬府”,负责招募和训练士兵的事情,他们给与了默认与有限度的配合。
这让高伯逸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