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姑娘她戏多嘴甜 >

第198部分

姑娘她戏多嘴甜-第198部分

小说: 姑娘她戏多嘴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一个点名辞哥儿的,温子甫不走了。

    江绪问道:“蜀中河流多,从古至今,也修了不少设施,却依旧还是难以缓解水患,在下想请问,对于地方水情整治、利用,有什么想法与意见。”

    策论题,论历史,论时事,什么都有,论政务思路的,自然也不缺。

    好不好答,见仁见智,但再怎么样,最基础、浅显的观点还是能说上几句的,顶多就是答得空泛一点而已。

    温辞上台,拱手之后,闭着眼睛,整理思路。

 第428章 因地制宜

    此刻的宝安苑,算不上鸦雀无声,但在场之人,即便是与身边人交流,也都压低了声音。

    他们不想影响台上思考的温辞。

    温辞被“刁难”了一上午了,无论是特特来看热闹,还是兴趣仅在茶会上的人,到了这会儿,大部分人都会承认,温辞学问不错,且极有风度。

    易地而处,被人质疑,还一轮接一轮的考验,哪怕肚子里的墨水撑得住,精神都不一定扛得住。

    温辞抗住了,且抗得很漂亮,举手投足里,一位学生该有的谦逊、大方又不缺自信,彰显无遗。

    这很能得人好感。

    江绪的提问,从语气、态度来看,他对温辞并无“恶意”。

    不是阴恻恻地在题目里给温辞挖坑,也不是为了一探温辞虚实、咄咄逼人,亦不跟戴天帧一样,明着提问、实则撑台面。

    江绪就是问了自己的心中所想,且点了温辞的名,想听一听对方的见解。

    仅此而已。

    因而,这时候就该静下来,让温辞仔细想一想答案。

    可事实是,大家伙都实在忍不住不说话。

    这道题,能说道的东西太多了。

    “不好答啊……”高台上,有人低声道,“纸上谈兵,最容易假大空。”

    “假大空就假大空,”另一人道,“空一些、虚一些,也好过不知状况却硬要接地气,被懂行的人一听,贻笑大方。”

    “这里能有几个懂行的?”

    “喏? ”一人指了指高台下面,“看到搭着的桌子没有,今儿出了什么题、谁做了什么答? 都有人记下来。”

    此举? 方便考生之后整理? 也方便那些没法来宝安苑的人。

    “京里肯定不缺了解蜀地状况的,温辞若是胡乱指点,别人一看……”

    这些议论声? 就在温家人边上。

    温慧听见了? 着急地拽紧了温宴的手:“阿宴……”

    “别急,”温宴以笑容安慰温慧,“先听哥哥怎么答。”

    说着? 温宴抬眼看向温子甫。

    温子甫摸着胡子? 沉沉看着温辞? 眼睛里? 有些紧张? 但也有信心。

    温宴知道? 温子甫和自己想的是一样的。

    蜀地水利状况,这题对温辞很难,太空泛了,但温辞有一个优势,他好好读过李三揭写临安府水情利用、改善的文章。

    李三揭精通水利? 写的这篇文章? 是真真正正的言之有物。

    霍怀定拿到了以后? 让霍以暄细读过? 同样,温子甫也让温辞认真念过。

    不仅让念,他还给讲。

    里头的每一个点? 拆开来揉碎了,全部教给温辞。

    温子甫本就是临安府的官员,解释起来头头是道,即便有不清楚的地方,他后来也请教过李三揭,自己懂了,继续教儿子。

    有这样一篇珠玉文章在前,温辞便是假大空,也不至于飘到天上去。

    至于最后能不能讲出花来,就看温辞读书的脑子了。

    是死读书,还是有灵气。

    曹氏听了其他人几句议论,又见身边的温子甫神色凝重,亦明白了艰难。

    “老爷,”曹氏吸了口气,“辞哥儿……”

    她才刚说了个头,自己就顿住了,因为温辞睁开了眼睛。

    曹氏哪有心情再和温子甫说话,她全心全意都在儿子身上了。

    温辞拱手,清亮的声音传开:“江兄这么问,自不是想听我做一篇空泛文章,也不是拿先生们教的套话来说水利,那些东西,江兄必定也背得滚瓜烂熟,且你熟悉蜀地,滚瓜烂熟之后,还能再扩展一番。江兄想听的,是地方官员、百姓在面对江河水流时,到底能做什么、该怎么做。”

    江绪颔首:“是,这是我的目的。若要以此写策论,我能写出三五篇不重样的。”

    可文章仅仅只是文章。

    文章不等于实际,不等于水流。

    温辞道:“水情的水,是江海湖泊,也是汩汩溪流。

    很遗憾,我没有到过蜀地,我对蜀地水情的了解,仅仅只是那几条出名的江流,知他们源头,以及修建百年、出名的堤坝堰而已。

    不知其支流多少,不知其左右地形,不知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那我说出来的利用、治理,也不过是一拍脑袋、胡乱想象。

