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求生实录-第5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现在高伯逸直接不玩了,还说得冠冕堂皇的!
这叫人情何以堪啊。
杨愔憋了一肚子的话,比如说痛斥高伯逸任人唯亲什么的,全都堵在喉咙里说不出来了!
他们还能说什么,高伯逸都是不设立淮南行台了,难道他们还能去接这个石头?他们又没有自己的人选可以推荐,这才是最尴尬的事情,毕竟,杨愔等人也就是一帮文人啊!
文人跟掌握无力又会耍流氓的人争斗,那是永远斗不过的,当你要跟对方讲道理的时候,对方却不想跟你讲道理,他们只想跟你比比拳头大小。
比如说此刻高伯逸说取消即将建设的淮南行台,杨愔等人就不敢多说什么。
“诸位爱卿对这个建议有什么看法呢?哀家乃是妇道人家,也不懂这个,高都督,这事不管怎么弄,你来牵头处理吧。”
李祖娥似乎并不想在这件事上纠缠。
高伯逸拱手道:“微臣谨遵太后懿旨。淮南行台不是不设立,而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彭城王(高浟)死得也是蹊跷,这事没查清楚之前,若是派人去淮南,再出第二个彭城王怎么办?”
高大都督这话的意思,是要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但是传进杨愔的耳朵里,就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了。
杨愔觉得,高伯逸是在暗暗警告那些想推荐自己人去淮南那边占位置的家伙,这事不能办!
如果谁敢派人去,那么,高浟就是前车之鉴!
众人都各怀心思,没有去纠结高伯逸话语的深意,也不想强行出头,非要跟高伯逸唱对台戏,气氛一下子就冷了下来。
“既然诸位爱卿没有意见,那么就让高都督全权处理这事吧,退朝。”
散朝之后,杨愔早早的在邺南城皇宫的门口等着高伯逸,因为对方还要跟太后李祖娥详谈,过了差不多一个时辰以后才出来。
“杨宰辅今日似乎很悠闲啊,要不我们去漳河边钓个鱼?”
看到挺着大肚子的杨愔在门口等自己,高伯逸笑眯眯的说道。
“不了,我就问几句话,问完就走。”
杨愔沉着脸跟高伯逸走到不远的僻静处,担任高伯逸亲卫的居然不是竹竿,而是那个愣头愣脑的田子礼。
“高浟是不是你杀的?”
杨愔压低声音问道。
“我与高浟无冤无仇,甚至以前还共事过一段时间,我又为什么要杀他呢?”
高伯逸一脸无辜的问道,但是表情还算平静,并未出现气急败坏的神色。
他指使鱼赞派人杀了高浟不假,杨愔等人猜到是他做的也不假,然而,很多事情可以做,却不能说!
只要高伯逸不亲口承认,那么他们就没有证据,猜疑,始终就仅仅是猜疑而已。这个时候,可不能“以示真诚”。
大家还是都蒙着面纱比较好。
“淮南行台,不是你提出要建立的么,为什么现在又不做了?你到底在想什么?”
杨愔不依不饶的问道。
“刚才朝会,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啊,没有合适的人选,还不如不派人,就是这么个道理。杨宰辅就是再问我一千遍,我还是这个回答。”
高伯逸的表情很平静,看不出任何情绪来。他越是这样,杨愔心中就越是不安,他总觉得高伯逸有一招极为厉害的杀手锏,并未使出来。
一旦用出去,足以改变齐国的战略格局。只是,他藏着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杨愔失望的摇了摇头道:“你好自为之吧。你不再是以前的你,齐国也不再是原来的齐国了。”
???
第1071章 神来之笔(中)
无论是北齐还是北周,春耕都是忙碌的。邺城地区的春耕已然结束,而晋阳的春耕,却依旧如火如荼。大量的非洲草棉,也叫“高昌棉”的农作物,被种植在太原盆地、汾阳盆地等耽误春耕的土地上。
因为高昌棉的播种日期正好比粮食作物晚一两个月,所以在晋阳失去种粮和大量人力之后,居然可以把土地的耕作衔接上。当然,这里已经种不出粮食了,所有人吃的都是靠邺城地区输送。
荆襄的核心襄阳城外,水鸭成片成片游弋在汉江边上,真是应了那句诗:春江水暖鸭先知!
