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求生实录-第5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
窦毅不动声色的问道。
“南线必定惨败,窦将军在大军之中,未必能完好无损的回来。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在下言尽于此,告辞。”
这人说完,转身便要走,结果去被窦毅叫住了。
“窦将军还有事么?”
“宇直是不是你杀的?”
窦毅开门见山的问道。
“是高伯逸让你动手的么?”
“窦将军说是,那就是。窦将军说不是,那就不是。告辞了。”
矮小的身影三下两下就跳出了院墙,不知所踪,看得窦毅一阵目瞪口呆的。
“宇宪果然是无辜的啊。”
窦毅轻叹了一声,刚才那人已经间接告诉了他答案。只是听了这个所谓的答案,窦毅心中的疑惑却更多了。
既然来暗杀,杀了宇邕岂不更好?
或者杀宇宪也行啊,难道杀了宇直,能改变什么吗?宇直那么的废柴,他又有什么是碍着高伯逸的事情呢?
窦毅回到书房,摊开大纸,想把刚才的事情都记录下来。结果刚刚磨墨,手就停了下来。
去跟宇邕说这件事?
宇邕会很感激,会认为你是国之干城?
呵呵,真是想多了。
宇邕不但不会觉得你很忠诚,他反而会考虑一个更加拷问灵魂的问题。
“高伯逸为什么要来告诉你呢?你跟他很熟?”
那时候要如何回应?
窦毅发现自己似乎说什么都不是很妥当。最好的办法,就是当自己是哑巴,还有聋子。
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说,然后就万事大吉了。
至于将来会怎么样,谁知道呢?
难道这些也在高伯逸的算计之中么?
窦毅面露苦笑,或许还真是这样。高伯逸告诉了他答案,他却不敢告诉宇邕,甚至提都不敢去提。
人都是有私心的啊!
如果可以每天上班回家以后就搂着娇妻快活,谁希望被皇帝猜疑,天天找你麻烦呢?
更主要的是,窦毅觉得自己现在事业爱情双丰收,已经没什么动力去建功立业了。哪怕再努力,恐怕也依旧是“妹夫”的角色。
难道你还能去想皇帝屁股下面的那个位置?
“不要去南线么这么说,高伯逸应该一定在南线了。”
窦毅忽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第1116章 适得其反
在长安磨蹭了些许时日,病还没完全好,宇宪就带着王妃阿史那玉兹,准备启程去蜀地。
这一次的安排,是尉迟迥坐镇成都,而宇宪则是待在汉中。这个安排非常奇怪,因为汉中乃是蜀地门户,应该由领兵将领镇守。
宇宪明明不是带兵之人,却让他呆在汉中,而非蜀地核心成都,怎么说都有点说不过去。
当然,宇邕的理由是蜀地叛乱此起彼伏,成都乃是最为要害之地,所以应该由领兵大将镇守。
这个理由,貌似也没什么问题。
临走之前,宇邕来给宇宪送行,一直送到了城外不远的长亭处。宇邕这才屏退左右,与宇宪单独闲聊。
“你这一去,估计少说也要一两年才能回来。”
宇邕看到宇宪表情平静,心中有些不爽,继续说道:“秋收后伐齐,朕打算亲率大军走洛阳,你有什么要教我的么?”
宇邕知道宇宪定然说不出取悦自己的话,不过作为一个帝王,这点心胸还是有的。哪怕不采纳,听一听总没有坏处吧。
“皇兄洛阳南面的宜阳,乃是重中之重。荆襄和南阳已经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了。高伯逸若是出兵,极有可能不走河东,而是走荆襄和南阳一线。
水路运兵的速度非常快。到时候他若是打下宜阳,那么我军则会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最后恐怕只能黯然撤回潼关了。
皇兄,这次出兵,我觉得应该将重心布置在北面的平阳,能夺取平阳,就算大胜了”
宇宪还要再说,却见宇邕摆摆手道:“你的道理,跟朕的道理,是不一样的。就这样吧,你快赶路吧。”
他的态度一下子恶劣了许多,之前脸上还有的温情,现在完全消失不见,说话就像是皇帝对大臣的态度一样的,公事公办。
宇宪当然知道这是因为什么,他无奈苦笑了一下,对着宇邕拱手道:“皇兄,那我走了,你多保重。”
不知为何,宇邕看着宇宪离去的背影,略微感到有些心酸。
只可惜,他是周国的皇帝,宇氏一族的话事人,最后的身份才是宇宪的大哥。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宇宪看问题的角度,不可能完全一样。
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这次作战的目标选择,完全不同。
至于其他的事情,那些都是细枝末节。
等宇邕回到皇宫的时候,窦毅和韦孝宽等人,已经在皇宫里等候多时了。宇宪走的这一天,却是最后确定作战计划的一天。
韦孝宽和窦毅等人都是老油条,早就从中看出了宇邕那不服输的心思,却是没有点破。
谁让对方是皇帝呢?
