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求生实录-第5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将他带到您住的院落里了,好几个弟兄一起看管着,绝对万无一失。”
那名亲兵自信的说道。
高孝珩不动声色点点头,低声道:“带路,莫要让人看到。”
他行色匆匆来到自己居住的院落中,一进门就看到穿着灰袍的唐邕,对着自己行礼,一句话都不说。
“都退下,没有本王吩咐,任何人都别进来。”
高孝珩屏退左右之后,招呼唐邕坐在石桌跟前。两人再次见面,都是内心纠结,很多话不知道从何说起。
“唐先生前来,是代表长山王,还是代表宇文邕?”
高孝珩叹息着问道。
他知道唐邕是身不由己,他自己又何尝不是?
“既是代表宇文邕而来,更是为了你和长山王而来。”唐邕平静的说道,脸上看不到一丝羞愧,这让高孝珩心中微微有些不满。
“愿闻其详。”他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态度冷淡了许多。
“周军前锋,已经到达洛阳城外十里的地方驻扎,长山王亦是在大营之中。王爷,你是打算投靠长山王,还是像条狗一样,忠心耿耿的为高伯逸看门?”
唐邕毫不客气的问道。
这话有些扎心,然而说的却是令人无法否认的事实。
高孝珩十分光棍答道:“事已至此,还能说什么?你回去跟宇文邕说,周军要来尽管来吧。但有一点,金墉城是我的,不允许周军染指。”
自从洛阳的防御体系残破后,金墉城就成为了洛阳防御的核心。这并不是高孝珩在为难唐邕,而是他考虑的问题很现实。
如果他将金墉城的城防让出来,那么,周军入主金墉城以后,将他和麾下那些士气本来就不高的士卒赶到几乎没什么守护的洛阳城中。
请问,难道要让他高孝珩横死街头么?
你别说,要是以贺若弼来的话,搞不好他真还做得出这样的事情来!高孝珩要做的事情,不过是自保而已。
“行了,我知道了,做到这一步就可以了。”
唐邕拱手对高孝珩说道:“到时候长山王也要入金墉城,这个没问题吧?”
“叔父要入城,自然是无碍。”
高孝珩欣然允诺。
其实,他早就不想当这个“盟主”了。有高演这个“名正言顺”的人来扛着,高孝珩巴不得自己轻松些呢。
唐邕回来周军前锋大营,碰到贺若弼,将高孝珩的要求跟贺若弼说了一遍。
别看贺若弼平日里好像没什么头脑,做事很冲动,那些很多都是演给宇文邕看的。实际上他对宇文邕这个人看得非常清楚。
宇文邕看似虚怀若谷,什么坏话都听得进去,也能身体力行的改错。但实际上这位爷,最烦的事情,就是手下跟自己唱反调。
他现在之所以还没发作,那是因为受到了北齐强大的军事压力及政治压力。所以宇文邕必须要忍着。
然而一旦他能灭掉北齐,那么,这个皇帝就不会像从前一样,被他们这些懂行的大将“牵着鼻子走”了。
“事关重大,我不敢轻易决定。这样,我让人回去问问陛下,也就一晚上的事情。”
一向都“飞扬跋扈”的贺若弼,难得好说话了一回。
斥候带着唐邕的亲笔信,以及贺若弼的签名及信物去了,结果天还没亮,这名斥候就匆匆返回,带回来宇文邕的手谕。
“大军在洛阳城西三里扎营,与大城互为犄角,不要入城。送高演去金墉城。”
宇文邕也不想进城当“冤大头”,却更不想刺激高孝珩。于是高演成了这场闹剧的最大受益人!
第1194章 河阳之战(2)
河阳三镇,北魏时期建立的重要军事要塞,拱卫帝都洛阳的安全,乃是洛阳周边最为重要的节点。
河阳三镇,又叫河阳三城顾名思义,一共由三座城池组成了一道连贯的军事防线,它们分别是:位于黄河北岸的北中城、与之毗邻,位于黄河中央沙洲的中潬城,以及位于黄河南岸的南城。
南城直至今日,都是河南省的一处旅游景点。
这三座城池,分别由两座浮桥相连,中间的中潬城设有城关,可供来往船只通过,又被称为“河阳关”。
在消灭和安置了晋阳鲜卑之后,高伯逸就安排自己的便宜岳父独孤信,入主河阳三镇,为洛阳上了一道锁。
当然,对于这个安排,独孤信是很满意的,毕竟,他还能掌控自己的嫡系军队,又无须应付邺城复杂的局面,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不过,作为最靠近前线的一支齐军,当独孤信听闻宇文邕带着大军出潼关屯扎弘农城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作为在北周已经闹腾够了,已经忙了大半生的人,独孤信实在是不想再折腾了。没想到,宿命的相逢,你越是怕什么,就越是来什么!
