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北朝求生实录 >

第441部分

北朝求生实录-第441部分

小说: 北朝求生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伯逸的马仔宋钦道立刻站出来反对,毫不留情!

    t;aoncickgt;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t;aoncickgt;t;dividgt;

 第908章 发扬光大就是最好的祭奠(3)

    宣?

    众臣们在心中暗暗揣摩这个谥号,不由得对高伯逸佩服不已。

    这个谥号可以说恰到好处,从前又从来未出现过,基本上不会有“撞车”的可能。同时还照顾了现在已然失势的高氏皇族这些人的情感。

    而且既然不会撞车,那就不会有对比,也不会有类似于“孝武帝”这样名不副实的尴尬了。

    “太后,微臣觉得楚王的建议,甚为妥当。先帝谥号宣,可以说恰到好处。”

    杨愔站出来第一个支持高伯逸的建议。

    他原以为对方会给一个恶谥,比如说类似于东汉末年的“灵帝”这一类的。要知道,“灵”可不是什么好谥号啊,那是后人实在没办法,被这位硬生生灌了一口翔,捏着鼻子起的。

    “灵”具体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不干正经事的神经病”,如果高伯逸用这个安在高洋头上,貌似也说得过去。

    “哀家也觉得宣这个谥号适合先帝,那就这么定了。”

    李祖娥轻声说道。

    本以为会争执很久的,没想到高伯逸一锤定音,居然没人站出来反对,也是有点出乎她的意料。

    不过也许是众人都在关注另一件大事。

    “太后,南阳独孤信真心归附,我们应该展现出接纳的姿态。否则他一旦倒戈周国,对河南黄河以南和两淮之地威胁极大。这支兵马一旦出了叶县,我们要花费很大力气去平息。”

    高伯逸站出来拱手说道。

    这件事是他在给高洋下葬之前提出来的,如今已经在邺城发酵,那些蠢蠢欲动的北方汉人世家也都不吭声了,或许是在谋划什么大事,或许是真的已经妥协。

    反正高伯逸这一手耳光,打得他们头晕目眩,那绝对是真的。一时间跟他们有些勾连的朝臣们,似乎也如同无头苍蝇般,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

    高伯逸之所以能在朝堂立足,是因为他掌握着神策军,间接掌控着邺城的所有兵马!如今,独孤信到了邺城之后,只会进一步强化他的优势。

    也就是说,力量平衡将会彻底打破,既然是乱世,那就别小看武力的分量。邺城之所以现在屹立不倒,没有被晋阳那帮丘八占领,还不是因为有神策军在么!

    “太后,梁国之侯景,殷鉴不远。现在谁敢说独孤信不是第二个侯景呢?风险实在太大了,微臣认为此事应该从长计议。”

    这次站出来的又是那个冯子琮,他似乎已经被汉人世家当做“弃子”抛出来,要榨干所有剩余价值,所以此时也只有他一个人跳出来,其他大佬,如杨愔,崔季舒们,都在“持币观望”。

    高伯逸听到这话,轻叹一声,从怀里掏出“京畿大都督”的令牌,走到冯子琮身边,抓起他的一只手,将令牌放到他手里。

    “太后,冯子琮说从长计议,不过万一独孤信恼羞成怒,攻打齐国腹地,一时间还不太好办。这样吧,既然主意是他提出来的,让他自己组织一批人去两淮防御独孤信吧,微臣还要防着晋阳那些叛逆南下攻打邺城,实在是脱不开身。”

    高伯逸皮笑肉不笑的表情,看得冯子琮头皮发麻,也让众朝臣们警醒!弄清了现在事情到底已经严重到何种地步了!

    独孤信这张牌,如果用得好,那对于邺城的军事实力来说,就是11ap;gt;2的关系,因为独孤信长期在边境,多年戎马生涯,对于晋阳六镇鲜卑非常熟悉。

    如果跟想要归附的独孤信交恶了,那么后果会极为严重。

    这意味着邺城需要分出一支精兵南下两淮,然后联合那边的守军,抵抗独孤信的兵马!两淮一动,以扬州为中心的贸易路线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到时候吃亏的可不止是北齐朝廷啊,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世家,一个都别想好过!

    可以说高伯逸在这个时候打出独孤信这张牌,从根本上捏住了北方汉人世家的“七寸”,至少在这两年新布局没有完成之前,那些人是不敢动弹的。

    冯子琮一介书生,耍笔杆子的,率领精锐禁军南下,已经是颇为吃力。更何况还要组织一支“新军”,对他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其间需要各方面协调,岂是他这样一个小角色能办到的?

    你行你就上,不上就少哔哔,高伯逸将冯子琮的脸按在泥坑里反复摩擦,看得大殿内朝臣们一阵阵唏嘘感慨!

