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求生实录-第6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伯逸大手一挥,让早已焦头烂额的李达等人大大松了口气。
“上高橹吧。”高伯逸平静的对传令兵说道。
高橹为何物?高橹就是三国志记载中的楼橹。三国志甘宁传记载,曹仁令五六千人围困吴将甘宁于夷陵城时,“设高楼,雨射城中”。
而后人在此基础上改良了不少,最后形成了“高橹”这种东西,一直到了宋代都还在使用。
这玩意说简单也简单,一辆八轮平板车,长宽都非常吓人。平板车中央造一座“木塔”,高度可根据敌方城池的高度而定,没有限制死。但根据力学平衡的原理,木塔越高重心就越高,也就越容易倾覆。
木塔上开了射击孔,可以朝外面射击。并且射击孔上有木板可以放下来遮挡敌军射过来的箭矢。木板上开了观察孔,用来观看敌军城头的情况。
这种高橹在扎营的时候,也可以立在大营中央,作为警戒之用。
由此可见,这玩意侦查和偷袭的作用比较大,可以作为攻城的辅助,却无法运兵。一靠近城墙,那就是个大写的死字。
因为弓弩射出去以后,抛物线会很快下坠,高度已经很是吓人的高橹,显然对于城头的箭矢不感冒。不过若是想装逼靠近城墙看,却很容易被城头敌军用引火之物抛入引燃大火。
此外,这玩意需要四匹马或牛拖动,转向也颇为不便。
当那一队负责给李达他们打配合的神策军引着四头牛拖动的高橹来到高伯逸面前时,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高都督,也面露尴尬之色。
临时赶制,配重也没有做好,还没有木塔上还没有上人,就已然是摇摇晃晃的。四头牛拖动的时候,高伯逸都看到平板车多次失去平衡,险些要倾覆。
“李达,等拖到地方以后,把牛牵到一边去,上去二十个弟兄在平板车上,看看行不行。”
现在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估计等打仗的时候,不仅要准备配重,还要打木桩将平板车固定。真他喵的麻烦。
高伯逸总算是知道为什么攻城战最麻烦了。其实这也跟攻城的一方准备不足,并且将领所做的针对性训练不强有关。
而这个年代的野战军攻打城墙低矮的县城,那破城的速度,是按“时辰”来作为单位计算的。攻打十几座县城,也未必比攻打一座坚城死的人多。
“李达,用高橹观察城墙上的情况,再让一些弟兄上城墙,朝高橹射箭!哦,对了,昨天不是运过来几具攻城用的床弩么,将它们搬上城墙,然后用床弩向高橹的木塔射击。”
这么狠毒?
李达一愣,随即拱手而去。很快,以木杆为箭矢的床弩,就被搬上了城墙。李达命人朝着高橹射箭,远处还有军士在记录,射了多少次,中了多少次,中到了什么位置,造成了多大损失。
砰!砰!砰!砰!砰!砰!
试验其实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这个年代,很少人能像高伯逸这样,把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分解成无数简单的事情,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一项一项,逐条逐条的解决。
一共射了五十发箭矢,因为高橹离得比较远,关键部位,就是顶层那个“观察哨”又比城墙要高,因此射击效果极差。
五十发箭矢,射中观察哨的只有两发,都插到观察哨前面的木板上了,没有穿透。
高伯逸稍稍松了口气。
高橹虽然不能成为攻城的主力,但是作为一个骚扰监视守军的物件,还是很好用的。总算这么瞎折腾了一番,不算是徒劳无功。
“好像很开心?”
郑敏敏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高伯逸身边,还抱着那个很大很厚的册子。
“抱着这个,不重么?”
高伯逸好奇的问道。你说你一个软妹子抱着这么大一个本子,都能遮脸了,有意思么?
“高都督,士卒们拿步槊作战,小女子是拿着这个册子在作战的,怎么能丢弃自己的兵器呢?”