渔民们在附近的池塘里面洒下鱼苗,然后等待着鱼儿长大后,成为他们饭桌上的美味。荆襄爱吃鱼,甚至可以说鱼类是普通百姓补充动物蛋白的唯一渠道。
穷人除了主粮和难以下咽的蔬菜以外,也就只有鱼可以吃。在缺少食盐的年代里,鱼的存放很有些问题,所以跟鱼有关的菜,很多都是以各种各样的“咸鱼”存在的。
汉江上离岸边不远的一叶扁舟上,一位身材修长,头发及腰的中年男子,正在眺望东方,似乎有客人会从这里来一样。
“主公,这里风大,我们回去吧。”
说话的军士划着船,身上穿着厚厚的皮袄,他似乎眉头不展,心事很重的样子。
“你这是想家了吧?何止是你啊,我王琳也是在思念家乡。”说话的男子,正是名义上替北齐镇守荆襄,而实际上则是游离于各国独立存在的荆襄大都督王琳!
麾下精兵数万,若是动员一下,拉起十万人马不是问题。可谓是这一带跺一跺脚,地面就抖三抖的大人物。
给他划船的,乃是王琳的亲信,司马潘忠。
“主公,陪您起家的我们这些兄弟,无不思念家乡啊。这荆襄虽好,却始终不是故土。”
潘忠轻叹了一声,有好多话不知道要怎么说出口。
俗语有云:保暖思XX。当人安定下来了以后,他就有各种各样进一步的需求,当然,这不是剑人矫情,而是人类的天性。
当初王琳朝不保夕,连根据地都没有,快要被人赶到湘西“打游击”,可谓是一个大写的“惨”。
那个时候,他麾下水贼出身的亲信部众,全都众志成城,紧紧跟随他左右。除了忠心以外,无路可走,也是不可说却不得不说的原因。
好不容易有了襄阳这块根据地,王琳很快安定下来,有了固定的地盘可以好好发展。然而,他麾下的那些人,想法也开始多了起来。
最过分的一条,就是叫嚣着对北齐开战,打回两淮老家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对于这种言论,王琳都是稍微呵斥阻止,却不惩罚那些乱说话的人。
堵不如疏,这些建立在思乡之情上的抱怨,实际上只是一种很朴素的感情。这些人未必了解跟北齐开战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他们想要的,只是离开荆襄而已。
“这一两年,先不考虑那些事情了。等我们发展壮大之后再说吧。先要让弟兄们都舒舒服服的过日子。”
对于这句话,潘忠听到的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实在是话说三遍淡如水,听还不如不听。
他长叹一声,也不言语,逐渐划船往岸边使去。
来到岸边,王琳和亲信司马潘忠,正好遇到长史陆纳急急忙忙的赶来,像是有急事一样。
“可是周军出现在汉江口?”
一间陆纳,王琳就疑惑的问道。
襄阳是扼守汉江的重要通道,从蜀地汉中而来的军队,想不经过这里是不可能的!王琳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蜀地而来的周军,与汉江对岸的周军配合,攻打襄阳。
“那倒没有。”
陆纳神色有些古怪,看了潘忠一眼,似乎是想屏退对方。
“不必了,你们都是我的亲信,有话可以当面说。”
王琳摆摆手说道。
“喏。是这样的,主公,邺城的高都督,派人来襄阳城了,说是有要事找您!”
啊?
王琳激动得差点拔出佩剑!
刚才还淡定如老狗的王琳,此刻却跟要XX的公狗差不多,就差没狼奔猪突朝向襄阳城的城门了。
“如此重要的事情,怎么不早说!快快,快带我去,莫要怠慢了。”
王琳直接撇下潘忠,快步跟着陆纳走了,气得这位王琳的亲信脸黑如锅底。
三人一路来到襄阳城内的府邸,就看到一位瘦高带着斗笠的男子站在府邸门外,似乎并没有进去的打算。
王琳一眼就认出,此人乃是高伯逸的贴身护卫,绰号“竹竿”,剑术高超。高伯逸派自己的贴身亲卫前来,定然是有性命攸关的大事。
“这位壮士怎么称呼?”
王琳客气的问道,面带春风,一点都没有统帅数万精锐的架子。
“贱名不足挂齿,我是来替我家主公送信的,信件在此。”
竹竿拿下腰间的竹筒,递给王琳继续说道:“可否安排在下在襄阳城内住几日。待都督回信完毕,再下还要将信带回去。”
竹竿也没有摆谱,他知道王琳这个人虽然客气,但并不好惹。王琳麾下部众,都是带着浓厚的“黑涩会”气息。
与其说王琳是三军主将,倒不如说他更像是社团头目。
“好说好说,请壮士在襄阳城内小住几日。请,这边请。”
王琳将竹竿引进府邸,然后急急忙忙的来到书房,小心拆开火漆,拿出里面的纸卷。
他一字一句的读着,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心情像是坐过山车一样,来回摇荡,很久之后,那张信纸一直捏在手里,好像有千斤的重量。
却又根本不敢放下!