    高伯逸虽然更年轻些,但很明显,稚嫩的人是冯子琮!出招一点章法都没有,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独孤信归附,人家带着大军来了,你用嘴去劝退么?

    “敢问楚王,独孤信本人对此是何种态度?”

    看到冯子琮被高伯逸整得体无完肤,杨愔实在是看不下去,沉声问了一句。

    “独孤信自然是真心归附,他已经派人到我府上详谈了归附的方案,过两日朝会的时候,我就将讨论的结果告诉你们。

    诸位,晋阳六镇现在蠢蠢欲动,齐国面临分裂。而有独孤信这支强军加入我们,那么守住邺城,收复晋阳又大了几分把握。此事本王以为宜早不宜迟,尽快回复独孤信为好。”

    高伯逸表面上说的是要回复对方的善意,其实话里话外都只有一个意思,那便是“独孤信只相信我高伯逸说的话”!

    这让人沮丧无奈,却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t;aoncickgt;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t;aoncickgt;t;dividgt;

 第909章 发扬光大就是最好的祭奠(4)

    当一个人有权了之后,金钱、美色、田宅,都会自然而然的飞来,根本不需要你去刻意追求,自然有人会把这些送到你跟前,有时候甚至你不想要,人家也要硬塞给你。

    如今的高伯逸,在北齐也是第一权臣的存在,自然不会缺宅院。邺南城这边的某处幽静小院,就是高伯逸跟亲信们密会时所用。

    今日他到这里来,是为了见一个重要人物。

    推开门进屋,高伯逸就见到一个士打扮的年轻人,一丝不苟的端坐在石凳上,似乎一直在等自己来一样。

    他刻意留了胡须,却难掩脸上稚嫩,双目有神如炬,衣着虽然不甚华丽,但却非常干净整洁,衣着的每一处都是一板一眼的。

    头上发髻,腰间玉佩,与衣着搭配得恰到好处。

    不像高伯逸平日里穿衣十分随意,根本不讲究这些。

    他一看到高伯逸来了,立刻站起身行礼道:“鄙人高熲,拜见大都督。”

    北齐官职里面很多都是带“都督”二字的,但是前面加一个“大”字,那就真的大起来了。官职里面叫“大都督”的可不多,每一个都是位高权重。

    “啊!原来是你,我记得我们还是本家吧!”

    高伯逸热情的拉着高熲的手坐下,搞得对方一时间受宠若惊。

    高熲出自渤海高氏,至于他家为什么会出现在西魏北周,说来话长,一言以蔽之,当初高欢上位的时候,渤海高氏里面不少人看不惯高欢的做派,然后就跑关中去了。

    当然,也不排除是渤海高氏不将鸡蛋放同一个篮子。总而言之,高熲家是有族谱可查的渤海高氏,一代一代都记录得非常清楚,不像高欢一样,中间有断层,不太好追查。

    “家主的信,请大都督过目。”

    高熲恭恭敬敬的将信递给高伯逸,态度非常谦卑。

    其实,只要看此人的态度,就能看出独孤信对自己的态度。高伯逸瞬间心中大定,洞中窥豹可见一斑,独孤信的处境也不是太妙啊。

    对方应该也很担心北周出击突厥大获全胜之后,携大胜之威,一举攻克南阳。那里虽然物产丰饶,然而毕竟不是久留之地。独孤信当年在荆襄和南阳为官多年,岂会这点都看不出来呢?

    所以,有时候我们常说的不卑不亢,其实换个角度看,也能看做是低调的“桀骜不驯”。

    也就是说,如果你面前的人是“不卑不亢”的,其实他在心中还是看不起你的,只不过碍于你的身份不太好表现出来,怕被你穿小鞋罢了。

    “不必看了,你说说看,独孤将军有什么打算?”

    “家主想屯兵枋头,然后将家小迁入邺城。”

    这和高伯逸在朝堂上说的建议高度一致,不过真正实施起来,恐怕有些难度。

    枋头是什么地方呢?先不说五胡十六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枋头之战,就从地理上说说此地对于邺城的意义。

    枋头是古代黄河中游最重要的水利枢纽,连接黄河白河,走几步就到了邺城。如果独孤信屯兵此地,恐怕住在邺城的世家和高氏皇族晚上睡觉都睡不着!

    高伯逸只是为了在朝堂上吓唬那些人,然而一旦真的实施,兔子急了还要咬人呢!

    人心多变,你很难预料那个时候其他人在恐惧之下,会爆发出怎样的威力。而且从平衡的角度说,独孤信是一块砝码,却不能将其看得太重!