    而水,是由不得一个人来胡乱想象的。”

    温辞答题的方式让所有人都愣了愣。

    “答不上来?所以……”

    “可他也没有说错啊。”

    只有江绪,眉头蹙着,却是微微点了点头。

    “你看,江绪好像赞同温辞。”

    “本来就是,那些套话都背腻了,我不信温辞不会背,他就是觉得背那些应对江绪没意思。”

    台上的温辞稍稍停顿,又开口了:“因地制宜,无论是农耕还是水利,都脱不开这四个字。大的、宽泛的,各地自有不同,一些细小之处,我可以和江兄,以及各位分享一下临安府的做法。”

    李三揭在地方上确实费了苦心。

    临安有山,有平原,有临海,山上有溪,平原有河,河入大海。

    不同分布的村镇百姓怎么利用水,怎么跟水打交道,细致又周全。

    江南多雨,再是小心应对,也不可能杜绝水灾侵害,如何观察水患,如何应对它,又如何再灾后迅速重建、甚至利用水灾带来的东西……

    温辞语速不快,节奏适宜,不说学子们,整个宝安苑随着他的声音,一点一点,鸦雀无声。

    边上记录的学生,奋笔疾书。

    说到最后,温辞道:“还是那四个字,因地制宜,临安府的状况未必适合蜀地。

    蜀地很大,比临安府大得多,且地形复杂,细化到每一段河道,一个村落,没有一模一样的方式可以去套用。

    地方上到底要怎么做,需得看过、了解过、想过。

    我刚才说临安府的应对,也是临安官员们代代思考、总结的成果。

    尤其是,原临安知府、现工部侍郎李三揭李大人,他写过一篇临安府的水情文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若不然,即便是我生长的临安府状况,我也无法说得那么详细。”

    在长篇的论述过后,温辞把李三揭的大名提了出来。

    他以李三揭的文章为根本,那就应该告诉所有人,而不是独占那份“功”。

 第429章 踏实

    宝安苑里,很安静。

    温辞的声音消失了。

    没有人鼓掌,也没有人说话。

    温慧无法从他人的反应里判断温辞答得怎么样,正急切地想要知道一个状况,这时候,她看到江绪动了。

    江绪双手作揖,深深地给温辞行了一礼。

    脸朝着地面,没有人看到,江绪深吸了一口气。

    等他直起身子时,脸上已经看不出端倪了,只是一开口,声音比先前喑哑了些。

    “在下很喜欢温兄的答案,”江绪笑了笑,“因地制宜,多思多想,真的答得很好。”

    他合拢双手,拍起掌来。

    安静被打破,所有人像是刚刚反应过来一样,纷纷鼓掌。

    温辞的那一番讲述,不是一篇漂亮的文章,值得让人反复品读,甚至去背诵、分析,以此去打动考官、金榜题名,温辞几乎没有用任何形容词去修饰,这样的平铺直述,质朴又纯粹,是作为一个人,与土地、与水流打交道。

    什么世家公子,什么穷苦书生,与出生无关,与去处有关。

    他们都是为了考官。

    当官之后呢?

    谁稀罕他们的华丽文笔?

    到了最后,不就是怎么在自己的职位上,为民着想吗?

    不愿意静下心来去和土地水流打交道,难道要在官府后衙里写一辈子的之乎者也、诗词文章?

    谁摊上这样的官,谁倒霉!

    知道因地制宜,愿意去看去想,无论是农耕、水利、民生,才能越来越好。

    雷鸣般的掌声让温慧一下子明白了,不由雀跃着:“讲得好对不对?哥哥好棒,对不对?”

    “对对对!”曹氏的眼睛湿润了。

    这些掌声都是给他们辞哥儿的? 是在场的众位给辞哥儿的认同。

    她这么出色的儿子,被泼了那样的污水,哪怕戏本子里安排得再好? 曹氏的心也是七上八下的。

    担心有个万一? 更心疼儿子受了委屈。

    现在? 这些掌声就足以证明辞哥儿是真的有才华的人了吧?

    “老爷……”曹氏哽咽着叫温子甫。

    温子甫连连摇头,掏出帕子塞到曹氏手里:“你一外行看个热闹,还能看成这样子。遮一遮、遮一遮? 大庭广众的? 体面、体面些!”