所以当独孤信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就开始拼命的加固河阳关的城防!他就近取材因为不敢离开河阳三镇的范围,怕被周军打击,用黄河中的淤泥晒干后垒土!
最后将南城的外围,又垒起来一道低矮的城墙,并设置多道城门,用于预警。指望这些挡住周军不现实,然而却可以防止对方偷袭!
“将军!大事不好!”
独孤信的贴身亲卫急急忙忙的跑上河阳关的城头,将一封信递给对方,喘着气说道:“周军已经在洛阳城外扎营,这还不是最坏的,将军手里的信,乃是唐邕派人送来的,送洛阳的高孝珩,已经投靠周国!
现在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
其实也不是无路可退,还可以从北中城退到河东嘛!只不过北齐在那边,已经没有野战军了。周军长驱直入的话,只怕洛阳跟河东都要丢!
“慌什么!周军还没有打来呢!”
独孤信不满的吼了一句,拆开信,果然是唐邕写的。
上面的用词很生硬,大概是说,你们现在已经四面楚歌了,赶紧投降比较好,如果不投降的话,河阳三镇有三座城,一天一座,你们也就活三天罢了。
词句中带着淡淡的嘲讽。
“这个唐邕,打算让宇文邕跟我死磕,然后他们好坐收渔利呢。”
独孤信呵呵冷笑,将信撕成碎片!
他娘的,当老字第一天出来混呢,这种小伎俩!
然而心情平复之后,独孤信却悲哀的发现,貌似,此战还真有可能让唐邕得逞。
齐国的军队不少,不过野战军都在外作战!
晋阳那边有一支,斛律光在指挥,防守平阳。
主力神策军屯扎虎牢关,就是按兵不动,不知道究竟是个什么意思。或许是想把周军拉进来打?
独孤信怀疑这是高伯逸在消耗他的实力,只是没有证据。
现在的洛阳地区,周军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而且他们还能在洛阳城内自由活动,不用担心被埋伏与突击!
打老了仗的独孤信很快就明白了,为什么唐邕那么信誓旦旦的说自己要倒大霉!
因为只要打下河阳三镇,就能顺势攻占河东,与北周的领土连起来!到时候,蒲坂城而来的补给,就能通过河阳三镇,输送到洛阳。
这样,周军只要把河阳三镇握在手中,那么,他们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剩下的,无非是看高伯逸的表现如何。
表现好双方打个平手,北周就算占不了洛阳,也能控制河阳三镇,夺走洛阳只是时间问题。
万一高伯逸发挥失常的话,这一仗足以让北齐伤筋动骨!
“传令下去,全军备战,夜不卸甲。顺便,把独孤罗给我找来!”
独孤信从容下令道。
独孤罗这个可怜的娃,被高洋关到了二十岁,好不容易才跟父亲独孤信见面,后面的事情不用说了,独孤信为了弥补缺了二十年的父爱,不管走到哪里,都把独孤罗带在身边。
生怕这娃又“走丢了”!
“父亲,您找我?”
一身戎装,穿着新式铠甲的独孤罗,拱手对独孤信行了一礼。他虽然从前没有学什么东西,但是胜在老实本分,不耍花招。
独孤信交代他做的事情,独孤罗都是一五一十的做到位,所以在外人看来,这位反而是个靠谱的“二代”。
“你带着我的信,回邺城,找高都督,将信交给他之后,跟在他身边,不要回来了。”
嗯?
独孤罗敏锐的从独孤信的话语中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父亲,这是”
“为父只信得过你,切记,从黄河北岸走,直接去邺城。”
见独孤信态度坚决,独孤罗只好微微点头道:“那行吧,信呢?”
信?
独孤信这才想起来,自己随口说的话,独孤罗居然也当真了。他有些尴尬说道:“也不急那么一个时辰,你稍等片刻,为父这就来写。”
离河阳三镇不过十多里的一处山丘旁,梁士彦带着斥候队,正在前出侦查,顺便熟悉周边地形。
转了一大圈,梁士彦才得到一个让他不爽的结论。
河阳三镇,乃是一块硬骨头,周边没有任何可以借力的地方。你要拿下,就要“硬啃”,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梁将军,南城末将去看了一下,独孤信似乎还加固了不少,末将感觉突袭似乎不太管用。河中央的河阳关,好多都是木质结构,末将以为,我们准备一些火船,天黑再烧他一把,似乎可以试试看。”
身边的副将小声建议道。
梁士彦眼睛一亮,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啊。
“梁将军,末将觉得,不如双管齐下,以攻打南城为主,火攻河阳关为辅。火攻只是为了吸引齐军的注意,让他们没有那么多人能守南城!