    屯兵枋头,独孤信这一派迟早会尾大不掉的。所以于情于理,高伯逸都不能同意这个条件。此所谓“亲兄弟明算账”,哪怕是“岳父大人”,也要留一手的。

    “我自然是希望这样,但恐怕朝臣们无人答应。邺城现在毕竟还不是我的一言堂,独孤将军的要求,恐怕我很难做到。”

    高熲脸上出现“果然如此”的表情,并未觉得惊讶。他双手拢袖,恭敬的给高伯逸行了一礼道:“家主现在已经屯兵叶县,整装待发。此事要如何操作,请大都督速速决断。”

    “这样吧,濮阳在枋头对面,我可以开放边境,一路水次仓提供粮草,让独孤将军领兵屯扎濮阳,你觉得如何?”

    山川河流的阻塞,会给人天然的安全感。比如说当年隔着一条黄河,曹操就敢在官渡跟袁绍对峙。如果没有黄河的阻挡,恐怕曹操早就凉了。

    高伯逸提出让独孤信率军屯扎濮阳,则是希望“让出”一条黄河作为阻碍,给邺城的权贵们一个心理假象:独孤信的人打不过来!

    同时,近在咫尺的距离,又让他们很担忧会不会出现不可预料的事情。所以他们必须讨好高伯逸,因为只有高伯逸才能跟独孤信单线联系,其他的人是说不上话的。

    如此一来,独孤信这枚重量级的砝码,就将蠢蠢欲动的世家压制住了。

    “在下觉得甚好,不过还是需要家主来定夺,那在下告辞,这就返回叶县,回复家主。”

    “好,我送你。坐我的犊车可以省掉些许麻烦。”

    高伯逸温言道,对高熲的态度十分亲热。

    两人上了犊车后,竹竿在前面驾车,高熲掀开幕帘,观看着热闹的街面,时不时的唏嘘感慨。

    “邺都繁华,名不虚传呐。”

    高熲喃喃自语说道。其实他父亲当年若不是奔逃到关中,此刻他也肯定住在邺城了。不过现实好像跟他开了个大玩笑,兜兜转转,他居然又要到邺城这里来发展事业。

    人生的意外实在是太多,有时候多到数都数不过来。

    “眼前的繁华只是虚妄,若是不能打退六镇鲜卑,一切都会变成泡影。”

    高伯逸摇了摇头,脸上并没有乐观的表情,甚至还皱着眉头,一副不太自信的样子。

    “大都督何必自谦?六镇鲜卑若是能有出息,何必当初跟着高欢呢?他们若是能独当一面,又何苦甘居人下呢?

    没有人把那些人团结起来的话,一旦战事稍稍不顺,这些人自己就会内讧!

    在下听说都督麾下神策军厚奖重罚,军法严苛一丝不苟,赏罚分明一视同仁。如此强军,不说战胜六镇鲜卑,起码顶住他们没什么问题吧?

    一旦事态僵持的时候,大都督只要派人去游说六镇鲜卑之中的某一人倒戈,其余的势必树倒猢狲散,不足为虑!”

    诶?

    高伯逸本来还在忧心段韶麾下大军太猛,一听高熲这么说,瞬间便有了办法。不由得对此人刮目相看起来。

    这厮真是个厉害角色啊,才智只怕不输杨素!

 第910章 发扬光大就是最好的祭奠(完)

    两日后,因为独孤信归附的事情,邺城中枢变成一团乱麻,各种谣言不期而至,弄得人心惶惶。

    其实也不怪那些勋贵们胆小,而是侯景的教训太过于深刻,再加上晋阳六镇鲜卑对邺城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南下。

    如此多事之秋,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是十分敏感的,更别说独孤信麾下还有数万大军!这股强大的力量,足以掀起惊涛骇浪,你说他们怎么可能不怕呢?

    不过邺城的局面虽然诡谲难明,更多的却是心理上的,而非现实需求上的。

    至于晋阳的情况,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

    晋阳城的尚书令府衙内,唐邕面色阴沉看着从草原返回的信使,有种被老天爷玩死的无力感!

    阿史那库头部,本来已经答应借粮给晋阳,结果粮草尚未交割的时候,周军骑兵来了!那些人什么都不问,见到什么烧什么,结果把突厥部落囤积的粮食当初从晋阳这里进口的给烧掉了!

    这些部族都遭遇到了毁灭性打击,其实对晋阳六镇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

    因为晋阳以北的防线,其实早在北魏孝帝迁都以后,就已经逐渐被毁灭抛弃。高洋登基之初,出击草原,那也是战略性进攻,在这一带并未修筑什么防御工事。

    因此这些年来,实际上晋阳以北的马邑,是作为缓冲地带来抵御突厥的。这跟当年汉武帝尚未压制匈奴以前,是一样的状态。

    阿史那库头部遭遇毁灭性打击,客观上减轻了六镇鲜卑的压力,实际上是在帮唐邕的忙!

    然而,正如每一件事都有正反两面的效果,唐邕不是不希望周军教训突厥人,而是对方教训得很不是时候!

    他喵的,为什么不等粮食交割完了以后,你再动手呢?到时候我给你鼓掌啊!

    一想到因为这件意外事件,用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