“这让我如何是好啊。”
王琳长叹一声,也有些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站起身,在书房里来回踱步。
“也罢。”
“来人啊,去把各军主将,司马潘忠,长史陆纳等人叫来,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宣布!”
王琳对亲兵嘱咐道。
其实,他等这一刻,已经等了很久了。但是不能说,在事情没有成功之前,他一句话都不能说。
憋了好久,现在,终于可以对麾下部众说了。
实在是太好了。
第1072章 神来之笔(下)
华丽的大厅里,王琳和他麾下的亲信都督们,齐聚一堂,分两边跪坐好。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张条桌,上面摆放着着各种春季的时令菜。
当初,萧詧占据襄阳的时候,在这里营造了一座行宫。当然,后面他将襄阳让给西魏,然后入主江陵,这座行宫也就被废弃不用。西魏的粗鄙武人,也看不上他的老巢。如今,这座行宫成了王琳处理政务的地方,颇有些“小朝廷”的意思。
此刻虽然冷盘和热菜都上齐了,却没有一个人动筷子,王琳没有开口说话,他的“小弟”们也会一直等。
“今日叫大家来,是因为有一件要事,我心中一直拿不定主意,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广个告,我最近在用的看书app, app 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王琳端坐于主位上,手里拿出一叠纸,那是高伯逸让竹竿送来的信。
大厅里一片寂静,似乎连呼吸的声音都能听见。
“主公,有什么事情,您就直接说吧。”司马陆纳对着王琳抱拳说道。
这一位可以说算得上王琳的死忠了,当初王僧辩要斩王琳,这家伙立刻就兵变了。若不是王琳手下这帮兄弟给你又抱团,他脑袋都不知道搬家过几回了。
事实上,现在王琳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一方大佬,在荆襄之地称王称霸。然而,仔细想想,他被北齐北周东西“夹击”,没有任何发展空间。
只要哪一边腾出手来,就可以很轻松的收拾他。
王琳虽然名义上投靠了北齐,实际上基本处于“不听调”亦是“不听宣”的半独立状态。而高伯逸当初之所以跟王琳交好,不要求对方做这做那,原因很简单。
他只需要王琳暂时把荆襄这块地盘“卡着”而已,至于对方要不要投靠齐国,要不要回邺城,对于高伯逸来说完全无所谓!
那是高洋的齐国,又不是他的齐国!
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可以放纵王琳为所欲为,现在却不行了,因为高伯逸现在是处于“当家”的状态。他给王琳写信,也是为了给对方指一条“明路”。
或者叫将其纳入自身的体系中。
“邺城的高大都督来信了,给我提了个建议,我觉得不错。”
王琳的声音不怒自威,但从话语间听得出来,他还相当犹豫。
看到手下都不说话,他才慢悠悠说道:“高大都督在信中说,襄阳处于齐国与周国对峙的前线,一旦周国休养生息恢复了实力,那么对襄阳动刀,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王琳说了一半,停下来观察手下的表情。不得不说,他这话说得非常在理,潘忠、陆纳等亲信,全都是默默点头,或交头接耳。
这些事情,都是明摆着的。
樊城现在都是在北周手里呢,隔着一条汉江而已。
“那么,高大都督的建议是什么呢?”
陆纳不动声色的问道。
“高大都督建议,我们放弃荆襄,让齐军接替。然后整体的转移到齐国的淮南之地,我担任两淮行台大都督,你们还是我的手下,一起镇守扬州。”
王琳的话,如同在一个小池塘里面投下一块巨大的石头!他麾下那些亲信不是没想过回两淮故乡。
只不过,幸福来得太过于突然,看起来,却更像是陷阱,而非福报!
“我等失去襄阳,犹如龙游浅滩,任人宰割。高大都督若是等我们入境齐国以后又翻脸,那要如何自处?”
心思缜密的陆纳提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到时候高伯逸要是翻脸,那要怎么办?现在他们占据荆襄,不管是北齐也好,北周也罢,收拾他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到时候周国打来抱齐国大腿,齐国打来抱周国大腿,岂不美哉?大军在齐国行军,你敢保证一定安全?
万一遇到武装到牙齿的“盗匪”,被伏击一下,到时候跟谁说理去?
陆纳的话音刚落,大厅内刚刚有些热络的气氛,就有些微凉了。
其实,他们在座的人,除了荆襄本地的以外,其余的人,都是两淮跑水路出身的。亲朋好友和家人,都在那里。
可以说这帮人的根子就在两淮。如果他们跟北齐对抗的话,真的做不到直起腰杆子,因为,屠刀随时都会落到他们的亲朋好友头上。
这也是在场所有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