这样一鼓作气之下,说不定真能成功!”
不错,又是个靠谱的主意。
“梁将军,听说粮仓在北中城,我们虽然去不了,但若是能想办法一把火给烧了,也能饿死独孤信。不若派一支队伍潜入北岸,夜里见机行事。
万一成了,此战就尘埃落定。哪怕不成,损失也不会很大。”
尼玛,老字身边人才真多!
梁士彦摸了摸下巴上的胡须说道:“回营,传令下去,打造攻城器械。准备攻打南城!”
第1195章 河阳之战(3)
“快些,都快些!”
站在中潬城的城头,独孤信举着马鞭,敦促城里的辅兵搬运粮草。
城里不能走车,全靠人力来搬运。这些辅兵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将一个个饱满的麻袋,从中潬城搬运到北岸的北中城里。
这些人走在浮桥上,摇摇晃晃的,看着都很危险,似乎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跌落黄河。
中潬城外面的沙洲泥地里,也有很多民夫在挖掘淤泥,将其装入与装粮草相同款式的麻袋里。
这两件事,几乎是在同时进行,沙洲里的淤泥,这两天都被挖走了不少,以至于中潬城外围的面积,看上去在急剧缩小。某些打入淤泥中的粗大木桩,都一个个的显露出来,让人感觉这座城随时都有可能被河水冲走一般。
然而实际上,城池却是稳如泰山。因为中间的城关,实际上是一道闸门,可以拉起放下,河水不会一直冲击木质城墙。
这就跟泄洪的原理一样,河水没有被挡住,水位就不会上涨,也就不会蓄力。当初在设计河阳三镇的时候,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中间做成“城关”的结构,不是偶然的。
那么独孤信为什么要挖掘沙洲的淤泥呢?
要知道,挖掘河道中央的淤泥,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搞不好就会导致河水冲垮河中心的建筑物。
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独孤信是有治理地方经验的官员,而且做官做得很不错,他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答案就是,挖掘黄河中央沙洲的淤泥,虽然会有危险,但是……这些湿乎乎的淤泥,对于灭火有着极大好处!
用火攻来冲击中潬城,这种事情,不仅仅是可能发生的风险,而是十多年前就玩过的游戏!
独孤信当年,就正好是玩这个游戏的人……之一。
当年邙山大战,东西两魏的军队,鏖战河阳三镇。独孤信作为宇文泰麾下大将,也是参与了攻打中潬城的战斗。
这场战斗中,西魏军使用火船战术,企图冲击中潬城,烧毁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城墙。结果东魏军使用长达十多米长的竹竿,将那些火船全部拨开,导致西魏军的攻势被挫败。
不仅中潬城安然无恙,而且黄河上的浮桥,也是一点事情都没有,河阳三镇的补给,自始至终都保持通畅。
最后宇文泰一败涂地,积攒多年家底毁于一旦,这才有后面的府兵制改革。
作为亲历这件事的当事人之一,独孤信又怎么会不知道敌人会怎么攻打河阳三镇呢?这一战的核心,其实就是中潬城。只要河中间的城池还在,黄河上的浮桥还在,从北岸而来的补给,就能源源不断的支持守军。
所以独孤信干脆就下令将中潬城的粮食,全部转移到北中城里。至于黄河南岸的南城,说实话,独孤信觉得自己未必能守住。
他的底线,是力保中潬城不失。
而现在独孤信下令从沙洲处挖掘淤泥,实际上,也是为了加固中潬城的城防,顺便这些装满淤泥的麻袋,还方便灭火。
一举两得。
至于泥挖多了,会不会动摇中潬城的地基,那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好不好!虽然独孤信麾下有人跟自己提醒过,沙洲里的泥巴不能挖太多,挖多了,木桩会裸露在外面,不断被河水冲击,导致城墙塌陷。
但是独孤信才不相信这种无稽之谈。中潬城的坚固,远超一般人的想象,当初这座城池在西魏军的狂攻下屹立不倒,给独孤信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将军,南城外出现周军的踪迹,他们似乎在打造攻城器械!”
副将急急忙忙的来到独孤信身边禀告道。
“嘿,来得挺快的,一同去看看。”
独孤信冷笑说道,大步朝着南城走去。二人通过浮桥的时候,隐约看到洛阳方向有船只在离这里不远的栈桥集结!
“这次来的大概是位老朋友。”
独孤信自言自语说道。
来到南城城头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