“秋收后的伐齐,现在就要准备了,你们怎么说?”
宇邕一坐定,就开门见山的问道。
“微臣希望能在蒲坂城里,供应粮草,还望陛下成全。”
窦毅说出了一个让宇邕略微有些诧异的答案。
不过他想了想,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保证粮道不断,本身就是重中之重。这件事派窦毅去做,确实挺合适的。
“勋国公呢?”
宇邕看着韦孝宽问道。
“微臣一直镇守玉璧,对平阳那边的情况很熟。不如让微臣从玉璧城出兵,攻打平阳。”
这是一个最优解,韦孝宽哪怕是到了洛阳,也不好发挥,因为他对那边的地形没有实际考察过。
宇邕微微点头道:“不错,朕也觉得非常合适。”
只不过,这两人要是不跟自己一路,换谁去比较好呢?
“上阵父子兵,贺若敦长期镇守樊城,对南面的情况很是熟悉。其子贺若弼乃是陛下爱将,担任前锋绰绰有余。让这两人跟陛下一路,可保无忧。”
韦孝宽不动声色的建议了两个人选。
窦毅都跟着搭腔道:“梁士彦勇敢果决,熟读兵书善于用兵,一直以来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陛下可以将其招至中军负责调度。”
言外之意便是,让宇邕不要头脑发热的硬上,要多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
梁士彦,贺若敦贺若弼父子,这差不多也够了。听到窦毅的建议,韦孝宽也补充道:“梁士彦之前跟宇护和独孤信他们,都没什么来往,陛下可以放心放权给他。”
听到窦毅跟韦孝宽都推崇梁士彦,宇邕也只好微微点头。
主要是,梁士彦今年已经四十五岁了,在古代这个年龄,打仗已然非常吃亏。
到底能不能行啊?
“陛下,梁士彦长期跟齐国作战,经验很丰富的。”
听窦毅这么说,宇邕只好微微点头,大概就这样了吧。
“好吧,那么就这样定了。朕会下密旨,调贺若敦与梁士彦回长安,至于贺若弼,一直在宫里担任宿卫长,倒是没有这个问题。
你们二位,打算何时启程?”
韦孝宽是单独一路,他要出兵的话,很多后勤工作都要以玉璧城为基点来办,所以他很有可能马上就会回玉璧去准备这些杂事。
而窦毅去蒲坂的时间可以稍微晚一点,因为现在没有到秋收,周国也没有多的存粮。哪怕窦毅现在到了蒲坂,也没有军粮可以调度。他只需要比宇邕所在的南路军稍微早一点就行。
“明日启程!”
“明日启程!”
韦孝宽与窦毅二人异口同声的说道。
随后宇邕与韦孝宽都诧异的看着窦毅,完全弄不明白,这厮着急去蒲坂,到底所为何事。
听说窦毅跟襄阳公主的感情很好,不存在见不得家中夫人这样的事情,他到底是为什么要这么早去蒲坂呢?
“窦卿家,你似乎不用那么早去蒲坂吧?”
宇邕有些不太高兴,窦毅这厮变了啊,都不黏着自己的宝贝妹妹了。
“陛下,蒲坂乃是此战最为重要的环节,所以微臣想早点去蒲坂,多熟悉一下那边的地形。免得日后给陛下添乱。”
听到窦毅这么说,宇邕面色稍缓。可不是嘛,窦毅这相当于提早去公司加班,哪里有老板会不喜欢这样的员工呢?
“朕知道了,你们二位这就去准备吧。朕有些乏了。”
说到累,宇邕最近还真是心力交瘁,为了给宇宪擦屁股,真是被母亲叱奴氏唠叨了不知道多少次。
现在宇宪也走了,终于可以清净一下了。
第1117章 马王爷有几只眼(大章节)
高洋曾经玩乐的“金凤台”,如今已经改为齐国国立的书院,专门培养十二岁以下的少年。等年龄到了“毕业”之后,他们就会走上“工作岗位”,充实到齐国的基层官僚机构里面。
当然,能不能升迁,现在还看不出来,也许一辈子打杂也为未可知。但是此举在不断的提高齐国百姓的识字率,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读了点书的人,跟从来不读书的人,定然是不一样的,他们要走的路,也不一样。
金凤台外面围起了围墙,大门两侧用鎏金大字写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大气磅礴!