郑敏敏揶揄了高伯逸一句,嗯,说得还挺有道理的。
“再说了,这里面记录的,可都是机密中的机密,哪怕是在大军之中,也得防着有心怀不轨之人,对吧。”
郑敏敏一本正经的说道,嗯,不算胡说八道。
高伯逸将她那本大册子拿过来说道:“乖乖看着就是了。”
郑敏敏心中一阵甜蜜,却不好意思在这里跟高伯逸“亲密互动”,她睁大眼睛看着李达等人将楼橹往城墙的方向推了好远。
然后又爬上城楼,操作床弩射击。
这一下子,命中率增加了许多,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操作床弩更加熟练,对于射击诸元的把握也更精确的缘故。
“停,可以了,把高橹推回去,就到刚才那个位置,再试一次。”高伯逸再次下令道。
试验进展很快,不过李达和他的部下们已经累得像狗一样,再试下去可能效果不太好。高伯逸提前解散,让这些人休息一下恢复体力。
而他则是在这座新建的“模拟玉璧城”下来回踱步,看着高耸的城墙,无声叹息。
王思政已经去世了,可是他留下的这个大麻烦,还真是让人难以破解。
高伯逸抬头看着另一端静静矗立的高橹,目测了一下双方的高度差,心中涌起一个古怪的念头。
他想起从前有一个商业案例,很有代表性。
有一种小零食,因为新发明出来,卖得很好,市场占有率几乎到了90。另外一个食品公司想要击败那家公司,却又不能卖同样的产品专利期未过,而陷入苦恼。
最后有一个销售经理想出了一个歪招。
买小零食的人,口袋里的钱,是一个常量。或许有增减,但一定不是无限制的。
针对这种零食s,销售经理提出,先避开专利,打擦边球,销售类似食品a比如说都是膨化食品。
这种东西,自然是无法与s对抗,但是它可以分走原本属于s的顾客,哪怕只有一部分。
之后,该公司陆续推出了b,c,d等等一系列类似产品,使得原本“清丽脱俗”的s也变得庸俗起来。
市场占有率由90跌到30,而bcdef等等产品的占有率,各自有5左右,加起来,也变得十分可怕。
在不直面其锋芒的情况下,在高一个维度对零食s进行了降维打击。
貌似这种贱招可以拿来用一用?
高伯逸看着被床弩射得千疮百孔的高橹,若有所思的托起下巴。
深夜,又到了总结经验的时刻。郑敏敏犹如崇拜大神一样,端坐于书案,今天她终于感觉到,自己做的事情,或许是在真实记录一段可以大书特书的壮阔历史!
这对于一个小女子而言,是何其难得。
“高橹数量不需要太多,可以作为观察哨使用,离城墙距离,不能太近,具体数据,白天有记录。”
“李达所部使用的会爆炸的陶罐,可以作为抛掷之物,从高橹中抛射到城墙上。但是,机会只能有一次,而且必须要冒着被床弩射穿的风险,无法单独使用。”
“此攻城手段,可以作为总攻时的侧翼呼应。现在,还缺乏一种可以直接破城的关键手段。”
高伯逸自言自语的说,郑敏敏大气都不敢出一声,生怕打断了对方的思路。笔走龙蛇一样记录,有些高伯逸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东西,都被如实的记录下来了。
“试验已经可以暂停,继续扩大模拟玉璧城的规模,让它能够模拟出周军在城内兵力调动的各种情况。”
“周军需要防火的布匹,而我们更是需要它蒙在攻城冲车上。回邺城以后,交给内务司,秘密研发。”
“高橹需要大量牲畜,站前一定要准备好牲畜,特别是牛。”
“红色陶罐的数量,要开始储备。为防泄密,陶罐与装药分开,到了平阳以后,再来装填。”
听着这一条条的总结,郑敏敏的手都是在抖,她已然明白,高伯逸是绝对不可能放她回郑家了。这么多机密的事情,只怕高伯逸的夫人也未必全部知道。
这种感觉好像还不错。
郑敏敏心中有些小得意的想道。
“阿郎,你花这么多功夫,会不会想太多了啊?”
虽然感觉自己无知浅薄,可是郑敏敏也实在是不曾听闻有谁攻城像高伯逸一样“工于心计”的。
“不会,打仗不是单打独斗。韦孝宽的力量,来自于他的谋略,顶多算上王思政的馈赠。而我,身后站着整个齐国,我绝对会赢他。高欢当年不懂得利用国家的力量,我跟他是不一样的。
攻打玉璧城的时候,我会把你带上,让你亲眼看看我是怎么攻下这座城池的。”
第1272章 令人捉摸不透(上)
在磁县呆了大半个月,进行了各种“攻城试验”,高伯逸得到了一个结论:
玉璧城并非完全不可攻略,只不过,现在还差点意思,还需要更加充分的准备。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让玉璧城的守军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援!
所以,要么,就不要攻略玉璧。如果真要出手,那就要动员齐国所有可以动员的兵力,多线出击,主攻与佯攻并举,最大可能让宇邕疲于奔命。
只有在战略上拖住了周军,攻打玉璧城的种种战术,才有奏效的可能。
模拟城池下,高伯逸身边的竹竿看着高耸的城墙,若有所思的说道:“不如让灰鼠上个滑翔翼试试,先混进城里,到时候见机行事得了。”
这家伙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高伯逸哼哼了一声没说话,不过心里倒是很赞同竹竿说的。攻下玉璧,周国大概也就要完蛋了,这时候,还有什么手段不能使出来?