    曹氏自然是个体面人。

    反正比喝醉酒和亲弟弟在府门口抱头痛哭的温二老爷体面。

    “就是外行看热闹,才看得这么激动,你们内行人? 就竖着耳朵等挑刺了。”曹氏小声嘀咕。

    别当她没看到? 温子甫的眼睛? 也是红的。

    半斤对八两? 还来笑话她。

    温子甫的确心中澎湃。

    辞哥儿比他想的? 要说得好得多。

    温辞没有举一反三? 没有去套用、化用,用李三揭的东西来融会贯通,以相对灵性的方式去回答这道题。

    他选择了最踏实的方式去解答。

    因地制宜。

    我不懂蜀地,我不乱说。

    我了解临安府,我仔细给你们介绍。

    温子甫看过李三揭的文章? 知道温辞的讲述比李三揭写的丰富得多。

    并非李三揭写得不行? 而是笔述文章? 与口头讲述? 题材不同,呈现也就不同。

    温辞还融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都是之前温子甫给他讲那文章时他们讨论、钻研过的点? 那些领悟也都被温辞说了出来。

    温子甫一瞬不瞬地看着温辞。

    他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

    小聪明,谁都有,面对不擅长的考题时怎么处理,各种技巧海了去了。

    但是,读书人,最不能丢的,就是这一份踏实之心。

    温辞的回答足够踏实,足够诚恳。

    若是放在考场上,这文章过不了,但在今日这样的状况下,这是一份出色的答卷。

    他替儿子骄傲。

    他教出来的儿子,怎么就这么棒!

    雷鸣的掌声渐渐止了,但议论声没有停下。

    温辞经过杜老先生身边。

    老先生看着他,竖起了一个大拇指。

    论天资,温辞不算顶尖,但他刻苦,家里也能予以支持,论韧性,杜老先生很欣赏他,但现在,老先生又要补一样,品性。

    踏实,无论是念书还是做官,这一点不容忽视。

    不夸大而侃侃而谈,也不会因风光而飘飘然,且,他不占别人的功劳。

    越看这学生,真是越喜欢。

    替他办这么个茶会,让他展示自己的才华,真是太对了。

    温辞对杜老先生笑了笑,笑容里透着感激。

    又与几位山长见礼,温辞走下了台,走回霍家兄弟那里。

    霍以暄一脸激动,直接与他探讨起来。

    读文章,就是温故而知新。

    李三揭的文章,他读过好几次,也与温辞讨论过一些,但刚才听温辞在台上一说,霍以暄又冒出来很多想法,迫不及待地想要说一说。

    他们说文章,其他在场的,更多的是在说温辞这个人。

    “我信他秋闱是自己好好考的。”

    “答了一上午,最后还这么游刃有余,这是真的不怕考。”

    “经义背得很熟,策论,他的思路很快,能找到很多点,看得出来基本功很扎实。”

    “文笔可以练,脑子不活可救不了。若文笔是弱项,这么多年硬练也练出来了,不可能写得一塌糊涂。”

    “有这等水平,没必要去做那样的事情。”

    “那他怎么不考这科春闱?”

    “侯府还缺他三年束脩银子?别人想再练三年,图个好名次,也正常。”

    “也是,反正年纪也不大。”

    议论声此起彼伏。

    吴公公笑眯眯的,听了会儿,问身边做小厮打扮的小内侍:“你觉得怎么样?”

    小内侍笑得很腼腆:“不瞒您说,小的还是进、进府后才认字的,高深的道理听不懂,但温公子说的那些,小的好像有点听明白了。小的在家的时候,也临着条溪,温公子说的,与印象里的很像。”

    吴公公把玩着玉球,笑道:“你在家时才多大?”

    哎,问错人了。

    温辞说的那些,若是去问问田间生活得老百姓,他们都是懂的。

    那就是他们的生活。

    那位李大人,确实不错,这下子,这么多人都会想读一读他那篇文章了。

    吴公公正想着,视野里出现了一个清瘦的身影。

    那人裹着厚厚的裘衣,身高比较突出,因而很是显眼。

    就在吴公公对侧的高台上。

 第430章 推翻

    吴公公定定看了那侧两眼。

    其实不用仔细去看,他也能一眼辨明对方的身份。

    两侧高台隔得虽然远,但那一位的身形实在太过显眼了。

    或者说,有特点。

    那是唐云翳。

    唐云翳很高,坐着的时候就比别的人高,站起来越发显得鹤立鸡群。

    而且他瘦,很是清瘦。

    以沈唐两家的家底,唐云翳的瘦定然不会是因为幼年吃喝上跟不上,他就是单纯的只抽个子不长肉。

    沈皇太后在时,还让太医给唐云翳调养过,可惜没有什么效果。

    好在,并不影响康健,也就随他去了。

    又高又瘦的唐云翳,在冬季时候,看起来会让人舒服些。

    冬衣厚重,再搭上裘衣,一层叠一层的,掩去了他瘦得过分的体型,让他看起来匀称许多。

    这也使得吴公公认他认得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