传说是高伯逸口述,请的书法名家在上面写的。站在门外,就能远远听到那隐约的读书声。世家中人虽然对高伯逸建立这样的“国立学府”感到困惑和反感,但也没有反应太过。
毕竟,培养一些基层的“公务员”,对于他们来说也有好处。毕竟,齐国实在是太大了,光户口都有几百万户,合计两千万人!
高伯逸培养的这点人,撒到地方去之后,估计连影子都看不见了。
金凤台门口,高伯逸和杨愔二人并立,却并未踏过门槛朝里面走,哪怕此刻金凤台外围墙的大门乃是敞开着的。
“不进去看一下么?”高伯逸微笑着问道。
今日是杨愔主动来找高伯逸,而后者却将他带到了这个地方。
“神策军的子弟?”
杨愔疑惑问道。
“是,也不全是。还有一些邺城周边自耕农的子弟,每年都要考核,每年都会淘汰一批人出去,不断有新人进来。”
听到高伯逸的解释,杨愔隐约知道他到底想做什么了。任何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动物,都会培养自己的班底。
野心越大,做的事情也就越宏大,影响也就越发深远,高伯逸就是这样的人。想得很远,准备得也很充分。
“是有些人受不了了么?”
高伯逸嘴角挂着冷笑,然后目光灼灼的看着杨愔,想看看对方到底会怎么说。
近期,高伯逸在内政上的动作可不能算小。他做了个什么事情呢,还是那句,改革军制。
京畿大都督,改革军制乃是必然选择,任何人都无法指责。
不过他选择的路,倒是有些曲折。
第一步,高伯逸向太后李祖娥“建议”,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人口普查”!这么做不是为了“检地”,而是为了弄清楚北齐到底有多少兵员。
这总该跟军事有关吧?
果然,一说到兵员的问题,杨愔哑火了,想反对都没活说。
北齐是出了名的账面上人口极多,而动员效率又是极低。
高伯逸的办法很简单,把三岁以下的小孩,无论男女,都归类于“黄”黄口小儿,三岁到十岁为“小”,十岁到十七岁为“中”,十八岁到六十岁叫“丁”,六十岁以上叫“老”。
各地只需要报一下,你们那边,每一种有多少人就行,不需要做其他的。
呵呵,看起来很轻松是不是?其实这是在为第二步做准备。
接着,高伯逸又提出第二个提案。
为了清查兵员,各地基层的行政长官,需要把“丁”的花名册报上去,因为这些人,就是当兵的“兵员”,每年要把这些人组织起来进行“军训”。
到这里,就会有很多人害怕了。
因为这个年代当兵是一种义务,等同于纳税。逃避兵役以后,在家务农,可以创造更多价值。去当兵了,就意味着家里的劳动力变少了。
更有世家大族喜欢匿藏户口,很多黑户依附于世家,逃避兵役,也不纳税,说白了,他们是为世家劳作的,而不是为国家。
高伯逸在提案里规定,要对各地官员进行考核,如果暗访中发现花名册与招募起来军训的“丁”对不上,那么官员要进行惩罚,以及清查缺丁原因。
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政令还未出邺城,杨愔就找上门来了。
他是为了什么而来,高伯逸心里很明白。
“一统天下,需要很多人,很多兵,很多粮草。以现在齐国的制度,要完成这个非常有难度。”
高伯逸看着金凤台那尖尖顶的阁楼说道:“乱世已经到了尾声,需要有个人出来拨乱反正了。”
“有些事情,可以放到后面去做。你的意思我明白,但是,不要那么急躁。好多人你把他们逼急了,他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杨愔有些急切的说道。
“那不是更好么?省得我一个个去找他们。”
高伯逸说这话的时候,杨愔好像是看到了第二个高洋。
当初那个并未癫狂,而且野心勃勃,富有想象力的那个高洋。
他似乎已经在心中画好了蓝图。
“随你吧,老夫言尽于此。”
杨愔对着高伯逸拱了拱手,转身离去。他并没有把心中想说的话说出来,因为似乎没有那个必要。高伯逸把所有的事情都看穿了,他只是想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已。
任何多余的话语,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杨愔毕竟还是个要脸的人,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等他走了以后,鱼赞悄然从不远处的巷子里窜出来,在高伯逸面前单膝跪下行礼。
“去车上说。”
高伯逸心情有些不好,两人上了犊车以后,竹竿在前面赶车,他的面色依旧是阴沉的。
“主公,这些日子,简平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