“对了,这次你家里是不是也来人了?”
高伯逸忽然问了一个看上去毫无关系的问题。
“嗯,我二叔来了。他人虽然笨了点,但是剑术了得,来去自如。”
竹竿都说笨,那看来确实是有点笨了。高伯逸微微点头道:“回邺城以后,你让他来见我,有什么条件都可以谈。”
这话说得诚恳,只是竹竿却没有什么反应,仅仅是拱手行了一礼而已。高伯逸顿时无语了,这种无欲则刚的人,当真是什么都不在意。
大概,他也没把公孙家的事情当什么大事来办。这年头还想着称帝的,如果没实力,那不是脑抽是什么?
竹竿是怎么想的,高伯逸大概也能猜到个几分。
为了让国内的经济运转更加流畅,为了获得更多的牲畜和马匹,宇邕下令,扩大与突厥互市的规模。
原有的茶叶,盐等物资,数量加倍,而且还增加了麻布,丝绸,甚至还包括制造箭矢用的木杆半成品!
周国打造兵器的生产力极为有限,这一点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从宇泰时代开始,就有东边一兵,西边一将的说法,也就是说,东魏和北齐精锐的普通士卒用的装备,拿到西魏和北周,就可以当将校的兵器使用。
虽然这么说只是一种自嘲式的揶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关中的生产力非常有限。通过运作,宇邕跟突厥木杆可汗达成了协议,草原缺乏木材,但突厥人不缺生铁甚至不缺百炼钢。
突厥人本身能够崛起,就是因为他们曾经是柔然人的“锻奴”,帮助对方打造兵器的。而铁矿石则是来自西域。
木杆可汗看到周国此番洛阳之战惨败后,已然是元气大伤,无法再抗衡齐国,所以同意了宇邕的要求,用关中的茶叶,盐,丝绸主要用于在西域交换物资和制造箭矢的木杆,换取关中急需的牲畜,马匹,锻造兵器用的上好生铁等等!
这项协议,明显对周国有利,而对于突厥人来说,茶叶、盐和丝绸这样的东西,虽然是必需品,却也可以从北齐获得,而且由于商路更通达,价格反而更低。
但是,木杆可汗却是力排众议,加大了与周国互市的力度。他的着眼点,显然是中原的局势。玩平衡固然是好,只是不能玩“熄火”了,该出手的时候,还是要出手才行。
而现在,正是木杆可汗出手,在背后推了宇邕一把,让周国可以更快的恢复实力。
长安以南的蓝田郡,这里向来是关中的后花园,很早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也是很早开始,这里就是关中的屯田之地。
蓝田位于灞水和渭河上游,以盛产美玉而闻名。按道理说,这里应该是不缺水的。
然而,当杨坚带着数百辅兵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块又一块被烈日晒得龟裂的旱地。地里的麦苗,早就被烤死了。
而周边水渠的水位,也下降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低位,有的地方,甚至都已经断流!
好多人都预测今年是大旱之年,不出意外,果不其然,老天爷一点面子都没给宇邕!
“杨宰辅,我们要怎么做?”
跟杨坚一同来的尉迟运,也傻眼了。都知道周国旱情严重,多少天都没下雨了,可谁也没料到,就连长安周边这种不该缺水的地方,都已经干旱成这样。
至于其他地方,那已经不敢想象了,只当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尉迟运是来保护杨坚安全的,但很显然,他并不想只当个什么都做不了的护卫。
“尉迟将军,麦子收割还有一段时间,我们赶快打井,用井水灌溉。或许还能救回一些麦苗,不至于颗粒无收。”
杨坚镇定的说道,尉迟运也算是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人了,可是遇到这样的大事,他却远远不如杨坚镇定,哪怕杨坚此刻身上既没有穿盔甲,也没有带佩剑,看起来也是手无缚鸡之力。
此人颇为不凡。
尉迟运在心中暗暗想道,脸上却是更加恭敬。
“末将领命。”
尉迟运带着人下去了。
打井这种事情,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在何处打井,用什么器物打井,打了井以后,还要将其用砖石修筑好,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
说到底,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打井同样需要“专业人士”。在来蓝田郡之前,杨坚以尚书府的名义下令,在长安及周边地区,许以重利招募精通打井和堪舆“水脉”的人。
前者负责指挥打井,后者负责寻找打井的地点。
杨坚还利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